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大败迹
24525300000001

第1章 数次“围剿”,一败再败(1)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从游击战争开始的一天起,任何一个独立的红色游击队或红军的周围,任何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周围,经常遇到的是敌人的‘围剿’,而且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情况一次比一次复杂,战斗一次比一次激烈。”先由过去一省或几省军阀的“进剿”、“会剿”,后改变为全国性的大规模“围剿”,并把红一方面军和中央根据地作为“围剿”的重点。结果怎么样呢?越“围”红军越强大,越“剿”红军越发展。

一、红军刚诞生,蒋介石就下令“根诛”

1927年夏秋间,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在南昌、湘鄂赣边界和广州等地组织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建立了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

对此,身为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的蒋介石极为不安,他指示各地国民党军对起义部队进行围攻。1928年蒋介石指使朱培德(时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对井冈山发动了四次“进剿”。

1929年,又令鲁涤平(时任国民党军第9路军总指挥)和朱培德进行了三次“会剿”。

1930年初,蒋介石派调其嫡系刘和鼎部参加,组织了赣闽粤“三省会剿”。

但是,所有这些“进剿”、“会剿”,都因为国民党各省军阀自保实力和内部矛盾而失败,蒋介石很不满意。蒋介石与地方实力派争权夺力的混战,客观上有利于革命势力的恢复和发展,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展、扩大了。

中央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等,靠近国民政府的武汉、南京、上海,直接威胁着国民党的统治。蒋介石视之为“心腹之患”,决心实行“围剿”。

1930年8月5日,中原大战激战正酣时,蒋介石即从中原前线柳河急电南京国民政府“请即发布”何应钦为“鄂、湘、赣三省剿匪总指挥”,负责三省“围剿”事宜。

10月10日,蒋介石在中原大战稳操胜券的情势下于南京发表了纪念“双十节”的《告父老文》,该文将“肃清匪共”列为“五项政治措施”之首,明令:“划定区域,责令分区,各负全责”,按“整个会剿计划,务使歼灭根株”,“自军事告终(中原大战结束——作者注)之日起,期以3个月,至多5个月,限令一律肃清”,并亲自上阵“围剿”红军。

二、第一次大规模“围剿”中央红军,国民党军被歼1个师部和3个旅

1930年12月7日,南昌市中心的江西大旅社,3年前周恩来等人发动八一起义的地方,忽地戒备森严,蒋介石抵达这里,召开“剿共军事会议”。

几天之后——12月12日,上海《民国日报》的“南昌通讯”,便报道了蒋介石这一动向:“蒋主席为限期肃清赣境共匪起见,特电召18、新5、新15军等师长来省开军事会议,并面授机宜,各师长将陆续由前方赶到,晚即总司令部行营开会,出席者有何成浚、朱绍良、鲁涤平及张辉瓒等10余人……”

蒋介石在南昌设立了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南昌行营主任。

蒋介石驻守南昌指挥“围剿”

这一天,蒋介石下达第一号作战命令。认为“红军朱、毛各部退居赣南之招携、藤田、沙溪、东固、万安一带;黄公略一部退居永丰、安福一带;东固附近之红军有构筑工事企图顽抗之势”,为此,命令指出这次“围剿”的战略目标是“为消灭各部红军之目的,决定于吉安、太和、赣州以东,永丰、乐安、南丰以南地区,向东固红军根据地包围而聚歼之”。各路军进展地区及到达日期:一、第6军第8师集中黄陂后,限20日(1930年12月下旬)推进至宁都,第49师、第56师及周志群旅由闽省限25日推进至石城、瑞金,会昌之战。二、第9路军之第18师集中永丰,第50师集中长安,清剿招携、藤田、沙溪的小部红军后,限20日到达东固附近。第77师及新编第5师留一部在吉安、吉水,余向太和进剿,限20日到达。新编第13师在抚州、崇仁,独立第14旅在南昌、樟树各任后防。三、第19路军由萍乡以第60师向万安,第61师向太和,均限20日到达。第12师第34旅任赣县的城防。

