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为人处世方与圆
2437900000025

第25章 方圆做人的35条钻石法则(4)

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活,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是不诚实。其实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不为少。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不是深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对方的反应是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淡,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国家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你偏高谈阔论,轻言更易招尤呢!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的关系,绝不是不诚实,绝不是狡猾。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是,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长谈,这叫做通达世故的人。

15.调侃自己也是获得人缘的技巧

如果我们能够常常以自己可笑的地方,开开玩笑,一定可以赢得许多朋友的友谊。因为你尊重别人,取笑自己,正可以表示你是把自己看做和朋友一样处于同等地位。

美国着名律师曹特是一位善讲自己笑话的人。有一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他登台演说时,先替他介绍给听众说:“他算得是我国第一位公民!”

曹特似乎很可以立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大模大样地开着玩笑说:“诸位静听,第一位公民要开始演讲了”。但是他如真那样做,他便是一个没人瞧得起的傻瓜了。

那么该如何说呢?他不但要利用这个介绍词幽默一下并且还要从中获得听众的好感。他说:“刚才校长先生说的一个名词,我起初有些听不太懂。第一位公民——是指什么呢?现在我才想到,大概他是指莎士比亚戏剧中常常提到的公民。这位校长先生一定是研究莎氏戏剧极有心得的人,他替我介绍时,一定又在想到他的戏剧了。诸位听众一定知道莎士比亚是常常把许多公民穿插在他的戏剧中,充任不关紧要的角色,如第一个公民,第二个公民之类,这些配角每人所说的话大都只有一两句,而且多半是毫无口才,没有高明见识的人,但他们差不多都是好人,即使把第一第二的地位交换一下,也根本不会显示有何不同之处。”

这真是一篇聪明绝顶,竭尽幽默能事的妙论!他把校长先生替他戴上的高帽子,丢给大家去戴,显示自己是与听众站在一样的地位。同时他的言语措词也是高人一等。如果他改用一种庄重的态度,简括地说:“校长先生说我是第一位公民,大概是在说我是一个舞台上的配角。”结果决不会那样生动有趣,使得听众笑逐颜开。

16.事说三次不好听

如果常在言谈中“否定对手,”则会令对方难堪、生气,甚至产生言语和肢体上冲突。

小慧是我的好朋友,漂亮大方又有人缘,结婚当天贺客满堂,众人认为新郎新娘两人“郎才女貌”,真是天作之合,一定可以永浴爱河,白头偕老,而小慧也非常高兴,找到了如意郎君。在婚礼进行时,小慧透过头纱,偷偷地斜瞄了一下英俊体贴的老公,不禁感到欣喜与满足,心想不久就将展开人生的新旅程。

不料,婚后一个月,小慧开始觉得生活上不尽如意,也不若婚前想像那么如公主般美好。她过去习惯在上厕后,将卫生纸丢入马桶旁的小垃圾桶,可是老公却坚持可以丢进马桶内冲掉。两人竟会为了这个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吵了一个半小时。最让小慧生气的是,每当两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时,老公总是大男子主义地说:“说你错了,你还不承认?”小慧一肚子气,委屈地跑回娘家住了两天。

虽然小慧觉得老公很健谈,有时说话也带幽默,但是有时却也令她感到很不是滋味。譬如,有一次,老公竟在朋友到家里来聊天时说自己老婆:“别的情侣、夫妻是彼此看对眼,我呀,我是看走眼了!”小慧听了,气得白他一眼,一个人走进厨房生闷气。

尽管事后老公解释说,那些话只是在朋友面前“开开玩笑”而已,但小慧总是觉得很不舒服,为什么每次都是以“否定别人”来开玩笑?而在家里老是一副“只有他是对的”的样子,动不动就说“你看你,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哎呀,你们女人不会懂的啦!”

人呀,最怕莫名其妙地被人家“否定”。看这句话——“说你错了,你还不承认”,这不仅是“否定”,还是“双重否定”呢!难怪听者会怒气冲天、恨意满肚。不过这还算好,另外还有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三重否定”——“说你错了,你还不承认,你给我闭嘴!”如果再加上一句“你去死啦!”那就变成“四重否定”了;还有人再上一句:“你去死啦,死了也没有人帮你哭!”看,这不是又变成“五重否定”了吗?

