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大败迹
24525300000047

第47章 逃离大陆,慌不择路(4)

何以会产生这种心理呢?蒋介石分析说:“自从去年徐蚌会战以来,许多的同志看到我们国家处处失败,于是就以为党在军事、政治上,已经陷于无可挽救的绝境。几乎成了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的囚犯。这种人就是彻底的失败主义者。”另一种错误心理是“投降主义的心理”。再一种错误心理是“依赖主义的心理”。蒋介石在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时说:“自从抗战后期以来,一般同志过分重视国际关系,甚至以为我们国内问题的解决,也非有外国的援助和谅解不可,尤其是对于美国,格外存一种依赖的心理,以为没有美国的支持和援助,我们就不能反共,更不能反抗苏俄帝国主义者。大家都感到反共的胜利几乎已经绝望。”

如何改正上述错误呢?蒋介石提出两个方案:其一是“改造”、“重建”国民党;其二是开展“实践”运动。他宣称:“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来打破失败主义的心理,必须以卓然自立的人格,来铲除依赖主义的心理。”第三,蒋介石认为:“政治上的失败”,也是导致国民党在大陆总崩溃的原因。蒋对这方面反省不多。他在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开学演说时称:“按照总理建国大纲规定,‘由训政到宪政,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我们也明知训政的程序没有完成,明知人民的智识还没有到实行民主政治的程度,但因为内外环境关系,使得训政时期一切旧的制度完全破坏,而宪政时期新的制度还没有建立。简单地说,就是新的制度未曾建立,而旧的制度早已崩溃,所以在政治上形成这样混乱脱节的现象,这是我们政策的失败,以致整个政治濒于崩溃。”

蒋介石在七大政治报告中认为:“政治上的失败”,“不能归咎民主宪政”,但民主政治存有“弱点”。除了“民主政治的弱点”之外,主要是“政党政治的失败”。他举例说:“在国民大会选举副总统的问题上”,有些人“竟走到不顾党的纪律,而要强求自由竞选;本党就在这样自由竞选斗争攘夺之中,而招致整个的崩溃”。

如何避免政治上重蹈在大陆失败的覆辙?蒋介石提出:“要尊重民主宪政的体制,更要研求增强组织力量,发挥民主政治的效能的途径。”

第四,蒋介石在多种场合讲话时称:“组织不严”是在大陆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在1950年1月5日阳明山演讲《国军失败的原因及雪耻复国的急务》时说:“军队腐败、政治贪污只是失败时候的各种现象,而不是促成失败的根本原因。”“军队为什么会腐败,政治上为什么有人会贪污,据我研究的结果,我们所以失败,第一在于制度没有建立,第二在于组织之不健全。”

第五,“经济上的失败”导致了政治、军事与社会的瓦解。蒋介石认为:经历了8年抗战,中国“农村凋敝”,“而工业尚未恢复战前的繁荣”,“国民就业的机会不能增殖”;“特别是民国36年间,行政院宋院长擅自动用了中央银行改革币制的基金,打破了政府改革币制的基本政策,于是经济就在通货恶性膨胀的情势之下,游资走向投机垄断,正当的企业不能生存,中产阶级流于没落;社会心理日趋浮动之中,经济崩溃的狂澜,就无法挽救。这是大陆经济崩溃最重要的环节,亦是今后经济事业最重要的教训,不可不特别警惕。这是经济失败内在的原因,至于外在的造成经济加速崩溃的原因就更多了”。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经济方面又重蹈大陆时期通货膨胀的覆辙。为克服这一危机,解决生存问题,并奠定“反攻复国”基础,蒋介石令台湾省主席陈诚加紧改革币制,抑制通货膨胀,改革土地制度等。蒋介石还提出将台湾建成“三民主义模范省”。

第六,蒋介石认为:“国际外交上的失败”是与苏俄对华的侵略政策和美国的妥协主义分不开的。蒋介石在国民党七大上用大篇幅总结外交失败的教训时说:斯大林利用雅尔塔会议,以恢复“日本于1904年对俄背信攻击所取得的俄国前有权利”作为他对日作战的条件。苏俄无权提出这一要求。蒋还认为美国人在雅尔塔会议上对苏立场是错误的。美国的妥协立场助长了苏俄的侵略行动,同时导致国民党政府在外蒙古问题上向苏俄妥协。

国民党之所以在外蒙古问题上对苏妥协,蒋介石认为是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交相煎迫,“而国内社会、经济,在长期抗战之后,更是百孔千疮,随时可以发生危险的局势;在这种局势之下,自然希望要求一时的安定,以从事复员建设”。

蒋介石还说:“当时我个人的决策,就是要求战后确保胜利成果,奠定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基础,必须求得20年休养生息,和平建设;只要能争取这一个建设机会,那就是任何牺牲,亦是值得的。承认外蒙独立还由于外蒙已为苏俄所控制,中国对外蒙领土已名存实亡”。且“割弃外蒙寒冻不毛之地,不是我们建国的致命伤”。蒋说当时的想法,现在看来“实在是一幼稚的幻想,决非谋国之道”。

