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塔木德大智慧全集
2450600000035

第35章 说话要有分寸

如果不能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不要轻易地论断别人。

——《塔木德》

犹太人认为舌头虽然没有骨头,但也应该特别小心它的厉害。因为说出去的话,就如同射出去的箭一样不能收回了,所以要警惕自己的舌头,就像慎重地对待珍宝一样。

1.谨防祸从口出,揭人伤疤害人害己

犹太人认为,说话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三言两语说得好能赢得人心,口若悬河说不好也会招来杀身之祸,所谓“祸从口出”,就是这个道理。

犹太人认为真正体贴的人甚至不会提及可能会让别人感到不快的话题,甚至不能容忍那些念叨别人过错的人。瑞什·拉吉什是3世纪巴勒斯坦的著名学者,一个魁梧、强壮的人,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做角斗士和野兽搏斗。拉比乔拿森劝服他放弃了角斗士生涯,改而求学。他成为一个信徒,后来和拉比乔拿森齐名。

一天,拉比乔拿森在约旦河里洗澡,这时瑞什·拉吉什看到他也跳进河里。

“你的力量应该贡献给《律法书》研究。”拉比乔拿森说。

“那么,你的美丽,”瑞什·拉吉什说,“应该贡献给妇女。”

“如果你忏悔,”拉比乔拿森说,“我就让你娶我的妹妹,她比我还要美丽。”瑞什·拉吉什忏悔了,娶了拉比乔拿森的妹妹,和拉比乔拿森一起学习,后者教他《圣经》和《塔木德》,使他成为伟大的学者。

一天,在教室里发生了一场争论,问题是什么时候某些日常用具——剑、刀、匕首、矛、手锯、镰刀——会成为宗教仪式中的不洁之物。

拉比乔拿森认为:在熔炉中锻炼过的是不洁之物;

瑞什·拉吉什则坚持认为:浸过水的是不洁之物。

拉比乔拿森的自尊受到了伤害,说:“强盗懂得自己的营生。”拉比乔拿森的言外之意是指瑞什·拉吉什做角斗士时用过这些武器。

瑞什·拉吉什对此感到愤怒,说:“你对我有什么帮助呢?在罗马的竞技场上,我被称为大师,在这里我也被称为大师。”

拉比乔拿森受到很深的伤害,因为瑞什·拉吉什暗示自己没有帮助过他,拒绝原谅瑞什·拉吉什。结果,瑞什·拉吉什终于病倒了,然后就去世了。

拉比乔拿森陷入无比的沮丧之中……撕烂了自己的衣服,哭泣着:“嗅,拉其沙的儿子,你在哪里?嗅,拉其沙的儿子,你在哪里?”直到他发了疯。

其他的拉比都为他祈祷,让他从悲惨中获得解脱,但是他也去世了。如果一个人知道侮罪,别人就不应该对他说:“记住你从前做的事。”

如果他是赎罪者的儿子,他不应受到奚落:“记住你的父亲做过的事。”

如果他是赎罪者,刚刚开始学习圣经律法,别人不应该对他说:“吃了不洁食物的嘴可以学习全能的上帝嘴里说出来的律法吗?”

2.不用言语侮辱他人

犹太人忌讳用言语侮辱别人,认为那是极不道德的。

许多犹太社区的拉比们对侮辱和嘲笑规定了严厉的惩罚。立陶宛学者、拉比所罗门·本·耶谢尔·路里亚在他的释疑书里,声言要把一个侮辱妇女的男人驱逐出教会,哪怕那人是在私下里悄悄说了侮辱的话。

大师亚喀尔·巴·西蒙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他在拉乌以利扎的妻子拉哈娜夫人的耳边说了侮辱淫秽的话。

他是这么说的:“我不给你3个圭登,你就不跟我跳舞;就像你收了一个男人的钱才跟他睡觉一样。”

这位夫人应当得到赞美,因为她出于尴尬和维护尊严而大叫起来,尽管大叫的应该是作恶的亚喀尔。

这个男人的话把这位夫人贬低到妓女的地位。虽然他一再争辩他所说的那个给钱的男人是她的丈夫,可是谁能这样说话呢?一个女人只有丈夫出钱才肯跟他睡觉!

