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24274900000018

第18章 肾膀胱病证(2)

四诊:1999年10月14日。小便已爽,色清,腰部酸痛已减,尿检:阴性。脉细弦滑,舌质淡红,舌苔中部微黄。君相之火基本得平,湿热渐化,肾亏未复,再拟滋养心肾而化湿热,方用知柏地黄汤合三妙散加味。

处方:

生地15g 山药15g 山萸12g 丹皮10g

茯苓10g 泽泻10g 知母10g 黄柏8g

苍术10g 川牛膝10g 炒苡米12g 炒杜仲12g

石苇10g 焦栀子8g 益母草15g 赤小豆15g

水煎服,每日1剂。

五诊:1999年10月19日。服药20天,血尿止后未见复发,精力日渐充沛,面色转润,脉细弦,舌质为红,苔薄黄。以前方加龟板、阿胶、仙鹤草、川断配制末药冲服,每次10g,每日2次以固疗效。

随访二月未见复发,病告痊愈。

按:尿血而涩痛不爽,称为血淋,是湿热迫注膀胱,络伤血溢所致。治宜清热凉血,利湿通淋。本例采用导赤散合三妙散加味,生地、丹皮、藕节、栀子、白茅根等凉血止血;银花、连翘、滑石、萆薢等清热利湿;琥珀粉入血分,行血通淋;木通人膀胱清热通淋。清源以畅流,症状随即消失。表邪去,本现露,用地黄汤加味滋肾阴清湿热以固疗效。

膏淋(乳糜尿)

李××,女,18岁,城关镇学生。

初诊:1992年6月2日。患者在一月前发现尿呈乳白杂红色,甚则如膏,排尿不爽,头晕腰酸乏力,脉细弦,舌质淡红,舌苔白腻,尿检: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脓球(+),脂肪球找到。诊断为乳糜尿。

辨证:脾肾两虚,湿热下注。

治法:补脾肾而化湿热。

处方:革薜分清饮合四君子汤加味。

萆薢15g 菖蒲8g 台乌6g 益智仁10g

茯苓10g 党参12g 白术10g 熟地15g

女贞子12g 旱莲草12g 茜草12g 苍术10g

黄柏8g 川牛膝10g 滑石粉15g 银花15g

连翘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2年6月8日。服上药6剂后,小便混浊己减,排尿通畅,头晕、腰痛不甚,脉沉细,舌红润,苔微腻。湿热渐化未清,仍守前方加减。

处方:

萆解15g 菖蒲6g 台乌6g 益智仁10g

茯苓10g 党参12g 白术10g 熟地15g

女贞子12g 旱莲草10g 泽泻10g 益母草15g

生黄芪15g 炒山药12g 滑石粉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1992年6月13日。服上药5剂后,尿清,头晕、腰痛亦减,脉沉细,舌红,苔薄。尿检: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脂肪球未见。上方宜增补脾肾之品以善后。

处方:

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10g 生黄芪20g

熟地15g 山药15g 山萸12g 枸杞子12g

菟丝子12g 益母草15g 陈皮6g 革薜15g

莲子肉12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按:乳糜尿属祖国医学“膏淋”、“尿浊”范畴。其病因病理为脾肾两虚,湿热下注,壅积膀胱所致,久者气血两伤,尿色红白混浊均见,治则首当分利湿热,而后调补脾肾,也可健脾补肾与清热化湿之品同用。本案的治疗经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石淋(泌尿系结石)

例1:张××,男,36岁,教师。

初诊:1986年6月6日。患者自述在二月前下午突然右腰部阵发性绞痛,向右下腹及右大腿内侧放射,绞痛后尿色加深,曾到某医院作“B超”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内约有0.7×0.4cm之结石阴影,伴多发性泥沙样结石,诊断为“右侧输尿管结石”。住院治疗一月余,疼痛缓解,复查“B超”结石仍未排除,患者前来中医治疗。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湿热蕴结下焦。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处方:经验方。

