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党员干部教育热点问题
24275400000009

第9章 价值观:人生价值在奉献(1)

价值观是对人们社会实践活动和行为的科学评价和判断准则。价值观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上特定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以及文化状况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以“公”字为核心的。实践证明,共产党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自觉地提高党性修养,自觉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

一、价值与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是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哲学上讲的价值,与经济学讲的使用价值不同,是指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客体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意义、积极作用。

人的价值包括个人、集体、人类的价值。就人的价值而言,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和自身的意义。人的价值,由于人的不同层次性而形成了多重的价值关系,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形成了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价值,即个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形成了个人对自我的价值,即个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实际上就是这两种价值的统一。

首先,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对他人需要的满足、意义。个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和一定的群体之中的,当个人作为个体出现时,即以物质生产者、精神生产者和服务者等身份出现时,只要个人生理健全,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作为生产者、服务者出现在社会生活中,就能够创造一定的财富,提供一定的服务,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谁创造的社会财富多,谁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程度越高,他的社会价值就越大。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人的贡献就在于满足社会的多方面需要,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通过无数个人的创造活动来推进的。同时,个人只有在创造价值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人的本质。当某个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越广泛,就越能体现出他的本质力量,他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他个人的社会价值就越高。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强调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优良传统,从儒家讲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世思想到具体个人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的情怀,都体现了我们祖先的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在近现代,无数革命者都把贡献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都以自己的能力发出一分光来照亮别人。历史和现实说明,个人的社会价值都是以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和创造来衡量的。

个人的社会价值在于奉献。这个奉献是为社会、为他人的需要作出的,因此,奉献是无私的。一个社会要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求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作出贡献,而且贡献要大于获取,否则社会就难以进步。我国现阶段提倡奉献精神的目的,在于鼓励个人多为社会、多为他人作贡献,而不是用奉献反对获取。恰恰相反,社会主义国家总是通过一系列法律制度保障个人合理的获取。同样,也不能因为讲获取而否定奉献在当前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等方法提高国民的觉悟,消除只想获取、不讲奉献的剥削阶级价值意识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其次,个人价值,特指个人对自我需要的满足以及对自身生活的积极意义。任何人都有自我需要,都会在一定的需要支配下来确定目标从事自己的活动。问题在于怎样理解“自我”。“自我”总是特定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它不是脱离社会存在的“自我”。所以,必须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来认识和把握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并不是孤立的自我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而是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包括社会给予个人的肯定。个人的贡献大,价值就大;贡献小,价值就小;没有贡献,就没有价值。社会与个人是不可分离的。社会要依靠全体的个人,个人必须依赖整体的社会。个人对社会有所索取,就必须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的需要。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服务,才能获得和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个人要获得和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冲出“自我”的封闭圈,走人广阔的社会生活,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总之,个人价值取决于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创造和贡献,个人价值的实现就是劳动、创造、贡献于社会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但二者又不是并列的,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因为一方面,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基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各种必要条件;离开社会,个人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社会得不到发展,个人也要受到影响,因此,没有社会价值就不会有真正的个人价值。只有当人们的个人价值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时,才是真正的自我完善。另一方面,个人价值要以有益于社会为前提。如果危害社会利益,失去社会价值,就会受到社会制裁,就会丧失个人价值。但是,绝不能因此而忽视个人价值的作用。

首先,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这就决定了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共同富裕包含着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达到富裕,共同富裕必须落实到每一个成员,那么,社会价值中就包含着个人价值。事实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互为目的、互为手段,否定了个人价值也就否定了社会价值的意义。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平等竞争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活力和效率增强,其动力仍在于个人价值的激励作用。只讲社会价值,不讲个人价值,就会导致平均主义,使企业丧失活力。

最后,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创造社会价值,人们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良好的品德,较高的智力,熟练的技能。这就必须享受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使自己德、智、体、美健康发展,必须有个人价值;失去个人价值就不可能为社会作贡献,也不可能有社会价值。所以,既要坚持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又要重视个人价值。那种只重视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或者只重视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人价值的倾向都是错误的。

二、社会价值观的历史嬗变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了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多种复合的价值观念的因素,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中国与西方、旧的与新的等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呈现出一幅激荡的价值观念世界图景。在这幅激荡的价值观念世界图景中,既有旧的、传统的、保守的价值观念的顽强沿袭及其对确立新的价值观念的阻抗,又有新的、先进的价值观念伴随着社会结构整体转型过程的富有生机的成长;其中还包括因旧的、传统的、保守的价值观被破除,新的、现代的、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完整确立而留下的价值真空。这些情况使我们面临着“变革”和“建设”的双重任务。而在“变革”与“建设”的过程中,对古今中外价值观的概略分析,有助于领导干部去劣取优、除伪存真,从形形色色的价值观里,找到既符合党的宗旨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并不等同于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念。它还包括反映我国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利益、愿望、理想和需要的观念,如刚健自强的观念,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观念,如“等贵贱、均贫富”的观念,如团结协作、一诺千金的观念等。这些观念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仍然成为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所应选择的内容。

