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24510600000024

第24章 剥卦——居安思危之谋

剥:不利有攸往。

《剥卦》象征剥落:不利于前去行事。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象辞》说:《剥卦》的卦象是坤(地)下艮(山)上,好比高山受侵蚀而风化,逐渐接近于地面之表象,因而象征剥落;位居在上的人看到这一现象,应当加强基础,使它更加厚实,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住所而不至发生危险。

未雨绸缪,无事如有事

古人云:“无事如有事,时提防,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时镇定,可以消局中之危。”所以,为人处世也应未雨绸缪,切忌临渴掘井。

爱德华·墨菲是一名工程师,1949年,他参加了美国空军MX981实验。美国空军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参加这次实验的志愿者们被绑在火箭驱动的雪橇上,工作人员将监控器具安置在这些志愿者身上。

有一个实验项目是把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置在受试者上方。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将加速度计固定在支架上,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人有条不紊地将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错误的位置。

墨菲当时随便说了句:“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随后,这句话被那个志愿者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用,从此,这句话成为一个著名的论断,在世界各地迅速流传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墨菲定律被赋予更多的含义,有了更多的变体:“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

“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这是墨菲定律最简单的表达形式。墨菲定律亦称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可见“防患于未然,有备无患”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

三国时期,关羽用大水淹没了魏将于禁、庞德的7000人马,乘胜进攻曹仁把守的樊城。曹操采纳了谋士司马懿的建议,把江南的土地让给了关羽,然后出兵攻击关羽的后方,曹操使者致函孙权,孙权贪利忘义,果然派大将陆逊、吕蒙偷袭关羽后方。

荆州位于魏、蜀、吴三国之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南北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赤壁大战后,曹操、刘备、孙权各自占有荆州的一部分,其中刘备占有荆州的大部分,孙权出于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的需要,还把南部借给了刘备,因此,荆州实际上是在刘备的控制之下。刘备入川后,荆州交由大将关羽镇守。

当时,关羽远征樊城,对后方的东吴本来是有所防备的。但东吴守将吕蒙为了麻痹关羽,故意借治病为名退回京都建业,而让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将军陆逊接替自己。实际上,陆逊是个文武双全的年轻军事将领,他到任后,立即派使者带着他的亲笔信和一份厚礼去见关羽。陆逊在信中对关羽大加吹捧,对自己百倍贬损,并再三致意关羽多加关照,蜀、吴两家永世和好。关羽读完书信后,认为陆逊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书呆子,收下礼品,放声大笑,随后下令,把防范东吴的军队全部征调到樊城前线去了。

当关羽攻取樊城胜利在望时,忽然得报孙权偷袭自己的后方,并且已攻取了公安、江陵等地,关羽慌忙撤军,企图回师江陵。但吕蒙老奸巨猾,他攻占公安、江陵等地后,对蜀军家属加倍关照。蜀军将士得知家属平安,一个个都离关羽而去,投降了东吴。关羽回天乏力,败走麦城,被吕蒙设计斩杀,荆州从此落入东吴手中。

这样,一代名将关羽因麻痹大意,疏于防范,而导致兵败、地失、身亡,其教训是无比惨痛的。

别把话说得太满太绝

有一个人是秃子,意指他(她)的头发数量少。一根头发都没有是秃子,有一两根头发还是秃子,没有人会怀疑。但如果不断的一根一根往上加呢?三根、四根、五根……答案渐渐变得不确定。一根头发显然不能改变一个人是秃子的事实,但不停的加上一根总会到百根千根万根,秃子就变得不是秃子,但没有人能说清楚是从多少根以后开始变的。于是当我们说一个人是秃子的时候不会说他(她)有几根头发,只是用一个模糊的概念“少”来定义。这就是模糊定律。模糊定律是说我们身边的很多事情是不能用绝对的数字来判定的,是非之间并没有清楚的界限。模糊定律,是指在别人对我们有所求的时候,慎重考虑是否答应他们的请求,在给别人承诺的时候,不要把话说得太死,而是要留有一些回旋的余地。这样,既不会伤害到对方,也不会使自己因事情发生突变的情况而下不了台。

从心理学上来讲,大多数人听到一个非常肯定的承诺,当事情没办成的时候都会出现失落的情绪,而不会看到失信于我们的那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所以,在与人打交道需要给出承诺的时候,最好运用模糊定律。

某高校一个系主任,向本系的青年教师许诺说,要让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晋升职称。但当他向学校申报时,出了问题,学校不能给他那么多的名额。他据理力争,跑得腿酸,说得口干,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但他这个人又不肯丢面子,他不愿意把情况告诉系里的教师,只对他们说:“放心,放心,我既然答应了,一定要做到。”

最后,职称评定情况公布了,老师们对他是非常失望,觉得他这个人没有一点诚信,并且把他骂得一钱不值。甚至有人当面指着他说:“主任,我的中级职称呢?你答应的呀!”

而校领导也批评他是“本位主义”。从此,他既在系里信誉扫地,也在校领导跟前失去了好感。

像上述的那个系主任,他所做的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可以说,他一点都不虚伪,他也尽力了,可最后又有谁感谢他呢?不但没人感谢他,说他的好话,反而招来了一片骂声,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他没有运用模糊定律,在给别人承诺的时候一口气把话说得太绝对,以致事情发生改变的时候自己没有台阶下。反观那些教师们,因为系主任预先给了一个非常肯定的承诺,导致他们心里有了一个很大的期望,但结果并不是系主任所说的那样时,他们就完全忘记了系主任为他们所付出的努力。

《周易》曰:物极必反,否去泰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不可至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则无理可续言。做任何事,进一步,也应让三分。古人云:“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宋朝时,有一位精通《易经》的大哲学家邵康节,与当时的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是表兄弟,同时和苏东坡也有往来。但二程和苏东坡一向不睦。

邵康节病得很重的时候,二程弟兄在病榻前照顾。这时外面有人来探病,程氏兄弟问明来的人是苏东坡后,就吩咐下去,不要让苏东坡进来。

躺在床上的邵康节,此时已经不能再说话了,他就举起一双手来,比成一个缺口的样子。程氏兄弟有点纳闷,不明白他做出这个手势来是什么意思。

不久,邵康节喘过一口气来,说:“把眼前的路留宽一点儿,好让后来的人走走。”说完,他就咽气了。

邵康节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事物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人都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判定事情的最终结果。对于每个人的人生来说,更是浮沉不定,常常难以预料。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在做事方面,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上级交办的事当然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这是为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在做人方面,与人交往时,如果出现意见分歧,不要口出狂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