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童言无忌。”可是,如果孩子总是在言语中不能掌握好尺度,那么长久如此,就会令对方感到不舒服了。可以说,很多孩子的口才,就是“栽”在了这“无忌”之上。因此,当孩子在言语中总是出现一些不良的口头习惯时,做父母的就一定要帮助他纠正;否则,这个“口才天才”就有可能从此坠落。
说话带“刺”易伤人
现在不少的孩子,从小在口才方面就非常受家人的关注,倾注了很多心血,因此,他们的表达能力很好,还喜欢开玩笑,经常引得众人乐成一团。
但是,正是倚仗着自己的“幽默”,他们经常对同伴冷嘲热讽。却不知,那些带刺的话语会带给别人致命的伤痛。可以说,这样的“幽默”,并不算作真正的好口才。
李志的妈妈最近忧心忡忡,因为李志这段时间出现了不小的波动。李志考上了高中,但却拒绝去上学,原因是害怕再次进入一个备受挖苦嘲讽的校园环境。
为什么原本应该喜欢校园的孩子有如此表现呢?通过和孩子沟通,妈妈这才明白,原来孩子在中学和同学讨论篮球时,总是被同学们讽刺:“你也懂篮球?”“你说的好像是上个世纪的事。”
李志总受到他人的排挤,因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在同伴的一次次嘲讽中丧失殆尽,他很想融入同学中间去,但又怀疑自己。
李志让妈妈看了自己的日记。他如此写道:“多少次,我站在教室的窗户旁边,望着篮球场上同学们的身影,我多想成为其中的一员,但我没有勇气,我知道我将会听到什么……”
李志的妈妈说,从孩子身上,她看到了语言嘲讽带给一个人的伤痛。虽然她不能指责李志的同学,但是,她还是希望告诉他们,这样的言语,不代表自己有口才。
可以说,李志妈妈的论断非常正确,那些看似幽默的讽刺,根本算不上什么好口才。有些孩子喜欢打着开玩笑的旗子来挖苦别人,把嘲讽别人当做一大乐趣,这是个很不好的习惯。在挖苦别人的同时,他们可以过把嘴瘾,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获得一点乐趣。可是他们不知道,在别人因为他们的嘲讽而受到伤害的同时,也会降低自己的修养。一个真正有修养、会说话的人,是不会无端讽刺别人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也有这样的现象,那么,父母就一定要找出问题根源,帮助孩子纠正。
首先,父母要洞悉孩子为何如此。一般来说,孩子总喜欢嘲讽别人,这与大人的言行有关。很多家长和老师经常会“出语伤人”,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语言会伤害别人。
王刚的孩子今年已经上小学了,是个人见人爱的小机灵鬼。但是,无论他如何能说会道,也从来都不恶意挖苦讽刺同学,这点非常受小同学们的喜爱,并一致推选他为新一届的班长。
班主任对孩子的这种表现非常感兴趣,于是就请王刚在家长会上做一次演讲。王刚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说:“其实,我要求孩子不挖苦讽刺人,主要是因为我小时候。在我年幼时,曾经在众人面前取笑一个同学的耳朵长得过大,当时那个同学伤心痛哭并冲出了教室,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话给人造成了伤害。后来,我道歉了很长时间,才挽回了这份友谊。所以,现在我当了家长,很早就告诉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取笑别人,让他明白,无论讽刺多么巧妙,那也会伤害别人的心。”
王刚的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明白,嘲讽的语言是带刺的,很容易刺伤别人,有时候这种伤害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严重。所以,父母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挖苦讽刺他人,更不能因此就觉得孩子口才好,这样反而等于害了孩子。
作为父母,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培养孩子的口才并不只是教会孩子说话的技巧,练就一副伶牙俐齿,还应该要求孩子不断提高说话的质量,使说出的话让人快乐地接受,最起码不应使人反感,更不应伤害别人。
从父母的身上找到原因后,接下来就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研究认为,7~10岁的孩子比较喜欢嘲笑他人,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再因为喜欢同一种颜色或同一首歌而交友;相反,他们愿意和外表相似、行为相似的孩子在一起,嘲笑他人能使这些孩子团结起来,孩子们也用嘲讽来表达他们的竞争意识。在学校里,不论是在功课上还是在体育运动上,孩子们经常要参加考试和比赛,以分出个高下,而嘲讽最能给自己打气。
刘晋今年9岁了,特别喜欢踢足球,尤其是和小朋友在一起。但是有一次在球场上,他却闷闷不乐地走开了。
原来,这天在踢足球时,一个小朋友指责他说:“你踢得真是太臭了,我们以后不和你踢球了,真没劲。”
小伙伴的话,让刘晋非常伤心,只好默默离开。在回家的路上,他碰到了刘亮,刘晋沮丧地告诉刘亮:“真没劲,他们居然不愿意和我踢球。”刘亮看到平常学习成绩优异的刘晋如此失落,不由得意起来,说:“他们够客气了,要是我,我宁愿跟3岁小孩踢球也不和你踢。看我踢得多好,他们愿意和我踢!”
