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会赚钱更要会理财
24285200000021

第21章 要理财,更要会赚钱,避开致富的误区(3)

能成大事者,从来不互相抄袭,从不重蹈他人的覆辙,因为他们都是标新立异、有创造精神的人,总是先例的破坏者。在中国,很少有人是靠世袭继承致富的,中国的富人在之前大都是穷人,但他们能从穷人堆里跳出来,本身就是具有开拓性的证明,没有开拓就没有飞跃,就没有本质的提升。

当然,所谓新,不等于全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新的改进,从而比旧事物更完美、更受欢迎。

以前冰箱门内侧都是平板式的,没有被利用起来;冰箱门采用的是插销扣紧的方式。三洋公司创始人之一井植薰,率领技术人员对冰箱作了一些小小的改进,在门的四边贴上磁吸橡胶条,使得门的密封性能更好而且开启更方便;在门内侧装上分格物架,可放鸡蛋、饮料等物品,使冰箱的空间得到更好的利用。结果,这款冰箱上市后,一举成为市场的领头羊,老式冰箱几乎无人问津。

成大事者都知道,一切都会过时,创新才是出路。美国石油大王保罗·盖蒂说:“真正成功的商人,本质上是一个持异议的叛徒,也极少满足于维持现状。”

其实,不止商人这样,每一个成大事者都是一个持异议的叛徒,他们宁可在新路上摔倒,也不愿在老路上、拥挤的人流中蹒跚而行。而且他们所获得的利润比跟在自己身后亦步亦随的人岂止是多几倍!

8.听不得不同声音,一意孤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些要善于向他们学习的名言警句我们几乎耳熟能详。但真正到了需要作出选择时,却捂起耳朵听不得,他人的半点意见。

胆大和谨慎并不矛盾,冒险并不要不顾一切。任何大事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得力的助手和宝贵的意见是让我们能立于险地而不败的法宝之一。

因为没有资本,缺少深刻的思维和实际的考察,许多人在贫穷的压力下催促着自己去赌上一把。因此一意孤行,想一夜暴富,结果只能是在一棵树上吊死。

怕被贴上“错误”的标签,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常会做错事。比如,为了争论某个观点谁更正确,闹得脸红脖子粗,不是做了一件蠢事吗?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有的人甚至甘冒风险,导致事业或感情严重受挫。这都是许多创业者在经营之初最容易犯的致命错误。

一位做百货生意的小老板,认为该行业竞争太激烈,想转行搞网络服务。一位下属劝他说,现在网络服务这一行已经人满为患,一些实力很强的公司都觉得生存艰难,我们没有经验,贸然投入,未必有利。小老板说:“没有经验怕什么?我刚做百货,也没经验,还不是做下来了?”他执意转行,结果因竞争力不行,一年下来,老本几乎赔光。

如今的炒股风越刮越猛,一些人急于靠此致富,就疯狂迷上了“它”,并深深地“爱上了它”,因此茶不思,饭不想,惟独爱它一个。可悲的是,这些持股者的份额少,只能充当散户的角色,别说把握股市的大起大落,就是股市风吹到他们面前,他们也分不清方向,更别说风力。只是把自己仅有的金钱掷向大海,使之成为股市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或随风而去,或永沉海底,总之没了踪影,穷人空了钱袋,变得更穷。

而且,即使你身居显位,若一意孤行,也会身败名裂。

大家熟悉的赵括长平之战折损赵兵40万,失败的主要原因当然是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无实际作战能力,然而,造成折损40万的根源乃是赵王本人。别有用心的大臣向赵王推荐赵括,称赞他是将门之后,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定能击退秦兵,不负众望。同时赵括自己一番口若悬河的“纸上谈兵”,使得赵王对这个年轻后生大加赞赏,听不进赵春等众多大臣的劝说,一意孤行。换下老将廉颇,派赵括带了40万赵兵去跟秦人拼击,结果40万赵兵被拼杀,赵国面临亡国之危。

刘备不听诸葛亮归劝,执意出兵,结果英年早逝、白帝城托孤,蜀国来盛而亡。“一个樆杷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不仅能让自己少操一份心,多添一份保障,还能让别人有个伸展自己的平台,这种双赢之事,何乐而不为。

9.攒钱就能致富

理财是从存钱开始的,这是因为只有存钱才能积攒一定数量的金钱,这是最普遍的资金积累方式。然而,对于不会理财的人来说,即便是有了原始积累,金钱对他们而言也不过是一堆没有用的废纸。

有这样一则很美国人深思的小故事。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入地狱之前进行了一段对话。

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一辈子的钱终于买了一套好房子,但是现在我又马上要入地狱了。”而美国老太太则说:“我终于在入地狱之前把我买房子的钱还清。但幸运的是我一辈子都住上了好房子。”

初看这组对话,它只是反映了东西方人的消费观念不同的笑话。但再进一步深层挖掘,其中蕴含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不要指望存钱致富,要为致富存钱。

