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24274900000007

第7章 心脑病证(1)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

例1:刘××,男,18岁,学生。

初诊:1986年10月2日。患者早期常发咽喉及关节疼痛,两年前继而出现心悸,心慌。经某医院检查,双侧扁桃体肿大充血,心尖区Ⅲ级喘鸣及雷鸣式舒张中期杂音,诊断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风湿活跃,当即入院切除扁桃体。此后,心悸及关节疼痛症状日益加重,尤以肘、肩及膝部关节更为明显。经中西药治疗,关节疼痛有所减轻,但心悸、胸闷、咽痛等症状始终未见解除。心率91次/分,午后低热,头痛,小便深黄。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象浮濡而数。

辨证:风湿热合邪伤心阴。

治法:疏风清热,除湿通络,养育心阴。

处方:白虎桂枝汤合三妙散加味。

生石膏30g 知母10g 苡米30g 桂枝5g

赤芍10g 苍术15g 黄柏10g 川牛膝10g

萆薢15g 防己10g 茯苓15g 鸡血藤30g

桑枝30g 银花20g 地骨皮10g 秦艽10g

丹参15g 连翘10g 瓜蒌12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86年10月9日。服上药后,头痛、咽痛、低热减轻,心悸、心慌稍安。以原方再进10剂。

三诊:1986年10月20日。服上药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再以原方加减,服三月余,检查心电图正常,心率86次/分,第一心音低钝,心尖区Ⅰ级杂音,体温36.8℃。舌苔已化,以原方加三七、红花、乌蛇、血竭、山甲、土鳖虫、陈皮配制末药一料,服用3个月诸症解除而愈。

按:风湿性心脏病属于祖国医学“心痹”的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而成心痹。本例为风湿热痹,湿热阻滞经络而致关节肢体红肿热痛,邪气内舍于心,使心脏瓣膜受损。方用白虎桂枝汤合三妙散加味,全方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化湿通络,养育心阴的作用,临床长期应用,疗效甚佳,屡治屡效。

例2:王××,女,36岁,个体户。

初诊:1994年7月8日。患者素有关节肿痛,心悸,面色苍白,气紧形寒,尿少,浮肿,腹胀,腹痛,食欲不振,耳鸣,精神疲乏。近期突发胸部剧痛,牵及后背,手脚冰冷,大汗出,口唇紫绀。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迟,曾在省级医院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服西药治疗无效而前来求余诊治。

辨证:风湿侵损,水气凌心。

治法:温阳行水,祛风活络。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30g 白术10g 桂枝10g 制附片15g

白芍10g 灵仙10g 全蝎6g 乌蛇15g

生黄芪30g 五味子10g 巴戟天10g 桑枝30g

鸡血藤30g 丹参20g 防己10g 红花6g

元胡15g 砂仁6g 干姜8g 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0剂。

二诊:1994年7月19日。服上药后,胸痛心悸、腹胀、浮肿及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小便通畅,手脚温暖,汗止。上方加红参、枣仁、菖蒲、远志、当归、三七、鹿茸、蜈蚣配制末药一料,每次10g,每日3次,予服3个月。

三诊:1994年10月26日。服上药后,情况良好,嘱注意饮食调理,防止感冒,劳累。

随访一年余,未见复发。

按:治病从整体观点出发,此乃祖国医学的治疗原则。本例病人虽然病情复杂,而综观全证,无须针对虚损施治,方中附子、干姜温阳散寒,茯苓、白术、砂仁、防己健脾利水,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益心阳;黄芪、五味子益气敛汗;丹参、红花、元胡活血化瘀止痛:全蝎、乌蛇、桑枝、鸡血藤、灵仙祛风活络;巴戟天补肾壮阳。全方有较强的温阳行水,祛风活络的作用。

胸痹(冠心病)