金钱草50g 滑石粉30g 内金20g 生大黄15g

海金砂15g 川牛膝15g 车前子15g 泽泻15g

木通10g 石苇10g 瞿麦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86年6月22日。服上药16剂后,小便较前为多,尿色较淡,并排出较多的细砂物结石,腰仍痛,遵前法加穿山甲、沉香、制乳没、三七、生黄芪配制末药,每次10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末药服之过半,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并排出绿豆大小结石一粒。继服末药巩固疗效,腰痛等症逐渐消失,食欲增加,精神好转。复查“B超”未见异常。

按:本例根据中医辨证,乃属湿热蕴结型。由于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失常,尿中杂质结成砂石,从而出现尿急、尿频、尿道刺痛等症。方中木通、石苇、瞿麦、滑石、金钱草、生大黄、甘草清热利湿;重用金钱草、内金、海金砂、车前子排石通淋;川牛膝、泽泻引石下行,诸药配伍相得益彰,放收效显著。

例2:刘××,女,41岁,家属。

初诊:1998年6月2日。1996年3月12日突然腰部绞痛,经某医院作“B超”检查,诊断为左侧输尿管结石。曾先后服排石中药20余剂,并服排石西药(药名不详),疼痛时轻时重。近一周来绞痛反复发作,有时一日可发作数次,注射654—2针剂及其他止痛针剂才能缓解。现仍觉持续腰痛,行步不能稍快。有时痛引少腹,旋即出汗,食欲减退,失眠,精神欠佳。尿检:红细胞(+),白细胞(++)。“B超”示:左侧输尿管多发性泥砂样结石并左侧肾盂积液。脉细弦滑,舌质红,苔黄腻。

辨证:肾虚腰痛,湿热下注。

治法:1.清热化湿,缓急止痛,扫除积滞。

2.滋阴消石兼清余热。

处方:自拟排石汤。

瞿麦10g 车前子10g 滑石粉15g 大黄6g

金钱草30g 茯苓15g 川牛膝15g 银花20g

连翘15g 白芍30g 元胡15g 王不留行15g

泽泻12g 三七6g 冬葵子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服上药后,来人代述,患者感觉少腹剧痛,小便频而难出。即令患者饮大量开水,跳跃。1小时之后经一阵剧痛,随尿排出多粒结石,腹痛、腰痛当即缓解。

二诊:1998年6月8日。脉细弦,舌质淡红,舌苔微黄。湿热久郁,尿中浊物结化成石,热结膀胱,经服上方,排出部分结石,湿热基本消退。法改用滋肾阴,排石兼清余热。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

处方:

生地15g 山药12g 山萸12g 泽泻8g

茯苓10g 丹皮10g 旱莲草15g 金钱草30g

海金砂15g 内金10g 川牛膝10g 怀牛膝10g

车前子10g 瞿麦10g 王不留行15g 黄柏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0剂。

三诊:1998年6月18日。上述症状均已减轻,腰仍痛。仍遵前法治之。

处方:

生地40g 山药40g 山萸40g 茯苓30g

泽泻30g 丹皮30g 枸杞子30g 川断30g

寄生30g 炒杜仲30g 川牛膝15g 怀牛膝15g

金钱草90g 海金砂30g 内金30g 木通15g

车前子30g 王不留行30g黄柏15g 滑石粉30g

瞿麦30g 旱莲草40g 猪苓30g 三七20g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

四诊:1998年8月20日。复查“B超”未见结石存在。患者自述在服药过程中时有排尿困难或受阻感,然而小便中始终未见大块结石排出,可能为结石分解成细砂排出,故不易被肉眼发现。

