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者精品——感悟·独白卷
24286400000018

第18章 往事并不如烟(1)

往事如昨

过去的岁月总也不能忘怀,不能忘怀是因为我们自己走过来。

汪国真

往事如昨。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不坠的是挂在岁月脖子那串闪闪烁烁的记忆。仔细品味,那最亮的一颗竟是由痛苦磨砺而成,那最润泽的一颗则是因了爱情春风化雨般的浸润。如果说那串闪烁的记忆是一笔财富,那么,那些难以忘怀的经历则是这笔财富闪着不同光泽的内容。

在如昨的往事中,重要的并不在于得到过或失去过,重要的在于经历过。因为哭过,笑才灿烂;因为爱过,回忆才斑斓。如果说心像湖水,那么夏也是景致,冬也是景致。但不论表面上是碧波荡漾还是如镜寒彻,那湖的深处都不曾结冰。

过去的岁月总也不能忘怀,不能忘怀是因为我们自己走过来。纵使那脚步稚嫩,回首也感到亲切,因为那是真实;纵使走过的路上并没有鲜花开放,回想也感到留恋,因为那上面覆盖着自己生命的步履。

回首往事而又不觉沉缅往事,使我不仅有所感而且有所悟。既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又何必总感伤“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往事如昨。当我怀着一种难以言状的心情拣拾起往事的片片落叶时,我发现自己真的长大了。

往事并不如烟

原来在我、河河和萌子之间,真正渺小和卑微的……是让我们双双陷入痴迷的萌子!

邓皓

12年以前,正是我的花季。

但我的花季一点不灿烂,也不浪漫。

很黯然。有故事为证。

这故事是关于我、萌子和河河的。

萌子是这故事的主角。萌子是个女孩,那时17岁。河河18。我17。

我们三个是同班同学,那一年我们面临高考,是1983年。参加高考要进行筛选的,筛选上了就等于上大学有了一半的把握。我们都筛选上了。也就是说,我们离跨进大学的门槛很近了。

大约是离高考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事情就出了些意外。

先搁下这故事不讲,说说萌子。

萌子是我们班最漂亮的女孩。她父母是机关里的干部,她从小在县城里长大,看上去就很有些气质。虽然那时候我们眼睛要死死地盯着书本,不看萌子,但也知道萌子走到哪里,是要吸引不少男孩子的眼神的。我和河河,从乡下考到县城念书,“十年磨一剑”,因此都有些昭然若揭要登科中举的“土老冒”样子。现在想想都有些悲壮、凄凉。

那时的萌子脖子上喜欢挂一把钥匙,钥匙用一根紫色毛线系着。简简单单,却就与别的女孩子不一样,让人看了觉得很童心也很青春。

我很喜欢萌子那模样儿。晚自习后回到寝室就想萌子。心事儿不敢亮着,就只催人早早熄灯。17岁的男孩什么不敢想呵!

后来就有了那件事儿。

那天,我们正上早自习。教室里满满当当坐了人。萌子突然走到讲台上,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片儿,清了清嗓子,脸涨得通红地念开了。

天呵!我们原以为她要念学校里发的什么通知,原来是一封让人肉麻的情书,不知是哪一个男孩写给她的情书!

萌子一念完,整个脸庞、眼神都充满了羞辱和愤怒,一副无辜和清纯无助的样子,让人产生无限的爱怜和同情。于是立即引得好多男同学(当然有不少默默喜欢她的)、女同学的同仇敌忾!立即有人从她手上抢过纸片儿,看是谁的笔迹。

刹那间,偌大的教室里的空气像是凝固了,所有的人都等着一个结果的出现!这时,一声不亚于晴天霹雳的声音炸开了:给萌子写情书的是河河!

在一片极端蔑视的眼神和无情声讨的声浪里,我的心陡然间坠得很厉害。我的头沉沉地低下去。河河,怎么会是你?!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你从来就是那般守规矩那般用功那般忠厚老实的!这样的错发生在你身上,我宁可相信是我们这个年龄拒绝不了犯错误,而不相信错在你本身!

