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上巨兽——战列舰
2432300000018

第18章 战列舰经典战例(5)

这次有效的攻击使“提尔普茨”号遭受重创,德国海军不得不把它拖回卡亚峡湾进行修理,坎宁安哪能容忍它有丝毫的喘息机会,于4月24日又策划了代号为“行星”的攻击,可惜天公不作美,恶劣的气候使机群无法起飞,计划不得不被迫取消。5月15日,“胜利”号和“暴怒”号航空母舰派出了27架“梭鱼”式轰炸机,由大批“海盗”式、“海火”式战斗机护航,扑向卡亚峡湾,但由于天空还是阴云密布,在盲目乱炸一气后空手而归。7月17日,英国皇家海军动用“不倦”号和“可怖”号航空母舰,发起代号为“吉祥物”的猛烈攻击。但由于“提尔普茨”号放出大量烟雾作掩护,又一次幸运地避开了飞弹,94架飞机只炸沉了一艘油船和一艘拖轮。8月22日,5艘航空母舰再次发起攻击。98架飞机分成两个攻击波,接连光顾了“提尔普茨”号,但是由于烟障遮挡,攻击效果微乎其微。

“提尔普茨”号之所以如此顽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拥有厚重无比的装甲。在它的中部主甲板下,有长约150米的装甲带,装甲硬化层达203毫米之厚,将弹药库、主机舱、主锅炉舱等要害部位全都保护起来。这样,即使“提尔普茨”号艏艉部分受创,也照样能浮在水面上。在代号“钨”的攻击作战中,英军虽然严重破坏了“提尔普茨”号钢甲外部设施,杀伤舰员438名,但它12.5英寸厚的装甲板还是奇迹般地经受住了英机轰炸,居然没有一处被击穿,看来720公斤的重磅炸弹也无法结果它的生命。

1944年9月,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发起战略性反攻,胜利的号角让坎宁安心急如焚,他一心想要除掉“提尔普茨”号,以显露英国皇家海军的威风。可是,狡猾的德舰就是龟缩在泊地不动,邓尼茨的目的非常明显——用“提尔普茨”号拖住英国本土舰队,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分散盟军兵力。

正当坎宁安一筹莫展之际,一位海军参谋建议,既然舰载机已经无法再挂更重的炸弹,不妨让空军的“兰开斯特”式重型轰炸机试一试,也许它的重磅炸弹可以炸沉“提尔普茨”号。9月初,当坎宁安把这一设想告诉英国皇家空军时,很快得到了空军的爽快答复。他们调来了赫赫有名的第5轰炸机部队的617飞行中队。该中队由清一色的“兰开斯特”式重型轰炸机编成,以擅长轰炸战略目标名扬英伦三岛。用中队长泰特中校的话说:“没有我们617中队炸不毁的目标。”(

泰特的自信不无道理,因为第617中队确实有自己的“杀手锏”。一是该中队的轰炸机投弹装置上普遍安装炸弹自动瞄准器,可以进行“超前计算”,以弥补飞机的高度、速度、风速、空气温度和空气压力带来的种种影响,命中率相当高;二是“兰开斯特”式能携带5.5吨重的特制大炸弹,这种炸弹即使稍微偏离一点目标,其威力也和直接命中一样,其投下时的速度超过音速,能穿过厚厚的钢筋混凝土层。

1944年9月15日,泰特率领第617飞行中队和配合行动的第9飞行中队,出动27架飞机对停泊在卡亚锚地的“提尔普茨”号进行了第一次轰炸。但是,由于德军抢先施放烟雾,将“提尔普茨”号牢牢遮住,英国轰炸机只能盲目投弹,大多没有奏效,只有泰特中校投下的5.5吨炸弹命中敌舰,巨大的爆炸力将“提尔普茨”右舷炸开了一个9.7米宽、14.6米长的大洞,汹涌的海水涌进破洞,使舰艏吃水增加了2.4米。邓尼茨得知情况后下令:不再修复“提尔普茨”号,设法将它开到位于阿尔塔峡湾西南角的特罗姆瑟,用作海岸浮动炮台。因为根据希特勒的命令,入侵挪威的德军准备在这一带抗击盟军登陆。“提尔普茨”号火力凶猛,可以有效地封锁出入特罗姆瑟的航道。

10月15日,“提尔普茨”号在拖轮的帮助下缓缓驶出卡亚锚地,它根本没有想到,英国侦察机早已远远跟在后面,10月29日晨,泰特中校率领32架“兰开斯特”式轰炸机再次从沃西默思基地起飞,开始对“提尔普茨”号实施第二次轰炸。然而天公不作美,不知从哪里飘来的一大片阴云遮住了瞄准视线,再加上德舰炮火猛烈,英机胡乱扔下些炸弹后仓促返航。

