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如何理解职业选择的道德意义
职业选择是一种双向选择,个人进行职业选择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社会和职业本身对自己的选择。这种特性决定了职业选择时对个人和社会具有双重的道德意义。
职业选择对个人的道德意义
职业选择对个人的道德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选择意味着个人角色的重大转变,对个人今后人生道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们对职业的选择首先导致其社会身份的改变,个人的社会角色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随着个人社会角色的转变,人的思维角度、行为表现、生活方式等都要随之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快速适应新的职业环境,胜任本职工作。
个人角色的转变还意味着个人从此进入社会,开始参与某种社会分工活动,参与改造自然或改造社会的活动;意味着个人应对社会负有责任和使命。社会分工使人越来越离不开社会,使人越来越具有社会意义,使人真正成为“社会性的人”。
职业选择满足了个人多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利于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通过就业谋取一定物质生活资料,仍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的需要不断向较高层次发展。物质上的需要满足后,会产生精神上的需要;生理性的需要满足后,会产生社会性的需要。社会分工、职业选择为人们满足自身多层次需要提供了条件。
职业选择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也满足社会需要,创造社会财富,由此体现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人生的价值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两个方面。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因为社会对个人关心和尊重的条件,首先需要每个人把它们创造出来。所以,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体现不仅在于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做了多少贡献。以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来看职业选择,其意义就不仅仅是为了谋生的需要或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或生活的需要,为社会贡献、为人民服务的需要。
职业选择对社会的道德意义
职业选择对社会的道德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选择有利实现社会人才资源与职业岗位的优化配置,创造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改革开放的深入,通过双向选择和市场交流进行人才资源配置的方式迅速普及开来。这种方式一方面使个人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较多贡献;另一方面也使用人部门找到自己合适的人才,减少由于人才不适应岗位而造成的浪费,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和岗位工作效益,从而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又稳定了职业、稳定了社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这种方式较为有效地实现了职业选择对人才资源与职业岗位的优化配置。
(2)职业选择有利于社会竞争机制的建立,并通过竞争推动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公平竞争是当代社会的主题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当前人才供给与职业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人们在选择职业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激烈的竞争。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优胜者凭借的是自身良好的素质和能力,暂时失利者则从中找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无论胜者还是败者,都会在市场公平竞争中深切地感受到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从而不断推动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3)职业选择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敬业、乐业、勤业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这是因为,人们对于经过自己选择的职业往往有一种自信心,并且愿意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证明自己能够胜任这一工作;而职业选择作为一种双向选择,客观上又为选择者准备了所需的必要条件。这就在主观和客观之间,个人与职业之间造成了一种相互和谐的气氛。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职业选择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并努力在实践中去证明自身选择的社会价值,必然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敬业、乐业、勤业的良好职业道德风气。
8.怎样认识职业选择的道德原则
社会分工赋予各种职业活动的主体——国家、集体、个人相对独立的利益,这就决定了职业选择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选择。由于上述三者的利益往往表现出不一致性,加之个人进行职业选择时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和自身素质条件的制约,不可能随心所欲,因而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
个人职业选择服从社会需要的道德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个人选择职业岗位时,应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去认识和解决择业问题,进而决定自己的职业岗位。这是因为社会需要是职业和职业分工的基础,也是人们进行职业岗位选择的根本制约因素。人们在职业选择时无法也不可能摆脱社会的需要。遵循这一原则,首先必须明确现实职业岗位的重要性和职业岗位工作的目的、意义,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有远见,既要看到眼前,更要预见未来的发展,自觉服从社会职业的总体需要,到社会需要的职业岗位上去扎扎实实地努力工作;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把个人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力争在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理想、价值和成就。
发挥素质优势的道德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择业者进行职业岗位选择时,应对照不同职业对就业者的素质要求,综合自己的素质情况,侧重某一特长或某一优势来选择职业岗位,以利今后在职业岗位上顺利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这样,不仅体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而且也体现出了对社会、对事业负责的精神。
遵循这一原则,有利于就业者缩短适应期,从而促进劳动积极性的提高,增强成就感;有利于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个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强。
有利于发展成才的道德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就业者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必须排除社会时尚、从众心理、利益因素的干扰,从有利于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发展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选择有利于自己成才发展的职业岗位,为自己的成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首先必须树立以事业为重点的观点,积极为自己的发展成才创造条件,通过为社会做出贡献,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其次,在考虑择业因素时,要分析利弊,分清主次,合理取舍,把有利于发展成才的条件作为区分主次和进行取舍的标准。
上述三条原则是互相联系、紧密结合的一个整体,概而言之,职业选择的道德原则就是,职业选择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和服务于国家、集体利益。
9.怎样执行选择职业的道德原则
正确理解和执行职业选择的道德原则,是正确进行职业选择的基础。
树立正确的职业人生观
文明进步的职业理想,是建立在正确崇高的职业人生观和社会理想之上的,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与整个社会的需要和发展结合起来,正确对待理想的职业与现实的职业之间的冲突,在选择职业时,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
人类社会职业,随着生产需要的发展日趋复杂,经过无数次的分化和组合,形成了现代社会数以千计的职业和行业部门。正是这些职业和行业的存在,满足了社会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任何一种职业,如果缺乏足够的从业者,或者职业后继无人,必然给社会带来相应的不利影响。
社会职业的多样性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个人职业理想的实现必然建立在社会的需要之上。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个人所追求的理想的职业并不都能实现。当理想的职业与现实的职业发生矛盾时,我们应面对现实,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修改和充实个人的职业目标,寻找自己在社会职业生活中的最佳位置。只要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确定职业目标,加强学习和锻炼,努力使职业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使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就一定能找到个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最终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
正确地认识自我
职业活动作为社会分工活动的一种,不同的职业分工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责,对从业者也有着不同的素质要求。例如科研工作,需要知识层次较高、思维敏捷的人才;管理工作则需要有较强协调决策能力的人才;教育工作需要有较强表达能力和思想素质的人才等等。
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造就与职业对人才的需要不可能完全同步和对应,某一类人才所对应的职业种类往往名目繁多。所以,具有某些专业知识的人才选择职业时,一方面要从自身专业特长出发,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等来全面衡量,选择更能适合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很快适应职业环境,进入职业角色,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充满积极与自信心,更易于取得成就。
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人们不可能都找到符合自己理想和自身条件的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应进行冷静细致的反省,努力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通过完善自身性格特点,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增强自己的适应性,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寻找合适自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