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24274900000011

第11章 脾胃肠病证(2)

初诊:1996年3月11日。患者胃脘疼痛五年余,反复发作,犹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自觉胃脘烧灼,两胁胀满不舒,嗳气频作,伴有呃逆,每食辛烈或过于冷热食物而诱发剧痛,或呕吐食物,混杂血不出,状如胶漆,粪便中亦或混入败血,舌质紫暗,舌边有瘀血斑点,舌苔黄较腻,口苦,口干欲漱水,但不欲咽下,脉弦涩。在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合并胃溃疡”。

辨证:气滞血瘀,胃气上逆。

治法:理气活血,降逆止呕。

处方: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小陷胸汤加减。

柴胡10g 枳实10g 赤芍10g 当归10g

生地12g 桃仁10g 红花6g 蒲黄10g

五灵脂10g 黄连6g 半夏10g 瓜蒌12g

香附子10g 郁金10g 旋覆花10g 代赭石20g

元胡15g 三七6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6年3月17日。服上药后,呃逆止,胃脘刺痛缓减,烧灼感已除,舌苔已化。依原方减去旋覆花、代赭石,加白芨子15g、海蛸12g、刺猬皮12g,继服10剂。

三诊:1996年3月27日。服上药后,胃脘疼痛已止,未见呕血与便血出现,舌质转淡,舌边瘀斑消失。为巩固疗效,投以余研制的“愈胃丹”末药二料。半年后,患者来院经胃镜复查未见异常,病告痊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其他慢性胃疾发展而来,病程绵长,病情迁延反复难愈,这种长期的病变过程就是外邪、内伤等诸多因素导致胃络瘀阻的基础。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以通降为顺,情志、饮食、劳倦诸因损胃伤中导致胃病,无论是虚是实,均可使胃气郁滞,和降失司,而后气滞血亦滞,而致瘀阻。实则食滞、湿浊阻遏气机,或肝气郁结,气郁日久,而致血病;或胃中有热,热可灼津,热邪久恋,血受熏灼则易凝结瘀塞。虚则阴液、阴津不敷,胃膜失去津液濡养,胃壁脂膜干槁不荣,犹如旱野龟裂而血行瘀涩;或中气虚损,运血无力,则胃络血行不畅;或气虚及阳,寒自内生,阳虚寒凝而胃络瘀阻。

施治法则:王清任认为:“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对于胃脘痛的治疗,亦应是“气通血活”——活血化瘀。血瘀证的病理基础是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而活血化瘀药则具有改善胃肠微循环及血液流变,修复病变粘膜屏障,促进溃疡愈合,达到止痛的目的。在活血化瘀治疗中应当佐以疏肝理气,这是成功关键,而精神与心理治疗更不可忽视。实践已证明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效果较好。

胃痛(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粘膜脱垂)

代××,女,40岁,山丹军马一场职工。

初诊:1991年1月1日。患者于10年前开始患病,经常胃脘部疼痛,每于饮食不节,食生冷之物及生气劳累后病情加重,时有嗳气、嘈杂。曾在张掖地区医院检查治疗,服多种解痉镇痛西药不能缓解。于1990年7月住兰州陆军总院治疗。经胃镜检查见:胃大弯及小弯侧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胃窦部粘膜小弯口有出血点,充血,蠕动时有外翻现象,诊断为萎缩性胃炎并胃粘膜脱垂,胃液分析及上消化道气钡造影诊断均符合上述诊断。住院一月余,曾用中西药物治疗,疼痛有所缓解,出院后来此求治,症见:胃脘胀痛,进食后胀痛加剧,拒按,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口干不欲饮,大便干,舌质黯红,苔少,脉细弦涩。现胃痛拒按,血瘀之象较重,宜理气活血,止痛,以治其标。

