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大败迹
24525300000023

第23章 决战东北,丢失东北(2)

根据东北局势,毛泽东运筹帷幄,确定由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实施辽沈战役计划:首先攻取锦州、山海关段,关闭东北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的战略方针。

身居西柏坡的毛泽东,对东北决战,什么时间、打哪里,早在1948年2月7日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并朱德、刘少奇的电报中就提出来了。毛泽东在电报中说:“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

从毛泽东在电报中的提法来看,“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构想,当时还只是一种设想。毛泽东发这个电报的当时,东北我军的冬季攻势正在进行,攻占辽阳、鞍山、本溪、营口的战斗刚刚展开,沈阳、长春、锦州、四平、吉林等战略要地仍为国民党军固守,并且蒋介石新委任的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刚刚走马上任。

东北局势究竟朝何方发展?东北敌情有无变化?毛泽东从全国战局出发,预设了东北国民党军队今后动向的两种可能,据此提出了东北我军作战的两个方向。毛泽东关于“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构想,就是从这“两种可能”和“两个方向”出发进行战略思考和分析的必然结论。

东北国民党军队今后动向的第一种可能,是撤离东北。毛泽东在电报中明确指出:“蒋介石曾经考虑过全部撤退东北兵力至华北,后来又决定不撤。”蒋介石决定不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蒋介石自身来说,仍持控制东北的妄想,一方面是从政治利益考虑,另一方面是不甘心东北的失败。从蒋介石手下的将领来说,就是怕负丢失东北的责任。从全国战局来说,中共军队也没有给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或者说中共军队给国民党军队的打击还没有达到迫使蒋介石从东北撤兵的程度。毛泽东在分析蒋介石决定不撤离东北时,当时主要是从军事方面考虑的,因此,毛泽东说:“这主要是因为南线我军尚未渡过长江及北线我军尚未给蒋军以更大打击的原故。”

正是从军事方面考虑,毛泽东进一步分析后便指出,如果东北我军在今后作战中再打几个大胜仗,如果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率领的晋察冀我军出平绥、出冀东,如果华东野战军粟裕兵团渡江南进,在福建、浙江、江西诸省创建新的解放区,那么全国军事形势必将向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发展。

这时候,“蒋军从东北撤退可能性就将突然增长”。毛泽东估计全国战局的改观为时不远,因此估计国民党从东北撤兵的时间可能在夏季,或更早一些。据此,毛泽东希望东北我军“准备应付上述可能的新形势”,“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

东北国民党军队今后动向的第二种可能,是固守东北。毛泽东明确指出:“当然蒋军死钉在东北不撤退的可能性也有。”这种可能中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国民党军队暂时能与我军抗衡,能够固守东北;二是东北我军强大得使东北国民党军无法撤离东北,能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

毛泽东在分析此种可能时,表现出了充分的自信,即排除了国民党军能够固守东北的可能性,而将东北我军能否强大得使东北国民党军无法撤出东北这个问题提到东北我军的面前。

依据东北国民党军队今后动向的两种可能,毛泽东提出了东北我军今后作战的两个方向。一是打抚顺、铁岭、法库之敌;一是打阜新、义县、锦西、兴城、绥中、山海关、昌黎、滦州等地之敌。打抚顺、铁岭、法库之敌,是截断沈阳与长春的联系,孤立长春之敌,为消灭长春之敌创造条件。而打阜新、义县、锦西、兴城、绥中、山海关、昌黎、滦州等地之敌,是孤立锦州之敌,为歼灭锦州之敌,关闭东北大门创造条件。

毛泽东关于“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构想,尽管在当时是一种设想,但是这种设想是建立在对全国战局和东北战场进行深层次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从全国战局来看,战局正向有利于中共军队的方向发展,蒋介石的各个战略集团正处在被中共军队的分割之中,如果不封闭东北大门,而让东北国民党的几十万军队撤入关内华北、华东地区,就会使国民党的军队相对集中,使这些地区国民党军队所占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这无疑会增大这两个地区中共军队作战的难度,从而延缓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如果关闭东北大门,不仅分割蒋介石战略集团的目的达到了,而且也缓解了华北、华东地区中共军队作战的困难。

从东北战局来看,东北野战军有足够的力量关闭东北大门,将国民党东北军队予以各个歼灭。尽管东北我军的力量并没有占绝对优势,或许战场情况还有新的变化,但毛泽东的这一构想,体现了作为战略家的战略眼光,从毛泽东在电报中的分析来看,也体现了他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军事原则。