像刘亮这样嘲讽其他孩子,关键是由于嫉妒心强导致,它会使孩子获得一种控制他人或控制局面的快感。对于此,父母如果一旦发现,那么一定要教育孩子,并命令他向对方道歉。因为,孩子带刺的嘲讽很容易树敌,擅长嘲讽不是具备好口才的表现。
同样,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别人嘲笑,就要首先教育孩子不要嘲笑他人。这要求家长必须认真履行。
从系统的教育方式来看,父母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1注意言传身教。
首先,父母要观察自己的行为,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爸爸妈妈喜欢议论邻居的孩子又脏又不懂事,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那么孩子在听到后,在某个时间遇到了邻居的孩子,很可能会这样嘲笑他:“瞧你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我才懒得和你玩呢!”
除此之外,对于孩子的犯错,父母也不应该嘲笑、挖苦他,而要以鼓励为主;否则,孩子便会学会父母这一恶习,寻找机会使用在其他小伙伴身上。
2家长对孩子的表扬、奖赏应适度。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是“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所以,在生活中经常给孩子不切实际的表扬和夸奖。适当的夸奖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但是如果超越了正常的度,那么就只会滋生孩子的骄傲情绪,让孩子变得自以为是,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从而爱嘲笑别人。
3父母不要让孩子过太优裕的生活。
娇生惯养,这同样是孩子总爱讽刺、挖苦他人的原因。孩子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只会滋长其虚荣、自大的心理,形成爱嘲笑别人的毛病。如果孩子经常穿着既漂亮又昂贵的名牌衣服,一旦看到那些穿着旧衣服的孩子,就很可能会嘲笑他们:“这么旧的衣服你还穿,真难看!”所以,想让孩子有一个真正的有益口才,就不能对他过分溺爱,更不能培养他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可以说,孩子喜欢挖苦、讽刺别人,这是他在优异口才之路上最大的拦路虎,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进行系统的教育;否则,孩子不仅获得不到口才,甚至还会在成长路上遇到许多本不应出现的难题。
吹牛的毛病必须改
“我家有8辆车!”“我家里佣人就有16个!”……可以说,每个父母对孩子之间的这种对话都不陌生,这就是典型的“吹牛”。说到“吹牛”的本领,孩子并不比大人差。
对于吹牛,父母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在说谎,必须制止其不良行为;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天真无邪的表现,说明孩子的表达能力强,无须理会;更多的家长认为,应当顺其自然,但又不知道怎样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引导。
班里有几个小家伙,他们是最好的朋友,但在某些时候,却总会因为一些事情争得不可开交。这不,今天刚刚周一,他们就又“掐”上了。
落落坐在位置上,不可一世地说:“昨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爬长城、坐缆车、看烽火台,可刺激了。”
落落的话音刚落,小海的口气更大:“那有什么,我和爸爸去了天文馆,我们还一起坐航天飞机飞到宇宙看星星呢!”
“你骗谁呢?天文馆压根就没有航天飞机!”落落反驳道,“我去年也去过天文馆,我敢保证那里没有航天飞机,你在吹大牛。你就会吹牛!”
这时,站在一旁的琪琪也戳穿了小海的谎话。就这样,他们你一句我一句争论了起来。最后,双方都不服气,落落和小海甚至还扭打在了一起。
看到这样的情况,相信父母也是哭笑不得。训他们?可是对于这样的一件事,完全没有必要恶语相加;就此放纵?可谁都知道,“吹牛”本身并不是件好事。
所以,对于孩子的“吹牛”,家长必须学会区别对待。一般来说,孩子“吹牛”是在表达内心的一些想法,要知道“吹牛”并不是锻炼口才的唯一方式,吹牛必须要分情况,什么样的事情能吹牛,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吹牛,家长应该让孩子清楚。积极地进行引导,这才是改掉孩子这个坏毛病的关键。
如果父母想要对孩子的“吹牛皮”加以正确应对,那么,首先就要听懂这些“牛皮”的弦外音。
1表扬不当,致使孩子翘起小尾巴。
这一天,丽霞在一群朋友面前,诉说自己的优秀:
“听过我弹琴的人都说我和钢琴家弹得一样好!”
“我的毛笔字是全校最棒的,没有人敢和我比。”
“我是我们学校身材最好、最漂亮的女孩子!”
“我长大后一定会当上世界冠军的!”