按:结石在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名曰石淋。《诸病源候论》云:“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其病之状,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砂石从小便道出,甚则塞痛令闷绝。”肾虚而膀胱气化不利,湿热蕴积下焦,日积月累,尿液受湿热煎熬,以致浊质凝结而成为结石。近代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更大进展,采用化、移、冲、排之法使结石从尿中排出。应用于临床,均取得满意疗效。

癃闭(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

例1:杨××,男,63岁,县林业局干部。

初诊:1995年6月12日。患者有“前列腺肥大”病史多年,平素排尿困难,淋漓不尽,时发时止,尤在久坐后或夜间排尿更感困难。近三天突感高热、寒战、尿急、尿痛,尿道口有烧灼感,睾丸困痛,两侧腹股沟有抽痛感,尿赤而混,排尿困难。体查见睾丸及生殖器有肿胀、压痛,小腹部压痛明显。检查:“B超”示前列腺肥大、急性前列腺炎,尿十项:白血球(+++),红血球(+),脓血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滑。

辨证: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三妙散加味。

苍术12g 黄柏10g 川牛膝15g 地丁30g

银花20g 连翘15g 赤小豆15g 木通10g

滑石粉15g 升麻6g 柴胡10g 赤芍10g

败酱草30g 车前草15g 猪苓10g 茯苓10g

地肤子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5年6月17日。服上药5剂后,高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及尿道口烧灼感均已明显减轻,排尿基本通畅。脉弦数,舌苔微黄。尿十项: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以上方减去柴胡、地丁、地肤子,加丹参、益母草,继服5剂。药后诸症消失。嘱常服六味地黄丸以固疗效。

按: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在老年人群中属常见病之一。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肾虚而湿热内侵所致。急性期湿热下注,气机失宣,膀胱气化不利,故而出现尿急、尿频、尿痛等症。治疗中重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品,佐以活血化瘀,取得满意效果。

例2:张××,男,68岁,县城关镇退休干部。

初诊:1986年4月21日。患者尿意频频而排尿甚难,有时尿闭,须导尿始能排出,病已六年之久,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前列腺肥大,需手术摘除,本人不愿,要求中医保守治疗。近期一周,小便淋沥难排,赖以导尿管排尿。四肢厥冷,面色少华,腰酸头晕,胃脘痞满不舒,小腹胀痛。舌质淡,苔薄根腻,脉细濡。

辨证:脾肾阳虚。

治法:健脾,温肾,通阳。

处方:济生肾气汤加味。

熟地15g 山药12g 山萸12g 茯苓12g

泽泻12g 丹皮10g 车前子15g 怀牛膝12g

生黄芪18g 党参15g 白术12g 桂枝10g

炒杜仲12g 吴萸4g 台乌10g 王不留行15g

熟附子8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86年6月25日。服上药4剂后,顺利去除导尿管,已能自行排尿,但仍不通畅。四肢厥冷、头晕已减轻,舌脉同前。再以前方加砂仁6g,继服6剂。

三诊:1986年7月1日。小便基本通畅,胃脘不舒,腰背酸痛,面色少华等症大有改善。再拟前方加丹参15g、菟丝子12g,继服10剂,病告痊愈。

按:本例癃闭以排尿困难,小便淋沥不通,小腹胀痛为主症。其因脾阳虚则健运失司,不能运化水湿,分清降浊;肾阳虚则不能温蒸,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行,水道不通则成癃闭。方用济生肾气汤加味,杜仲温补肾阳;桂枝、附子通阳;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泽泻、车前子、茯苓、王不留行等利水。全方具有健脾、温肾、通阳益气之功,故经治疗后排尿顺利,疾病能够较快获愈。

疝气(急性睾丸炎)

例1:何××,男,37岁,农民。

初诊:1997年4月8日。患者右侧睾丸红肿疼痛半月余,逐渐肿痛加重,牵扯右下肢不适,右侧睾丸上方扪及约1.3×0.8厘米椭圆形肿物,质硬压痛,诊断为急性睾丸炎。舌质红略青紫,苔黄白,脉弦数有力。