蒋介石亲自任命孙连仲为江西“清乡”督办,谭道源为赣西“剿匪”司令,张辉瓒为永丰县“剿共清乡”委员会主任,胡祖玉为赣北“剿匪”司令,朱绍良为福建“剿匪”司令。并提出“围剿”以赣南为重点。

10月28日,蒋介石亲自发布围剿命令:“一、以歼灭朱毛彭黄及方志敏各股匪目的,集结第6、第9、第19路军及行营直属各部,在赣境内四周包剿各股匪于赣西地区及景德镇附近而歼灭之。二、所在赣之第5、第18、第50、第新5、新13各师及独立14旅其他团队暂编为第9路军,统归该总指挥(鲁涤平——作者注)指挥。”10月底,奉调蒋军纷纷入赣,共调集11个师两个旅,约10万人,并派定3个航空队,随时准备助战。

11月,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期间,蒋介石以湘、鄂、赣、豫等省土豪劣绅,冒充乡民,到南京中央党部请愿,伪造民意,要求“政府”发兵“剿匪”;蒋介石立即“接见”,表示“四中全会后本人就赴湘、鄂、赣督剿匪共”。并在会上通过了“剿共剿匪与军事善后施政急务”案。

那时蒋介石还没领教过毛泽东的厉害,他认为打败红军是件小事,他在调谭道源到江西参加“围剿”时对谭说:“你马上开回江西,江西之匪羽翼未成,算是地方事件,问题不大,请你帮助涿安(鲁涤平的别号),负责肃清。”蒋介石制定的方针是:“长驱直入,外线作战,分进合击,猛进猛打。”

蒋介石对付冯玉祥、阎锡山很得手,他认为红军算不了什么,经过一番部署,便带着一帮随从上庐山,然后回南京了。

12月16日,是蒋介石指定的进攻日期。10万大军,从陆路、水路和空中扑向袁水两岸向红军根据地进攻。

红军按照毛泽东、朱德的命令,相继从袁水两岸地区转移,向东渡过赣江,首先到达樟树、抚州、永丰地区,迅速展开群众工作,打土豪筹款,做好反“围剿”的准备。待敌人进到袁水两岸地区,企图将红军主力消灭在苏区之外或边缘地区时,发现红军已经东渡赣江。敌人第一次扑了空。

毛泽东反复考虑认为退到根据地中心区,条件更为有利,消灭敌人更有把握。于是,下令红军继续向东固、南垄、龙冈移动。尾随过赣江的鲁涤平部,企图寻找红军主力作战,不料又一次扑空。

敌人以10万兵力,在800里战线上同我摆开“围剿”的架势。最东头是刘和鼎的56师,远在福建建宁;最西头是蒋光鼐、蔡廷锴的19路军。这800里中间,敌人又分两路:敌之左路是朱绍良第6路军,毛炳文的第8师和许克祥的第24师,进展缓慢;敌之右路是鲁涤平第9路军张辉瓒的第18师,进占东固,其后是公秉藩的第28师,在富田,谭道源的第50师,在向源头前进中。这三支国民党军求战心切,孤军深入。敌人进入根据地内,粮食被坚壁清野,消息受到封锁,始终不知红军主力所在。800里连营,实际上首尾不能相顾,右路军已暴露在我军前面。

红军的情况是:红1方面军主力两个军团和总部直属队,加上由22军缩编的64师,共约4万多人。红军战士士气高涨,领导层的思想已经统一,广大群众积极配合,提供情报,组织支前,并有若干地方的独立团配合作战。

当时的红军以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委。朱德本人兼领第1军团,包括黄公略第3军、林彪第4军、罗炳辉第12军。彭德怀第3军团,包括彭兼第5军、李杰第8军、孔荷宠第16军(孔军未参战)。

