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歧亭古镇杏花村
24504000000005

第5章 歧亭史话—江益林(5)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麻城建置最为复杂变化更替最快的一个历史时期。西晋惠帝时分弋阳郡为西阳国,属豫州。东晋属豫州西阳郡邾城县,北境以大别山为界与后赵接壤,故有后赵将麻秋越过大别山,进入大别山南麓的东晋邾城县境戍边筑城,同时也说明东晋北境的防御是很薄弱的。南北朝时期,刘宋置西阳郡,属郢州,太始中属豫州,复还郢州。元嘉中在西北境置长风县,在西南置赤亭县。大明中在西南置建宁左郡,寻改郡为县,并赤亭县为阳城县。南齐属蕲州齐安郡。梁置定州。又置信安县及北西阳县等建置。后为北齐属地,置南定州,又置衡州,属齐安郡。又属陈,置鹿城县等。又属北周辖地,改南定州为亭州,复置衡州,又置东义州。此期更替以“衡州”为例,其建置沿革变更之频繁即可见一斑。《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曰:“衡州,北齐置,陈废,北周复置,隋废。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北。”

这一历史时期的歧亭开始了封建政权的建置时期。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以豫部蛮民立县于歧亭,名赤亭县,属郢州西阳郡,孝武帝大明中并赤亭入阳城,齐梁间置歧亭县,属十八蛮县之一。上述陈废北齐置衡州,北周复置,与《县志》北周改定州曰亭州,当指同一建置。因此,衡州故址在黄冈县西北,当指今歧亭。至少在歧亭,南北朝时期设置过赤亭县、歧亭县以及衡州(亭州)等封建基层政权治所。梁朝时建宁太守黄天赐复筑城于此,陈朝时,隋将揭素居永安,造大舰伐陈,南康内史巴仲肃屯兵于歧亭守之,素乃登岸,先攻其寨,仲肃军卒夜溃。《隋·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开皇十一年(588)十月甲子,隋大举伐陈,败其兵于歧亭”。证明南北朝时期,歧亭已作为军事要塞筑有土城寨,进一步体现出在封建割据政权林立的战争时期,扼守歧亭的重要性。

隋开皇十八年(598),置麻城县,属永安郡。另据北宋乐史著的《太平环宇记》载:“蔴城县,东北一百七十里,旧四乡,今六乡,本汉西陵县,周大象元年置。唐元和三年并入黄冈,后复置……”这个“蔴城县”就其地望和隶属关系,应该就是后来的“麻城县”。但是,这片地域当是刚从陈朝占领过来的,两年后北周被隋所灭,因此,这个“蔴城县”的建置是否落实到位,是很值得怀疑的。况且,“蔴”与“麻”音同而义歧。笔者以为,以十九年后隋置“麻城县”为肇始更稳妥些。唐朝武德三年(620)复置亭州,领麻城、阳城二县,寻废入麻城。在西北境置仙居县,武德八年废亭州,仍省阳城入麻城县,元和三年省麻城入黄冈,大中初复置麻城县,属淮南西道。自此麻城县作为县一级政权成为定制,一直存留下来。

五代时期,麻城县先属吴,后属南唐。赵宋政权建立以后,地方政权的建置稳定下来。两宋时期,麻城县隶属淮南西路黄州郡。值得注意的是,两宋时期麻城县治所的建置,《县志》只记载在南宋晚期的端平二年移县治于什子山,元(末)复旧治。笔者对此早存疑惑,后从清代的《县志》中发现了蛛丝马迹,并参考其他资料以及出土文物,对两宋麻城县治的建置提出了新的观点。拙作《麻城县志考》在否定以阎河古城为宋代麻城县治的基础上,以《县志》记载的儒学与县治同时兴建于宋、元季兵燹,明代在宋元遗址重建儒学为主证,以五脑山庙始建于宋及其祀主的故事经历发生在今址麻城为旁证,以有年号可考的县令张毅为人证,以新近出土的南宋铜钱窖藏为物证,推论在北宋早期偏晚或中期偏早,即宋真宗晚期至宋仁宗前期,麻城县治已由阎河移治今址,并在今址麻城老城区的中心位置,修筑了县署、儒学及其他廨署建筑。其迁徙今址最迟的下限时间当在张毅始任县令的嘉祐年之内。

因此,元末麻城从什子山还旧治,即还今址麻城,而不存在明初再迁治的问题。其时已由乡民姜铭聚民修筑土城,明代各朝知县逐步增修城垣,修建城楼和砖城,并在城内修筑县署、儒学、钟鼓楼等一系列市政设施,至明末崇祯朝,城垣周九百五十八丈,崇一丈七尺,厚一丈,全部为砖石城垣。清代各朝均修葺城垣,疏挖城濠,并继续增扩建不少市政建筑。