其实,有些玩笑语的确是脱口而出,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玩笑式的“否定”说多了,也会叫人听了很不是滋味。尤其是“双重否定”“三重否定”,真是抹杀对方的基本自尊,引起他人不悦。

我还有一个高中同学,有一天和太太吵架后,一气之下住到宾馆去。后来沉思反省后觉得有些理亏,就打个电话给太太:

“老婆啊,今天晚上做什么菜等我啊?”

“我啊,我做毒药等你!”

“噢,这样哦,那你做一份自己吃就好了,我不回来了!”

呵,真是有够“毒”的!

批评人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是对的,被批评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是错的。那你为什么不做个对的人呢?

美国心理励志大师卡耐基先生多次讲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多年以前,我所办的成人教育班和示范教学会中,多了一个从纽约《太阳报》来的记者。他亳不给我留情面,不断攻击我的工作和我。我当时真是气坏了,认为这是对我极大的侮辱,不能容忍。我马上打电话给《太阳报》执行委员会的主席古斯·季塔雅,特别要求他刊登一篇文章,以说明事实真相,而不能这样嘲弄我。我当时下决心要让犯错的人受到应得的处罚。

现在我时常为我当时的举动感到惭愧。我现在才了解,买那份报的人大概会有一半人不会看到那篇文章,看到的人里面又有一半会把它只当做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来看;而真正注意到这篇文章的人里面,又有一半在几个礼拜后就把这件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卡耐基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虽然你不能阻止别人对你做任何不公正的批评,但你可以做一件重要的事,你可以决定是否要让自己受到那些不公正批评的干扰。

尽可能做你应该做的事,然后把你的破伞收起来,免得让批评你的雨水顺脖子后边流下去。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也曾告诉过卡耐基地在白宫的行事原则:避免所有批评的唯一方法,就是“只要做你心里认为是对的事——因为你反正是要受到批评的。做也该死,不做也该死”。

任何人好像都有批评你的权力,无论你做任何一件事,你要把握好以下原则:哪些是听都不要听的,哪些是礼节性地应付,哪些是真正有益于你的工作的。

“受人尊重”与“生理”“安全感”“爱与被爱”“自我实现”等,是人的五种基本需求;每个人都需要从他人语言认同、肯定、赞美中,来增加“自我价值”与“自我尊严”。

17.耻笑讥讽万不可

不要以为小节灼伤大雅,相反要注意从小处入手,树立自己的形象,全方位地完善自我,最终使自己登上大雅之堂。

台北县萧崇烈一家三口灭门血案,在警方锲而不舍的查缉后,已宣告侦破。凶嫌邓笑文被捕后,坦承因受经营堆高机生意的萧崇烈“讥讽”而萌生杀机,并在行凶后担心事情败露,而再杀其妻女灭口。

邓笑文表示:两个月前,死者萧崇烈用话刺激他、耻笑他,并用手指指他胸前,笑他“没什么用”,开堆高机那么久了,仍然是“给人请(聘雇)”,不像他自己开堆高机没多久就当了老板。对这样的“讥讽”,邓笑文怀恨在心,后来萧某只要与他碰面,就不断嘲笑他,以致使他萌生杀人泄恨之心。

据警方表示,凶嫌邓笑文心智健全,但因受到对方不断的讥讽和嘲笑而杀人,这成为历年来灭门血案的特殊案例,颇值得社会大众警惕。

古人早有明训:“言语伤人,胜于刀枪。”许多人常以“嘲弄”他人为乐予,也有部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戏称未能在比赛中过关的来宾“笨”,或嘲笑比赛者的长相“丑”。有些虽然是属玩笑性质,但总让人觉得不妥,毕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言事批评,会使听者产生不悦;严重的,正如灭门血案的被害人一般,遭到杀身之祸,后悔莫及。因此,古人说:“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似有其道理,真是叫人不得不谨慎。

其实,言辞起冲突而萌生杀机的情况,不只是咱们这里会发生,其他民族亦有所闻。法国巴黎有一名“美食专栏作家”,经常在文章中特别赞誉某家餐厅,或严词批评某些餐厅的菜肴。有一次,此专栏作家在专栏中对一餐厅的菜色做“像猪食”的评语,以致激怒了餐厅老板。该老板事后特别再请此美食专栏作家去试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专家吃完后脸色大变,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时气绝死去。餐厅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后,坦承“设毒宴”下毒,他说:“批评我们的美食像猪食的人都该死!”

