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24283400000029

第29章 辅导员日常工作———大学生教育(3)

②要处理好理论修养与实践工作的关系,达到知行统一。 大学生党员教育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应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学生党员和党外积极分子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党员的不同思想状况区别对待,从实际出发,做到因人施教,对低年级的学生党员以组织开展集中教育为主,对处于实习阶段和即将毕业的学生党员以部署自学为主,并将学习感受以书面形式向党组织汇报,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担,牢固树立远大理想,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做学习和实践的先锋。在进行“知”的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探索“行”的实践。从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目标,加强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意识;要探索一些实践性的新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占领网上教育阵地,在大学校园中形成健康的网络环境,从而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③处理好培养、教育与发展、使用的关系。 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是我们党永葆青春的需要。

对大学生党员的成才发展,多多地提供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有更多地施展才华的平台,更好地让大学生成长成才。

④处理好“专职”与“兼职”的关系,保证党建工作队伍力量的整合。

当前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者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教育需要,而且教育任务绝大部分由学生辅导员兼任,力量单一。 为此,要加强对学生党支部书记进行培养,使他们深刻理解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驾驭党支部建设和党员教育工作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的作用,学生辅导员直接担负学生思想工作,与学生党员接触最为密切,对学生党员思想变化可以明察秋毫,通过他们的教育,及时把学生党员的某些不良想法消灭在萌芽中。

(2)高校辅导员作好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①树立目标,确保大学生党建有正确的工作方向。 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建工作,要求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为重点,以党支部组织建设的创新为突破口,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大学生党员队伍。 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应定位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坚定对党的信念,自觉拥护党的领导,为党和人民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的确立指明了工作开展的方向,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力求造就和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专业水平高、能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秀大学生党员。

②建立健全制度,夯实大学生党建的组织基础。健全党内制度,形成相互配套、紧密衔接、约束有力的制度体系,是推动大学生党建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首先抓好组织建设这一关键,加强党员发展工作,特别是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 一是设立和健全党小组,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通过党小组建立和完善,加强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提高支部管理、开展工作的针对性。二是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新生中开展党的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同学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三是通过广泛征求老师的意见,采取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办法,鼓励思想品质优、入党动机纯、学习成绩优秀、集体荣誉感强的学生。 积极参与校院系各级学生组织,在实际工作中考察他们的入党动机、人品、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四是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定期汇报思想制度,及时有效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五是不断健全和完善公示制度,对发展对象进行公示,广泛地听取群众意见,保证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

③拓宽渠道,为大学生党建建立实践平台。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利用假期或者社会实践课程积极投身社会大课堂,让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实际接触、了解社会,从感性上认识我国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对于大学生形成、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度、历史责任感必然大有裨益。具体来讲,一要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要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出校门,开阔视野,推动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大学生文明道德素养教育

文明素养,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质。 作为经受先进思想、传统文化、科学精神熏陶洗礼的大学生,毫无疑问,他们应当是整个社会文明素养的标尺,他们将在实际地创建社会文明的同时,还以其思、言、行、形对整个社会文明发挥强有力的示范效应。 随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现在每年有数百万青年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每年都有大批品学兼优的高素质的毕业生满腔赤诚地投身国家建设大业,他们在改革大潮中有才有识、无私无畏、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展示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综合素养。但是,也存在着当今大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现实,所以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科学的态度去分析、研究这一现实,进而采取有效的对策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

1.大学生文明道德素养欠缺的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社会中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青年群体,也是将来担负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之重任的精英阶层; 大学则被誉为 “知识的殿堂”,是传播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一个厚重、圣洁、宁静之所。在我国,大学生文明素养总体上是较为理想的,然而由于社会急剧转型出现的不良现象使大学生核心价值模糊、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忽视等原因,在大学校园里,少部分大学生的所作所为让人感到大学生文明素养尚有欠缺。

(1) 大学校园存在种种不文明行为。

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一个特殊群体,应该有较好地文明修养。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在高校的课堂上,存在一系列不守课堂纪律、秩序不良的现象。 比如:上课铃声已过多分钟了,不少学生拿着早点从后门进去。教室里,学生叽叽喳喳地说话,有人接听手机,有人发短信,有人在听MP3,还有人在低声说笑,教师的讲课声几乎被淹没在各种音之中。学生不讲公共卫生,下课以后各教室满地狼藉,课桌上有涂鸦,抽屉里、地面上满是废纸、果皮、瓜子壳,还有各种报纸、食品包装纸等。

(2) 部分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礼仪修养。

在校园内,我们总能非常遗憾地目睹少数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礼仪修养:他们着装不雅、言语粗俗、行为不端,不尊重师长,不尊重劳动,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谈情说爱不分场合,在墙壁、课桌上乱刻乱画;少数毕业生离校前酗酒滋事、打架斗殴、损坏公物的场面。 每到大学生毕业前夕,教育主管部门都要下发有关文件,组织毕业生“文明离校”。 有的同学在学校餐厅就餐却不排队,就餐后餐桌上还是杯盘狼藉就抬脚走人;有的学生宿舍里鞋子乱放,被子成团;有些学生进老师办公室不主动敲门,说话办事不带称呼,简单地以“喂”打头;有的大学生竟全然不知自己行为的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