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以天地的心为人心,才能透彻于远大的义;以日月之照为照,才能达到高明的大义。能够存着这种心理,就会大公无私,就能问心无愧,用心不欺,平心无偏。
有人说:“管理国家的人,不怕没有人才,而是难于有公心;创立大业的人,不怕没有奇策,而是难于有真心。”有公心,贩夫走卒中都有勇士;有真心,愚人蠢才也能生智。所以说公直能平天下,恭敬能格神明,真诚可通天地,忠信可走蛮夷。
不要以圣人自居而眼里只有自己,也不要自高自大而瞧不起他人。
在处世上,有种人错误地估价自己的地位。曾担任日本商社副董事长的海部儿郎先生,是公认的才华横溢的人,同时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以能人自居的大王。为增加自己的权威性,他经常亲密地称呼一些他从未见过面的政界大人物。他常对人这样说,“刚才田中先生打电话给我……”,或说“我刚刚参加过福田纠夫的记者招待会”。
随意称呼大人物的名字,是抬高自己身价的一种招术。因为如何称呼人,往往是两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亲密程度的反映。如果你想借田中首相的名字抬高自己的身价,称首相不如称田中先生效果好,而称田中先生又不如称田中效果好、换句话说,越是随便,就越能给人以“自己与大人物亲密无间”的印象。
但此种“骗术”也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且要对被称呼的人有相当的了解,海部后来弄巧成拙,露出破绽,反而让人瞧不起。
《大学》中说“唐尧虞舜以仁做了天下的表率,而百姓都跟从他们,夏桀殷纣以残暴做了天下的榜样,而百姓也学了他们。只要他们改变了相反的行为,百姓才不从他们学取。所以君子有许多自己的方面要求助他人,没有许多自己方面就不会求助他人。所藏身于不恕里。而能明白于人的,是没有的。”
王阳明说:“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就是大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岂能以自己的私小为家,岂能以自己的私小而存于一心?岂能各自孝敬父母,各自爱护自己家的孩子?
领导天下,就要自己属于天下,而不是天下属于我,领导天下,就得把天下的父母,都作为父母,天下人的子女都看作是我的子女,天下的孤寡独夫残疾废人,都看成是我的孤寡独夫残疾废人。天下的贤能都是我的贤能,天下的英才都是我的英才,天下人的富贵就是我的富贵,天下人的成就就是我的成就!这样又哪来的党羽派系之争呢?又怎么有你我之别呢?又怎么会生出忌妒之心呢?人这样的大而言,天地与我无分无别融为一体,存心于大,则天地万物与我一体;存心于小,则父子兄弟也如同楚越的差异。存心于近,则一时的利害也会环绕在我的心头而不能释卸。
成天下人的私,却不能成自己的私;成天下人的功,却不能成自己的功;成天下的人名,却不能成自己的名。
忘我而我在,无我而我存,这样才算是大。人人都有自己的所见,有了所见,就会执著于所见,并不肯自认为小,自认不对。于是陷于小人之见、孤僻之见,这样只能叫做小明、孤明了。这样的弊端就是不能远大,不会高明。即使远也不长久,即使大也不能覆载无遗,即使高也不能圆通无碍,即使明也不能明彻天地。这样的小方面成就,也不能与天地同流而万古常在。
如果局限于小,就难有阔达与发展,度量小就难以容人容物,心志小就难以廓然而大公,见识小就难以高远而悠久。执小就陷于自私,自私就一事无成。
执私就拘泥于私,执亲就拘泥于亲,执戚就拘泥于戚,执于师友就拘泥于师友,执于党派就拘泥于党派,无所不执就无所拘泥。
12.必要时采取非常手段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
成功的领导者多以温和的和富有人情味的方法管理部下,以询问、鼓励和说服等方法带动他们前进。因为用奖励或肯定的方法使某种行为得以巩固和持续,比用否定或惩罚的办法使某种行为得以减弱或消退更有效。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喜欢做别人请求他们所做的事而不愿做别人命令他们做的事。而且从长远观点看,批评过多会损害他人的自尊心,使我们的工作效率下降,给个人的精神造成伤害。