经过审判,拉比命令大师亚喀尔要说这些话来请求原谅:

“我是有罪的,现在我请求上帝、拉哈娜夫人,以及她的丈夫以利扎原谅我的秽行……”

除了请求原谅之后,亚喀尔还哀悼了4个星期。因为如果他不服从这个命令,就要被逐出教会。

拉比本·摩西·以萨克·阿拉斯加认为:“侮辱他人没必要受到身体惩罚,但须受到道德宣判。而且,暗示性的侮辱和直露的侮辱一样严重。”

有人问拉比阿拉斯加这样一个问题:

有个人和朋友发生了争吵。这个人吵着对他的朋友说:“我可不是杂种!我可不是叛教的人!我可不是有罪的人!”难道他的话不是暗指他的朋友是一个杂种、叛教者、有罪的人——话外之意是:“我不像你那样,是一个杂种或有罪的人。”

拉比回答说:

“看起来那个人的话好像暗示着我不是像你那样的某种某种人。毕竟,他的朋友并没有先骂他是杂种或有罪的人。他没有必要否认那样的称呼,除非他有所暗示:‘我可不是你那样的,人’。”

在这个故事中,个人似乎公开地说:“我可不是某某,像你一样。”尽管这个人言语中没有这层意思,但是他侮辱了自己的朋友,应该受到谴责。

这个故事可以和另一个故事联系起来。据说拉比希思达问自己的老师拉比胡那:“老师需要弟子,就像弟子需要老师那样。

那么弟子应该对老师表示什么样的敬意呢?”

拉比胡那把这个问题看作对自身暗示性的侮辱,大叫起来:

“希思达,希思达,我不需要你,可是你一直到40岁之前都会需要我。”此后,他们一直生对方的气,很多年不来往。

也许拉比希思达的话并不是侮辱,却被拉比胡那理解为诽谤的意思,从他的观点来看似乎拉比希思达在有意公开地侵犯他。

3.话要三思而后语

和别人相处的时候需要一定的精明,说话一定要经过三思,否则会得不偿失。《塔木德》对此训示道:

“如果不能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不要轻易地论断别人。”

因为人们常用自己心中的天平来衡量别人。

精明的耶路撒冷人有这样的规矩:

他们不会在文件上签自己的名,除非知道另外签名的人是谁;他们不会坐在某法庭上,除非知道和他们坐在一起的人是谁;他们不会在某张桌子前就餐,除非知道同桌进餐的人是谁。

千万别武断地论断他人。

从前有个年轻姑娘遭到了掳掠,两个圣洁的人跟着去赎她回来。

其中一个人走进了妓院,因为姑娘就关在那里。出来之后,他问同伴:

“你怀疑我做了什么?”

另外一个人回答说:

“你肯定发现了需要多少钱才能救她出来。”

第一个人说:“以上帝的名义,的确如此!”他又补充道:

“像你用我的标准来衡量我,上帝会以你的标准来衡量你。”

人之所以有两个耳朵、一张嘴巴,是为了让人多听少说,听的分量要有说的两倍。于是,那些懂得听话艺术的人总是让人尊敬,而那些只知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的人只能让人更厌恶。

尽管舌头没有骨头,但也应该特别小心它的厉害。

因为话一旦说出口,就像射出的箭,再也不能收回了。

有一个拉比对他的仆人说:

“到市场去给我买些好东西。”

仆人去了,带回来一个舌头。

拉比又对仆人说:“出去到市场上给我买些不好的东西。”

仆人去了,又带回来一个舌头。

拉比对他说:“为什么我说‘好东西’你带回来一个舌头;我说‘不好的东西’,你还是带回来一个舌头?”

仆人回答说:“舌头是善恶之源。当它好的时候,没有比它再好的了;当它坏的时候,没有比它更坏的了。”

从这则犹太故事中可以看出警惕自己舌头的重要性。

犹太人认为,愚者常常暴露出自己的愚昧,贤者却总是隐藏自己的知性。基于这样,犹太人坚信:“假如你想活得更幸福、更快乐的话,就应该从鼻子里充分吸进新鲜空气,而始终关闭你的嘴巴。”

犹太人有一句俗话说:“当傻瓜高声大笑时,聪明人只会微微一笑。”因为善于听话的人,易表露知性;而喜欢表现自我、喋喋不休的人,通常都是些傻瓜。

一个波斯国王快要病死了。他的医生告诉他,喝母狮子的奶是存活的惟一希望。国王转向仆人们,“谁去把母狮子的奶给我拿来?”他问道。

“我愿意去!”有个人回答说,“如果你愿意让我带上10只山羊。”

那人带着羊群上路了,找到一个狮子洞,那儿有一头母狮子正在给幼崽喂奶。第一天,这人远远站着,把一只山羊扔给母狮,它很快就把山羊吃掉了。第二天,他走近了一些儿,又扔过去一只山羊。这样他往前走着,到第10天,他和母狮子成了朋友,它让他抚摸,和它的幼崽玩耍,最后让他取了一些它的奶。这人就返回来了。

走到半路,这个人睡了一觉,梦见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吵了起来。他的腿说:“身体的其他器官都不能和我们相比。要不是我们走近母狮,这个人就没办法取到奶给国王。”

手回答说:“要不是我们挤奶,他也没有办法取到奶给国王。”

“但是,”眼睛说,“要不是我们指路,他什么也干不了。”

“我比你们都好!”心喊叫着,“要不是我想到这个办法,你们都没有用。”

“而我呢,”舌头回答说,“是最好的!要是不能说话,你们还能干什么?”