例1:刘××,男,65岁,教师。

初诊:1996年9月23日。患者素有心脏病史,常因冠心病发作入院抢救治疗一年余,近期开始服中药治疗,症见胸闷、气短、懒言,口干作渴,心前区阵发性疼痛,自汗,夜寐不安,多梦易醒,眩晕,纳差,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弱而结。心电图示供血不足,血压130/80mmHg。

辨证:气阴两虚,心脉瘀阻。

治法:益气养阴,化瘀通络。

处方: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昧。

太子参20g 麦冬10g 五味子6g 生地15g

赤芍10g 当归10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6g 柴胡6g 枳壳10g 桔梗5g

川牛膝6g 瓜蒌12g 桂枝4g 焦枣仁15g

三七6g 琥珀粉3g 水蛭6g 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6年9月30日。服上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嘱上方继服20余剂。

三诊:1996年10月23日。服上药后,诸症基本消失,以原方加西洋参、降香、血竭配制末药一料,服完后病告痊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冠心病属中医真心痛、胸痹、厥心痛、心悸的范畴。本病有卒心痛、久痛、真心痛之分。年老体衰,脉道失养,脉络受阻,心血供养不足;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饮酒,吸烟等损伤脾胃,痰浊内蕴,心脉血流受阻,上犯心胸,气机失调,胸阳不振;或因七情所伤,心神失调,致使气郁血滞,脉络受阻,凝血为瘀,以及素体阳虚,阴虚,皆可导致本病。本例为心阴虚衰,心血瘀阻的病症,在治疗上调补心气心阴,活血化瘀,佐以温通血脉使心脉通畅,血流充足,心有所养,诸症自然缓解,巩固疗效而愈。

例2:杨××,男,72岁,干部。

初诊:2000年3月18日。患者素有高血压及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已十余年。近年来出现胸痛心悸,气急,阵发性心前区疼痛,于劳累、情绪紧张、受凉、饱食后诱发,时常住院治疗,反复发作,经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现转入中医治疗,症见头晕心悸,胸闷气急,痰多,心前区疼痛阵作。血压158/95 mmHg,总胆固醇7.4mmol/L。舌质紫黯,舌苔薄白,脉迟涩弦。

辨证:胸阳不振,痰瘀交阻。

治法:通阳化痰,行气活血。

处方:失笑散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蒲黄10g 五灵脂10g 茯苓15g 白术10g

桂枝6g 丹参30g 桃仁10g 红花6g

赤芍10g 瓜蒌15g 半夏10g 香附子10g

地龙10g 水蛭10g 珍珠母30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2000年3月25日。服上药后,心悸、胸闷、气急、痰多、头晕、心前区疼痛明显减轻。嘱以原方继服10剂。

三诊:2000年4月5日。服上药后,诸症缓解。再以原方加减服之月余后,完全恢复正常。

按:本案属于冠心病心绞痛,辨证为气滞血瘀,痰瘀交阻,胸阳不振,按中医理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因而选用失笑散合苓桂术甘汤加味,对改善本病的临床症状较理想,应用中收到了满意效果。所以多服之,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异常之心电图也能随之改善。

真心痛(急性心肌梗塞)

魏××,男,49岁,干部。

初诊:1997年4月19日。患者胸骨后刀割样疼痛频发三天。加重半天,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收入病房。目下胸痛引臂彻背,胸闷气促,得饮则作恶欲吐,大便三日未解,苔白腻,脉小滑弦涩。

辨证:心阳阻遏,心气不通,气滞血瘀。

治法:通阳豁痰,活血化瘀。

处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瓜萎30g 薤白10g 半夏10g 桃仁10g

红花6g 丹参15g 郁金10g 香附子10g

茯苓10g 橘红10g 川芎10g 三七6g

白蔻5g 通草5g 炙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5剂。

二诊:1997年4月25 13。服上药后,胸痛胸闷减轻,面部仍有灰滞之色,大便略通,苔薄腻微黄,脉小弦而滑,痰瘀渐化,心阳亦见宣豁之机,还宜通中寓补,上方加太子参15g、火麻仁15g、大黄6g,嘱服6剂。

