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在2003年,马化腾着手创建新闻门户。据曾李青的回忆:“他很早就想做门户,可是被否决过好几次,最终大家勉强同意试一下。”
腾讯之前有一个社区型的网站www.tencent.com,主要是为QQ用户提供服务帮助及发表交流信息,其每天的页面浏览量(PV)有70万到100万,已是一个不小的门户。规划中的新闻网站便是在它的基础上搭建的。
就在这时,天上“掉下”一个让马化腾日思夜想的域名:www.QQ.com。
负责法律事务的郭凯天回忆了这个戏剧性的过程:当公司决定做新闻门户的时候,法律部去检索了一下,发现www.QQ.com这个域名在很多年前就被一位做视频生意的美国人给注册了,他在域名交易市场给它挂出了约合2000万人民币的出让价,腾讯当然不愿意出那么多的钱。因引进MIH而立下功劳、此时已担任腾讯海外业务副总裁的网大为便以个人的名义试探性地给那个美国人发出了一份信函,没料到很快得到了回复。此时,美国互联网还没有从泡沫中恢复过来,域名价值大幅缩水,最终,网大为以6万美元——当时约合5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买进了www.QQ.com。
2003年7月,由40多个人组成的网站部成立了,翟红新被任命为网站部经理,曾经在网易和TOM在线担任过内容总监一职的孙忠怀被招揽进腾讯,被任命为副经理。编辑中心被设在了“离新闻源最近”的北京。仅3个多月后,网站内测,到12月1日,便正式上线了。
马化腾在公开的场合对新诞生的腾讯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认为,有了这个新闻门户,腾讯就有机会形成“一横一竖”的业务模式,即在即时通信工具之外,以门户为另一个入口,将所有的互联网服务囊括进去。
日后来看,2003年的这个腾讯网是一个没有多大特点的网站,其门类几乎完全拷贝了其他的新闻门户,“别人有的,它都有;别人没有的,它也没有”。美国最伟大的新闻记者沃尔特·李普曼曾对媒体的功能进行过精准的定义,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媒体首先要在第一时间告诉它的读者发生了什么,同时再告诉他们,正在发生的新闻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的工作”。也就是说,媒体追求的核心能力唯有两个,一是速度,二是态度,若有前者,可获得读者和商业价值,若有后者,便可卓尔不群。2003年的腾讯网,离这两条无疑都比较遥远。
在2004年8月的雅典奥运会期间,腾讯第一次将QQ流量导入www.QQ.com。在深圳大梅沙召开的一次业务会上,吴宵光给孙忠怀提了一个绝妙的主意:由网站部制作一个“迷你首页”,将奥运会金牌的最新动态在QQ客户端向用户推送,点击即可进入腾讯网主页。
“迷你首页”的创意,第一次将QQ客户端与新闻门户无缝衔接了起来,它一推出就给腾讯网带来了几何级的浏览量上涨。有媒体很敏感地评论说,在“门户大战”中,一个新的强人出现了,在重大事件及突发新闻上,腾讯通过自家持有的中国最大即时通讯软件及时弹出新闻提示,要比人们登陆新浪网获取新闻更及时、更“突发”。根据alexa.com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奥运会结束后,腾讯网的每日浏览量已冲到了国内门户综合排名的第4位。
2004年10月,腾讯网全新改版,提出了“青年的新闻门户”的新定位。马化腾宣布,在3年内要冲进门户网站的前三强,有记者让他预测一下,谁将留在三强内,马化腾说,“有一家是新浪,还有一家是腾讯,另外一家,不知道。”
尽管腾讯以“独门武器”实现了流量上的胜利,不过后来几年的事实将证明,流量并不等于影响力和广告价值。腾讯所拥有的上亿QQ用户大多数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并非社会舆论的主流传播力量,而这些用户在广告主的眼里——当时在门户网站上投放广告的前五个行业分别是汽车、金融、房产、IT数码产品和互联网公司——也属于“低含金量人群”。更致命的是,腾讯一直没有寻找到自己的“媒体态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腾讯网的媒体价值与它的流量一直不能匹配,它的公共影响力无法与新浪相提并论,而在广告收入上也不及新浪、搜狐和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