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十大文豪——雨果
2431700000001

第1章 导言(1)

白色的凯旋门和黑色的艾菲尔铁塔,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殿群和景色宜人的塞纳河风光,欢快热烈的波尔多舞和芳醇可人的香槟酒,这一切都在向人们展示着一个美丽浪漫的国度——法兰西。

美丽的国度绝不仅仅止于浪漫,生活在六边形国土上的法兰西民族更不乏英雄的史诗和传奇的人物。风云人物在创造法兰西文明的同时,也把它的灿烂带给了全人类。与法兰西传奇历史最相辉映的也许要数法兰西的文学。这是块巨人辈出的沃土,先后有卢梭、孟德斯鸠、巴尔扎克、大小仲马、雨果、司汤达、莫泊桑等一大批文学巨匠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超越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国界,为法兰西赢得了无数赞誉,也为人类文明的殿堂增添了无数瑰宝。但如果你好奇地去问一位法国人,上述这些文学大师中哪一位更具时代性,影响更久远,也更能代表法兰西精神,那么,答案是肯定无疑的——他就是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优秀的诗歌、戏剧、小说、文学评论等作品,对法国及欧洲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的军官,母亲却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十五岁时,雨果就开始文学创作,由于从小深受母亲的影响,雨果的早期创作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一八一九年与维尼等人共同创办《文学保守者》周刊,完全站在古典主义立场上,拥护波旁王朝,颂扬保王党和天主教,由此获得国王路易十八的赏赐。

从一八二七年起,雨果的创作从思想到艺术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他的历史剧《克伦威尔·序言》提出了系统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理论纲领。一八三○年《欧那尼》的演出成功,标志了法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决定性胜利。一八二九年完成的中篇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则反映了雨果的思想从保王主义转向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

一八三○年七月革命爆发,雨果欢迎革命,热情赞扬革命的胜利。此后,雨果的创作进入一个高峰期,陆续完成了《巴黎圣母院》、《克洛德·格》等小说和《玛丽庸·德洛姆》、《国王取乐》、《吕克莱斯·波吉亚》、《玛丽·都铎》、《吕伊·布拉斯》等浪漫主义戏剧。其中,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成为法国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作品。

三十年代后期,随着七月王朝的不断巩固,法国革命转入低潮,七月王朝也不断拉拢雨果,一八四一年雨果进入法兰西学士院,一八四五年又被授予伯爵封号,成为贵族院的议员。由于热衷于政治活动,雨果的文学创作一度沉寂。

一八四八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宣布成立共和国。在革命的影响下,雨果的思想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逐渐转向共和主义。一八五一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雨果挺身而出,参加了反政变起义,失败后被迫流亡国外达十九年之久。

流亡期间,雨果先后居住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和大西洋中的英属泽西岛、格恩西岛等地,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政权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先后发表了政治小册子《小拿破仑》、《一桩罪行的始末》和讽刺诗《惩罚集》等作品,揭露了拿破仑第三的窃国行径。此后,雨果又先后完成了《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长篇小说和文艺评论《论莎士比亚》。《悲惨世界》突出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指出造成他们不幸的正是黑暗的社会和不公平的法律,同时,小说还讴歌了一八三二年起义的共和主义英雄。这部“为所有人写的”书成为雨果文学创作的顶峰。

一八七○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第三垮台,雨果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

在普鲁十军队围困巴黎时,雨果以激昂的爱国热情投入保卫祖国的斗争,发表演说,捐献大炮,并以六十八岁的高龄请缨出战,一八七一年二月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

巴黎公社起义爆发后,雨果最初反对起义,认为国难当头,不应发生内战,对巴黎公社和凡尔赛分子各打五十大板。公社失败后,雨果则坚定地站到公社一边,为遭受迫害的公社社员辩护,呼吁赦免公社社员。一八七二年,雨果完成了诗体日记《凶年集》,反映了他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时期的全部思想感情。

一八七四年,雨果又完成了长篇小说《九三年》。小说描写了一七九三年共和国军队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故事。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一人道主义思想。

八十高龄的雨果仍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完成了四部诗集《做祖父的艺术》以及优美的《历代传说》第二、三、四集。

一八八五年五月二十二日,维克多·雨果与世长辞,法兰西决定为其进行国葬,遗体安葬在先贤祠。

雨果的一生差不多经历了整个十九世纪,这是法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时代。雨果以其特有的正直、仁爱和对祖国、对人民的坚定的责任心经历了各种风雨的磨炼和考验,赢得了法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对他的拥护和爱戴。时间可以淹没小丘和山岗,但淹没不了高峰。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在所有作家和艺术家当中,雨果是唯一得到永远活在法国人民心中这种荣誉的人。”

