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普知识百科全书——《时间知识篇》(下)
24367400000008

第8章 时间的趣话(1)

有趣的时差

1978年,中美两国决定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宣布中美建交。中外记者急忙从北京向全世界传出电讯:“1978年12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政府宣布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与此同时,北京收到了美国发来的电报:“1978年12月15日晚9时,美国政府宣布美中建交……”按照协议,中美双方同时在北京和华盛顿宣布两国建交,可是,一个是在16日,一个却是在15日。

中美航线恢复以后,西北航空公司的波音“747”飞机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飞行约2小时抵达日本东京成田机场,在机场休息约一小时,换乘另一架“747”飞机横渡太平洋,路途上一共历时16个小时。

有趣的是,飞机从虹桥国际机场起飞时的日期(如11月23日上午8时45分),竟同飞机到达洛杉矶的日期是同一天同一时间。想想世界真奇妙。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同时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

地球自转的时候,总是有半个球面向着太阳,太阳光把它照得很明亮,那就是白昼,叫“昼半球”;另外半个球背着太阳,太阳光照射不到,大地上一片漆黑,那就是黑夜,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有一条分界线,是一个大圆圈,它平分昼夜半球,叫做“晨昏圈”。

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太阳在地面上的直射点不断由东向西移劝,晨昏圈也随着不断由东向西移动了,昼半球和夜半球始终在相互交替中,白天变成了黑夜,黑夜又变成了白天。

地球自转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地球绕轴自转,地表上就有两个相对固定不动的点——北极和南极,引出经线和经度。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也就不同了。

人们通常是按照太阳当顶两次的时间间隔来计时的。地球在不停地转动,地球上各个不同的地方时都不相同。当伦敦是午夜0点的时候,北京正是上午7时45分;当上海头顶太阳时,华盛顿却是漫漫长夜。

不同地方的时间差,也就是它们在地理上的经度差。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地球的经度分为360°,也就是说,每隔15°经度,时间相差1小时。

北京位于东8区,华盛顿位于西5区,相差13个时区,也就是北京要比华盛顿早13小时,因此,当华盛顿是15日晚上9点的时候,北京时间已是16日早晨10时了。

同样道理,上海位于东8区,洛杉矶位于西8区,中间相隔16个时区,上海11月23日上午8时45分,洛杉矶正是11月22日下午4时45分。沿途经历了16小时,抵达洛杉矶的时间正是11月23日上午8时45分。

颠倒的季节

1978年6月25日,世界足球冠军赛正在阿根廷首都举行。人造卫星向全世界播送了比赛实况。球场上人山人海,人人穿戴着皮衣皮帽在观看球赛,而中国观众,却穿着汗衫、衬衣,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不停地挥动着扇子。最后,阿根廷队以3∶1打败荷兰队,夺得冠军。

欧美国家的一个重大节日——圣诞节。北半球国家正是飘雪的冬天,商店橱窗里布置的是白眉白须,身穿红色皮袄,头戴尖皮帽的老人,在下雪天背着大口袋,时令协调。可是,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商店内用雪景装饰着圣诞树和圣诞老人。而在窗外的人行道上,往来行走的却是袒胸露背、身穿纱绸的人,完全是两种相反的节令。

为什么地球上的季节被颠倒了呢?得从地球的公转说起。地球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转一圈就是一年。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和公转轨道成66°34′的倾斜。而且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样,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圣诞老人地球表面受到的热,几乎都来自太阳。太阳离地球很远,射到地面的光线几乎是平行的,而地球是个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是直射,有的地方是斜射。

地球上各个地区季节的分布是由此决定的。当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的时候,这里的温度最高,是夏季。当太阳高度很低,而斜射的时候,气温最低,是冬季。春秋季节的太阳也是斜射,不过斜射的程度不大。

赤道附近地区,太阳几乎都是直射,地面受到的热量多,除高山地区以外,全年气温都高,可以说“四季如夏”。南北极地区,太阳斜射,有时几个月见不到太阳,受到的热量最少,气候寒冷。

温带地区就不同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地面得到的热量在不断地变化,出现了春、夏、秋、冬四季。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时候,北半球温带地区阳光强烈,气温很高,白天很长,是炎热的夏季,而这时候,南半球恰恰相反,正处于寒冷的冬季。

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时候,南半球温带地区是炎夏酷暑季节,而北半球温带地区,气候寒冷,白天最短。