歧亭地界黄(州)麻(城)之交,又扼南北咽喉,已成为麻西南之门户重镇。明成化间知县胡琮在歧亭建西馆驿。明嘉靖三年,麻城土贼胡廷凤,歧亭人,逃居西山,每秋徂春入县劫掠,屡寇歧亭,大为民患。巡抚按奏设兵备府,添驻捕盗,设驻捕道判,辛卯年(1531)通判罗瑞登伐石甃城,城垣周约五里,设五门二十八楼驻守,条陈防御十事。从此歧亭便有了易守难攻的砖石城垣。在筑城中掘出一碑,上有“龙集县”字,但不知何时代所置。而据《黄州府志》载,《天下郡国利病书》引唐巡抚疏曰:“歧亭镇即隋唐之龙集县也。”不详所本,留以备考。万历庚申(1620)通判韩焕复增城垣、修建通判署等。清初因明制,设通判。顺治丁亥(1647)以黄州同知移驻,先是旧署颓圮,官寓民舍,同知胡镕捐修旧通判署,为戎署仪门一、大堂一、左右科房六、钟鼓亭、二元堂,官廨学房各成次第。康熙同知于成龙镇守歧亭,于杏花村故址修建“宋贤祠”,创“杏花书院”。后又率乡兵平定“东山起义”。于成龙“祀入黄州名宦,歧亭另建专祠”,即杏花村之清端祠。清咸丰九年(1859),浙江供事王震继诸暨进士周炳鉴任歧亭同知,在杏花村故址重建歧亭三祠。光绪元年,同知唐训邦又重建通判署。明清历届通判、同知在歧亭多有建树,麻邑人称歧亭同知为“二府”,其旧址尚存。

明初,麻城分四乡:太平、仙居、亭川、孝感,统一百三十里,歧亭当属孝感乡。成化八年(1472)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乡,为三乡。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歧亭属仙居乡。仙居乡在县西南,辖二十五里,分五十四区。鹅笼司巡检领之。歧亭区辖九里,西去县治七十里。此建置直至清朝末期结束。

麻城,清属汉黄德道黄州府,民国初属鄂东道,旋改江汉道。民国二十年后隶第四区行政督查专员。二十一年十月奉湖北省政府令,并以转奉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令,核定于新集添设新县,定名为经扶,属河南省。麻城方面自小界岭西、朝阳寺南、于家洼起经齐头山南下,至枫树庙、宋家畈、天鼓山西至朱家河,再西往晏家冲、马家洼、毛家屋、杨家河至鲤鱼山,直抵黄麻交界之莲花砦为界,界北划归经扶。计旧属仁美区划出三分之二,择里区划出三分之二,丰义区划出全区之半。清末至民国初年,实行地方自治,化原太平、仙居、亭川三乡为十二自治区,分属小区仍存旧日名称。歧亭镇乡(小区)划为第八自治区。至民国十六年后,办团防,编保甲,自治区又屡经改变,终以九区分制所辖,小区始改称乡,有合原二区为一乡者,有分原一区为二乡者,有仍旧名称者,有新改名称者。歧亭镇乡划为第七区,区公所设于宋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成立了人民公社,歧亭人民公社隶属宋埠区,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撤区并乡,歧亭镇从宋埠区划出,成为市辖建制镇。

承前启后

从7000年前的远古走来,经历了几度兴衰,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古镇歧亭更是旧貌换新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歧亭是麻城重镇,依然扼守着南北交通之咽喉和麻城市之西南门户,是麻邑西南人流、物流、财流的重要聚散地。

历史上的麻城,地处南北与东西交界的位置上,饱受封建割据的战乱之苦,如今却体现出麻城贯南通北,承东启西的地理优势。随着京九铁路、沪蓉快速铁路、大广高速公路、武合高速公路的兴建,麻城的交通枢纽地位已经形成。大别山火电厂的兴建,又为麻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值此天时、地利、盛世之际,麻城的经济建设正如在一日千里的快车道上前进。

歧亭镇也展现出其交通区位优势,在已有的106国道基础上,京九铁路汉麻联络线、沪蓉快速铁路和武合高速公路均通过其境。三万歧亭人民在歧亭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决心利用交通区位优势,竭力挖掘歧亭丰富的人文文化资源,把歧亭建设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与商贸为一体的新型镇区,使麻城西南门户处处生辉,为麻城旅游事业的开发与发展唱一曲大戏。