三诊:1997年5月1日。服上药后,胸痛胸闷已止,便通,苔已化,舌红,脉弦细,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恢复期。病后心阳耗伤,拟补中寓通,以图根本。

处方:

太子参30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焦枣仁12g

浮小麦30g 丹参20g 瓜蒌15g 赤芍10g

桃仁10g 红花6g 路路通10g 阿胶12g

桂枝6g 生地15g 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5剂。

四诊:1997年5月17日。服上药后,症状基本消失,精神转佳,患者怕再复发,要求配制末药,巩固疗效。

处方:

西洋参100g 麦冬80g 五味子60g 生地150g

当归80g 赤芍60g 川芎60g 桃仁60g

红花30g 柴胡20g 枳壳30g 桔梗20g

川牛膝20g 丹参100g 瓜蒌60g 郁金50g

三七40g 琥珀粉20g 焦枣仁40g 远志30g

菖蒲30g 降香20g 黄精80g 焦楂100g

西红花15g 水蛭30g 白蔻20g 鹿心1个

炙甘草20g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10g,每日3次。

服完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描述,称之为“真心痛”,对本病的凶险也有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夕发旦死,旦发夕死。”余在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化险为夷。认为:本病由胸痹发展而来,也是本虚标实之证。急则从痰、瘀、气滞施治。根据病情之轻重缓急,在用药上加强其“通、补”之力。以“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为原则。本病特别注意防“脱”、防“厥”。本例首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通阳散结,豁痰化瘀服之症状消失。后用生脉散加味益气养阴调治,再用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味配制末药一料,服完未见病情复发。

咳喘(肺源性心脏病)

例1:芦××,男,67岁,退休工人。

初诊:1993年10月25日。患者咳嗽多年,初时每遇天气转凉即行发作,入冬尤甚,近年来不分季节。咳喘已无宁静之时,时感肺气上冲,咳呛难忍,稍动即喘。去年发现周身逐渐浮肿,心悸气短,经县医院检查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西药对症治疗,症状缓解,但病情反复发作,症状逐年加重。就诊时,发作咳喘10余天。自诉:咳嗽痰多,黏稠难出,胸闷气短心悸,平时神疲乏力,喘时不能平卧,动则尤甚。症见形体消瘦,面色□白,面目浮肿,口唇紫绀,痛苦病容,喘促气短,呼多吸少,张口抬肩,喉中痰鸣,舌苔淡黄,脉细弱。

辨证:心肺两虚,痰湿壅肺。

治法:强心养血,止咳平喘。

处方:经验方。

茯苓15g 橘红10g 沙参12g 阿胶12g

远志10g 冬瓜仁25g 百部10g 苏子10g

紫菀10g 杏仁10g 桔梗10g 贝母10g

地龙6g 蝉衣6g 桑皮10g 葶苈子10g

红花6g 水蛭6g 丹参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3年11月1日。服上药后,症状减轻,病情大有好转,嘱以原方继服10余剂。

三诊:1993年11月23日。服上药后,浮肿见消,咳喘大减,心悸气短亦轻,饮食睡眠均佳,患者要求常服,故此原方加减配制末药一料。

处方:

桑皮60g 地骨皮40g 茯苓60g 橘红40g

炙百部40g 炙紫菀30g 炙远志30g 百合40g

桔梗30g 贝母40g 款冬花40g 枇杷叶40g

半夏曲30g 杏仁40g 阿胶40g 赤芍30g

桃仁30g 红花30g 水蛭30g 地龙30g

僵蚕30g 蛤蚧1对 冬虫草20g 鱼腥草60g

黄芩30g 麦冬30g 丹参60g 黄精50g

沙参50g 柏子仁30g 瓜蒌60g 甘草15g

上药共为细末冲服,每次10g,每日3次。

随访半年病情稳定,亦能参加家务劳动。

按:肺心病是由于慢性肺和胸部疾病或肺部血管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大,最后导致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的一种疾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咳喘”、“痰饮”、“心悸”等证范畴。其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心慌、紫绀、肺部罗音、肝肿大,下肢浮肿等。因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心主血脉,为血液循环之动力。故久患咳喘,肺气虚弱,致使心脏受损,治以心肺兼顾。法用强心养血,止咳平喘,使气血调顺,浮肿即消。

