书城成功励志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24532100000027

第27章 一个方法胜于一万个如果(3)

一天,中年人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后精神大振。那是一家刚获得出口权做冰淇淋机的私企,急招高手加盟,待遇丰厚。广告特别提到,有专业经验人士可以优先。中年人琢磨着,如果还是按平常那样去递简历、面试很可能会被拒绝。经多方打听得知,过些时间,工厂准备接待一位美国新客户,急着要找个略通制冷专业,英语口语不错的人当翻译。于是中年人想方设法找上了门。

与总经理见面后,中年人并没有直接谈应聘的事,只说一定会把这项工作帮忙做好。那几天,中年人以“合法身份”在厂里的网站上查阅资料,下车间细看工艺流程,恶补有关专业术语,向工程师虚心请教。经过为期一周的精心准备,中年人对当好翻译兼商务助谈已胸有成竹了。

外商如期而至。陪客户看设备和进行商务谈判,中年人熟门熟路。在车间、谈判室、酒店,中年人不离总经理左右,把他的销售意图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对方。流利的口语,恰如其分的“帮衬”,对出口环节的熟稔,给客户和总经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客户与工厂敲定了出口合同。

谈判结束了,中年人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也降临了。

一个优秀的人,总能在第一时间察觉问题、并妥善处理。

我们不该放过任何的苗头,应该认真加以重视,直到把问题的根源找到,并将问题解决,才算真正完成工作。

一流人才的核心的素质是: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主动去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找理由为失败辩解。

先做重要而急迫的事情

美国的时间管理之父阿兰·拉金曾经说过:“勤劳不一定有好报,要学会聪明的工作。”拉金先生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靠“忙”并不能保证取得好的结果,如果越忙做事的进度越慢,反而成了真正的“穷折腾”。只有那些能够在毫无头绪的工作中优先完成最核心、最重要工作的人,才能够取得最好的业绩,成为工作的最大受益者。

进入一个公司,你可能看到上上下下都在忙。忙,是大好事。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地当甩手掌柜,那才不妙。不过,忙什么?如何忙?这里有讲究。我们知道在这些忙忙碌碌的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是在“瞎忙”,做事分不清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工作抓不到点子上。这样的忙,再忙,再累,也白搭。忙要忙到点子上,做最有价值的事,要有所不忙有所忙,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事有轻重缓急,心中应该有个数。重要而又迫切的事,要立即去做;虽不重要但很迫切的事,要尽力去做;重要但不迫切的事可以缓些去做;不重要又不迫切的事,可以等到条件成熟时再考虑去做。这是处事的一般原则,但事情的轻重缓急,每个人的认识不尽相同。先做哪些后做哪些,各人有各自的顺序,也无须强调绝对的统一。

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理查斯·舒瓦普,曾经为自己和公司的低效率而忧虑,于是向效率专家艾维·李寻求帮助,希望艾维·李能卖给他一套思维方法,告诉他怎样才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工作。

艾维·李寻说:“好吧!我10分钟就可以教你一套至少提高效率50%的最佳方法。把你明天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记下来,按重要程度编上号码。最重要的排在第一位,依此类推。早上一上班,立即从第一项工作做起,一直做到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工作、第三项工作……直到你下班为止。即使你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才完成了第一项工作,也不要紧。只要它是最重要的工作,就坚持做下去,每一天都要这样做。在你对这套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让你公司的人也按照这套方法去做。这套方法你愿意试多久就试多久,然后给我寄张支票,并填上你认为合适的数字。”

舒瓦普认为这个思维方法非常有用,很快就填了一张25000美元的支票给艾维·李。舒瓦普后来坚持使用艾维·李教给他的这套方法,于是5年后,伯利恒钢铁公司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成为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之一。舒瓦普对朋友说:“我和整个团队始终坚持挑最重要的事情先做,我认为这是我公司多年来最有价值的一笔投资!”

任何工作都有轻重缓急之分。只有分清哪些是最重要的并把它做好,你的工作才会变得井井有条,卓有成效。

凡取得卓越成绩的员工,办事的效率都非常高。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率地完成至关重要的工作。任何工作都有主次之分,如果不分主次地平均使力,在时间上就是一种浪费。所以,在关键部位,在主要工作上,我们要用全部精力,将其做到最好。

在新员工培训课上,经理为了给员工们说明做事分清轻重缓急的重要性,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个瓶子,向大家展示这是一个空瓶子。然后从桌子下面拿出了一把大石子,从瓶口倒下去,一边倒,一边摇,直到瓶子里再也装不下一颗石子。他问员工们:“满了吗?”

