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一些邻居在鸡棚里装设了电器,据说效果极好。你说我是否真值得像他们那么干……”老太太问道。
韦尔特说:“您的鸡舍,如果能用电灯照射,鸡的产蛋量肯定还会增多。”老太太似乎不那么反感了,反问韦尔特用电是否合算。韦尔特给了她圆满的回答。两个星期后,韦尔特在公司收到了老太太交来的用电申请书。
在和人的交往中,我们不仅要会说,更要会听。我们不能单纯地向他人灌输自己的思想,更应该在倾听中接纳别人的思想。倾听是对别人的尊敬,是了解别人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沟通的艺术和技巧。不光要会说,更要善于倾听,倾听是另一种可贵的声音。
7.听话不要听一半
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想了想说:“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紧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正飞在太平洋上空,可这时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该怎么办?”
小朋友皱着眉头很认真地想着,一会儿他回答道:“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听到这,在场所有的观众都笑得东倒西歪。林克莱特注视着这个孩子,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小孩两眼泪汪汪地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你真的能理解别人所说的意思吗?如果不理解,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别人想要传达的意思。
8.倾听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纽约有一家名叫斯帕克斯的餐厅,这是上层阶级的标志,因为许多富翁、权贵和名人都经常光顾这里。
一天晚上,大卫·伯依斯光临了这家餐厅,他可是一位耀眼的人物,作为王牌大律师,他刚代表美国司法部就控告微软违反反托拉斯法案做过精彩辩论,在业界颇具影响。
大卫·伯依斯到来餐厅后径直走向了凯文所在的餐桌前,凯文是他在以前的一个案子里结识的朋友,而同凯文坐在一起的还有伯依斯不认识的汤姆,于是三个人一起品酒聊天。
几分钟后,凯文的电话响起,于是他站起身来到外面接电话。此时餐桌前只剩下伯依斯和汤姆俩人,俩人以前从未谋面,彼此都非常陌生。但伯依斯并没有因此就借故离开,而是和汤姆聊了整整半个小时。
通过谈话汤姆得知,伯依斯就是那个红透半边天的大牌律师,而自己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律师。从名气、资历、影响力相比,二者都相差甚远,将来有一天汤姆能帮上伯依斯忙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但伯依斯在这个素昧平生,又不是什么大人物的汤姆面前展现了大家风范。伯依斯每问一个问题,都在静心地等待汤姆的回答。事后汤姆说道:“他不只是在听,他还使我觉得,整个餐厅似乎只有我一个人!”汤姆还表示,自己并不是为伯依斯过人的智慧、尖锐的言辞或者吸引人的轶闻趣事所折服,而是那认真倾听自己说话的神情让他印象最为深刻。
很显然,大律师伯依斯显示兴趣,询问问题,毫不分心地倾听,这一切,只是表明,伯依斯在与人交往中具备了一种可贵的能力和技巧——那就是倾听。倾听,不仅让他和一个陌生人良好互动,还让他人对他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会听比会说更重要。用心去倾听每个人的计划、看法,这将有助于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集思广益也将助你更快迈向成功之路。
9.林肯的“民意浴”
1861年,林肯出任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他出生于肯塔基州的贫苦农民家庭,先后当过伐木工、船工、店员和邮递员。这些经历让林肯和普通的人民大众贴得更近了,他很喜欢走进民众,倾听他们的心声。而他在白宫的办公室的门,也总是敞开着的,随时欢迎任何人来谈谈,而林肯不管多忙,也会接见那些来访者。