毛泽东反复考虑后认为,先打毛、许二师,固然好打,但打了毛、许后,张、公、谭三师就会收缩到一起,再打就难了。这样,毛、许二师虽能打败,敌人的“围剿”却不一定能打破。相反,正面敌之右路三师,张、谭二师是主力,如果打掉了张、谭,就把敌人的800里连营切断,使之成为远距离之两群,敌人的“围剿”就打破了。而且,我军在兵力上也大大超过张、谭二师,因此,决定先打张辉瓒或谭道源部。

关于毛泽东的这个部署,他后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有过详细的回顾和总结。他说:第一次反“围剿”时,敌人以约10万人之众,由北向南,从吉安、建宁之线,分8个纵队向红军根据地进攻。当时的红军约4万人,集中于江西省宁都县的黄陂、小布地区。当时的情况是:……打了毛炳文许克祥再向西打,恐西面张辉瓒、谭道源、公秉藩三师集中,不易决胜,不能最后解决问题。(六)张、谭二师是“围剿”主力军,“围剿”军总司令江西主席鲁涤平的嫡系部队,张又是前线总指挥。消灭此两师,“围剿”就基本上打破了。两师各约14000人,张师又分置两处,我一次打一个师是绝对优势。(七)张、谭两师主力所在的龙冈、源头一带接近我之集中地,且人民条件好,能隐蔽接近。(八)龙冈有优良阵地。源头不好打。如敌攻小布就我,则阵地亦好。(九)我在龙冈方向能集中最大兵力,龙冈西南数十里之兴国,尚有一个千余人的独立师,亦可迂于敌后。(一○)我军实行中间突破,将敌人的阵线打开一个缺口后,敌之东西诸纵队便被分离为远距离之两群。基于以上理由,我们的第一仗就决定打而且打着了张辉瓒的主力两个旅和1个师部。

红军首先在小布设伏。12月24日,红军得到消息,谭道源师正在源头大肆拉练,准备向小布前进。小布地区又便于设伏。于是,毛泽东决定在小布设伏,首先消灭谭道源师。25日1时,毛泽东、朱德发出《伏击进犯小布之敌的命令》,红军于当日拂晓轻装前往小布埋伏,并规定:白天不许煮饭,前线指挥员不许骑马,以求高度隐蔽。

但是,红军连续两天设伏,敌人都没有来。原来谭道源师已集合好队伍,准备向小布前进。结果,一个反革命分子报告了红军设伏的情况,使谭道源临时改变了主意。

这时,红军探知“敌谭道源部仍在源头、上下潮、树陂一带,熬延不进”,而“张辉瓒部经善和、藤田到达潭头,现正向上固、龙冈推进中”。敌军又是孤军深入,而龙冈地区的群众条件和地理条件都有利于我。毛泽东和总部研究后决定,首先歼灭张辉瓒部于龙冈地区。12月28日,毛泽东、朱德发布红军11号命令——《横扫左翼之敌张辉瓒等部的命令》,指出:“我军决定改换目标,横扫在我左翼当前之敌(张辉瓒以及许、公、罗各师),次第歼灭之。拟分兵两路,左沿君埠、龙冈,右沿上固、潭头,向东固次第攻击前进。”红3军团、红4军团为右路军,由彭德怀、滕代远指挥;红3军、红12军为左路军,由毛泽东、朱德亲自指挥。

29日,红军转移到黄陂西面君埠及其以北一带,隐蔽集结。当日午前得到消息,张辉瓒先头部队已到达龙冈,预料敌次日将向君埠前进。听到这一消息,毛泽东十分高兴,决心利用敌人行进中的有利地形,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当日,毛泽东、朱德发布红字第12号命令:“我军决定以左路军于明(30)日攻击龙冈之敌,右路军则应派部队协助歼灭该敌。”作战部署是:“左路军的红3军任正面攻击,该军以7师任正面,拂晓占领红军必经的黄竹岭前面的大坑以右地区和亭子岭主要阵地,迎击由龙冈东进的张辉瓒先头部队。红3军的其余两个师,紧接7师向龙冈东和东北攻击前进,红12军任左翼,配合进攻。”总攻击龙冈时间为30日午前10时。总司令部就设在黄竹岭后面的小别山上。