雨果传

一、奇妙童年

父母的奇妙结合

维克多·雨果的籍贯是法国南锡。这个源于日耳曼族的姓氏在洛林省较为普遍。因此,这个家庭的历史上有无辉煌的业绩和显赫的人物,后人难以考证。我们只能从他的父亲说起,因为祖先的血统是否高贵,对维克多·雨果影响不大,倒是父亲的经历,直接关系到诗人的成长。

维克多·雨果的父亲名叫莱奥波德·西齐斯贝尔·雨果。出生于一个细木匠家庭。他一头密发,双眼鼓突,厚厚的两片嘴唇充满肉感。他十五岁就投身军旅,长得五大三粗,是个当兵的好材料。在战场上,他总是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次战斗中他竟身负十七处伤。还有一次两匹坐骑都在他的胯下丧命。一七九三年,他刚刚年满二十,就被提升为营长助理,并被派出镇压由保王党分子煽动起来的意在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旺岱地区的叛乱。

莱奥波德这个农民的儿子,全靠大革命才有了现在的一切,因此,他绝对忠诚大革命。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啡,每当签名时,他总是签上“无套裤汉布鲁图斯·雨果”。在一七八九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前,贵族都穿套裤,大革命中,巴黎市民就以“无套裤汉”自称,以此表示自己是革贵族的命的人。而布鲁图斯则是罗马著名的军事将领。尽管莱奥波德对革命十分忠诚,他的善良的天性使他在镇压对手时仍保持着恻隐之心。大概这位年轻的蓝党军官的仁慈当地人也有所闻,一次,当他率队搜捕叛乱分子路过一个庄园时,受到一位名叫索菲·特雷布歇的姑娘的热情接待。

索菲·特雷布歇身材苗条,神情可爱,一双褐色大眼睛,鼻梁挺直,脸蛋上略带高傲,宛如一尊古希腊雕像。她本是一位船长的女儿,从孩提时就失去了双亲,由姑妈将她养大。这位姑妈则是个伏尔泰信徒,极端保王党分子。同所有从小失去父母的姑娘一样,索菲性格坚定,脾气固执,再加上姑妈的影响,她不信宗教,豪侠大义。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对旺岱叛乱者采取严厉镇压的态度,索菲成了旺岱叛乱者的热情支持者。

俗话说千里姻缘一线牵,偶然的相逢也仿佛是上天的安排。尽管俩人在政治上是冤家对头,索菲却对这个眼光温柔、嘴唇充满肉感的年轻军官并不讨厌。莱奥波德也被这陌路相逢的姑娘深深吸引着。

一七九七年十一月,索菲在哥哥陪同下到巴黎与莱奥波德登记结婚。当时索菲的嫁奁一无所有,莱奥波德同意将自己的财产变为夫妻共有,毫无怨言。在他看来,“钱嘛,只不过是引起战争的一根导火线罢了。”

莱奥波德与索菲的婚姻生活,一开始就存在危机。性格不合,是原因之一。莱奥波德·雨果对妻子倒非常喜爱,索菲却对丈夫说话粗声大气以及好开下流玩笑感到有些讨厌。同时,也被这位脖子公牛一般粗壮的男人的强烈情欲弄得精疲力竭。而政治观点的分歧,随着法国政局的变化,使这对夫妻的裂痕越来越深。

一七九八年,雨果夫妇的第一个儿子降生,起名阿贝尔·雨果;两年之后,他们又得到第二个儿子,这就是欧仁。一八○二年二月十六日,在法国东部小城贝尚松,他们家又添了第三个孩子。

听说新生儿又是一个男孩,雨果夫人的脸上流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失望,她已经有两个男孩了,从心里希望这次是一个千金。当然,她没有像意大利诗人但丁的母亲那样,梦见自己生下一只孔雀。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将成为十九世纪法国名噪一世的文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男孩也好,女孩也好,雨果夫人并不对此过分烦恼。令她担心的是这孩子体质过弱:他脸色苍白、声音细微、双目无神,整个身体甚至还没有一把餐刀长。她担心这孩子活不到天明。正如后来诗人雨果自己所描绘的:他那么孱弱,就像一头怪物,

被众人遗弃,除了他的慈母。

他的颈像芦苇一样弯垂,

人们把棺木、摇篮一齐准备。

然而,靠他母亲的悉心照料,这个已从生死簿上勾销的孩子奇迹般地活下来了。

第二天一早,雨果少校邀请贝尚松要塞指挥官雅克·德勒莱旅长和他一起到区公所登记。在当局确认婴儿的性别之后,旅长夫人以教母的身份在出生证书上签了名,旅长本人则代替远在巴黎的雨果夫人的好友维克多·法诺·德·拉奥里(他是这孩子的教父)履行了手续。新生儿的名字由教父、教母的名字和自己的姓复合而成,就是“维克多·玛丽·雨果”,后来人们通常简称其为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长大成人并且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时,面对儿子的成功,年迈的莱奥波德·雨果将军自豪地透露了如下秘密:

“你不是创造于平都斯山,而是在孚日山脉的最高的山峰,你似乎深受这近乎空中的肇始地的影响,你的缪斯总是崇高的。”

雨果将军这里说的平都斯山,是希腊一个山名,希腊人把这个山奉为爱神阿波罗和诗神缪斯的圣地。而孚日山脉,则在法国南部。一八○一年六月,雨果将军在赴贝尚松的调防途中经过这里,在这高山之巅的旷野中,天做穹庐地做床,性欲旺盛、激情迸发的将军使自己的夫人再次怀孕。

维克多·雨果的事业是崇高的。这和他的“肇始地”的高度有无关系,很难研究。不过,天才的第一声啼哭也并不响亮,而是比一般人更微弱,只是多亏母亲锲而不舍的照料,他才得以存活下来。不过,这位天才的生性多情,倒有几分像他的父亲。

远行西班牙

1810年10月的一个清晨,雨果兄弟正在吃早餐,进来了一位身穿漂亮戎装的英俊军人。个子高高的,声音宏亮,有一双快活的眼睛,两腿间还拖着一柄雪亮的腰刀。孩子们发现来人长得很像他们的父亲。

“这是你们的叔叔路易,爸爸的兄弟。”母亲说。

原来,在那不勒斯国王约瑟夫·波拿巴听从拿破仑的调遣转任西班牙国王时,莱奥波德·雨果紧随其后,也来到西班牙,任外籍保王团团长。上校将他的两个弟弟路易和弗朗西斯也召至西班牙,想用自己的地位,为兄弟谋一个前程。路易这时已升为上校。他利用来巴黎的机会,来到斐扬丁纳。除看望嫂嫂和侄儿外,还负有一项使命:劝说嫂子与哥哥和解。路易叔叔向侄儿们说了他们父亲的情况:他现在已升为将军了,并被册封为西班牙的伯爵,成为朝廷显贵,还是3个省的总督。另外,国王又赏给莱奥波德·雨果和其他高级官员每人100万西班牙金币,条件是必须在那儿置田、安居。接下来路易叔叔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们在西班牙远征、作战中所经历的种种冒险。他和他们的父亲一起并肩战斗,那里有山,也有土匪,他提到在西班牙,只是贵族显要承认了约瑟夫·波拿巴的政权,那里的人民并未屈服,他们支持声势浩大的游击队,法国军队在西班牙打仗困难重重……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叔叔所讲述的一切奇妙得叫人眼花缭乱,同时又恐怖得叫人心惊胆战。

这一次,路易·雨果并未劝动嫂子,只得无功而返。但不久之后,莱奥波德给妻子寄来了5.1万法郎,让她为自己在巴黎买一处房子。索菲开始觉得问题变得严重了,她认为自己无权让儿子们失去他们应当享有的生活。因此,她通过国王约瑟夫的特使,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国王。约瑟夫·波拿巴很了解索菲,十分欣赏她的聪明才智和优雅风度;同时,雨果将军(国王的宠臣)因个人私生活问题——同托马斯姑娘姘居而使自己在西班牙人面前丢脸,这也使国王非常懊恼。因此,他希望索菲能来西班牙。

后来,西班牙国王约瑟夫又来信说保证他们母子路途的安全,索菲遂决定前往西班牙。

决定之后,孩子们卧室里的桌子上又多了几本书,母亲对儿子们说:“这里是一本西班牙字典和一本西班牙文法。从今天起,你们就开始学习,3个月内,你们必须学会西班牙文。”

6个星期后,这些聪明的孩子就能说西班牙语了。阿贝尔也从中学里给唤回家。索菲开始着手打点行装。他们都很兴奋,时时刻刻翻箱笼、开抽屉,寻找查看,惟恐遗忘了什么。终于,索菲接到通知说,有一个运输队行将出发,叫他们到巴荣纳等候。1811年初春,一家人开始动身出发了。

一辆塞满了皮包、箱子、行李袋的马车,载着他们一行6人(除三个孩子外,还有两个仆人)向巴荣纳出发。车子是索菲花12000法郎租来的驿车,里厢一间可供客座,恰好可坐6人。后厢装行李,前厢能容纳两个人,只是没有遮风避雨的设备。虽然索菲讨厌旅行,可孩子们却都兴奋异常。维克多和欧仁还特意跑到前厢,以便更好地欣赏风景,观看市容。他们途经一个又一个城市:布卢瓦、普瓦提埃、昂古莱姆、波尔多。最后,他们到达了国境线上的巴荣纳。到了这里,他们需要等待,等待途经此地的运输车队的到来。这一等便等了整整一个4月。

车队要一个月后才能来到,索菲只好找到一处房子,租了一个月。孩子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