辨证:脾胃虚弱,气滞血瘀。

治法:健脾益胃,理气活血,止痛。

处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银花20g 防风10g 白芷10g 赤芍12g

水蛭10g 莪术10g 花粉10g 郁金10g

炮山甲10g 制乳没各6g 大黄6g 陈皮10g

公英30g 元胡15g 三七6g 内金10g

香附子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1年1月16日。服上药15剂后,口干消失,食欲略增,胃脘疼痛较前有所减轻,大便通畅,舌脉同前。药证相合,依原方减去花粉、大黄、防风,加生黄芪30g、太子参20g、炒山药15g,继服15剂。

三诊:1991年1月31日。服上药后,疼痛大减,食欲增加,精神有所好转,舌质转淡,脉细弦。现血瘀基本得除,宜健脾益胃治本。处方改用自拟参芪养胃汤。

处方:

太子参20g 生黄芪30g 炒山药15g 白术12g

当归10g 白芍15g 丹参15g 焦楂12g

陈皮10g 内金10g 香附子10g 元胡15g

公英30g 海蛸12g 贝母10g 甘草6g

升麻6g 白花蛇舌草15g

水煎服,每日1剂。

四诊:1991年2月20日。服上药20剂后,胃脘疼痛全止,精神食欲均有较大改善,嘱其注意饮食,避免辛辣煎炒食物,为巩固疗效,投以余研制的“愈胃丹”末药二料。上药服完,于1991年10月在金川公司职工医院经作胃镜检查,胃粘膜病变已消失。胃液分析,胃酸分泌正常。

病愈后随访二年,未见复发。

按: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或上消化道气钡造影检查证实。根据临床表现,多属于中医的“胃痛”等范畴。多由脾胃虚弱,纳运失司,胃失和降,或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机阻滞,或血瘀所致。治宜理气活血,止痛先治其标,后以健脾益胃治本。

胃痛(胃溃疡)

李××,男,46岁,煤矿工人。

初诊:1994年8月16日。原有胃病史已10年余,经常反酸,嗳气,上腹部疼痛不舒,得食稍解。1994年2月以后胃脘胀痛加重,自觉有块梗阻,食难下咽。在某医院做上消化道气钡造影检查,发现胃小弯有壁龛,遂进一步作胃镜检查,发现胃角及胃小弯有僵直新生物,符合“癌变”诊断,建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拒绝,后求余诊治。望诊:面色萎黄,口唇苍白。检查:血色素5g,红细胞184万,大便潜血试验(++)。主症:胸闷脘胀,不思饮食,食难下咽,面色无华,精神萎靡,全身无力,头晕目眩,自觉烦热,大便黑色。舌质淡,脉沉细。

辨证:脾胃虚弱,气阴两亏。

治法:健脾益气,滋阴清热,兼以止血。

处方:一贯煎加减。

生地15g 当归15g 沙参15g 枸杞子12g

炒山药15g 麦冬10g 太子参20g 首乌15g

知母12g 白芍12g 海蛸12g 白花蛇舌草30g

牡蛎15g 内金10g 仙鹤草15g 南白药3g(冲)

炒谷芽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4年8月19日。服上药3剂后,胸闷、咽食略有好转,稀粥已能咽下,余症同上,仍以原方再进5剂。

三诊:1994年8月24日。大便褐黄,每日1次,食欲增加。化验血色素6g,红细胞195万,大便潜血试验(+±)。前方有效,毋庸更章。原方再进5剂。

四诊:1994年8月29日。服上药后,食欲渐增,精神已有起色,面色略润,亦有光泽,且能起床小坐。嘱原方再进10剂。

五诊:1994年9月10日。服上药后,病情继续好转,惟胸闷烦热,形神皆振,胃纳已加,大便转黄,日行1次,已能起坐行动。化验:血色素8.5g,红细胞378万,大便潜血试验(-)。病情基本稳定,法拟补气益胃,健脾养血。

处方:正元饮加味。

人参6g 白术10g 茯苓10g 生黄芪24g

当归15g 白芍12g 炒山药12g 首乌15g

阿胶12g 海蛸12g 内金10g 白花蛇舌草30g

玉竹10g 仙鹤草15g 炒谷芽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六诊:1994年9月15日。服上药5剂后,精神渐爽,食欲大增,舌苔薄白,脉细弦。原方再进5剂。