蒋介石还认为:在外交方针上过分信赖美国导致了“缺乏自力更生的决心,那就是我们铸成今日悲剧的一个大错”。然而当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对台的“袖手”政策,蒋介石则又能立即捐弃“前嫌”,仍倒向美国的怀抱。

第七,蒋介石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大失败,就是在“教育和文化”。并且认为:“政治、军事、经济等项的失败,其影响无非一面和一时的,只有教育的失败,则其影响将及于整个民族。”

蒋介石认为:教育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当局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失控。他指责说:“人生处世的意义和革命立国的道理,让教师们随意闲谈胡说”,“大专院校里充斥了共产主义的国际思想”或“自由主义的个人思想”,“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几乎消失净尽”,三民主义和民生哲学遭致“讽刺讥笑”和“破坏反对”,学校做了“中共‘城工’的大本营”,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成了仇视民族文化的口实”和“消灭我民众精神的手法”。

蒋还说:抗战胜利后,党团离开学校,中共乘机而入,“当时在学校的青年和教授们,几乎大半都做了共匪的外围,成为共匪的工具了”。

蒋介石还认为:教育的失败还在于国民党“缺乏健全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忽视了国家观念、民族思想和道德教育”。

为防止重蹈大陆失败覆辙,蒋介石特别强调整顿教育,强化对教育的控制。当时,蒋介石提出:“教育是救亡图存的教育”,“最急需的就是如何反共、如何复国的精神教育和生产教育,也就是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蒋还提出“要建立以伦理、民主、科学的三民主义教育”。宣称:“要以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完全浃治于每一个学生的精神、思想、生活和各种学术、课程之中”,使其“结合在本党三民主义旗帜之下,共同一致的消灭共产主义”,重建“三民主义新中国”。

第八,蒋介石认为他的下野亦是国民党在大陆迅速崩溃的原因之一。蒋在许多场合反省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时,虽然强调他个人“德薄能鲜,领导无方”,要对国民党在大陆失败负责任。但同时又认为是自己下野后中枢无人主持导致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如果他不下野,就可以守住南京云云。鉴于他下野的教训,蒋于1950年3月1日以“一惟国民公意是从”为由,在台复“总统”职,以“恢复中华民国,解救大陆同胞”。

以上8个方面是蒋介石退台前后对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原因所做的“反省”。他的结论是:并不是中共有什么强大的力量,而是“自己打败了自己”。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蒋介石到台后提出五项努力目标,即:“稳定经济”、“整顿军纪”、“安定社会”、“团结内部”、“建立民主制度”。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透视蒋介石的“反省”,一方面可以看到蒋介石道出了一些真情,其目的意在接受在大陆失败的教训,“卧薪尝胆”,以利“反攻大陆”。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蒋的说法多属于偏见与谬误,也有相当成分为其历史罪责开脱。

以笔者之见,蒋介石将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治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新旧制度脱序与“政党政治的失败”,是根本错误的。

其错之一,蒋介石的说法主要掩盖了国民党挑动内战的事实,抹煞了国民党的内战方针,招致全国各党派各界民众的反对而引发政治失败的正确结论。

其错之二,蒋介石的说法意在为其政治失败寻找理论根据,事实则是:国民党的失败决非新旧制度脱序,更不是“政党政治的失败”,而是其坚持一党独裁,反对民主政治所造成的恶果。

其错之三,蒋介石的说法意在为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开脱。然而,正是国民党政治的腐败造成政治失败。

从蒋介石对国民经济崩溃原因的“反省”看,他的分析既过于肤浅,又在推卸历史责任,为其错误的财经政策辩护,而且还采用了栽赃于人的手法。

据笔者观之,国民党在大陆经济崩溃的原因,一方面是蒋介石内战政策导致军费骤增,生产力遭到破坏而引发通货膨胀,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的总崩溃;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民党的政治腐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与垄断,其结果必然造成工农业再度遭到破坏与商业混乱,整个国民经济走向衰败;再一方面是国民党政权始终拒绝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因而遭到中国80%人口的反对。因此,国民党的失败就成了一种必然。

就蒋介石对军事失败的“反省”而言,他所说的仅是表面现象,并未对军事失败做更深一层的分析。笔者以为:蒋介石始终尚未明了战争性质与人心向背对国民党军事失败的影响。而这正是国民党在大陆军事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蒋介石“反省”的悲剧所在。再者,蒋介石将军事崩溃归咎于马歇尔的瞎指挥,这种说法既欠公道又与事实不符,显系在为自己应负的责任开脱。至于蒋介石所说的中国军队在完成一特定任务之后就一定腐化堕落乃至失败的观点,显系主观唯心主义的突出表现。

又一资料载,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前后,曾多次检讨失败的原因。

1949年4月27日,蒋介石公开承认国民党的失败是由于“政治的缺点,经济的恐慌,内部组织的松懈”所致。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宣布复任“总统”

