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一个商人在街头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心中顿时生起一股怜悯之情。他把一元钱扔进出售铅笔人的杯中,就走开了。
没有走几步,商人好像听到了有人在吼什么,他一回头,只见那个卖铅笔的人红着脸冲自己大声说:“你为什么无缘无故给一个健康的、并且是推销员一元钱?”商人赶忙折转身来,从卖铅笔人的摊位上拿起几支笔,他抱歉地解释说:“对不起,我忘了取铅笔了,希望你不要介意。”卖铅笔的人说:“你我都是商人,我卖东西,而且有明码标价。你给我一元钱,为什么就不肯拿铅笔呢?你是不是瞧不起我,认为我是一个需要人同情的小贩?”商人连连说“对不起”,然后离开了。
很快过去了几个月,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卖铅笔的人与商人又见面了,他双手递上名片,并且自我介绍说:“您可能已经忘记我了,我虽然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了您。是您伤了我的自尊。我一直没有把自己当作乞丐,即使您跑来给了我一元钱,我仍告诫自己:我是一个商人!”
商人听了,尴尬地笑了笑。
向一个人伸出热情之手给予无私的帮助,的确是重要的,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不能让对方感到伤了自尊。帮助一个人,要体现自己的心意是好的,同时要了解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否则你的帮助是多余的。
不能让好意变成“坏心”。有两个女中学生看见一个孤独的盲人邻居很可怜,想为他做点好事。有一天,她们发现盲人一盆已洗好的衣服放在绳子下,还没来得及晾晒。她们想做“无名英雄”,就悄悄地去晾晒。可是当她们刚晾好衣服的时候,看见盲人走过来了,一个女生脱口而出:“瞎子来了。”说罢两个人就要离开,可是盲人已经听到了女生的说话声。他发现自己的衣服不在盆里,第一判断是几个女孩把它藏了起来,他顿感自己受到了她们欺负和羞辱,就破口大骂起来。这件事被其他邻居知道了,也以为两个女生欺负了盲人。两个女生的父母听到这件事,就批评自己的孩子。可是两个女生感到很委屈,她们并没有欺负盲人,而是真心帮助他。
这两个女生做好事帮助人,结果反而搞得双方都不痛快。如果她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直接对盲人说:“我来帮您晾衣服吧。”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样“帮人惹祸”的事。
五、正己无怨——做人不能太老实也不能太聪明
1.与人相处忘掉人我之异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论语》
曾子说:“有才能的人向庸才之人求教,知识广的人向知识浅的人求教。有学问的就像无学问,知识充实的就像虚无的,受到冒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曾经就是这样做的。”
曾子说自己有这么一个朋友,就能够做得到。充实的境界,好像是虚无一样;别人侵犯凌辱,也不去与其计较。他所修炼的就是这种境界,他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掉分别心念,忘掉人我之异,然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地步。这个朋友,可能就是颜渊,他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且成功了。所以,曾子便以此来勉励教导学生,使他们对真正的人生境界有所追求和体验,不至于枉生一世。
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曾子完全继承了孔子的衣钵。一方面,他在学习上保持着谦逊态度,“问于不能”,“问于寡”;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第三,“犯而不校”表现的是一种宽阔的胸怀及忍让精神。
曾子目的是教诲他的弟子,为人要虚怀若谷,广泛学习,如此就能成为人人称颂的君子。
凡是所谓天才、聪明有才具的人,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很自满,不肯向人请教。而中庸处世智慧的人虽然高人一等,却唯恐自己懂得不多,唯恐自己没有看清楚,还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一番。这也是诸葛亮之所以成功的条件,他的名言“集思广益”,就是善于集中人家的学问思想,增加自己的知识见解。这也就是“以能问于不能”的道理。
但是有才具的人,往往不肯向人请教,尤其是不肯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儒家标榜虞舜“好察迩言”,所以能为圣人。虽然浅近的话,但往往能给我们深远的启发。“以多问于寡”的多指知识渊博。 “问于寡”,就是问于知识不如自己渊博的人。
另一种解释是说从政的人,多半是通才,什么都懂;而“寡”可以说是专家,他专门研究一点,而这一点并不是学问渊博的人所能够知道的。渊博的人知其大概,不能深入;专家则对某一点有深入研究。所以渊博的人,一定要向专家请教。“有若无”他学问非常渊博,而在待人处世上表现得很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懂似的。“实若虚”内涵深厚,表面上看起来却很空洞,普普通通。“犯而不校”不如他的人对不起他——下面的人对上面的人不敬为“犯”——从来不计较、不记恨。这几点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如果以自己待人处世的经验来体会,几乎每一句话我们都没有完全做到。