但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毕竟是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念。封建主义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家族本位”、“家长主义”和“君权至上”。“家有百口,主事一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种价值观念的真实表白。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个人在人格上对“家长”和“君主”处于从属地位而无从获得独立;大小官僚则对上对下表现出两副面孔:对下是“尊长”,俨然民之“父母”,对上却自甘依附,造成普遍的人格分裂。封建主义价值观念表现在社会规范上,是宗法等级制和各种“纲常”、“礼教”。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以“礼”杀人。封建主义价值观念中的本位价值,是封建等级制度中的“权力”,即“权本位”。“权”是最高的价值,一切价值最终都要以“权”来换算和衡量。唯“权”为大,唯“权”是听,有权就有一切,丧失权力就丧失一切。人们在生活中所享有的种种待遇和好处,都严格对应于相应的官位、官级,具有森严的等级性。更兼这种“权本位”的观念与封建宗法制相结合而世代相袭,传之子孙,荫及左右,以至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使宰相门里的家人也有相当七品官的权力。在封建时代,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业绩,而主要取决于他蒙受和承嗣“祖荫”的有无与多寡。

当今中国,封建专制的社会制度虽然早已被推翻,作为完整体系的封建主义价值观念也已成为昨天的历史,但作为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封建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不会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而马上消失。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别漫长,我们因袭的传统包袱也特别沉重,使一些人在新时代仍然步履维艰。现实中,封建的残渣在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像梦魇一样纠缠着他们的灵魂。比如“官本位”、平均主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封闭守旧、满足现状、害怕革新的观念,生活散漫、不重效率的观念,缺乏主体意识、习惯于攀附和依赖的观念等。这些观念,有的是一直顽固地留而未去,有的是沉渣泛起,与现代一些价值观中的负面内容纠结在一起,成为改革开放的障碍。

(二)西方的价值观念

当今中国,不少人有一种“西化”的味道。他们在衣着打扮、行为举止、生活方式上都模仿西方人,应该说,是受了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国门打开的程度加大,西方的价值观涌入更多,影响会进一步加大。由西方传入的价值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但主要是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

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个人本位”或“个人主义”。它肯定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以及自由、私有财产等是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认为社会的一切权力都源于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基本权利。只有个人才是实在的,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关系通过个人之间的交往,特别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形成。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表现在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方面,是反映私有制基础上商品自由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观念和功利主义观念。政治、法律、道德等规范,都以经济利益为核心。西方国家重视政治体制建设和完善法治,也是把它们作为调节经济利益的手段。因为,由于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只有诉诸法律才能找到调节利益纠纷的共同准绳。

由于在西方的价值观念中,“本位价值”是作为商品交换中利益的货币形态的“金钱”,即“钱本位”,它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实质和特征。这种价值观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把一切都换算成金钱,一切都可以做现金交易;有钱就有一切,丧失钱财就丧失一切;赚钱是最大的成功和欢乐,赔钱是最大的痛苦和失落。这必然导致“一切向钱看”、“金钱拜物教”的普遍盛行,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

马克思曾对西方拜物主义价值观有一句绝妙的形容:为300%的利润,甘冒上绞架的危险。这种价值观导致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某些野蛮和粗鄙现象,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亦有一定的表现,如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坑蒙拐骗和假冒伪劣商品,拜金主义、奢侈腐化现象等。尤其让人忧心忡忡的是,西方价值观中消极的东西与中国封建主义价值观念相互纠缠所生出的怪胎——权钱交易,成为一些领导干部腐败的主要原因。

对于西方的价值观念,特别是资本主义价值观,我们首先应该看到,它与封建主义价值观念相比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为马克思所肯定的一个基本事实,即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发展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一切世代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看不到这一点,就难以解释、也无法说明为什么现在的资本主义在某些方面仍有其先进性及合理性。其实,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积极成果,包括它的某些合理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对此要有大胆吸收的胸襟和气度。应该看到,资本主义作为目前世界上尚被普遍实行的社会制度,其所具备的价值观念作为目前世界上尚被普遍奉行的价值观念体系,在现阶段仍有一定的现实基础。这些观念中的某些方面不仅同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相联系,而且同一般商品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也有一定的联系。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是可以对其经过批判性“扬弃”、创造性转化拿来为我所用的。

(三)计划经济时代一些“左”的价值观念

这里所提到的“左”的价值观念,主要是指建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价值观念。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心高度政治化、道德化。把社会主义当成一个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体系,只习惯于从政治和道德角度提问题,随便什么事情都胡乱上升到政治上去,乱贴政治标签,“泛政治化”。“政治挂帅”与“道德至上”结为一体,甚至把伦理道德政治化,政治在社会生活中居于至尊地位。这样一来,势必忽视经济建设——“不算经济账,只算政治账”,使得经济与政治、经济与道德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些人自觉不自觉的思维习惯,“穷则革命、富则修”是它的极端表现。这种高度政治化和道德化的价值体系,还造成意识形态领域一系列“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使整个社会笼罩在高度紧张的空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