一般而言,越没钱的人都是越不愿意借债的,在他们心中,要是欠了一大笔债款,而又想克服贫困给他带来的困扰,他就必须采取两个步骤:一个是勤劳地工作;另外一个是尽量地节俭,以积攒金钱。

对许多人而言,每个月中拿出一定数量的工资存入银行,一点也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养成这样一个习惯。

一定数额的存款可以增加成功机会。有的穷人总是抱怨机会对他不公平,而当机会真正来的时候,他却一点钱也拿不出来,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消失。

当洛克菲勒还是一个记事员的时候,每周只能拿到10美元的工资,但他坚持每周存人银行5美元,这样几年下来,他就有了可观的存款。这时在美国南部发现了石油,洛克菲勒以他商人的敏感觉得时机到了,但他的存款根本无法支付巨大的资金投入。于是他就以存款为抵押,借到了足够的资金,开始了他向亿万富翁的迈进。

但对于石磊来说却没有这么幸运了。1998年对于石磊而言是痛失机会的一年。一个长期做股票生意的朋友告诉他,股票生意将迎来一个大牛市的机会,鼓励石磊抓住机会赶快买一笔,以后就赚了。石磊在一家效益很好的公司工作了将近十年,公司的奖金福利都很高,但石磊从来就没有储蓄的意识,工资一来就花了个精光,加上对朋友的话将信将疑,所以就没有加以理睬。结果,不久“5?19”行情出现,他的朋友大赚了一笔,而他只有后悔不迭的份。

存钱能够提高一个人应付危机的能力,也能在机会突然到来时增加成功的机会。存钱还能赢得别人的信赖。大银行家摩根曾经说过:“我宁愿贷款100万给一个品质良好,且已经养成存钱习惯的人,也不愿贷款1美元给一个品德差而花钱大手大脚的人。”

因此,养成存钱的习惯不仅仅能够给自己积累一定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养成节约、有计划开支的意识,这是学习理财技能的第一步。

要存钱就要制定好的家庭预算,哪些属于必须花的,哪些属于可花可不花,一定要在预算中一一列举,既不能因为要完成存钱的任务,而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也不能毫无计划,有一分花一分。

当拿到一个月的工资后,可先不着急花掉,将家庭开支分类列出来,通常的分类是;生活必需品开支、灵活性开支、兴趣开支、投资开支等。在开支类别明确后,可根据主次划分,按比例确定计划花费。在预算结束后,仔细计算能够拿多少钱去存钱。总之,家庭预算,是养成存钱习惯的第一步,可以大大减少消费的盲目性,会使日子过得张弛有度。

其次,是了解国家有关的存钱政策。因为随着经济形势与国家经济政策的不同,存钱利率在不停变化。要存钱就不能不对利率进行研究,考虑以怎样的存钱方式最为划算。

在存钱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高利息的诱惑,选择合法、正规的金融机构存款。当你走进某个金融机构时,首先确定这家金融机构的合法性,最便利的办法是看一看有没有营业执照和《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这是判断一家银行是否合法的关键。

我们强调理财从储蓄开始,是因为储蓄能够提高人们的节俭意识,也可让在人们在不经意之间攒下一笔创业资金。但储蓄并不等于理财,只是理财需要储蓄罢了,那些想通过储蓄来致富的人,还是趁早改变这种错误的想法吧。

10.“新贪族”和“月光族”

赚钱就是为了花,如果把钱堆在仓库里,那即使家财万贯,也不过是一堆废纸。但是,如果作个毫不懂理财的“新贫族”和“月光族”,那么即使月收入过万,那也只是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光蛋。

在现代都市越来越多的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数独立,其中又以单身女性居多;他们高薪,却打起贫穷的旗号(因为他们的钱总是不够花和总也花不够);他们挣得不少,花得更多;他们无存款,无自己的事业,还经常借钱;他们的收入都花费在服饰、化妆、下馆子、泡吧、旅游等玩乐项目上;他们是“精致文化”的拥护者;他们的口号是:心无杂念地享受当下生活;一句话,花钱对于他们来说,带来的是“快乐的感觉”,这群人被称为白领“新贫族”或“月光族”。

新贫族带有一种飘忽不定的“闪客”风格,声东击西,口是心非,忽冷忽热,是他们的消费表象。没有规律,缺乏理性,令人看不懂,琢磨不透,弄不明白。

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新贫族”已经形成属于自我的特征:率性自由的生命追求,不受任何人任何形式羁绊的生活原则,信奉快乐就好的人生哲学,常常抱着对人生的终极意义的思考是非常可笑的、而且太累的观点,坚持认为人生是由无聊、没劲、不可知、无规律、莫名其妙和不可改变构成的,所以用不着当真。

从历史学的立场分析,新贫族在20世纪的后三十年里就已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里产生,他们典型的生存方式,就是所谓“拼命的干,拼命的玩”。

原来,“新贫族是这样贫成的”。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理财偏离了这个故事本身所含的意义,新贫族侧重于“买”的概念,因此,他们只能算是消费一族。