后来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河河被叫到教导处接受审查,然后便是在全校大会上杀一儆百地点名批评,再后来便以匡正校风的名义给取消了参加高考的资格——高考在即还有心思去谈情说爱,怎么分析都只能是扰乱军心,影响极坏啊!

那一天河河悄悄地整理东西回家。班上居然没一个同学与他道别。我顶风险去送他。没几天功夫,河河人消瘦了一大圈,眼睛也哭肿了。做了十年的大学梦就这样破碎了,我也从心里为他感到心痛。

送河河出校门的时候,他与我抱头痛哭。一声凄厉的“我今后怎么做人呵”,让我的泪终于掉下来。

那一天黄昏,太阳涂满渗淡的血色。

河河走了。我从心底里恨透了萌子。我认定是一个女孩子的虚荣和所谓的高洁葬送了河河——一个无辜的有真正男子汉气息的男儿!

我不也是悄悄地喜欢萌子吗?我只是比河河少了一点勇气,难道我对萌子的感情会比河河更纯洁?

后来,我和萌子都考上了大学。那个暑假我过得很没劲,心里总是堵得发慌地想河河。命运在一念之中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这是一种让别人也承担不起的残酷!

快要到大学去报到的前几天,萌子从几十里远的县城来乡下找我。她愈发光彩照人。我冷若冰霜地对她。我说:是你把河河给毁了!

萌子不做声,一脸的委屈。然后含情脉脉地望着我。那眼睛盯得我很胆怯。

“你不知道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吗?”萌子压低声音说。那种声音提示我:萌子原来很早熟。

“为了我?”我惊讶不已,脸上露出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的神态。

“其实,我心里一直喜欢你。我才把河河的那封信当着大家的面给念了。”

萌原来喜欢我?这不是我一直期待着的吗?但现在这种事实该是幸运还是不幸呢?而且,萌子,你以为向别人标榜了自己的高不可攀和显示了自己有拒绝别人的爱的资本,同时就一定拥有了主宰自己喜欢任何一位男孩的爱的自信了吗?

原来在我、河河和萌子之间,真正渺小和卑微的……是让我们双双陷入痴迷的萌子!

那一刻,爱在我心里圣洁起来。我和河河也伟岸、坦荡起来。我们爱的原本不是萌子,我们只是经历了所有的男孩子在他的花季里必然走过的一段心理历程。

这就是我、萌子和河河的故事。一段关于成长的经历。

只是,当我们都长大的时候,我们都能宽容地原谅我们曾经所做的一切。包括我今天对萌子的理解和对河河的不再同情。因为每个人走向成熟都将意味着要付出代价,而付出代价的本身就是人生的另一种收获。

那么,谁又能说出年轻时我们犯下的错到底在哪里——是不是年轻的本身?

思想,是不过时的美丽

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浑身到处是“文化”,惟有心灵荒如沙漠。

佟可竟

面对迭起的新潮与时尚,年轻的心最难按捺,我们总在热烈地追逐着,都怕自己是落伍者。

其实,欲领某些新潮之先并非难事,我们极容易把自己的外表装饰成一个很现代的青年。只是衣着的标签和品牌所透出的点点文化味儿,最终也掩不掉独对自己时的心浮与茫然——在花样乱眼的时髦左右下,我们连自己也说不清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只把可见的财富视为人生的幸运与富足,我们就会渐渐远于思想——这行为的灵魂。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浑身到处是“文化”,惟有心灵荒如沙漠。

如果有,我们不拒绝过守金伴银的日子。只是在金饰之下,别荡然了我们的精神之欲。

青春本是个好时节,每个人的领受却各不相同。有人收获盈怀,有人徒自空悲;有人赚一把汗水,有人握一手虚荣。这差别全在于我们是否肯对心灵有所承诺,并付诸精力。因为追求真正的文化品味,实在是一段苦旅。需过得下简朴的生活,守得住心灵的宁静,始终视书籍为精神伴侣。