但在必要的时候,为了加强管理,领导必须采取强硬手段。一些得力的管理者,即使当他们不得不解雇某人时,他们并不因为内疚而变得犹豫不决,而其他人则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很可能平时满口甜言蜜语,有爱心,关心人,可是一旦要采取坚决措施,便变得冷酷无情。
有一个合适的例子。一家大的生产公司下属的一个分公司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经营问题,于是一名新经理被派去负责,并告知要尽快“扭转局面”。新经理用了几周时间对公司总部给他收集的大量有关工厂现状的资料进行研究后,他决定马上进行重大改组,以挽救此分公司。他自己的第一次登台亮相便采取了大胆的必要的措施。
他带来4名助手和3个装满了有关公司及其生产的资料和分析材料的手提箱,在赶赴分公司之前的两小时之内才通知公司的管理部门,一到便立即召集40名高层经理开会。会上,他简要地概括了他对公司现状的分析意见,他此行所负的使命以及他认为公司今后的基本发展方向,他明确指出公司目前的经营行为很不令人满意。接下来,他当场解雇了4名高层经理并限令他们两小时之内离开公司;他明确宣布如果谁试图阻挡他对公司的拯救行动,他将不惜一切毁掉他的前程。最后他宣布他的助手将安排他与公司每位经理会晤,从第二天早上7点开始。这样,60分钟的会议结束了。
在随后的关键的6个月中,那些留在公司的人积极与他合作。
这是以快刀斩乱麻,坚决果断采用强硬手段解决问题的一个成功范例。这个经理为“扭转公司局面”而采取了极端措施,他的强权统治可能导致他手下经理们的集体辞职,而使公司瓦解。但他仍然那样做了,因为他觉得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办法能使大家立即配合他的行动。有时候,使用说服的方法太费时间,而且如果人们不听从劝说,说服的方法将完全失效。
一些在领导工作上感到顺手的上司并不常用以权势压人的方法,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会冒一定风险,会引发一些问题。无论手段多么高妙,高压统治最终还会招致他人的抵制和报复,极端手段是在极端的情形下采取的。它是对另一种极端的校正。
13.如何打破人际关系中的“僵局”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水浒传》
做人受欢迎其实就是深谙人际交往中的中庸之术,能在复杂的人情关系中,取得顺畅生活的通行证。这种做人的技术功能可用十六个字来概括: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尴尬,打破僵局。
从主动的角度说,当别人出乖露丑要了主动打打圆场,为人救场;他人陷入窘境,主动解围,去给他找个台阶让他下得了台。
从被动的方面讲,自己造成失误时,要善于扑救,自圆其说;不幸落入社交僵局,通权达变,打破冷场坚冰;与人很有可能产生不快时,更少不了和和“稀泥”,让对方少丢些面子,保持体面,从而把事情摆平,甚至变坏事为好事。
为人处世欲功德圆满,有一个良好的人缘资源,少了圆场术的技术支持,很可能会是个“豆腐渣工程”,是只能说说而不能达到的幻觉,顶多像肥皂泡一样“一圆即灭”。
世上没有经劝的架。没有矛盾与纠纷,人际交往中就没什么场可图,少了尴尬和僵局,也无需讲什么调解和说和。反之,只要有这些事,就免不了劳驾和事佬们来显显身手。事实上,只要圆场有术,世上没有劝不开的架,没有解不开的死疙瘩。
不曾在众人面前与找茬儿吵架的人发生过纠纷,就不会了解下面的事实:吵得难分难解的双方(包括挑衅的一方),无不希望趁早收摊。但是,由于那些起哄的围观者在旁边注视,想收都收不了。于是,双方的话越来越尖锐,口气也越来越硬,甚至演变为扭打的场面。
由此可见,如果你能出面解围,他们在心里对你感激,你落得人情自不必说,当你需要人来为你解围时,也会有人甘心为你费这个口舌,你也能免受些皮肉之苦。
但是劝架,得有经验。
打架经验不够的人,实在无法分辨劝架的好时机,因此,迟迟不敢去劝架。例如,没看准时机就向前劝架,说:“喂,喂,你们两个早该停手了!”
其中的一个可能凶巴巴地说:“什么你们两个?找碴儿的是他呀!”
另一个则可能逮住话尾巴,挑剔地说;“什么早该停手?早该是什么意思?”
要是只对其中的一个说:“喂,别打了!”
