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人交往尤其是与陌生人初次交住时千万不要用言语对别人判刑,那会给你的人际关系造成极恶劣的影响。约翰博士说过:“上帝本身也不愿论断人,直到末日审判的来临。”
10.耻笑讥讽万不可
法国巴黎有一名“美食专栏作家”,以在文章中特别赞誉某家餐厅,或严辞批评某些餐厅的菜肴而出名。有一次,这位美食评论家在专栏中对一家餐厅的菜肴做了这样过分的点评——“像猪食”,餐厅老板得知后被大大激怒了。该老板事后特别再请此美食专栏作家去试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专家吃完后脸色大变,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时气绝死去。
餐厅老板被警方逮捕后,承认了自己“设毒宴”下毒的犯罪行为,他说:“批评我们的美食像猪食的人都该死!”
这真是叫人瞠目结舌,有时候人说的话,比钢针还更加让人刺痛。如果你说话言词过于尖酸刻薄,批评太过分,可能也会"惹祸上身"。
台北县曾经发生萧崇烈一家三口被杀的惨案,案件不久就宣告侦破,凶犯是邓笑文,原因也很简单,只是因为几句嘲讽的话。
邓笑文表示:两个月前,死者萧崇烈用话刺激他、耻笑他,并用手指指他胸前,笑他“没什么用”,开堆高机那么久了,仍然是帮人家打工,不像他自己开堆高机没多久就当了老板。对这样的“讥讽”,邓笑文怀恨在心,加上后来萧某只要与他碰面,就不断嘲笑他,以致使他萌生杀人泄恨之心。
“言语伤人,胜于刀枪。”这是古人给我们的明训。许多人常以嘲笑他人为乐子,有些虽然是属玩笑性质,但总让人觉得不妥,毕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言事批评,会使听者产生不悦,严重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大家一定要对说出来的话慎之又慎。
被一些不中听的话激怒,任何人都有可能因情绪失控,而口出狂言,甚至大打出手。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用讥讽的言语触碰到别人那根脆弱的情绪神经,祸从口出,一定要切记。
11.留心对方的忌讳
肖强是西北某地区的人,而李名是北京人。一次两人闲聊,谈得正起劲,肖强看见李名头发有点长了,就随口说:“你头上毛长了,该理一理了。”不料李名听后勃然大怒:“你的毛才长了呢!”一句话把肖强搞得莫名其妙。
其实,问题就出在肖强的一个“毛”字。肖强那个地方的人都管头发叫做“头毛”,肖强刚来北京时间不长,言语之中还带着方言,因此不自觉地说了出来。而北京却把“毛”看作是一种侮辱性的骂人的话,什么“杂毛”“黄毛”,无怪乎李名要勃然大怒了。
人与人沟通,得体恰当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争吵,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说话没有考虑到对方的立场,忽视了对方的忌讳,使对方误解,以致造成彼此间的隔阂。
对年长的人,说话要谦虚有礼。对于年龄相仿或是年纪比你小的人,要注意分寸。别人在紧张工作或是焦急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如果对方正陷于悲痛之中,更要选择适当的话题。总之,我们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方的年龄、地位、文化层次甚至别人的心境等,这样才能避免造成不愉快。
12.大大方方说出心中的疑问
一个晚上,在电视台工作的严敏录制完节目准备回家,由于时间已经相当晚了,她打了个电话叫计程车回家。到家楼下,付钱时,她看了看显示器是80元,于是就从钱包里拿出100元给司机。司机顿了一下,缓缓接过钱,没说什么就收下了。
以台北市的计费标准,显示的数字加上15元就是所需要付的车费。严敏想,自己拿了100元,按理司机该找她5元。但看样子司机并没找钱给她的意思,表情还怪怪的。于是就心想:不就5元钱吗?不找就算了,这么大半夜的,司机也够辛苦的。
刚下车,严敏猛地想起来,是自己搞错了——她叫的是无线电计程车,得另外加上叫车费10元钱,是自己少给了司机5元钱!怪不得刚才司机一脸迷惑的表情。于是严敏赶忙拍拍车窗示意司机开窗户,赶紧递上5元钱。
司机慢慢地摇下车窗,接过钱说:“你总算想到了,要不然我还想:你们名人怎么也这么小气,连5元钱的小便宜也想贪。”
严敏望着开走的计程车,心中很不是滋味。虽然钱是给了司机,误会也解除了,但严敏想:我少给5元钱,为什么不直接跟我说呢?