2.人格修养的三个要件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
明智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智、仁、勇是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规范。《礼记·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明智的人明达事理,所以不致迷惑;仁德的人乐知天命,所以远离忧愁;勇敢的人刚毅果断,所以无所畏惧。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知、仁、勇”,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智能,我们要注意,“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并不是知识。书读得好,知识渊博,这是知识。智能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中国人解释“智”往往与“聪明”混在一起,所谓“聪明”是头脑好,耳聪目明,反应很快就是聪明,是后天的;而智能是先天的,不靠后天的反应,天分中本自具有的灵明,这就叫智能。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佛学中智能的“智”,而不是聪明。
真正有智能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能并存的。
这里说明人的天分不同,素质不同,目的不同,所以也需要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大家要认识清楚身边的同学、同事,帮助他们与自己共同提高个性修养。从孔子的说法看,除知、仁、勇三点外,共学、适道、立、权乃是人生奋斗的四个阶段。学是从事任何事业或者说做人的基础,适道是所有修行实践者的目的。这两条可以说是个人走向社会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完善自我的过程。
立是指忠诚信任两个方面,这是踏入社会的两大跳板。没有忠诚,不可能被选拔,自然不可能从事政务,为民服务;没有信任,不可能正常进行人际交往,自然也不会有朋友。有了忠诚和信任,通过努力,就会进入社会的上层而掌握权力。这两条可以说是一个人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过程。人们则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环境,在走着自己不同的道路。无论你能走多远,只要你往前走着,那也就行了。
3.适时适地地满足对方的欲望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
人有欲望,也有善良的本心,引导自己的欲望不使之膨胀,满足别人基本的欲望,而不损害,人做这一步,差不多能得中庸处世之道了。可是人们常常害怕失去小利,连一鸡一犬失去了都慌乱不安地拼命去寻找,而对他人的内心需求却漠然不知,结果因此失去了更多的东西。
这是人性的弱点,不能中庸处事的人,其缺点暴露无遗。对此,人们发现了一种处世之术,即你掌握了对方的弱点并进行利用,处理问题或求人办事就可以被对方认可与接受。这是一种主动出击的战术,一切都将得心应手,称心如意,但是要利用得恰到好处。
人们无时不在为名而生存,无时不在为利而生存。世间有为名甚于为利的人,有为利甚于为名的人,有既为名又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名,实际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利,实际上是为名的人。你需要做到精到细致的观察,使利用的技巧恰到好处,不留痕迹。
自从汉二年(公元前200年)五月开始,楚、汉在荥阳一带展开拉锯战,谁也没有占到多大优势。于是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其西归汉,其东归楚。
汉四年九月,项羽解围东撤,刘邦也要引兵西归。张良充分认识到此时的项羽因刚愎自用,到了众叛亲离、捉襟见肘的地步。于是,张良、陈平二人同谏刘邦,希望他趁机灭楚,免得养虎遗患。刘邦从谏,亲自统率大军追击项羽,另外派人约韩信、彭越合围楚军。
汉五年十月,汉军追到一个叫固陵的地方,却不见韩信、彭越二人前来驰援。项羽回击汉军,刘邦又复败北。刘邦躲在山洞中,不胜焦躁,询问张良道:“诸侯不来践约,那将怎么办?”张良是一位工于心计的谋略家,他时刻关注着几个影响时局的重要角色的一举一动,探索着他们心灵深处的隐秘,并筹划着应对之策。
当时,虽然韩信名义上是淮阴侯,彭越是建成侯,实际上却只是空头衔,没有一点实权。因此,张良回答刘邦道:“楚兵即将败亡,韩信、彭越虽然受封为王,却未有确定疆界,二人不来赴援,原因就在于此。你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若不能,成败之事尚无法预料。我请你将陈地至东海的土地划给韩信,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划归彭越,让他们各自为战,楚军将会很容易被攻破。”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听从了张良的劝谏,不久,韩信、彭越果然率兵来援。十二月,各路兵马会集垓下。韩信设下十面埋伏,与楚决战。项羽兵败,逃到乌江自刎。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在处理韩信、彭越索要实惠这件事情上,张良做得十分周到,也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好名、好利。划归一些封地给他们,就满足了他们的心愿,使他们各自为战,尽力而战。