当太阳光直射赤道附近地区的时候,南北半球得到的太阳热量相等,昼夜平分,是气候宜人的季节。可是,南北半球的春秋季节刚好相反。

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位于南半球,中国、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位于北半球。地球不停地运动着,年复一年,地球上的四季在不断转换,南、北半球的季节,也一直是这样颠倒着的。

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山中七日,世上千年。”我国古代神话小说里常把神仙世界同人间的时间快慢描绘得不一样。南宋刘敬叔的《异苑》一书说,古代有个人骑马进入山中,看到远处有两位白发虬须老人盘坐石边,面对着下棋。他走近观看,将马拴在石上,马鞭握在手里。他看得出神,自知过了不多一会儿,突然发现手中马鞭已经腐烂、碎断,骑来的马匹已成了一堆白骨,白骨上的马鞍也已损坏。他知道大事不好,匆忙赶回家中,已无人烟,原来村上已过了不知多少代了。

有一本科学幻想小说,对未来的太空旅行作了大胆畅想:一艘火箭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奔向织女星,……很快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中……它要在50多年以后才能回到地球上。……这艘火箭船上的乘客从织女星回到地球的时候,他感觉到好像才过了一两年,依旧是个英俊青年,可是他青年时代的朋友都变成龙钟的老人了。

类似这样神话科学幻想,人们是无法想象的,谁也没有认真对待过。牛顿认为,时间是绝对的,“不论事物运动还是静止,也不论我们是睡着还是醒着,时间总是一成不变地走着自己的路。”他在划时代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给时间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就其自身及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地流动的,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通俗地讲,牛顿认为的绝对时间就像几何直线上的点连成的直线,它没有开头,也不会有终结,总是“我行我素”地永远均匀地走下去。

由于牛顿的巨大声望,加上这种观点与人们的常识相吻合,因此几百年来,人们都认为的确存在着一个“独一无二的、普遍适用的、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事物的时间体系”。但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观点出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到了二十世纪初,经过长期的深入研究和逻辑推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根据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的原理,建立了新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1916年,他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引起了物理学理论基础的重大变革。爱因斯坦把时间与空间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时间原就是相对物。

牛顿还说,物体的质量是常数,并不随速度而变化。在低速范围内,物体的动质量与静质量相差极微,牛顿力学也能适用。这里的所谓“低速”是相对于光速而言,在宏观现象(如火箭的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行,太阳系或银河系的运动等)中,它们的速度远比光速小,牛顿力学还能适用。可是在微观领域,由于电子、质子等基本粒子的静质量都很小,它们的速度很容易达到接近光速的值,这时牛顿力学就不再适用,必须用相对论力学了。

科学家在研究相对论时已经了解到:从“光速不变”的原理出发,得出了时间确实是相对的结论。空间(或长度)要随着物体相对运动速度的增大而缩短。假如人在速度很大的宇宙飞船上看地球上的物体时,沿着运动方向的长度会比在地球上看时短。时间要随着物体相对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变大。物体的质量要随着相对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变大。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质量就越大。

相对论揭示了高速运动物体的力学规律,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有关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因此,在时间中自由旅行,将不再是梦想。

相对论告诉我们,在不同的惯性系统里,时间是不同的。高速火箭上的时间,相对于地球来说要慢些。现在的宇宙飞船尽管已经达到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而比每秒30万公里的光的速度小得多,因而还未能成为现实。

然而狭义相对论这个结论已为许多结果证实。当粒子以接近光速运动时,寿命的延长效应便十分明显。在高能加速器或宇宙射线中,很容易使粒子运动接近光速。例如有一种叫U子的基本粒子。

它的寿命只有2微秒(百万分之二秒),这样即使它以光速运动,按牛顿的理论,最多只能跑0.6公里,但人们却记录到了10公里外的U子,运动粒子的寿命要比静止时长10多倍。这正是巨大速度引起的“相对论效应”。

运动粒子的寿命比静止时长这个结论,也适用于人的寿命。就是说,高速运动状态人的寿命比静止时的寿命长。如果能建造出一种十分接近于光的速度的工具,那么科学幻想小说里的故事将成为现实。

数九与梅雨

“三九严寒”是人们常挂嘴边的话语,可何谓“三九”,却有不少人并不明白。

“数九”是我国历法的又一个创造,它也是农历有阳历成份的证据之一。我国历来从冬至开始计数,头九天称”一九”,第二个九天称“二九”……一直至“九九”。一般全年中气温最低的时间就在三九、四九间。长江流域有首民谣作了很为生动的描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河开冻,七九八九看杨柳,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我国北方天气比长江流域寒冷,所以“冬九九”的歌谣内容稍有不同:“冬至属一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出外冰上溜;五九四十五,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加七九,莫把棉衣丢;八九连九九,开始把田犁。”