这真是叫人瞠目结舌,“专栏作家”们下笔时可得小心点,就像你说话一样,若言词过于尖酸刻薄,批评太过分,可能也会“惹祸上身”。

事实上,不管是男人或女人都一样,只要被一些不中听的话激怒,都可能会因情绪状态失控,而口出狂言,大打出手,最后鼻青脸肿。宜兰县头城镇有两家相邻的家具行,因同行竞争而相忌,又因轿车被刮痕而引起言语冲突,于是两家除了动口怒骂、动手狠捶互殴外,又用口“互咬”。结果,41岁的林先生鼻子被咬落于地,他忍着疼痛拾起半截鼻子,赶至罗东博爱医院求救缝合,男一方是53岁的许先生,也在“口齿互咬大战”中,下巴被咬下一块肉,鲜血溅满脸孔和家具,也痛苦万分地赶赴医院缝了十多针。

上述因说话而遭到杀身之祸、或打得鼻青脸肿、咬掉下巴的实例,似乎叫人觉得不可思议,或有些好笑,不过,也让人再次想到丧家之身,言语占八分。

“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的人哪顾得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错矣!

不拘小节常被人看做是大度潇洒的表现:知道吗?大事全部是由不起眼的小事组成的,唯有把每件小事做好,才有可能成大事业。更何况,许多生活社交上的所谓小事也许不会给你带来明显的财富收入,但却是一个人修养素质的全部体现,是一个人潜在的形象及人际资源方面的投资。

给我触动很大的是一位同学的话,他说他不会同我们另一位同学合作。我很惊讶:大家都是同学,生意上又可互惠互利,为什么呀?他说:“这么多年了还是一点长进都没有,我听着他嚼口香糖的声音就想吐。还有我拉他去跟人家谈判,出来后我真为有这样的同学而丢人,他的形体语言太夸张了,时而摇头晃脑,时而拍手大笑,让对方觉着我们跟人家不在一个层面上,怎么做生意啊!”

这位同学人不错,也有不少其他优点,但修养、礼仪上的这些小问题竟然给他带来如此大的负面影响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有的人也许腰缠万贯,但却言辞卑鄙,举手投足好像个下里巴人;有的人口袋里没几个钱,衣着打扮也非名牌,但就是举止大方,气度不凡,让人不敢小瞧。比如说走路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行为,有的人走路时低头驼背,无精打采;有的人则挺胸抬头,气度轩昂;有的人左摇右晃或连蹦带跳;有的人则端庄大方,沉稳干练,等等。同样的道理,站姿、坐姿、吃相、着装等无一不向别人传递着你的修养品味、性格学识等多方面的信息。

18.说话不能直肠子

说话要学会“绕”,正所谓“曲径通幽”,轮船就是善于“绕”,才能避开险滩暗礁,一帆风顺。

陈毅同志当外长时曾主持过一次谈国际形势的记者招待会。会上陈毅谈到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骚扰我领空的事情,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有个外国记者趁机问道:“外长先生,听说中国打下了这架侦察机,请问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是导弹吗?”只见陈毅用手做了一个用力往上捅的动作,说:“我们是用竹竿子捅下来了。”与会者无不捧腹大笑,那个记者也知趣地不再追问了。

竹竿子能捅下高空侦察机吗?陈毅同志回答的显然不是事实。但却错得极妙!试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实相告,就会泄露我国的核心机密,当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说“无可奉告”,会使会议气氛过于板滞、凝重,而“是用竹竿子捅的”这句话,却听起来煞有介事,既维护了国家机密,又造成了幽默轻松的谈话气氛,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绝!

可见,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真话变为错话,曲折地说出来,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当有人求自己帮忙,但却实在是办不到,此时若直言拒绝,一定会使对方难堪或伤害对方,那么该怎么办呢?

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为了说明他最好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

“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

“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当然你已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待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林肯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自嘲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图。既没让人难堪,还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林肯的意图。

有时候为了避免直言相告,还可巧妙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解围或是保全他人的面子。

舞会上别人邀你,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可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达到谢绝目的,又不伤别人的自尊心。

别人与你相约同去参加某一活动,但届时你忘记了;或过后生悔,未去赴约。直说出原因,将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失约的可能原因有身体不适、家中有事、客人来访等,你可挑选较合情理的一种,作为事后的解释。

为了避免直言,运用各种暗示,以含蓄、隐晦的方法向对方发出某种寓着自己真实想法、态度的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这也不失为一个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