在林肯刚任总统的那一年,他在白宫外面渡过的时间要比在白宫多。他常常不顾总统的礼节,在内阁部长正在主持会议时闯进去;他也不喜欢干坐在白宫办公室,等着阁员来见他,而亲自去阁员办公室,与他们共商大计;他还总是亲自视察他的部队,站在乌伊拉德旅馆的阳台上亲切地向士兵致意。
在他实在是无法从白宫脱身时,他就会打开白宫办公室的门,让所有想见他的人,包括政府官员、商人和普通市民们,沿着行政官邸的围墙排着队去见他。林肯很少拒绝他人,甚至还鼓励有的人来访。比如他在1863年曾写信给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公民说:“对来见我的人们我一般不拒绝见他们,如果你来的话,我也许会见你的。”
林肯曾经对自己的部下说过:“告诉你,我把这种接见叫做我的‘民意浴——因为我很少有时间去读报纸,所以用这种方法搜集民意;虽然民众的意见并不是时时处处令人愉快,但总的来说,其效果还是具有新意、令人鼓舞的。”
林肯将倾听民众的心声当成是“民意浴”,可见林肯多么重视倾听,而这种方式也确实缩短了他与人民的距离,加深了彼此的感情。聆听别人的声音意味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懂得聆听的人,才懂得如何更好地同别人交流。
10.小伙子真会说话
汪东洋是一个专栏作家,一个周末,为消除写稿的疲劳,汪东洋下楼到小区里散步,走了一会儿便在小区的一张石凳上坐了下来。在汪东洋旁边还有一位老大娘,以前碰到过几次,不过没有说过话。
大娘见他坐下,看了一眼汪东洋说:“你也在这个小区里住吧?”汪东洋点点头。
“我说看着这么眼熟呢,在哪上班啊?”大娘笑着问道。
“在一家杂志社。”
“好啊,还是个文化人儿。”
随后,大娘就开始滔滔不绝地和汪东洋聊起天来。更确切地说是大娘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因为大娘一个劲地说,汪东洋根本插不上话。
她从自己的童年谈到工作,从工作谈到婚姻,又从老伴儿女谈到柴米油盐。汪东洋没有表现出不耐烦,只是微笑地看着她,适当地点点头,或者附和一声:“这样啊!”“是吗?”“对啊!”当得知大娘的儿女都不在身边,平时很少有人和她聊天时,汪东洋更加理解作为一个孤寡老人想找人交流的欲望。反正自己也没什么事,说不定从大娘以往的经历中还能学点东西。
天色渐渐黑下来,大娘才打住话匣子说:“哎呀,小伙子,我得回家做饭了,你看聊着聊着就把时间忘了。”
汪东洋附和道:“是啊,我也得回去了。”
临走前,大娘说:“你这个小伙子真会说话,和你聊天很开心。有对象没?没有我给你介绍个好姑娘。”
汪东洋笑了笑,不好意思地对大娘说:“好啊,好啊。”看着大娘渐渐远去的背影,汪东洋笑着返回住处。
其实,从头至尾汪东洋都没有说过一句完整的话,只是看着大娘,专心地听她说,不时地点点头,或是附和一两声,结果却令大娘这样愉快,还赢得了她的好感。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话能被人专注地倾听。倾听不仅是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更能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带给人屡屡温暖。懂得了倾听,你也是一个会说话的人。
在如今,人和人的交往也应该是这样。当你觉察到朋友想给你倾诉的时候,你也当一次听众,细细倾听他的诉说,那也是对朋友的一种付出。
11.一则未发出的讣告
一个小伙子大学毕业,就去了西部一家报社做实习记者。因为没有经验,小伙子只能报道一些婚丧嫁娶以及儿童拼写比赛等不太重要的消息。那些冲锋陷阵、冒险抢下重大新闻的无冕之王是小伙子最崇拜的人,相比之下,自己的生活真是太平淡了。对那些每月获得“最佳记者奖”的同事小伙子更是羡慕不已,他们的经历充满了刺激、惊险和耀眼的光辉,与自己的工作大相径庭。
一天下午,讣闻专线的电话铃声大作。“博林顿日报社。”小伙子拿起电话筒机械地说。对方用不太伶俐的口齿说道:“哦,您好!我……要发一个讣告。”于是小伙子翻开笔记本,按部就班地问道:“逝者姓名?”
“乔·布莱斯。”
听到这个名字时,小伙子感觉有些异样,因为说话人不像其他人那样会带着或是悲伤或是冷漠的情绪说出逝者的名字,这个人的语气有一种说不出的迷茫和绝望。
“死因?”小伙子又问。
“一氧化碳中毒。”
“逝世时间?”
