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吴、越是春秋时两个不友好的国家。比喻双方在危难中,化敌为友,共同渡过难关。
【出处】战国·孙武《孙子·九地》。
春秋时,由于吴、越两国连年混战,彼此经济上都遭受到极大的破坏,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一天,在吴越交界处一条河上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几个人,其中吴人和越人各一半,分坐在船的两头,双方谁也不搭理谁,气氛显得十分沉闷。
船离北岸后,一直向南岸驶去。刚到江心,突然满天乌云,暴雨倾盆而下,巨浪一个接着一个向渡船扑来。几个吴国孩子吓得大哭起来,越国有个老太太跌倒在船舱里。掌舵的老艄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声招呼大家快进船舱。另外两个年轻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绳索,想把篷帆迅速解下来。但由于船身在风浪中剧烈颠簸,他们一时解不开。这时如果不尽快解开绳索,降下帆来,船就随时有翻掉的可能,情势十分危急。
就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同船的不管是越人还是吴人,都奔过来帮助船工解绳索,因为他们知道此时应该同舟共济,才能平安渡河。在众人的努力之下,船身终于稳定下来。众人也平安地到达了目的地,这船上的吴人和越人也因此而摒弃前嫌彼此珍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