这又容易被误认为偏袒了另一个,而没被劝停的那一个,也可能认为自已被当成大坏人。
那么,劝架的好时机是什么呢?
如果双方都原地坐着,当其中的一个突然提高嗓音站起来时;如果双方都原地站着,其中的一个突然向前迈出一步,预告即将动武之时。
这种时候,立刻上前,制止预告动武的人,就不算是偏袒了任何一方。问题就在于,没有打架经验的人,很难有这种辨别力。于是,双方就交锋了,在扭打已经开始时,上前劝架,挨揍的可能性相当大。正因为这样,围观的人一般才不敢轻易上前劝架。
如果无法在动武之前拉开双方,劝架的要领,必须以下列的方式行之。
劝架的人要有挨揍的觉悟,然后,硬把身子挤进两人之间。同时,尽量盛气凌人地吼叫一声:“停手!”这样就可以把“池鱼之殃”减到最小、最低的程度。
记住:别为了完全避免“池鱼之殃”而等到打架告一段落时才上前劝架,那样做就未免太残忍了。
胜利者固然可以另当别论,至少也要替败北者着想,忍一下皮肉之痛,及时做个正在节骨眼上出来和解的人,为败北者扮演救护神的角色,那才功德无量。
既然同在一块儿谋事,看到别人吵架、打架,即使能管的也不管,坐山观虎斗,好似看西洋镜似的,也就太没有人的良知了。更何况,你去劝架、调解,让吵架、打架的双方心里也能有一丝温暖:并不是人人都不闻不问、冷酷无情。
14.巧舌头解开死疙瘩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中庸》
家庭纠纷,亲戚朋友之间的纠纷,同事之间的纠纷,邻居之间的纠纷,陌生人之间的纠纷,等等,如果不及时地加以解决,无疑就会影响相互关系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掌握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语言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某与某电影明星发生矛盾,被拒之门外。陈某恨不得砸门以解心头之愤。一位警察对陈某说:“好兄弟,你的心情我能理解,我们知道你是她的丈夫,所以这也是你的家。但是如果你在这里闹出什么不愉快,就会让别人有借口了,还有一点,收容所春节放假了,一旦闹出了不愉快,我们还得叫来别的警察,你说哪一个没有家?哪一个不想过一个团圆年呢?你好好想一想。”
警察的语言看似朴素,然而却充满了对陈某的理解之情,“这也是你的家”这短短的一句话,既表达了对陈某深深的同情,也包含着对某明星的不得体行为的指责。同时老警察的话也充满了对他的同事的关心,即陈某如果闹出不愉快的事情就有可能使他的战友过不好春节。不难看出,警察的语言中还饱含着“不要做违法的事情”之意。正是警察这融情于理的语言引起了陈某的思索,使陈某放弃了冲动行为,从而平息了这场可能触犯法律的纠纷。
有些纠纷是因为误会而造成的,因而只要说明缘由,就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某市同和镇几位管计生工作的干部去一家民营药店检查计划生育工作。药店老板大吵大闹,引来了数百围观的群众。这时,镇党委书记赶到了药店。他对药店老板说:“咱们有事好商量,吵闹解决不了问题。检查计划生育工作,这是市里的规定,你把情况说说清楚,配合我们开展工作。如果你有困难,只要不违反政策,我们可以帮助你解决。”药店老板听了,觉得自己误解了镇里干部的来意,顿时消了气,并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表示配合工作,接受检查。矛盾也就这样解决了。
有些矛盾或者纠纷的双方都有调解的愿望,但一时找不到好的方法。调解者可以巧妙地代一方向另一方致歉,从而引起另一方的感动而又主动地向对方致歉。这样就可有效地促成双方和解。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他的著作中说过一件这样的事,他的母亲与邻居卢婶及卢婶的儿子大小因用地问题发生了纠纷,他了解情况后,首先批评了母亲,指出卢婶及大小在窗前接出一间房子的事情可以理解,因为他家人多,没地方居住。然后梁到卢婶家替母亲说了些致歉和好的语言。卢叔、卢婶听了梁晓声的话,一人拉住他的一只手十分动情地说:“不能责怪你的母亲,不能责怪你的母亲。”大小则向梁母承认自己吵架不对,是不尊重梁母的表现。就这样两家互谅互恕,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