两次袭击未果,泰特中校着实有些恼火,慢慢冷静下来后,他认真总结了经验,认为要想置“提尔普茨”于死地,首先必须要有个好天气,其次要在敌舰施放烟雾前发起攻击。11月12日,西北风将多日不散的阴云吹得无影无踪。天还没亮,泰特中校就率领第一队飞机起飞了。这一次,29架轰炸机没有编队飞行,而是单独飞越挪威海岸,造成侦察飞行的假象。直到8时15分,轰炸机群才在特罗姆瑟东南方集结,再次编成4队,在3270米至5000米高度上,向目标逼近。

9时38分,英机进入“提尔普茨”号主炮射程,舰长荣格见势不妙,一边施放烟雾,一边命令前甲板的6门381毫米主炮开火,企图将英国轰炸机群一举摧毁。但是,他们的行动太迟了,泰特率领的第一攻击群像是长了眼睛,一颗炸弹笔直落下,悄无声息地钻入“提尔普茨”号前甲板的巨大炮塔,将几十吨重的炮塔掀到半空,另一颗炸弹钻过左舷锅炉舱上部的装甲甲板,将左舷外板炸开了一个大洞。紧接着,又有数颗炸弹命中“提尔普茨”号,使其左舷中部67米长部位进水,“提尔普茨”开始向左倾斜。9时52分,曾经让盟军闻之色变的“北方孤狼”终于底朝天地躺在沙洲上,1000多名德军官兵被闷死在舱内。

自此,曾经一度危机重重的北极航线终于再次平静下来,与“提尔普茨”号的较量在英国海军和空军的强强携手下以英军胜利而告终。但是,为了击沉一艘军舰,英国竟历时3年之久,采取大小攻击行动数十次,这在世界海战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四、最大的战列舰灭亡记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海军强国,并开始在太平洋地区与英美争夺势力范围。1934年1月,日本修改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敌对国家。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战争战略。日本海军认为,美国海军依然坚持大舰巨炮主义,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必须依靠战列舰。

于是,日本海军选择了小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确保小小笠原群岛一线成为不可逾越的海上屏障,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本海军趁1936年开始的无军备限制的时期,投入海军军备竞赛。与此同时,日本与英美等国在伦敦海军会议上限制海军军备的谈判正在逐渐趋向破裂。

1936年,日本拒绝在新的《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日本海军认为,在战斗舰艇的数量方面,找不到同美国海军抗衡的手段,因而决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战列舰,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国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于是,日本海军在1937年制订第三次造舰补充计划时,确定首先建造两艘“大和”级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

1940年4月5日,“大和”号战列舰从吴海军工厂出厂,1941年12月16日开始在濑户内海服役。1942年5月29日清晨,“大和”号作为联合舰队旗舰从柱岛出发,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图117)

1945年4月7日,“大和”号战列舰在战斗中被美军飞机重创,最终沉没在日本九州岛西南50海里的海域,舰上近3000名官兵葬身海底。

从外观上看,“大和”号战列舰舰首水线以上部分明显向外前倾,舰首前端成半圆形,其两舷大幅度外张,借以减少舰首上浪。舰首水线以下部分采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线下约3米处,和尖削型舰首相比,这种新构型可以减少8%的兴波阻力,同时还减少了约3米的水线,从而节省了30吨左右的排水量。在球鼻艏内装有零式水下听音器,可以探测敌方潜艇的活动。

“大和”号战列舰的舰桥高达45米(从龙骨处算起),相当于15层的高楼。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98式方位盘)和15米大型测距仪,向下依次为防空指挥所、昼战舰桥、作战室、舰长休息室、罗经舰桥(夜战舰桥)、第二海图室、司令塔。在舰桥内部装有直通式电梯。从外形来看,“大和”舰舰桥侧面积为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其迎风阻力自然也就比较小。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结构,其特点是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三联装主炮3座,2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上,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每分1.8发;最大射程20海里,需飞行90秒。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1460千克,装药量330千克。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3座主炮样式相同,都是由吴海军工厂的舰炮部负责研制的。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射击,其后坐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大和”号的优点在于体形巨大、稳定性很强,在命中率上要比为追求高速而舰形细长的“衣阿华”级战列舰更为精准。缺点是速度不够快,防空火力也不强。只有在对方火力不强,自己又是防守一方时,“大和”号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作为进攻方,“大和”号这艘笨重的战舰就只能成为活靶子。另外“大和”号的一大缺点就是耗资巨大。

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它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重,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认为拥有了“大和”号战列舰,日本海军便可驰骋太平洋,与美国舰队抗衡了。

