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歧亭古镇杏花村
24504000000029

第29章 重要文献、碑文注释—屈苇滨(2)

陂北三里有杏花村,即方山子隐处。清端于公建祠,颜其额曰“宋贤祠”。祠后墓三,中季常先生,左大儒甘望鲁先生,右张憨子。合为一塚碑,系开山道人所立,惜不传其姓字。再北里许,有古松生石上,相传憨子所植,大数抱,根如旋绕,枝叶四边披起,曲曲盘盘,垂荫数亩之地,望之如偃盖然。凡远近学士大夫以及骚人游客之赏胜者,佥比之大陵之异、台州之奇云。近城一山,名九螺山。西石崖镌刻之诗句,即张憨子休憩处。崖前有亭,曰逸亭。西望江汉,如在目前也。歧之南一桥,据《广舆》所载,曰歧亭桥。苏子赏月,夜访季常过此,吟云“解鞍欹枕绿杨桥”是也,至今呼为东坡桥。桥下泉水且重且馨。桥之东有桃黄庵,林木阴翊,号桃黄道人所居,故名。歧东名砚池畈,田万顷,平如扺掌,时作墨香。是岂地气之所独钟与?抑诸贤侯政治之所感与?其古贤人君子之留芳不泯与?抑酝酿于此以待后来之发泄有时与?

是为考。

歧亭杏花村记

(清)胡鏁

宋元嘉时,有赤亭,无歧亭,说者谓歧即赤之讹,都不可考。按《九域志》,歧亭有废县,而坡公亦作歧亭诗赠故人陈慥,则歧亭之名由来旧矣。

歧北三里许有杏花村,陈季常隐居处也。季常洛阳人,好宾客,喜声妓,号龙丘居士。少与子瞻友善,后侨寓歧。元丰初,坡公守黄,过歧亭,季常谒焉。越明年,复相见于村中。村多佳致,绕篱植红杏数十株,每杏林花发,落英满地,好鸟嘤鸣,春山淡冶如笑,林外流泉淙淙,循檐下溜,空碧澄鲜,红潮掩映,似为西子洗妆。行数武,风漪岩漾,长虹卧波,则苏步桥在焉。当是时,溪山净秀,花木明瑟,微飙侧侧,从绝壁下吹垂杨矮屋间,令烦襟顿洗。彼两人隐囊纱帽,把酒淋漓,浩歌相赠答,视世之俗吏催租,抱一部鱼鳞册子,夜打柴门,殊令人作恶矣。

第西窗剪烛,胜会难常,往哲人遥,墓木半拱,于今不知有宋,又安问杏花村!都人士当酒阑花谢,每乐寻古人轶事。惟是怅望九螺榻、悬崖碑,差得见张憨子遗迹。独至步孤村,拜狂先生墓,求所谓“环堵萧然”者,杳不可得,但留兔葵燕麦,摇动春风,未免感慨系之。季常死后数百年,而有清端于公鸠工庀材,墓侧建“宋贤祠”,祀陈先生。上雨旁风,蔽亏阴翳,令士子辈篝灯兀兀,雒诵蓬庐,俾岁时伏腊,追奠前贤,依依如觌面语。季常虽化为异物,吾知真诚所感,其精悍之色当往来村烟暮霭中,谅不与枯木残花同归澌灭也。

嗟乎!莫为之先,虽美弗传。杏花村不过弹丸地,何眉山过于前,清端祠于后?徒以有吾季常耳。然则非季常赖有杏花村,亦村赖有季常也,而歧亭遂与村俱远矣!

歧亭郡丞王公勘乱碑

康熙二十七年冬月立黄冈礼部侍郎王封撰

戊辰仲秋之杪,吾楚黄人士来自里门,传郡丞王公祖守歧实迹,欲以余言寿贞珉。予忝铨衡重任,自当为国家纪守土之劳臣,更喜为桑梓扬保民之良吏,奚敢以不文辞?