对方想了一下,含混不清地回答:“嗯,具体时间我还不知道……反正快了。”小伙子越发地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但仍故作镇定地问:“您的姓名?”“乔……乔·布莱斯。”
虽然有思想准备,但这一刻小伙子的心还是狂跳不止,他一边向同事做手势,一边竭力保持冷静的问道:“乔,告诉我,一氧化碳是从哪儿来的?”“我拧开煤气……没点火……我很困,还有别的问题吗?”他的语气听上去相当疲惫。
小伙子不停地向编辑打手势,示意他不要说话,自己在笔记本上颤抖地写下:“这人要自杀!”编辑走过来看到后马上会意,用口型告诉小伙子:“我去报警,尽量在电话里拖时间。”
时间紧迫,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必须尽量让乔在线上多待会儿,保持清醒。因为他一旦睡着,就再也不会醒来。小伙子知道自己有可能就掌握着乔·布莱斯生命中重要的一环,如若失手,故事便成为悲剧。
“非常感谢您的合作,但我还需要一些信息,您愿意帮助我吗?”小伙子用最甜美最和缓的声调询问着,乔断断续续地说道:“我……失业了,妻子……离开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小伙子注意到编辑正向自己点点头,意思是警车已经出发。同事们安静而焦急地看着小伙子。话筒那端的声音越来越难分辨,小伙子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乔对面,集中精神听他说话。一秒钟仿佛一小时那么漫长。他不时地应和着:“乔,我在听,请继续讲。”“等……等……等一下……”“扑通!”乔好像摔倒了,话筒中一片死寂。
小伙子慌了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大叫道:“上帝,不要让他死去!乔,坚持住!”随后小伙子听到警笛声、救护车声、敲门声,然后是玻璃破碎的声音。小伙子明白,是救援人员赶到了。
突然小伙子听见一个陌生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我是警察。”“乔怎么样?”小伙子忍不住问。“屋子里到处都是煤气,十分危险,我们这就要撤出。谢谢您及时报警,病人还有救。”
瞬间,小伙子的眼泪夺眶而出,嘴中挤出“还有救”三个字。顿时掌声、欢呼声从编辑部各个角落传来,大家一边擦眼泪,一边互相拥抱、握手。
这个月,这位小伙子出乎意料都地当选为当月的“最佳记者奖”,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一位王牌记者说:“你当之无愧。如果那天是我接电话,我肯定不会注意到乔要自杀。”“我什么也没做呀,我只不过听他说话……”那位记者微笑着拍了拍我的肩:“倾听是多么罕有的美德啊!”
是倾听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会倾听,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忠实的听众,我们就不会感到孤独,心灵就会息息相通,就不会有处于黑暗中的绝望。
12.谁的痛苦大
艾森豪威尔是二次大战时的盟军统帅。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士兵从早到晚一直挖壕沟,就走过去跟他说:“大兵,现在日子过得还好吧?”士兵一看是将军,敬了个礼后说:“这哪是人过的日子哦!我在这边没日没夜地挖。”
艾森豪威尔听了士兵的牢骚后,说:“我想也是,你上来,我们走一走。”艾森豪威尔就带他在那个营区里面绕了一圈,告诉他当一个将军的痛苦和肩膀上挂了几颗星以后,还被参谋长骂的那种难受,打仗前一天晚上睡不着觉的那种压力,以及对未来前途的那种迷惘。
说到后来,艾森豪威尔拍了拍士兵的肩膀,对他说:“我们两个一样,不要看你在坑里面,我在帐篷里面,其实谁的痛苦大还不知道呢,也许你还没死的时候,我就活活地被压力给压死了。”就这样,他们围着营区绕了一圈之后,又绕回了那个坑的附近,这时,那个士兵说:“将军,我看我还是挖我的壕沟吧!”
艾森豪威尔平等的聊天方式,让士兵对他敞开了心怀,他在了解了士兵的苦处的同时,也让士兵体会到了自己工作的艰辛,让士兵心甘情愿的回到了工作岗位,更努力的工作起来。
你不去倾听别人经历的事情,不去倾听他人内心的声音,就只会永远活在自己的臆想中,抱怨生活的不公,抱怨自己遭受了太多苦难。当你听听别人的故事,你的看法就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