人没有不自私的,与其让他为你办事,不如让他为自己办事。后者比前者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周文王在渭水的北岸见到了正在直钩钓鱼的姜太公,太公说,用人办事的道理和钓鱼有点相似之处:一是禄等以权,即用厚禄聘人与用诱饵钓鱼一样;二是死等以权,即用重赏收买死士与用香饵钓鱼一样;三是官等以权,即用不同的官职封赏不同的人才,就像用不同的钓饵钓取不同的鱼一样。姜太公接着说:“钓丝细微,饵食可见时,小鱼就会来吃;钓丝适中,饵食味香时,中鱼就会来吃;钓丝粗长,饵食丰富时,大鱼就会来吃,鱼贪吃饵食,就会被钓丝牵住;人食君禄,就会服从君主。所以,用饵钓鱼时,鱼就被捕杀;用爵禄收罗人时,人就会尽力办事。”
一个人有特殊的欲望,这个特殊的欲望,就是他特有的弱点,你抓住了他的弱点,并满足了他的欲望,他就乐于效用于你。利用人们心中真正的欲望去制约他,让他为我办事,姜子牙的方法可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4.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菜根谭》
别人的错误和过失应该多加宽恕,可是自己有过失和错误却不可以宽恕;自己受到屈辱时应该尽量忍受,可是别人受到屈辱就要设法帮他消解。
恕以待人,严以律己,知过即改,是儒家的待人之道。
王安石和苏轼是南宋时并称的文学家,都属欧阳修门下。在他们二人间曾有这样一则故事。事情是这样的:苏东坡原来是翰林学士,后被贬为潮州刺史,一直认为是因为揭了王安石的短而遭此报复。三年刺史任满,回到京城,一日去拜见王安石,在东书房等待。他偶然看见砚台底下压着一首没有写完的诗稿,为“咏菊”,只写了“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两句。东坡心想,按常理秋天才刮西风,菊花开在秋天,老了也只是枯萎,不会落花瓣的,就挥笔依韵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写完不等见到王安石就走了。
事后王安石发现苏东坡续的诗,便建议皇上让苏东坡到黄州当团练副使。东坡对此很不满意,到任后不勤于政事,经常游山玩水,饮酒赋诗。一天,正好好友陈季常来看他,苏东坡忽然想起他后园的几株黄菊,于是,便邀友一同去玩赏。正好前天刮了大风,这天到菊棚一看,只见满地铺金,而菊枝上一朵花也没有了,这下惊得他目瞠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
到此苏东坡才知道王安石让他到黄州任职的真意,是让他来看菊花的。后来他主动向王安石认了错。
再来看一个现代例子。某时装店,一段时间,客人纷纷投书指责售货小姐服务态度不佳。经理的解决方式真是与众不同,而且效果惊人。他没有指责售货小姐反而大加赞扬,他对那些被客人指责的小姐说:“有客人称赞你服务亲切,希望今后继续努力。还有客人说你很有礼貌。”这么一来,她们的待客态度便大为改变,每天上班笑脸迎向任何客人,业务蒸蒸日上。
这真是巧妙地责人的方法。一般来讲,女性被人指责说:“你要改掉什么什么缺点”,她们甚至觉得全部人格都遭到否定,很容易反抗或哭泣。但如果以宽人的态度,对其稍加称赞,她们便神采飞扬,变得非常积极。如想纠正别人的缺点,不要直接指出缺点而要称赞对方的优点,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此一来,对方更加发挥优点,同时也改掉缺点。不信,你试试看。
5.如何掌握说话的要领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论语》
在某种意义上,“人活一张嘴”,自古以来,多少人成成于言,败败于言,鬼谷子视人嘴为祸福的开关,所以管好嘴巴,是为人处世的关键。洪应明说:“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无躁,宁拙无巧。”
一次,子路盛装来见孔子,孔子说:“仲由,你这样衣冠楚楚,是什么原因呢?过去长江从岷山流出,开始在其发源地水流很小,只能浮起酒杯,流到大水的渡口,若不用两只船并列,不避开大风,就不能渡河,这不就是因为流水大有缘故吗?今天,既然你衣着华丽,脸上显示得意的样子,那么天下有谁愿意规劝你呢?”子路快步退出,改穿朴素的衣服进来,表示顺从。孔子说:“仲由,你记住,把聪明都显示在脸上,现出能干的样子,这是小人。所以,君子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言谈的要领。能够就说能够,不能就说不能,这是行为的准则。说话有要领,就是智。行为有准则,就是仁。言行既智又仁,哪里还有不足的地方呢?”
中庸处世,不可明目张胆讨人好。和瑁和其他大臣,为了迎合乾隆的“自视甚高”的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中,故意于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这是一个奇妙的方法,这样做显示出乾隆学问深比当面奉承他学问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书稿,别人就不能再动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于是,这些错误就传了下来,今天见到的殿版书中常有讹处,有不少就是这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