30日清晨,担任正面攻击的红3军7师,进到预定阵地。毛泽东、朱德带着几位参谋和勤杂人员,来到了指挥所。抬眼望去,细雨霏霏,雾色朦胧,龙冈就消失在这细雨薄雾之中,正是“雾满龙冈千嶂暗”。

上午9时许,张辉瓒先头部队正在龙冈以东、小别山以西艰步登山时,突然遭到居高临下的我军的迎头痛击。敌人在经过一阵混乱后,不断向我军发起攻击。到中午时分,敌人又展开两个团的兵力,向我猛攻,但被我打退。到下午3时,张辉瓒又亲自指挥4个多团的兵力向红军阵地多次进攻。战斗一时十分紧张。这时,红12军已沿龙冈南侧占领表湖及其附近各山头,红4军和红3军团从背后向龙冈之敌发起猛攻。顿时,敌全线溃退,一片混乱,活捉敌师长张辉瓒。

龙冈之战,全歼张辉瓒一个师部和两个旅,俘敌9000余人,除个别人漏网外,全部被俘。第一次反“围剿”首战胜利。

龙冈大捷,使深入根据地的敌军纷纷退缩。红军乘胜追击,决定再歼谭道源师。

这时,时间已跨入1931年元旦,毛泽东、朱德发出红一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的胜字第一号命令:“方面军决以全力扑灭谭师。”命令要求广大红军战士“注意”:“此次战争关系全局,各官兵须不惜任何牺牲,达到最后胜利之目的。”“胜利后须注意收缴敌之军旗及无线电机,无线电机不准破坏,并须收集整部机器及无线电机务员、报务员。缴获敌之经理处款项不准分散,纸票不准焚毁,须一律缴部。”

1月2日晚,红军向撤退到东韶的谭道源师开进。3日晨,担任正面攻击的红12军首先在东韶与敌人展开战斗,其余各路红军也纷纷赶到东韶。战斗异常激烈。到16时许,红军从西、南、北三面突破敌军阵地。由于担任迂回的部队尚未到达指定位置,谭道源率残部向东北方向溃逃。红军奋起追击,歼敌一部。东韶战斗,红军歼敌一个多旅3000余人,缴枪2000多支(挺),迫击炮4门,无线电台一部。

短短5天,红军连打两个胜仗。其他各部敌军纷纷仓皇退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宣告结束。根据地军民一片欢腾,毛泽东豪迈而又充满信心。写于这一时期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反映了他这时的心境: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戴岳在国民党军第一次大规模“围剿”中央红军时任第18师52旅旅长。时过境迁,几十年后他回顾了龙冈之役的经过:

1930年12月,鲁涤平先后命令张辉瓒第18师、公秉藩新编第5师向东固,谭道源第50师向源头,毛炳文第8师、许克样第24师向洛口等处展开攻击。此外,还命令吉安的罗霖第77师及驻防各地的军队均就地相机堵击,并指令驻闽西的刘和鼎第56师及湘粤赣边境的军队随时准备堵截,企图一举歼灭红军主力。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第一次“围剿”。我当时任第18师第52旅旅长,由高安率队随张辉瓒向东固进发,途经樟树、新淦(今新干)、永丰、白沙等地。因鲁涤平想到前方督战,令在永丰城西北郊区修筑临时飞机着陆场,每日抽派士兵1000人,由第53旅副旅长洪振楚督修。后以规模太小不能使用而停工,鲁也没有到前方去。由于修机场,部队在永丰停留约10日,在白沙也休息了两三天,才继续前进。有些部队沿途骚扰,任意宰杀老百姓的鸡、猪等牲畜,引起当地人民的恐惧和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