窃自吴越荡平,来越十年所矣,父老与子弟耳不闻鼓鼙之声,目不睹旌旗之色,鸡犬桑麻晏如也。畴意今岁夏五,会城兵叛武汉,诸官领不战而溃,沿暨黄、德两郡县,亦多闻风远窜,伪员逆弁布列肆行。更有狂愦昏迷之徒,投附逆党,毒痛惨烈,动摇我疆土,俘掠我蒸黎,冠履倒置,不复有朝廷法纪。呜呼!此小丑耳,何遂滋蔓至斯哉!抑亦守土之官吏鲜镇定抚辑之策,以宁外患而固吾圉也。

歧亭一镇,为楚黄东北关津重地,冈、麻、安、陂四邑交壤,当逆焰轰播所在,士民不能无疑畏。惟王公祖端然坐理,神色不挠,集诸绅衿耆老暨四门地甲庭谕而矢之曰:“我国家八埏寥阔,万国倾心向化,尔等所知也。我国家六师精锐,百战摧陷廓清,亦尔等所知也。蠢兹跳梁群逆,直釜中物耳。尔等亟修葺城垣,储备器械。且伊眷属室庐咸在焉,务坚意协力,捍御无二。若我,职在守土,惟与此城俱存亡耳。”群应曰:“唯唯!”爰是四门各拣设绅衿,统率烟甲,昼夜巡防,咸无惧葸。城中窘乏者,给以家口之粟,且授以捍御之方。人怀斗志,勇气百倍。越数日,贼魁张汉一统叛众云集,拥骑树纛,扬帜挥戈,负云梯,持飞礮,直抵城下。藐视歧镇弹丸,妄意开门揖降,如取如携耳。城堞之戈矛林立,楼橹之火器山积,公督率巡守,不遑食寝者三昼夜。俄而,公发奸擿伏擒为贼间谍者十余人,讯知约期举火为号,贼即乘隙攻取。迨数辈就戮,而贼失所恃,知无懈可击。公又用以贼退贼之计,而贼果宵遁。尚思纠集乌合,出其不意,而耽耽之视,犹未已也。公复策骑出巡,于附近砦堡团练联络,贼遂不敢再至城下。尤严为防守,以待王师。忆自会城变起仓促,武汉、黄、德各郡县,或贼至而失守,或贼未至而先逃,乃歧亭蕞尔一城,非有竣壁深池可以设险也,郡丞文职一官,非能披坚执锐可以即戎也,独以众志成城,倡义拒敌,俾近城百里内外不受叛党荼毒,非我公之文经武纬,曷克臻此!未几而大师奄至,贼众败降,元逆夏逢龙走白云堡,被我公所立练,长缚送军前,以正显戮。古人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者,我公真无遗策也!今土氓感靖难深恩,秘之于心,形之于口,而欲频触之于目,因咸相告语曰:时事羹沸,四方动摇,我歧之筑场纳稼,咸得乐乐利利者,伊谁之赐耶?且被贼蹂躏诸地,不无颠连毁折,我歧之安堵无虞,置师行于不问者,伊谁之功耶?乃我公谦让未遑,归功朝廷。佥谓:朝廷福庇,何独私于一歧。公又归之绅士百姓。佥谓:吾侪虽和辑御侮,非有得道多助者为主持,其谁发纵指麾,以壮敌忾乎!遂拜手言曰:不矜者天下莫与争能,不伐者天下莫与争功,慎固封守,拒敌退寇,自当归之我公。于是,众皆称善,且踊跃请登淮西一片石。辞曰:妖氛煸楚,变起何陡。驱驰歧阳,谁为固守?烈烈王公,勇裕义有。不与时移,不为势揉。赈贫怜劳,恩同慈母。捍乱擒奸,民安贼走。功首纶褒,颂传舆口。万世奇勋,永垂不朽。