例2:唐××,男,59岁,农民。

初诊:1995年12月4日。患者气短咳嗽多年,咳泡沫痰,感受风邪或劳累后症状加重。近两年来休息时亦觉气促,已不能劳动,经胸部拍片和心电图检查,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故寻余诊治。症见呼吸急促,口唇青紫,下肢浮肿,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数。

辨证:肾不纳气。

治法:温肾培元,纳气平喘。

处方:纳气平喘汤加减。

人参6g 制附片6g 熟地15g 胡桃仁10g

山萸肉12g 补骨脂10g 五味子6g 苏子10g

沉香2g 冬虫草5g 紫河车6g 白果10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5年12月11日。服上药后,咳喘气促减轻,下肢仍浮肿,嘱以原方加肉桂3g、白术15g、茯苓30g,连服10剂。

三诊:1995年12月22日。服上药后,病情明显好转,下肢浮肿消失,再以上方加人丹参、水蛭、蛤蚧配制末药,以巩固疗效。

一年后随访,体质已经恢复,并能参加轻度劳动。

按:此例患者肺心病已数年,逐年加重,反复发作,以致心肺、脾、肾均受损,尤以脾肾二脏为主,初为肺受外邪侵袭,肺失肃降发为喘咳;久病及肾,肾虚而不纳气,气上逆则喘,肾阳虚则不能温煦脾土,使釜底无薪,脾失健运,下肢浮肿。故治以补肺纳肾平喘,待病情稳定后,再加强药力,配制末药,巩固疗效,调理而愈。

眩晕(高血压)

例1:张××,男,63岁,工人。

初诊:1996年5月13日。患者高血压已6年余,经中西医多次治疗,时轻时重。今头晕项痛,心悸,胸闷,恶心欲吐,四肢乏力,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有裂纹,苔微黄,脉细弦。血压190/130mmHg。

辨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治法:滋阴清热,平肝潜阳。

处方:加味滋阴潜阳汤。

元参15g 麦冬10g 川牛膝10g 茯苓10g

钩藤10g 菊花10g 代赭石15g 生龙牡各15g

远志6g 黄芩10g 丹皮10g 大黄6g

竹茹10g 泽泻15g 夏枯草10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6年5月20日。服上药后,头晕已减,项痛止,大便已通,小便正常,血压降至170/110mmHg。上方减大黄、泽泻,加石决明30g、白芍15g,嘱服10剂。

三诊:1996年6月1日。服上药后,其血压降至160/90mmHg。感觉全身轻松有力,心悸、胸闷、恶心等症已消除。由于病程较长,虽血压已降,但肝肾阴虚之证一时未能纠正。为巩固疗效,方拟六味地黄汤加味配制末药继服。

处方:

生地100g 女贞子80g 山药80g 茯苓60g

丹皮60g 泽泻60g 川牛膝60g 白芍60g

菊花30g 生龙牡各50g 天麻30g 羚羊角10g

黄芩30g 寄生50g 夏枯草50g 杜仲40g

龟板60g 丹参60g 楂60g 黄精50g

上药共为细末冲服,每次10g,每日3次,3月后随访血压保持稳定,身体情况良好。

例2:汪××,女,67岁,水电局家属。

初诊:1997年8月20日。患高血压8年余,血压时常持续在180/125mmHg,经常头昏头痛,耳鸣,心情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四肢麻木,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辨证:肾水不足,肝阳上亢。

治法:滋水涵木,潜阳熄风。

处方:经验方。

珍珠母30g 灵磁石15g 代赭石30g 生龙牡各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