我们一直在羡慕心智无限的人,这正是来自于思想的魅力。而心智的成长决不鼓荡于时尚,它从不以烨然炫外,它只企求思想的恩典。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很有味:“人是芦苇,然而是能思考的芦苇。”纤若芦苇的人,因具有思考的能力,而包容得下整个宇宙。人,也正是由此才显现出伟大。

思想,使我们的生活情趣接近高尚,而遭遇苦难时,则体会到深厚的慰藉。在思想中,我们将获得一种别致,绝胜一套华衣优雅惹人得多。

思想,永远是一份不过时的美丽。

生命的记忆

快乐与痛苦,幸福与不幸都无法避免,最重要的是善待自己,更善待他人,这是生命中不老的准则。

芦苇

我是家中的老二。

在我即将出生之时,全家人几乎是兴奋而隆重地准备了一番迎接我的到来。而当我睁开眼睛企图看清这个世界的时候,境遇就急遽改变了。

观念陈旧的外祖母坚决主张把我扔掉。我有一个姐姐,而由于我——又一个女儿——的降生,我的父母自然就没有了再生一个男孩的可能。外婆强调,我的父亲是独子!因此,我在这个不欢迎女孩的家里是没有生存的权利了。

在苏州一带的风俗中,最有名也是最成功的一种弃婴方法就是把孩子沉入红漆马桶中溺死,然后趁夜深人静的时候拎出去倒掉便万事大吉,从来不会有人过问这种家务事。千百年来这一做法蔚然成风。

于是,为了我们家“考虑”,外婆趁我还未放开嗓子啼哭便把我塞入了马桶中。当时的感受,现在当然已一无所知。

不过,也许我是幸运的。斜倚在一张藤椅上休息的奶奶一看外婆不仅动口而且动手,就急忙抢前一步争夺外婆手中的马桶盖要把我抱出来。据说,年迈的奶奶和较年轻的外婆颇费了番抢夺,奶奶眼看自己败了下风,情急之下冲外婆吼了一句:“不管是男是女都不用你管……”说话间,泪就流了下来。

不知道是外婆生了奶奶的气还是看着奶奶老泪横纵的样子心软了,总之,她松开了手。奶奶把奄奄一息的我从马桶中抱了出来,把我全身仔细地清洗干净。当缓过气来的我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放声啼哭后,奶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从此,我这个勉强来到世上的女孩开始慢慢了解我所生活的世界。

幼年时的我并不懂得命运的无情,只是与奶奶那份相依为命的感情怎么也割不断。父母对我来说仅仅是供给我衣食的两个人而已,他们从不试图了解我内心的感受。而大部分的童年时光,是在奶奶的爱抚下度过的。

渐渐明了世事的我从旁人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了我出生时那段曲折的经历,幼小的心灵几乎无法承受那种委屈的重压。一种无依无靠的伤感占据了我的内心,虽然只有四五岁,我却变得敏感而易受伤害。我知道,周围同龄的孩子并无这种刚出生就遭遇摧残的不幸,而我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奶奶安慰我,说那些人在跟你开玩笑,他们最爱跟小孩子开玩笑。你看,爹爹妈妈是那么宝贝你,你外婆也是喜欢你的……我摇头,我知道外婆一点也不喜欢我。在我的记忆中,外婆与奶奶总是互不理睬,或许,那是因为我的缘故。总之,外婆不准备向我表示一丝怜爱。每次,妈妈带姐和我去外婆家,我从不敢与外婆独处,因为在我内心有一种深深的恐惧使我觉得她无法亲近。

在家乡话中一般管外婆叫“好婆”。妈妈让我叫,我老拼命往妈妈背后藏。“外婆一点也不好。”我倔强的内心告诉我这一点。从此,在我的身上,又养成了一种毫不妥协的性格,加之我忧郁、伤感的外表,我几乎成了公认的怪小孩。