战争初期,“大和”号基本没有参与到主战场。日本海军是把“大和”级战列舰作为镇山之宝,轻易不用。1942年6月,“大和”号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结果出师受挫,4艘航空母舰全军覆没,而“大和”号则在300海里以外无所事事。8月17日,“大和”号再次出港,这次的任务是支援对所罗门群岛方面作战。但该舰到达特鲁克群岛后,只是整天待在港里继续无所事事。1943年2月11日,“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号接替“大和”号成为新的联合舰队旗舰。5月8日,“大和”号离开了特鲁克回到吴港入坞修理了3个月,又于8月23日回到特鲁克。其后一些日子里,该舰被指派去向一些岛屿上的日军运送物资和补充兵员。

1943年12月25日,“大和”号在特鲁克附近遭到美国潜艇的鱼雷攻击,战舰右舷第165号肋骨(第3号主炮塔附近)被一枚鱼雷命中,进水约3000吨。受损后的“大和”号加速撤离了这一海域。1944年1月16日,“大和”号再次回到吴港入坞修理,出于防雷考虑,在其舷侧水线以下的防水区内增设了一层呈45度倾角,厚6毫米的钢板。同时进行改装提高防空能力,战列舰舷侧的2座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同时加装了6门127毫米双联装高炮,25毫米高炮数则增至98门。同时舰上还装上了警戒雷达。1944年4月10日,“大和”号的修理及改装工程结束。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平洋战争的形势已经变得对日本越来越不利。联合舰队把拥有“大和”号、“武藏”号战列舰的第二舰队编入第一机动舰队,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1944年6月,“大和”号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在这场航空母舰大战中,损失惨重的第一机动舰队撤离战场。“大和”号第一次用主炮向来袭的美国飞机发射3枚对空炮弹。

1944年10月22日,包括“大和”号、“武藏”号等5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的第二舰队从婆罗乃湾出发,参加莱特湾海战。10月24日,栗田舰队遭到美国海军第三舰队航母舰载机的猛烈空袭。在战斗中,“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号被击沉。“大和”号仅在前甲板被美机投中一颗炸弹。10月25日凌晨,在萨沃岛附近,第二舰队发现美舰。“大和”号的460毫米主炮在3.2万米距离上对美舰开火。美舰利用烟幕和雨幕以及驱逐舰的攻击行动干扰了“大和”号的射击。中午时分,栗田舰队放弃了追击美舰的机会,开始回撤。1944年11月24日,“大和”号返回日本本土吴港。

1945年3月26日,美军开始实施冲绳岛登陆战。日本企图出动包括“大和”号在内的水面舰艇舰队支援冲绳岛日军的作战。4月5日,军令部正式下达了命令“大和”号自杀性出击作战的“天一”号作战命令,4月6日,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二舰队10艘军舰(还有1艘巡洋舰及8艘驱逐舰)在伊藤整一海军中将的指挥下,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锚地起航。4月7日凌晨,美国潜艇在九州岛西南海面发现了这支舰队。12时31分,美国海军发出的第一个攻击波,美国飞机集中攻击“大和”号左舷,有四枚炸弹落到了“大和”号第3号主炮塔附近,其中两枚225千克炸弹穿透了后部主甲板爆炸,将战舰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12时43时,大和舰左舷前部被一枚鱼雷命中,“大和”号航速降至22节。13时35分,美军第二攻击波飞机到达。13时37分,“大和”号舰体左舷中部被三枚鱼雷命中(分别命中143、124、131号肋骨),使其舰体左倾达7~8度。

几乎与此同时,由于美机投下的一枚450千克重的航空炸弹炸毁了“大和”号排水阀门,使该舰无法进行排水作业,舰长下令向右舷舱室对称注水以恢复舰体平衡,航速降至18节。13时44分,左舷中部又被两枚鱼雷命中,使左倾增加到15~16度,这使该舰的大口径高炮无法使用。14时01分,美机三颗航空炸弹击中左舷中部。(图T)

14时07分,一枚鱼雷还击中右舷150号船肋。14时12分,“大和”舰左舷中部和后部又被两枚鱼雷命中,舰体倾斜达16~18度。由于右舷注排水区已经注满水,只能继续往机械室、休息室和锅炉舱里注水。14时15分,“大和”舰左舷再中一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舰长被迫发出了弃舰令。14时23分,“大和”舰突然发生主炮弹药库大爆炸,葬身海底,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中仅有269人获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员获救),其沉没地点在日本九州岛西南50海里,德之岛西北200海里,东经128度04分,北纬30度43分。

耗资上亿日元的“大和”级战列舰在远未发挥日本海军所期望的威力时就彻底毁灭了。直到1980年,还有日本国会议员说“大和”级战列舰、伊势湾排海造田工程、青函海底隧道是“昭和三大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