公讳民,号熙园,江西临川人。

歧亭同李鹄山送孙谋由金陵入都

(清)梅钿

九螺峰外岁方残,衰柳旗亭各据鞍。

万里烽烟双铗往,六朝山水一舟看。

旧时客在逢休哭,故国诗成寄莫酸。

尚有悲歌人未去,为将杯酒吊燕丹。

歧亭河东访友人

(清)周礼

客居方病隘,访旧踏晴沙。

流水背山郭,春芳度野家。

碧摇三迳柳,红散夹洲花。

暮色催人醉,垂鞭对落霞。

游古杏花村

(清)李廷庸

青丝约发尚初冠,过眼繁华只等闲。

马上短衣空意气,门前长啸冷溪山。

莓墙花落春犹在,石磴云封客未还。

胜迹到今频指点,小桥依约翠微间。

杏花村谒方山子祠

(清)徐庭兰

红杏花中谒古祠,方山子是好男儿。

不将两骑谈《三略》,且学群公恋五芝。

故国庄田今岁主,穷山俎豆亦多时。

巡廊扪遍墙腰石,怕有坡仙汁字诗。

歧亭道中次东坡韵

(清)陈肇昌

春风如麦芒,春衫如柳汁。

行行歧亭道,细雨复沾湿。

村翁劝解鞍,好语夸计得。

客路信人情,我行非置急。

山深畏虎豺,亭午收鹅鸭。

沙路草葺葺,槿篱花幂幂。

小憩倦体舒,凝酣冷面赤。

缅彼苏陈游,茫茫烟水白。

五年三过从,忘形随冠帻。

洒落千首诗,黯淡穷途泣。

狂携拄杖游,醉击唾壶缺。

往事剧浮云,余生递过客。

遥夜耿清光,慷慨百忧集。

歧亭天宝鹿歌

(清)陈大章

轧荦山前烽火起,帚星下扫长安里。

赤心一夕化豺狼,唐家九庙皆荆杞。

夜雨愁埋剑阁云,春风恨满温泉水。

何来决骤华清鹿,万里中原行不速。

惯随花鸟上阳宫,亲见玉环频赐浴。

驱字深镌太府金,角痕碧沁玲珑玉。

未逐仙人上博台,却遭牧竖充庖肉。

君不见梨园菊部霓裳舞,宏农唱罢来鼙鼓?

鹦鹉曾闻问上皇,舞马犹知悲故主。

秦家宫阙汉家陵,千年几度生禾黍。

休将遗事吊开元,漠漠寒烟翳平楚。

屈开埏周维桢事略

屈开埏,字子厚,拜郊区人,读书颖悟。咸丰时随父登嵩,避难四川叙州府。时蕲州何雪园掌教翠屏书院,江夏彭瑞毓放迤西道,侨居叙郡。二君皆同乡宿学,因受业焉。同治癸酉,随其母周氏扶父柩归葬,又从邓润生、周歧源两先生学。己卯,以县试第一为诸生。壬午乡试,拟中第三,旋撤去。入本省经心书院,肄业,为斋长。辛卯,张孝达尚书移督两湖,取入两湖书院,肄业,与诸名宿讲求经济之学。以国事日非,与同学唐才常等锐意革新。戊戌,唐等游学日本,开自立会于东京,遥推埏为二十干事之一。唐等归至汉口,潜谋大举,为于抚荫霖侦知,以次捕戮。搜唐行箧,内有刘道仁致埏一书,并发令逮埏。时埏先有事至河南,得免。适于抚解任,张督宽,免挂名党籍。诸人由豫返鄂,上书自明。壬寅,政府令各县建学堂,知县李汝钊聘埏筹办。不及半年,县学堂及宋埠学堂均落成。知县李士英聘为教育局长。旋河南提学使孔祥霖聘至河南,充第二师范学堂监督。二年,又历充北京江汉学堂监督、黑龙江绥化府中学堂监督。嗣以天气严寒,辞归,被选为县议会议长。武昌革命军起,驻麻防营管带刘金堂借口兵饷,向知县张锦云借用公款。张意不允,推议长屈某不从。刘衔之。八月二十九日,引兵入议会狙击埏,登时殒命。胞侄佩兰在施南师范学堂,闻耗,驰省讼冤。黎督立派旅长罗鸿升来麻,将首犯某正法,刘金堂解省立决。关系此案之张锦云,以首要抵罪,遂未深究。邑人以埏与周维桢、余仲勉从事革命,祀之歧亭,号曰“烈士祠”。

周维桢,字干丞,歧亭人。以幼童入保康县学,肄业两湖书院,咨送日本留学,遂与革命先进相接纳,云梦吴禄贞(绶卿)交尤笃。清季,延吉交涉事起,吴时督办边务,邀桢筹帷幄。桢著边务报告书,考核疆域源流最详,晰日人不得逞其欲。己酉秋,以边功授珲春厅丁。嗣父艰,回里。辛亥二月,禄贞在都,召桢商大计,再四函请,乃往。武昌建义,晋民军亦响应,清廷以禄贞为六镇统制,督师南控湘鄂。未赴,复命为山西巡抚,以夺其兵柄。时行次石家庄,使维桢赴晋,议联军事,诡以招抚晋军。入告。清廷固疑禄贞,然犹有巡抚山西之命,冀可以爵饵。而清军谘使良弼及荫昌最忌吴,以重金购奸人阴图之。九月十六夜,吴与维桢及张世膺治军书,刺者突以贺简晋抚为言,枪击禄贞,中要害,桢与膺殉焉。孙大总统祭禄贞文云:“泉下同胞,惟周与张。”盖惜之也。后与吴、张皆国葬石家庄。

说明:选注诗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录自《麻城县志》清光绪八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