有一次,奶奶的妹妹病重她赶去照顾,有一个月不在家,妈妈把我交给外婆看管。白天外婆在一间小屋子里纺纱,我被安置在旁边的一张矮脚凳上。从早到晚,外婆不跟我说一句话,她的身体周围弥漫着白色的尘土,我看不到她的表情,只觉得她不时拿眼睛在看我。想到童话中那个女巫把纺锤上的刺扎在小公主手上使她长眠不醒,我一动也不敢动,害怕遭受同样的命运。

在那个没有窗子的小屋中,只有房顶上的一块天窗玻璃透进一缕阳光。坐在小屋中,我日日盼望的就是太阳斜斜地照进天窗,妈妈下班了,把我从外婆那儿接回家。在家里米老鼠唐老鸭的幽默和鞠萍姐姐的微笑似乎可以让我稍稍体味一下童年的无忧无虑,我也会在迪斯尼的世界里开怀大笑。我不乐意去外婆那间有纺车的小屋。

而后来我知道,外婆也并非我小时候深深印在头脑中的那副模样。其实她也同奶奶一样善良,而且外婆信佛,只是由于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她内心永远无法驱除。她没有向我解释过什么,因为,事实上她是无法意识到她给我带来的伤害的。

奶奶为了让我多点快乐,总是乐意讲述往事。在冬天的炉火边,讲她的童年,她饱受继母虐待的少年和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前半生。炉火照亮了奶奶皱纹满布的脸,每一条皱纹似乎都蕴藏了无尽的辛酸。沉浸在回忆中的奶奶深沉而神圣,而现实中的她则对人生抱着一种超然豁达的态度。当她那几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故事渐渐展开,我懂得了奶奶的坚韧与伟大,没有任何事情会再让她觉得不可理喻。而庆幸的是,我不仅从奶奶那儿获取了我的第二次生命,并且学会了如何坦然面对生活。她用她的全部人生阅历史告诉了我生活的真谛:快乐与痛苦、幸福与不幸都无法避免,最重要的是要善待自己,更善待他人。

我的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平静中过去的。有奶奶在身边,始终有一种深厚的安全感包围着我。

我没有想到过要远离这样的感觉。然而在我20岁的那年的冬天,我生命的守护神,在她84岁的高龄溘然逝去。我又一次陷入了无助的凄凉中。

记得奶奶不止一次说过,不论她在哪里,她都会时刻注视着我,因为她不放心我。而我相信,奶奶一定是去了天国,她正在微笑地看着我……那年的冬日对于我异常的寒冷。在绿色都已褪尽的大地上几乎没有一线生机。听厌了寒鸦声声求助的哀鸣,我知道我该自由地放飞,寻找独立的精神家园了。

转眼间八年的时光过去了,而今的我,沉静依旧,却少了一份伤感多了一点自信。时常喜欢在寂静的午后漫步在大学校园里,寻找那种消然逝去的年少情怀。在某个角落里或树底下,当我闭上眼睛,我仿佛能够聆听到奶奶那亲切而遥远的声音。我又置身于儿时的岁月……

那年那月

过去的一切都变成了亲切。

——普希金

佚名

高三那一年,日子过得似乎特别的快,总在低头抬头之间,已交换了晨曦和晚霞;高三那一年,一切都是那样忙碌,日历一页页接近那个黑色7月,心中的梅雨越下越大;高三那一年,才明白这世上除了妈妈的爱,还有一个17岁少女无法说清的情怀。

经常是在午夜之后安睡,然后天不亮又爬起来,揉着红肿的双眼去赶清晨第一趟早班车。忘了别的东西,只是一个劲地学啊学,生怕自己一不小心被挤下高考这座独木桥。为了获得大学花园的钥匙,自己就像一只陀螺,被分数和名次的鞭子抽着,拼命地转呀转。

那一年,根本没有意识到17岁是一个女孩子生命中多么宝贵的季节。一件T恤,一条灰布裙子,就打发了那个夏季。长发被盘在了脑后,总是迫切地希望自己成熟,希望自己更接近一个女大学生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