很多人有时候都会像那个司机一样,无声无息地忍耐着某个人不当的行为,而事实上那个人却是毫不知情的无辜者,也许他根本不知道哪里得罪了你。所以为了避免瞎猜疑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如果我们有疑问,不妨大大方方地问出来。
13.不要随便附和闲言闲语
孟晓晓刚上班不久,同事唐昕就对她特别照顾,除了对她嘘寒问暖,还很热心地告诉她,公司附近午餐哪家好吃,公司老板各自有什么脾气等等。孟晓晓觉得唐昕很热情,对自己也很照顾,于是就把她当成自己在公司最好的朋友。
跟唐昕熟悉之后,唐昕在孟晓晓面前开始肆无忌惮地说公司及同仁的闲言闲语,为了迎合她,孟晓晓还跟着大声附和,而且愈说愈激烈。直到有一天主管找孟晓晓到办公室谈话,说:“听说你对公司很不满。"之后主管转述了她说过的很多话,孟晓晓非常震惊,事后仔细一想,就心知肚明怎么回事了。
错误已经造成,懊悔已经来不及,还好主管肯原谅她。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孟晓晓一方面怪自己不明智,还没弄清楚唐昕的为人,就呆呆地当她批判的跟屁虫。这次经历也让孟晓晓明白,以后再也不能随便附和别人的抱怨,绝不随便批判公司或同仁了。
当你的朋友有一天忽然对你说:“我觉得某某人很骄傲,你认为呢?”此时你千万不要附和说:“是啊!我也这么认为!”因为说人坏话的人大抵是“广播电台”,这件事他既然和你说了,自然就会和别人说,当他和别人再提到这件事时,难免不会在后面加上你的名字说:“谁谁谁也这么认为。”
不论家庭或是学校,都免不了有“批判”的声音,聪明的人懂得保持缄默,但大部分人则往往会毫无防卫地成了“批判”的跟屁虫,待惹祸上身则为时已晚。绝不能心存侥幸地认为“反正别人也有说”就大胆地跟风,一定要认清:同样的一句话,别人可能没事,但只要说过,你就得负责。
14.冷漠的心灵白墙
有两个重病患者,同住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房间不大,只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靠窗的患者,由于治疗的缘故,被允许在下午可以坐在床上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是宝贵的,因为这样他就可以起身看见窗外的风景了。但另一个患者就没这么幸运了,他终日都只能平躺在床上。
每当下午那个靠窗的人坐起来向窗外观望的时候,都会给另一个人描绘窗外的景致。从窗口向外看可以看到公园里的湖。湖内有鸭子和天鹅,孩子们在那儿撒面包片,放模型船,年轻的恋人在树下携手散步,在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的地方人们玩球嬉戏,还有一排树,顶上则是蔚蓝的天空。
听着这美妙的一切,幻想着一切的美景,他仿佛听见一个孩子差点跌到湖里,看见一个美丽的女孩穿着漂亮的夏装……他享受着每一分钟,他朋友的述说几乎使他感觉自己亲眼目睹外面发生的一切。
就这样过了一段日子,倾听者心中突然产生了不平衡的抱怨,他心想:为什么睡在窗边的人可以独享看窗外景色的权利呢?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机会?越想他的心里就越不是滋味,于是他想找机会和那人换位置,这个想法一天比一天强烈。他一定得换才行!
有天夜里他正准备入睡,另一个人忽然惊醒了,拼命地咳嗽,手伸向按铃,想叫护士来,但一直够不着。这个人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只是旁观而没有帮忙。第二天早上,护士来的时候那人已经死了,他的尸体被静静地抬走。
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人开口问,他是否能换到靠窗户的那张床上。于是护士们帮助他换了位子。护士们走了以后,他企图用手肘撑起自己,吃力地往窗外望……然而,窗外除了一堵空白的墙,什么都没有。
几天之后,这个人在自责和忧郁中死去,他看到了不仅是一堵空白的墙,更是他丑陋而冷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