七诊:1994年9月20日。症状基本消失,体力有较大恢复,化验:血色素9.8g,红细胞395万,患者病情稳定,法改气血双补。配制末药以固疗效。

处方:八珍汤加味。

人参60g 白术100g 茯苓80g 当归90g

熟地120g 白芍90g 川芎40g 生黄芪240g

炒山药120g 首乌120g 阿胶80g 海蛸60g

枸杞子60g 黄精60g 内金40g 三七30g

炒谷芽30g 白蔻仁40g 仙鹤草150g 白花蛇舌草300g

香附子30g 佛手40g 苏叶20g 炙甘草20g

将上药共研细末混匀,每次10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服上药二月余,患者情况良好,症状消失,体力恢复正常,行走不感疲倦。化验血常规正常,复查上消化道气钡造影,胃未见病变。

按:本例病见脾胃虚弱,气阴两亏,因而出现胃纳衰少,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目眩等症。脾统血,气摄血,脾虚气衰则血失统摄;阴血不足,则生内热,热伤阴络,血乃渗泄,因而便下黑色;血失过多,则气血愈耗,转相因果,致成重症。治疗首法健脾益气,滋阴清热,兼以止血之品,方用一贯煎加减,滋阴、清热、止血。按照病情的转化,立法选方,用药随症加减,如补气益胃,健脾养血,方用正元饮加味。症状改善,病情稳定,以善其后,气血双补,方用八珍汤加味调养而收奇功。

胃痛(十二指肠溃疡)

例1:姚××,女,34岁,城关镇大坝村农民。

初诊:1991年12月10日。1988年开始胃痛,1989年曾有黑便史,每逢秋冬季节反复发作。一月前疼痛又发作未止,多发于午餐后一个半小时许及半夜,少量进食疼痛可减轻,喜温喜按,胃纳欠佳。检查:钡餐造影,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面色萎黄,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大便潜血试验(+),舌苔薄腻,脉弦迟。

辨证:脾胃虚寒,气滞中焦。

治法:健脾和胃,行气畅中。

处方:香砂六君汤合胃康汤加减。

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10g 陈皮10g

半夏10g 木香6g 砂仁10g 瓦楞子20g

元胡15g 海蛸12g 地榆12g 三七6g

内金10g 炙甘草6g 生姜3g 大枣3枚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1年12月15日。服上药5剂后,脘痛未作,纳谷渐香,舌脉同前,继守前法治疗,效不更方,再进5剂。

三诊:1991年12月20日。上方服后,除有时夜间稍有疼痛外,无其他不适,改用末药调理。

处方:

党参150g 炒白术120g 茯苓80g 陈皮60g

半夏50g 木香30g 砂仁50g 瓦楞子100g

元胡120g 海蛸120g 地榆60g 三七60g

内金50g 制乳没各30g 黄芪240g 炒白芍180g

香附子30g 良姜20g 沉香20g 紫河车1具

当归80g 炙甘草20g 生姜15g 大枣12枚

将上药共研细末混匀,日服3次,每次10g。服药期间禁用辛辣之品。服药二月后前来复查,症状、体征消失,饮食恢复正常,精神好。化验:大便潜血试验(一),胃镜检查报告:十二指肠溃疡已愈合。

按:胃脘痛一证,多以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寒最为常见,而十二指肠溃疡又以脾胃虚寒者居多。本例患者疼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半夜作痛等皆是脾胃虚寒之症。用香砂六君汤合胃康汤加减,全方具有健脾和胃,行气畅中,康复溃疡愈合的作用,而获全效。

例2:高××,男,34岁,东寨乡上三坝村农民。

初诊:1996年10月9日。五六年来患者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于冬季。近一周来上腹部胀痛加剧,每于上午十时左右,下午四时左右及晚上发作,少量进食后可缓解,有时反酸,饱食后呕吐。体查:上腹稍偏右压痛,肝脾未触及。化验:大便潜血试验(+),上消化道气钡造影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主症:胃脘胀痛,得食痛减,纳谷减少,食后呕恶,形体畏寒,舌苔薄白,脉象迟弦。