五、东北国民党军被歼概况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首先在北宁路山海关、唐山段打响,解放军迅速切断北宁路,占领辽西走廊,将国民党军压缩在锦州、锦西两个孤立的据点。

至10月1日,连克昌黎、北戴河、滦县、绥中、义县等地,完全切断北宁路,并使锦州陷于包围。蒋介石见锦州危殆,急忙于9月30日和10月2日亲飞北平和沈阳,经与傅作义、卫立煌磋商,决定急调华北及山东的7个师海运葫芦岛,会同锦西、葫芦岛原有的4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沈阳地区抽调新1军、新3军、新6军等部共11个师,组成“西进兵团”,分由侯镜如、廖耀湘指挥,东西对进,救援锦州。但“东进兵团”被阻于塔山地区,“西进兵团”进占彰武和新立屯后,因惧怕被歼,未敢深进。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激战1昼夜,锦州国民党守军十数万人悉数被歼,范汉杰和第6兵团司令卢浚泉被俘。

锦州失守,使蒋介石极为震惊。16日,蒋派机到长春空投手令,命郑洞国火速突围,违令即以“最严厉之军法制裁”。但长春守军已无心恋战。17日,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接着,新7军官兵也相继投诚,郑洞国被迫放下武器,长春遂被解放。

锦州、长春失守后,蒋介石不顾卫立煌、杜聿明等的反对,仍令侯镜如、廖耀湘两兵团对进,“规复锦州”。另以辽阳第52军抢占营口,以备廖部西进受阻时,即改经营口会同沈阳守军从海上撤逃。廖兵团全力向西南突进,在黑山、打虎山地区遭东北野战军顽强阻击,旋被消灭在该地区内。蒋介石眼睁睁地看着廖兵团被围歼而无法救援,只好无可奈何地哀叹:“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即墨之命运。寸中焦急,诚不知所止矣!”

廖兵团被歼后,卫立煌匆忙从沈阳乘机逃走,由第8兵团司令周福成率所部10万余人,企图继续顽抗或南逃营口,但因被东北野战军包围而未得逞。

11月1日,解放军发起总攻,守军纷纷投降。2日,沈阳解放。周福成被俘,所部10万人悉数就歼。与此同时,辽阳、营口等地均告失守,该地守军除第52军万余人从海上逃走外,余皆消灭。

至此,历时50余日的辽沈战役以国民党军的彻底失败告终,作为国民党军主要战略集团之一的卫立煌集团被歼灭,计损失一个“剿匪”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33个整师,连同其他部队共47万余人。

蒋介石称:“东北战役是我们革命史上最大的教训,也是我们革命过程中最大的挫折和最壮烈的牺牲。”路透社则评论说:“国民党在满洲的军事挫折,现在已使蒋介石政府比过去20年存在期间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崩溃的边缘。”

六、蒋介石把东北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到卫立煌头上

11月6日,《东北日报》发表《庆祝东北解放》的社论,指出:“沈阳及东北全部解放,美帝国主义及蒋介石匪帮所竭力投掷到东北来的血腥赌注,是全部输光了。”

蒋介石亲自发动的内战战火终于烧掉了他开赴东北的几十万精锐部队,蒋介石把失败的责任完全都推到了卫立煌身上,11月10日,蒋介石下令对卫立煌撤职查办。原令说:“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军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

蒋介石在下这道命令时,完全忘记了在请卫立煌出任东北“剿总”时,自己曾拍着胸脯向卫保证说:“我看你用不着顾虑,你一定能够把这个事情办好。万一战局失利,责任也不能由你来负。”

惩办一个卫立煌也挽救不了国民党军的整个败局,在辽沈战役结束的第4天,中共军队发起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蒋介石又急急忙忙飞到徐州去“御驾亲征”。在以后的战斗中,蒋介石已是众叛亲离,终究被自己点燃的内战之火烧得逃离了大陆,跑到台湾岛上。

济南战役后,山东和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华东野战军可以畅通无阻地和中原野战军协同作战,构成了威逼徐州、直捣南京,咄咄逼蒋的态势,蒋介石精心构筑的重点防御计划已被击破。蒋暴跳如雷,为挽救危局,决心固守徐州,确保南京外围。于是,国共两党又在中原地区展开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决战——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

江淮之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守江必守淮”为历代兵家所牢记,国共两党领袖都看到了这一点。中共中央委任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率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60万人投入淮海战役,进行中原逐鹿。而蒋介石则任命刘峙为徐州“剿总”总司令,杜聿明为副总司令,统率黄百韬、黄维、邱清泉、李弥、刘汝明等兵团共70万人负隅顽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