歧亭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必须经过一大批有志之士相当一段时间的挖掘整理,并以适合现代文化的形式反映和表现出来,使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才能既保护了文化古迹,传承了文化遗产,又为麻城百万人民留下一个承前启后的大文化作品。在此,笔者以一孔之见提一点不成熟的设想。

在歧亭杏花村的开发建设中,应从四个方面作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布局,分阶段、分项目地建设开发。

第一,歧亭景区。

以歧亭老街为主体,集文化遗迹观光与商贸购物为一体,是最重要的景区之一。其重要的观光景点有:1。“歧亭杏花村”山门。山门立于106国道旁,是一座按宋代《营造法式》构造的仿古牌坊建筑。2。恢复东坡桥、苏步桥,桥前当设可供人流、车流回旋的广场,广场中有巨型雕塑“季常青盖白马迎东坡”,既有给游人深刻的视觉效果,又突出了歧亭杏花村的主题。3。歧亭镇上亦有几处可供观光的文物古迹。如南门外古文化遗址,竖立文物保护标志说明牌;歧亭古城垣,原歧亭城垣有五门二十八楼,笔者曾见在西门仍有城垣残留,可恢复一门一楼供游人登临;古渡口码头遗址,以多种形式再现当年“季常乘船往黄州访东坡”以及码头客货运输的繁忙景象;近旁有“文昌宫”庙,有联云“波水泻文澜任苏海韩潮奔注都归此地,螺山排笔架萃江花毛颖发挥尽在吾徒”,历史上出入之移民都在此上香祈福,消灾去厄,祈祷一帆风顺,旅途平安;庙前有石桥,曰“观察桥”,还有古建筑通判署、西馆驿等。以遗址上现存古建筑进行改造复原,并作简易的陈设,以供游人凭吊。4。复原一条古街道。以通往杏花村的北街,即“东坡街”为主体,以现有民房改造为古色古香的驿馆酒楼、商铺等。

第二,杏花村景区。

杏花村景区以歧亭北杏花村旧址为中心,是建设的核心景区,本景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以杏花村旧址上的“杏花书院”为主体,恢复歧亭“三祠”,即“宋贤祠”、“清端祠”、“忠节祠”,修葺“三墓”,即陈慥墓、甘望鲁墓、张憨子墓,重置陈季常“环堵萧然”的故居。第二部分为歧亭至杏花村的道路两边,遍植杏树,以优良杏种引进及相关杏种培植,形成以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指导下的万亩杏林植物园,进而形成规模产业。在杏花村有“杏花村碑林”,以苏轼诗词歌赋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为内容,请名家书写,镌刻成碑。根据苏陈的故事,还可作雕塑艺术品置于杏林中。第三部分,即围绕“酒”作文章。笔者认为,今日麻城东山的“老米酒”与当年杏花村的“美酒”是有渊源的。在历史上的宋元变乱中,麻城县治迁入东山深处,不少老百姓也迁入东山避乱,歧亭的酿酒手工业者也必然避乱东山,从而把酿酒技术带入东山,并流传至今。在举目无际的杏林之中,几处酿酒手工业作坊余烟袅袅,酒香阵阵,游人未饮先醉,流连忘返。并可实地参观老米酒生产过程,亲自参与制作和现场品尝。

第三,九螺山景区。

九螺山景区是一个可供多方位综合开发的景区。开发的项目很多,既有古老的,也有现代的,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首先,九螺山是紧挨歧亭和杏花村的最高一座山峰,山势较陡峭,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植被繁茂,风景如画。第二,异人张憨子隐居九螺山,有一组相关遗址,如石壁镌诗、逸亭等。第三,九螺山上有现代史遗迹。1947年农历8月,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来到九螺山,国民党川军某团一个营驻守九螺山,阻挡着刘邓大军前进。解放军激战九螺山,攻上山顶庙内,全歼敌人。一部分敌人向东溃逃,为寻团部,竟然投入深水潭(团)中淹死,留下一段笑谈。九螺山上当年的战壕掩体仍依稀可见,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第四,九螺山旁有一座“鲢鱼坝”水库,开发水上休闲与娱乐项目也将为歧亭杏花村旅游增添诸多项目和丰厚财源。

第四,桃花庵景区。

桃花庵景区可作为远期开发项目进行,有桃黄山人王翊故居桃黄庵,置“王翊饲鹿”雕塑,作“翊食雄黄”图,亦是一处香客顶礼膜拜之所在。

以上四大景区的建设,可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以十年为期,远期目标以二十年为期。每期以五年为一个目标段,先易后难,先直观景点,后深度发掘,使歧亭杏花村的历史风貌逐步完善,历史文化不断凸现,使之成为长江中游北岸与黄州东坡赤壁遥相呼应的又一处历史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