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党员干部教育热点问题
24275400000037

第37章 和谐观:社会安定和为贵(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因为它是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就我们党来说,阶级基础指的是工人阶级,群众基础指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包括农民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广大群众。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缩小,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阶级成员将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我国农民队伍迅速分化,他们中有的成为农民工,有的成为智力型职业者,有的则成为集体企业管理者和农村社会管理者,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特点。这不仅打破了我国传统的社会阶级阶层的格局,在社会变革中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对执政党来说,没有牢固的执政社会基础,就不可能有长久的执政地位。因此,我们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在社会利益分化的条件下,要善于整合社会关系,统筹兼顾地协调社会利益和动员社会力量,通过调控和利益协调,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正确反映和兼顾各个阶层的利益,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在新世纪,我们党要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特别是在现阶段,我们党面临的根本任务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把社会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力量都想方设法凝聚和整合在一起,把社会各阶层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自己周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进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最广大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参与,我们就不可能完成如此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实质上就是要强化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协调沟通的形式增强党对整个社会的凝聚力,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尽可能地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同时,还要提高执政能力,管理好社会,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从而构建社会均衡发展的格局,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党的******报告庄严宣布:“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一。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里,科学揭示了我国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作出了21世纪头二十年是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期的重大判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就是分阶段、有步骤地使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举措,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要求,符合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要完成这样一个历史任务,就必须要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这是因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全体人民的努力奋斗,同时还需要一个团结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环境作为必要的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谋发展,就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得到提升,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发展不和谐的问题。例如,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贫富差距在小断拉大;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发展上出现“三农”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等。上述种种不协调、不和谐的状况,不仅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而且使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现实矛盾更为难于处理。解决这些矛盾和现实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力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发展中诸多不协调问题的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是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

综上所述,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既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目的,更有效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它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治国方略和认识上的深化,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战略性推进。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重要位置,认真研究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要搞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要弄懂其涵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显然有着深层的时代内容和深刻的理论蕴意。只有了解和掌握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把握住构建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进而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达到的目标。胡****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胡****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范畴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民主法治。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的社会。那么,什么是民主法治呢?胡****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之所以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这是因为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而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和谐,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类政治文明开辟了新的历史纪元。社会主义否定了等级压迫的政治制度,在政治行为主体上否定了少数人的专政形式,实现了由绝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形式,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政治主体地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文明形态,决定了民主政治是其核心和本质。它要求社会管理者始终站在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来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方式,逐步构建政权良性运作的最佳制度,从而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使社会进步的状态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政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联系在一起,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全体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保障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才能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才能形成既有对多数人的服从又有对少数人的保护这样一种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之所以必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法治保障的有序社会,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规则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石,而且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显著特点,实施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障。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建立和健全民主政治。而民主和法治又总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离的。政治参与的广泛性离不开法治,政治决策的程序性、公开性离不开法治,政治权力的制约性、政治局势的稳定性离不开法治。民主政治一定是法治的保障和维护下的民主政治,没有法治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就不会有高度的民主政治,也谈不上政治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必须通过法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建立和健全民主政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厉行法治的过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依法治国又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治理国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解决好治国方略问题。所谓治国方略,指的是治理国家带有根本性的指导原则。执政党治国方略的确立历来事关大局。以江****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治理国家过程中,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对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历史上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开始全面走上法治的轨道,为实现新时期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更好地维护好、实现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改革和发展越来越要求法制来引导、规范和保障的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把法制建设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写人党的基本纲领之中。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下来。这就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法治认识上的深化,科学地把握了历史规律和时代特征,对治理社会主义国家道路的创造性探索。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使我们党从主要依靠政策到主要依靠法律来执政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党在治国方式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的重大改革和完善,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由上可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目标是完全统一的。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法治的社会。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才能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使整个社会具有和谐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