“满了。”员工们回答。

经理笑着摇摇头,然后从桌子下面拿出了一把小石子,从瓶口倒下去,一边倒,一边摇,直到瓶满为止。然后再问员工:“满了吗?”

这次只有少数人说没满。

经理从桌子下面又抓了一把沙子,从瓶口缓缓倒入,直到瓶满为止,接着又问:“满了吗?”

这次员工们齐声答道:“没满。”

经理“哈哈”大笑了起来,从桌子下面拿出了一杯水,沿瓶口缓缓倒入,直到瓶满为止。然后把装着大石子、小石子、沙子和水的瓶子举到员工们的面前,郑重地说:“这下子可真是满了。”员工们看到经理故作郑重的神色笑了起来。

经理在大家的笑声停止后问道:“谁能说说我这个实验的用意?”

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员工自信地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

经理摇摇头,说:“这不是我的主要用意。”然后他看看大家,确定没有人再回答了,才揭开了谜底:“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如果开始时不先把大石子装进去,那么你就永远没机会把大石子装进去。”

员工们恍然大悟,经理是在教他们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学会安排做事情的顺序。

经理无疑是想让大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做事应该分清轻重缓急,如果你不这样做,先装沙子再装石子,你会发现自己根本就完不成工作任务,这会耽误你很多的时间,让你做事没有效率,从而使你在筋疲力尽中沦为一个可悲的失败者。

意大利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80/20定律”,即20%的事情决定80%的成就。所以,在工作中,要首先抓住20%的事情,用80%的时间做好这些最重要的事情,再用剩下的20%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

要集中精力于紧急的要务,就要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如果不断地被一些次要事务所干扰,那么就会阻碍你向目标前进的脚步。

主动找方法的人,有机会脱颖而出

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有些人怕麻烦找上门,不但不会主动申请解决问题的办法,还会避而远之,而有些却主动寻求解决方法,为老板分忧。可以说,主动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是职场中的稀有资源,更是经济社会的珍宝。主动寻找方法的人,总是比别人更有机会脱颖而出。

一个青年在19岁那年,独自一人从小山村到离家80里外的城里去谋生。他好不容易在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份打杂的活儿,一天的工钱是1.7元,这对他而言只够吃饭,他还是想尽办法每天省下1元钱接济家人。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他还是不断地鼓励自己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两个月后,他被提升为材料员,每天的工资加了1元钱。

靠比别人多付出,他基本站稳了脚跟。他认为:要在新单位站稳脚跟,就得更多地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成为单位不可缺少的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冥思苦想之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好点子:工地的生活十分枯燥,能不能让大家的业余生活过得丰富一点呢?想到这点,他拿出自己省下来的一点钱,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认真阅读后,讲给大家听。这一来,晚饭后的时间,总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刻。每天,工地上都洋溢着工友们欢快的笑声。

一天,老板来工地检查工作,发现他有非常好的口才,于是决定将他提升为公关业务员。

一个小点子付诸实践后就能有这样的效果,他备受鼓舞。于是,在各种工作中,他都主动寻找方法。

对工地上的所有问题,他都抱着一种主人公的心态去处理。夜班工友有随地小便的习惯,怎么说都没用,他想尽办法让大家文明上厕;一个工友性格暴躁,喝酒后与工头要拼命,他想办法平息矛盾,做到使双方都满意……

别看这些都是小事,领导可都看在眼里。慢慢的,他成了领导的左膀右臂。

由于他经常主动找方法,终于等来了一个创业的良机。有一天,工地领导告诉他,公司本来承包了一个工程,但由于各种原因,难度太大,决定放弃。

作为一个凡事都爱想办法的人,他力劝领导别放弃。领导看他充满热情,突然说了一句话:“这个项目我没有把握做好。如果你看得准,可以由你牵头来做,我可以为你提供帮助。”

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不是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创业的绝好机会吗?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项目,然后信心百倍地干了起来。

这个年轻人从不懈进取与主动寻找方法中受益匪浅,自此更加努力地工作。他现在不仅拥有当地最大的建筑队,还是当他最大的草业经营者之一,每年有1万多户农民给他的企业提供玉米、草等饲料。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成功是绝对不属于那些找借口和抱怨的人!一个人,如果只会找借口的话,那这个人是一个永远不会成功的。失败者把时间花在找借口上了,所以他失败了,而成功者正好是相反,他是把一天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如何才能成功上了,一直不断地在找成功的方法,所以他成功了。不要抱怨你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存在就是合理的”,你所受到的待遇是有它“存在”的背景、条件和原因的。

一个失败的人,自身肯定会有欠缺的地方。与其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你自己改变了,一切都有可能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