辨证:脾胃虚寒。

治法:温中散寒。

处方:小建中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炒白芍30g 桂枝6g 干姜6g 吴萸5g

煅瓦楞30g 广木香6g 元胡15g 沉香5g

砂仁6g 三七6g 炙甘草6g 红枣3枚

饴糖1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其在服药过程中禁食生冷之品。

二诊:1996年10月12日。服上药3剂后,呕吐已止,上腹疼痛略减,舌脉同前,继以原方再进12剂。

三诊:1996年10月24日。服完上药后腹痛消失,已无反酸、畏寒,食欲大增,苔薄白,脉小弦。化验:大便潜血试验(-)。又进前方10剂,全身情况明显改善。

同年11月9日,经上消化道气钡造影复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经完全愈合。后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按:小建中汤合吴茱萸汤加减是治疗脾胃虚寒,胃脘疼痛的常用方剂,对于中焦虚寒之证,多年屡用屡效,证明其疗效甚好。

胃痛(胃溃疡合并出血)

顾××,男,54岁,焦家庄乡农民。胃脘部疼痛起于1978年,每因饮食不节或劳累而发疼痛,每于进食后1小时左右或深夜发作,得食缓解。发作期间常伴有黑便。1982年曾呕血,住某医院治疗,诊断为“胃溃疡”。就诊5天前,胃部疼痛又作,随后呕吐咖啡样物约300毫升,并伴有黑便,疲乏无力。1986年3月29日入院检查:慢性病容,心肺(-),胃脘部压痛(+),肝脾未触及。血色素10.5g,红细胞345万,白细胞13000,中性73%,大便潜血试验(++++)。诊断为“胃溃疡并发出血”。

初诊:1986年3月29日。胃脘疼痛,每因劳累或饮食不慎而发,病延八年余,近来又发,得食痛减,日前呕血,便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食之无味,精神疲乏无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辨证:脾胃虚弱,血失所统。

治法:温中和胃,健脾摄血。

处方:香砂六君汤合乌贝散加减。

党参15g 炒白术12g 茯苓10g 半夏10g

陈皮8g 木香6g 砂仁10g 炒白芍15g

仙鹤草15g 海蛸12g 贝母10g 白芨子15g

三七6g 炙甘草6g 生姜3g 大枣3枚

伏龙肝60g

(煎汤代水)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5剂。

二诊:1986年4月3日。服上药后,胃脘疼痛缓解,舌脉同前。原方加炙黄芪24g、当归12g、藕节10g、阿胶12g(烊化),继服5剂。

三诊:1986年4月8日。胃痛呕血未作,化验大便潜血(-),精神好转,舌脉同前,守原方再投10剂。

四诊:1986年4月18日。服上药后,诸症消失,钡餐造影溃疡愈合。

按:“溃疡”一病临床多见。本例胃脘疼痛、呕血、便血,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弱,血失所统。因素体虚弱,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所谓“劳倦伤中”,脾胃受病而致饮食欠佳,胃脘疼痛,久则脾胃气虚,运化失职,脾不统血则呕血、便血。治疗原则为温中和胃,健脾止血,故用香砂六君汤合乌贝散随症加减,培补中土,使药力四达,水谷精微四布,脾胃得健,溃疡自愈,因而收到满意疗效。

胃痛(胃下垂)

例1:张××,男,46岁,永昌一中教师。

初诊:1988年5月20日。数年以来,每于饭后即感脘腹痞满不适,有时胃觉困痛,暖气,食欲不振,睡眠欠佳,头晕,腰酸,身倦,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精神委顿,体重日渐下降。在兰州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胃下垂”。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辨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味。

炙黄芪24g 党参18g 白术12g 当归10g

陈皮6g 柴胡6g 升麻8g 枳壳10g

焦三仙各10g 砂仁6g 内金6g 焦枣仁12g

仙灵脾15g 补骨脂10g 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