美国学者将消费者分为:以原则为导向、以现状为导向和以行为为导向三种,新贫族是“行为为导向”的天然倡导者,他们追求的恰恰是冒险和刺激等“首因”效果,强调谁先“吃”了“概念”,谁就是消费领袖。

有了这种观点后,三美元一杯的星巴克咖啡,他们敢喝;刚“出炉”的新款手机,即使与老款的比能“差”出天价来,他们照买;蹦极、潜水等心跳游戏,吓不住他们,洋快餐一旦推出新花样,他们是当然的品尝者。

从经济理论上看,日常消费品可划分为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和冷门品,这“四品”是所有的消费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加以购买而并非新贫族的“专利品”的。新贫族喜欢爆冷门,标榜特殊,但他们同样喜欢便利,他们一旦选购起来,甚至比所有人都更挑剔。新贫族与普通消费者的主要区别则主要是“购买动机”的区别。普通消费者是为了必须的家庭生活来购买生活必需品。新贫族却不同,他们大多单身,因为单身而感情缺乏寄托,脱离世俗生活而成为“多余的人”。因此,他们不必为生活所操心,只要是活得自在、活得快乐就好。

因而,对于消费者的分析,已经从“大众消费”变成了“小众”的“分众”的消费,那么新贫族是重要的一群,在一定意义上,商家也就是把握时尚难,但描准新贫族易,如此推论下去,就是赚钱难,赚新贫族的钱易。

做为消费者,新贫族喜欢快餐,音乐,电影,光碟,他们把大多的收入花在了衣服、化妆等“包装”上面。新贫族是精致文化的消费者。他们不仅有“过把瘾就死”的悲壮,而且特别将“这山望那山高”作为经典。

以自我微薄的资源,在如此变幻无常的世界里,哪怕搏一个头彩儿,壮一次门面,搞一个PARTY,都是可以炫耀一生的精神财富。于是,他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里寻找的满眼昏花,在远离喧嚣里骚动,在寂寞中冲动,表现出怪异的难以识别的和无法分析的消费特征。

由此看来,新贫族,已经介乎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顶峰——从自我实现的需要到美的需要。因为他们消费和生活的主要目的,都是要证明自身价值,而且在证明其价值的同时,他们又是将拼命的劳动和创造作为手段,只是由于没有把劳动当做目的而与美仅有一步之遥。

但就是这一步之遥,就让他们付出可能是一生的代价——赚钱机器和花钱能手——他们尽管把追求格调作为旗帜,但最终还是因为格调的“出位”而被罚出场。

和“劳作型”的百姓不同,新贫族显得不务实和很天真;和“奋斗型”的金领不同,新贫族为了明天的早餐又很务实和不天真。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骑士,反倒更像土里刨食儿,自给自足的农夫。而谁要说他们具有农民的习性和思维,那一定是一个错误的命题。这是“有病”一族。但谁能否认,疾病对于健康的好处?新贫族肯定不是社会的“毒瘤”,但一定不代表社会的趋势,他们不一定就是消费主体,但今天和未来的市场与销售,不一定就要以什么主流、分流来区分。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做“新贫族”绝不是一种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我们试想,假如突然失业、假如退休、假如生病,他们连应急的一份“保险费”都没有,而只能等待别人求济,而如果他的身边又全都是“新贫族”,那又是一番怎样的火烧火炙又无计可施,只能听天由命的景象呢?

11.勤俭归勤俭

勤俭无罪,但吝啬却就是一种病态了。勤俭是该花的花,该省的省。吝啬却是该花不该花都省。勤俭可以致富,但要靠吝啬起家,却是一定会遭人不耻和唾弃的。

有一天,一位妇人向李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她向医生陈述说:我的公公是一位八旬老人,养育了五个儿女,可是在他失去劳动能力之后,却没有一个愿意抚养。看着大家都不管,我也不想干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儿女们怕吃亏,都不愿意担负起自己应该尽的义务。我信奉勤俭持家,家里不富裕,我就想积攒点钱把房子修修,添点家具什么的。可是,就连我丈夫都说我太抠门,是“铁公鸡”。我自己也不争气,给他养了一个女儿,使得他在兄弟面前抬不起头来,其实我自己也不喜欢女娃,可那能全怪我吗?”

“我女儿今年8岁了,什么都好,就是抠门,不知道疼人,怎么我们家的就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呢?我都不知道我什么对不住她了?我现在感到自己很孤独无助,很难与别人相处,也不愿意和别人相处,相处就得破费,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也许,普通人持家就是应该勤俭,可是勤俭和吝啬是两码事,不可以混为一谈。

这位患者的情形,从心理学上来讲,是异常心理的吝啬心理的具体表现。其吝啬心理主要表现在:

第一,不愿意赡养老人,认为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第二,对钱财过分的吝啬,以至于连自己的丈夫都称她为“铁公鸡”;第三,想生儿子不想要女儿,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吝啬心理的外在表现。

吝啬心理是一种自私、冷漠的病态行为,有着极大的危害性。

它违背了人类应有的仁爱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即使是穷人也不可以过于吝啬,勤俭也不能成为吝啬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