辨证:肝血瘀结,肝火旺盛。

治法:疏肝活血,清泄肝火。

处方:宣郁通经汤加减。

柴胡10g 丹皮10g 黄芩10g 郁金10g

栀子8g 川楝子10g 元胡15g 香附子10g

生牡蛎18g 当归10g 元参20g 木香6g

连翘30g 夏枯草10g 青皮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7年4月14日。服上药后,自觉疼痛明显减轻,红肿亦有消退。守原方继服20余剂,病告痊愈。

例2:赵××,男,30岁,工人。

初诊:1996年7月5日。患者睾丸疼痛反复发作三月余,此次发作五天,阴囊灼热,睾丸肿痛,体温38.5℃,夜难入睡,性躁易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湿热下注,气血凝滞。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和络。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8g 栀子6g 黄芩10g 柴胡6g

生地12g 车前子10g 川楝子10g 青皮10g

公英30g 银花30g 连翘15g 凌霄花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6年7月11日。服上药后,局部红肿基本消失,小腹下坠亦轻,发热已退。但小便仍黄,口苦,苔薄黄,脉弦。按原方继服6剂,服后病愈。

按:附睾炎、睾丸炎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由于解剖生理方面的联系,二者常可并发,亦可单独发病。临床上急性附睾炎的发病率远较急性睾丸炎为高。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疝气”、“子痈”的范畴。附睾炎、睾丸炎之致病菌首推淋球菌,其次是肺炎球菌和其他脓球菌,在患多种传染时,尤其是流行性腮腺炎时可并发。其病源由附近器官感染来者,多先发于附睾而后累及睾丸,如果本病形成,治疗首先以清热利湿,疏肝理气为要法,否则治疗不当可能转为慢性炎症,经久不愈。

疝气(慢性睾丸炎)

例1:王××,男,36岁,工人。

初诊:1982年8月12日。患者阴囊肿大一年余,皮色正常,手触之似有核块。近月余自觉两侧少腹疼痛,并有腰膝酸软、耳鸣、头晕、多梦、遗精等症。曾在某医院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慢性睾丸炎、输精管炎等病,多方治疗,未见良效,故寻余诊治。症见睾丸肿大,舌质淡红少苔,脉象寸浮尺弱。

辨证:肾阴亏损,肝气郁滞。

治法:滋养肾阴,疏肝理气,软坚散结。

处方:六味地黄汤加味。

生地15g 丹皮10g 山萸10g 山药15g

泽泻10g 茯苓10g 川楝子12g 牡蛎15g

穿山甲10g 川牛膝10g 青皮10g 白花蛇舌草30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82年8月18日。服上药后,效果良好,嘱以原方续服10剂,遗精、腰膝酸软、耳鸣、头晕、多梦等症均已好转,但少腹微有隐痛,阴囊肿大自觉变软变小。为巩固疗效以原方加荔枝核、元参、昆布、海藻、莪术、鳖甲、桃仁、砂仁配制末药一料,每次10g,每日3次,服之两月,病告痊愈。

例2:陈××,男,26岁,农民。

初诊:1984年9月21日。患者在3年前睾丸曾被踢伤,肿大疼痛,经治疗即消,数月后结婚,居住新盖房屋受湿,睾丸又肿大,疼痛日渐加重。经多次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近期症状明显加重,经市级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副睾炎。现症肾囊湿冷,每受寒湿睾丸即肿而痛,并有下坠感,饮食二便无异常,舌苔正常,脉象沉迟。

辨证:下焦寒湿。

治法:除积冷,消肿痛。

处方:茴香橘核丸加减。

小茴香10g 橘核10g 荔核10g 巴戟天10g

熟附子6g 肉桂5g 升麻6g 细辛6g

川楝子10g 台乌10g 木香6g 青皮10g

元胡15g 桃仁10g 昆布10g 海藻10g

山楂核15g 良姜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