10月16日,蒋在一次讲话中又称,国民党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军事的崩溃”。而军事崩溃的原因是由于军事制度不健全和战略上有错误,尤其不应“误信马歇尔的调处,将最精良的国军开到东北,以致内地空虚”。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湾“介寿馆”复任“总统”时,又一次讲兵败大陆的原因。他说:“我们在进攻中虽然占领了许多城市,却要处处设防,尤其是交通要点和后方基地更须置重兵据守,每处至少布置一团以上兵力,我们的兵力就这样被四处分散,并且都成了不能机动使用的‘呆兵’,而共军则能随时集中主力,采取主动,在我们正面积极活动,伺机突袭,将我各个击破。”

在此之前,蒋介石也曾这样说过:“国军处处设防,备多力分,形成处处薄弱之虞。共匪乘此弱点,乃‘以大吃小’之战法,集中其全力攻击我薄弱之一点,于是屡被其各个击破,此所以逐渐造成今日严重之局势。”

蒋介石在做了这些战略检讨之后,认为:“我们此次失败并不是被共匪打倒的,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了自己!”

蒋介石总结了四条“自己打倒自己”的原因:

第一,是内部不能精诚团结,因之予奸匪以分化挑拨的可乘之机。

第二,是违反国父遗教,大家不以服务为目的,而以夺取为目的。

第三,是丧失了革命的党德,不能以个人自由与能力,贡献于革命大业。

第四,是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不知道民族道德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伟大。

蒋介石反思了自己的军队,总结了高级将领们的八大缺点:

一、本位主义;二、包办主义;三、消极被动,推诿责任;四、大而无当,粗制滥造;五、含糊笼统,不求正确;六、因循苟且,得过且过;七、迟疑犹豫,徘徊却顾;八、主观自大,固步自封。

由此,蒋介石认为,他的军队也就成了“六无”之军,即“无主义、无纪律、无组织、无训练、无灵魂、无根底的军队”。

由此,蒋介石认为,军人们也就成了“六无”之军人,即“无信仰、无廉耻、无责任、无知识、无生命、无气节”。

由此,蒋介石得出结论:“非失败不可。”

蒋介石说:“我们的几百万军队,没有同共军做过一番较量,就被解决了,无数优良的装备送给了共产党,用来消灭我们自己。”

其实,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倒也调侃地说过这样类似的话:“伦敦和汉阳的兵工厂,我们是有权利的,并且经过敌人的运输送来。这是真理,并不是笑话。”

难怪,毛泽东常常笑称蒋介石为“运输大队长”,给他送来“无数优良的装备”。

蒋介石又反思了国民党。他总结了国民党的散漫、腐朽:

“党内不能团结一致,同志之间,派系分歧,利害磨擦,违反党纪,败坏党德,以致整个的党,形成一片散沙,最后共党乘机一击,遂致全盘瓦解,彻底崩溃。”

为此,蒋介石在1950年1月,着手成立了“国民党改造案研究小组”。

为此,蒋介石在1950年3月,向2000名国民党中高级干部,发表了长篇演说。他的演说分三大部分:

一、虚心接受中国大陆失败的教训。

二、不惜牺牲感情与颜面,彻底改造。

三、他自己将鞠躬尽瘁,争取最后胜利。

蒋介石的演说,使座中不少人涕泪满面……

1952年10月,蒋在国民党七全大会上又列举了“国际外交上的失败”、“政治上的失败”、“经济上的失败”、“教育上的失败”、“军事上的失败”及国民党本身的失败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蒋的这些检讨看似全面、深刻,但对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他或是讳莫如深,或是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

蒋介石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蒋介石他说对了一部分,也例举了很多,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反动”。蒋介石代表的是反人民、反革命,逆历史潮流而动,这就注定了他要失败,注定了他领导的这支军队是问题百出,最终要走向灭亡。而与此相对的是毛泽东,他代表的是人民、是正义,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最终必然战胜蒋介石,走向胜利。

正如毛泽东所说,民心丧尽的“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在这篇为新华社撰写的评论中,毛泽东言道:由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政策、发动内战的政策和加强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政策,从而使自己处于和全国人民为敌的地位,并使全国各阶层人民面临饥饿和死亡,“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做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这样,蒋介石政府就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其前途必然是“众叛亲离,全军覆灭”。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的向背是一个政权赖以维持、巩固的决定性因素。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站在与人民为敌的地位,坚持其独裁、内战、卖国的反人民政策,丧尽了民心,最终被历史所淘汰。这就是历史的结论。坚持资产阶级唯心史观的蒋介石根本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只能从枝枝节节和一些表面现象上寻找失败的原因,这样,他所得出的结论必然与历史的结论相悖。

蒋介石从1949年12月兵败大陆退台,至1975年他梦断台湾孤岛,其间整整26年,他始终念念不忘的就是“反攻大陆”。蒋氏每年都要发4次文告(新年、“青年节”、“双十节”、台湾光复节),总是重申:今年是“反攻大陆节”的“决定年”、“关键年”,明年是“反攻大陆”的“胜利年”的滥调。

不过,蒋介石也确实进行了“反攻”,无论是从其言论、军事准备上讲,还是从实际军事行动看,“反攻大陆”的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最终不是痴人说梦,就是反攻失败,直到他死在孤岛上,“反攻大陆”才彻底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