听着丽霞的话,同学们都嗤嗤地笑成了一团。谁都知道,丽霞是班里最有名气的牛皮大王,总认为自己是最棒的。同时,这个事让老师也感到纳闷儿,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这样爱吹牛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主动前往丽霞家进行家访。家访之后她才发现,丽霞的爸爸妈妈经常在人前人后夸奖丽霞,几乎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强,总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
人人都知道,表扬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是孩子成长中的阳光和雨露,不可或缺。
但是,表扬是需要适度的。一个喜欢在同伴面前吹嘘自己的孩子,可能就是一个被父母过分表扬的孩子。虽然孩子大胆地吹嘘自己,是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表现,但是这种吹嘘不仅容易被戳穿,也容易让孩子变得骄傲自满,对孩子是有害无益的。并且,这种骄傲对练好真正口才也是非常不利的,他们总看不到真实的情况,所以语言就会表现得异常夸张,与好口才相差甚远。
所以说,想让孩子不会总“吹牛”,那么父母在对孩子的表扬时一定要恰当,无须刻意夸大,也不要替孩子谦虚,恰如其分就好。如果表扬泛滥或流于形式,那么很容易使孩子翘起小尾巴。
2情境嫁接。
小乐乐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有一天,老师正给孩子们讲交通安全知识,突然她站了起来,大声说道:“汽车轧不死人,两个月前,一辆汽车从我爸爸的身上轧过去,轧得像纸片一样薄。但是汽车开走后,他一点事也没有。”
听到小乐乐的话,不仅同学们笑成了一团,老师也忍不住地笑了,于是故意问她是不是真的。
小乐乐想了想,非常认真地说:“当然,我爸爸的本事可大了,因为他是警察。”
老师不明白小乐乐到底是怎么想的,于是下课后,就找她询问。原来,小乐乐很喜欢看动画片。她所说的人被轧扁后又爬起来走路,只是动画片里的一个情节,而那个人就是一个警察,所以她就理所当然地认为爸爸也是那样。
像这样的“吹牛”,一般多出现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由于不能准确区分真实和虚幻,对他们而言,只要看到的就是真实客观的。另外,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所以,当老师讲到交通安全知识时,小乐乐把自己看到的情境和动画片里的场景嫁接在一起了。
对于这种“吹牛”,孩子本身并没有扯谎的想法,所以,父母万万不可对孩子挖苦、讽刺、训斥。
孩子能够把自己的想象表述出来,就这一点来看,非常值得父母的表扬。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大胆想象进行鼓励、引导,切莫因为强调客观真实而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是同样需要说明的是,当孩子的表述太过离奇时,容易误导同龄伙伴。因此,家长要多带孩子认识客观事物,尽可能给孩子多创造认识和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在孩子看动画片、漫画书或给孩子讲故事时,可以适当提示,让孩子学会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构的,避免孩子将真实的世界与虚幻的世界混为一谈。
当然,因为这种“吹牛”的孩子年龄都比较小,所以父母不必过于担心,只要稍加引导即可。
3因为好胜心强,而编出子虚乌有的“事实”。
当孩子的年龄逐渐增大后,势必都会出现好胜心理,只是有的孩子好胜心颇强,总是希望自己比别人强,而有的孩子较弱罢了。
那些好胜心较强的孩子,为了在和他人的比较中获胜,往往会搬出所谓的“家底”。如果这招达不到目的,他们可能会通过夸大其词、编造离奇的情节来出奇制胜,这就表现为“吹牛”。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吹牛”,都与孩子的好胜心过强有关。
学校已经放学了,但是同学们都还没有离开。因为,大家还在讨论着家里饲养的宠物,都在夸耀自己的宠物多么可爱、多么有趣。
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国梁站了起来,扯着嗓门喊道:“我家养了一只小老虎,这只老虎是我和爸爸从山林里捉回来的。”国梁的话让同学们惊叹不已,大家缠着国梁问了好多关于老虎的问题。有些同学还和国梁套近乎,想让国梁带他们去看看小老虎。
而事实上呢?自己家里怎么可能养老虎。但是小朋友们却不知道,这样,国梁更加兴奋了,在同学们的面前尽情地侃侃而谈。
对于国梁的这种“吹牛”,父母就必须格外注意,因为,它的实质就是说谎。
对于这种孩子,家长首先要指出他的这种错误行为,教育他要实事求是,告诉他说谎的危害,比如会失信于人、为了圆谎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等,让孩子知道说谎是一件很不好的事。让孩子先从心理上认识到,这不是件好事。
除了教育之外,父母还可以多鼓励孩子参加正当的比赛,通过公平竞争来获得胜利,满足孩子的好胜心理,进而取得同伴的认同,当然,最好让孩子选择自己擅长的比赛项目。孩子能取得胜利,这对他的自信心提高有帮助,即使失败了,也可以让他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不必也不可能事事都争第一。这样,孩子那种过剩的好胜心就会逐渐回落,从而恢复正常的心态。
无论孩子如何“吹牛”,他总有自己的动机和原因,所以,父母在引导孩子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孩子的动机是什么。对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行为要给予赞扬;对孩子说出的“吹牛”内容,应该指出其中不恰当的地方,并给予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有个真正的好口才,而不只是会吹牛的口才。
不雅口头禅伤人心
现在不少的孩子口才都有过人之处,可以三言两语将听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但是,有些时候,他的嘴里会蹦出“傻瓜”、“笨蛋”、“神经”、“恶心”、“白痴”、“烦”、“不要你管”等让人觉得没礼貌、不太妥当的口头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