这些民谣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几乎不用什么解释便可与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挂起钩来。

冬夏是一对矛盾体。冬有三九,夏有三伏。古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所谓“三伏”,尤其是中伏,常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日子。三伏的测算比较复杂:初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前的10天;中伏则是从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的第一个“己日”;末伏则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10天。所以头伏、末伏均为10天,而中伏则可能是10天(如2004年),也可能有20天(如1998年)。

三九四九冰上走夏天也有“九九”,现在它已鲜为人知了。“夏九九”也有南北之分,均从夏至起数。北方农村中的歌谣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莫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江南一带的说法也大同小异:“一九至二九,扇子匆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如甜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基。”

在我国农历中,还有一个独特的“梅雨”(又称“霉雨”、“黄霉天”)的推算方法。这一段时间内阴雨天特别多,淫雨霏霏,空气中湿度很大,不少东西都极易发生霉变。

梅雨开始之日称“入梅”,它是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结束时称“出梅”,是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所以梅雨季节大致在每年公历的六七月间,这正是梅子黄熟之时。

花的生活作息表

在大自然中,植物也有自己的生活时间表,牵牛花鼓起喇叭凌晨盛开,午时花迎着太阳怒放,夜来香傍晚放花吐香。有趣的是,这些大自然的生物现象,几乎都发生在每天固定的一段时间里。

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观察到自然界中这些现象,曾把开花时间不同的各种花草,有次序地种在园子里,只要看一看当时花坛里开的是什么花,就知道当时大约是几点钟了。这真是一座有趣而奇特的时钟——“花钟”。它至今还在国外的花园里、十字路口保持着。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花钟”,同一季节里,不同时间开花的花草,可以组合成不同的“花钟”。

在我国,蛇麻花凌晨(约3点钟)首先开花,大约4点钟,牵牛花的喇叭也张开了;接着野蔷薇花开(大约5点钟),龙葵花放(大约6点钟);然后是美丽幽雅的郁金香(大约7点钟)和半枝莲(约10点钟),大爪草(大约11点钟)盛开,午时花(大约12点钟)迎着烈日怒放,正午过后,万寿菊花开(大约15点钟),紫茉莉(大约17点钟)添香,烟草花(大约18点钟)绽开。夜晚降临,月光花(大约19点钟)吐蕊,待宵草(大约20点钟)破蕾,迎接着黎明的到来。

在我国青海湖畔,新疆玛纳斯草原,春夏之际,有一种淡黄色的小圆花,老是在早晨7~8时开放;另一种灰色的烛状花,则要到下午6时才开放。晚上,有一种白色小花在8~9时开放,散发出类似茉莉花的香味。当地牧民叫这些花为“报时花”。

在英美等国家,常见的是13种鲜花组成的“花钟”,斑纹猫耳在6时开放,非洲金盏花在7时开放,鼠耳紫苑在8时开放,多刺苦菜花在9时开放,乳状头草在10时开放,伯利恒之星在11时开放,受难花在12时开放,石竹花在13时闭合,深红紫繁缕在14时闭合,小鸢花在15时闭合,小旋花在16时闭合,白荷花在17时闭合,待宵草在18时开放。

另有一种“花钟”,是为美化城市而人工装扮的。花钟起源于17世纪,但那时只是作为一种装饰,并不真正走动。19世纪以后,才有机械花钟出现。

日内瓦莱蒙湖边有座巨大的花钟:机械结构安装在地下,地面上的钟面是鲜花组成的一幅五颜六色的图案。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能够同普通钟表一样指示时间。钟面上的鲜花随季节变化而调换,因此长年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美艳逗人。

我国台湾也有这种花钟。美国瀑布城的花钟,世界著名。钟面由2.4万株花组成,直径有10多米,秒针有5米多长,时针和分针的自重达200多公斤。

最近,日本宫崎县后町镇公园新落成了一座造型别致,色彩斑斓的花钟。这只漂亮的大花钟,直径达28米,长针长9.7米,短针长6.9米,周围环绕着2万株收鼠尾草以及毽子花组成的花圃。这只大花钟耗资10多万美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花钟。

虾蟹的“蜜月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