“你怎么敢和我们比?”身体的各部分一起叫起来,“你整天在那个黑暗的地方呆着,不像我们都有骨头,你甚至连一根骨头都没有。”

“早晚你们会知道的,”舌头说,“到那时你们就会说我是统治者。”

这个人醒过来,继续赶路。当他走进国王的宫殿,他宣布:“这是我给你带回来的狗奶!”

“狗奶!”国王咆哮道,“我要的是狮子奶。把这人带走吊死。

在去刑场的路上,这个人身体的各个部分都颤抖起来。这时舌头对它们说:“我说过我比你们厉害。如果我救了你们,你们会不会承认我统治你们?”它们都忙不迭地同意了。

“把我送到国王那里去。”舌头冲着刽子手大喊。这人又被带到国王面前。

“为什么你下令把我绞死?”这人问道,“这奶能治好你的病。你不知道有时候母狮子也叫做母狗吗?”

国王的医生从这人手里接过奶,检查一番,发现真的是母狮子奶。国王喝了以后,病很快就好了。

这个人因自己的成就而获得了丰厚的奖赏。现在身体的各部分都转向舌头。

“我们向你鞠躬致礼,你是我们的统治者。”它们谦恭地说。

从这则犹太故事可知,话不可以随便乱说,应该一字一句地斟酌才对。适量的言语可以一针见血,但是用量过多就会有害。

警惕自己的舌头,如同慎重地对待珍宝一样;使自己的舌头保持沉默,人生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4.长舌多嘴遭人厌

有一个犹太女人很喜欢东家长、西家短地道别人是非。

多嘴本来是女人的天性,但是她却太过火了,以至于连平常饶舌的三姑六婆们也都无法忍受,终于有一天大家一起到拉比那里去控诉她的行为。

拉比仔细倾听每一个女人的控诉之后,便要这些女人们先回去。然后拉比差人去找那个多嘴的女人来。

“你为什么无中生有,对邻居太太们品头论足?”

多嘴的女人笑着回答说:“我并没有杜撰什么故事啊!也许我有一点夸张事实的习惯,不过我说的不是很接近事实吗?我只是把事实稍微修饰一下,使它更有声有色而已。但是或许我真的太多嘴了,连我丈夫都这么说呢!”

“你已经承认你的话太多了,好吧!让我们来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拉比想了一会儿之后,走出房间,然后拿回一个大袋子,他对女人说:

“你把这个袋子拿去,到了广场之后,你就打开袋子,一面把袋子里的东西摆在路边,一面走回家。但是,回到家之后,你便要掉过头来,把东西收齐以后,再回到广场上去。”

女人接过这个袋子,觉得很轻,她很纳闷,非常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于是加快脚步走到广场去,到了广场之后,她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竟然是一大堆羽毛。

那是一个万里无云的晴朗秋天,微风轻吹,令人觉得非常舒服。女人照着拉比的吩咐,一面走,一面把羽毛摆在路边,当她走进家门时,袋子刚好空了。然后她又提着袋子,一边捡,一边回广场。

可是,凉爽的秋风却吹散了羽毛,以致所剩寥寥无几。女人只好回到拉比那里,她向拉比说,一切都照拉比的吩咐去做了,但是,却只能收回几根羽毛。

“我想也是的。”拉比说,“所有的马路新闻,都像是大袋子里的羽毛一样一旦从嘴里溜出去,就永无收回的希望。”

于是,拉比的机智矫正了这个女人的坏习惯。

犹太人认为,长舌远比三只手更令人头痛,假话传久就会变成恶言,谣言足以隔离亲近的朋友。因此,不要用嘴巴去发现看不见的东西。

同时,拉比们还告诫人们说:“遇到鬼的时候,你一定会拔腿就跑;同样的,遇到马路消息时,你也要快速地逃。”

犹太人认为,当所有人都不再在背后道人长短时,一切纠纷的火焰就会熄灭。因此,犹太民族很讨厌多嘴多舌的长舌妇,他们对谣言更是深恶痛绝。可以说,犹太人是一个寡言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