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存在比拥有更幸福:与老子谈情说爱
24274200000017

第17章 跟着老子做父母——道法自然育人(5)

所以,我的教育方式与我父母的就完全不同。在对待孩子上,我要把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的,给予孩子。这就致使我的儿子在家里可以直呼我跟他爸爸的名字,还给我们起外号。而与我有共同家庭背景的妹妹,也给了她女儿雯雯同样的权利。

当然我不是说,孩子可以无法无天,而是把他们看成是与我们平等的人。

有人说:“在教育中,消弭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差别就是觉悟。”对此我举手赞同。

最后是第四等家长,“侮之”,即孩子侮辱你,骂你。

豆瓣网上有个热门小组“父母皆祸害”,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总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

据说豆瓣网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绝大多数是80后,他们多在讨论父母对自己的伤害,称父母之爱为“父(母)爱恐怖主义”,他们彼此安慰,相互支招。

想想看,含辛茹苦地养育孩子,到头来被孩子称为“祸害”,这真是莫大的悲哀,是最失败的家长。而教育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动机不好”,而是“方法错误”。

写到这里,我想起老子说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道德经》·第42章)

就是说:别的教育家所教导人的方法和内容,我也同样那样教导人。不过我却增加了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何为“强梁者”?就是行为粗暴的人,不尊重自然规律的人,背道而行的人。所以,“父母皆祸害”并非耸人听闻的炒作噱头,而是“强梁者不得其死”的写照。

仔细观察,第四等家长在我们身边并非少数,尤其是如今的独生子女,当他们长大以后,可以完全鄙视生养他们的父母,不屑于与他们沟通,更遑论孝顺了。

尊重与孝顺从来都不是被教导出来的,而是一种言传身教。可惜我们做家长的,习惯扮演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角色,对孩子进行“感情敲诈”,即为了维护自己的家长角色而制造孩子对自己的需要、依赖。这样家长尽管很卖力,而且全心全意,但是由于爱的方式方法不当,而让被爱者背负莫大的情感压力。

物极必反,孩子往往不买账,甚至到后来看不起父母、责骂父母。

的确,如果你在孩子小的时候太注重自己的权威、家长身份,没有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与尊重,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反叛你、不尊重你。因为你没尊重他在先,他不尊重你只是你的所作所为的后果。

所以,如果孩子对父母缺乏尊重或者是不孝,先别指责、谩骂他们,而是在自己身上找问题的症结吧。那往往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四个等级的家长,你属于哪一种呢?请大家对号入座吧。

家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园地,是他们人生的加油站,做父母的只是浇水施肥、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充分的支持,仅此而已。

在《父母给孩子的7堂人生课》一书中,作者说:“我们希望有两份永久的遗产能够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是根,一个是翅膀。”看到后,我把这一条格言,写在孩子房间的挂历上。

父母该向孩子学什么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道德经·第3章》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给予我们成人的一份“大礼”,让我们体验再教育与再成长。

儿子进入12岁后的那段时间,总是对我说:“妈妈你又在讲大道理了……”

有天晚上,我们一起散步,我刚开口,他就说:“妈妈,我想跟你说点儿心里话吧,你老讲大道理。”

后来有一个星期天,没有小朋友来找他玩,他显得有些魂不守舍。此时我自然而然道:“我们要做到,有小朋友的时候快活地玩,没有小朋友的时候,自己待着也高高兴兴……”

话还没说完,儿子对应道:“你又在讲大道理了!”

他这么一提醒,我很认真地问:“那么,我应该怎么说,才不是讲大道理呢?”

他说:“你就说,你自己玩吧!”

呵呵,儿子长大了,开始发现我的老毛病了(也是大人们的老毛病,总认为自己知道得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可以看作他开始叛逆了。从此每每开口,我都会事先问自己:是不是又在讲大道理了?

此事我把它看作:我的孩子在教育我——该如何说话。

他已经有自己的鉴别能力,不满足也不希望我用固定的思维方式与他沟通了。发现这一点我并没有失落,认为他在挑战我的权威,反而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敢于“揭竿而起”而欣慰。

在网上看到台湾大学教授、著名作家张文亮的《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的时候,感慨良多。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的确,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当我们放慢脚步的时候,不但给孩子成长的时间,也让自己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来,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做父母的反省自己、再成长的过程。因为教育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家庭教育必须在家长与孩子之间“互动”起来。

很多人以为生了孩子,自己就自动“转正”成为一名被称为家长的“教育者”了,孩子也就自动成了“被教育者”,这看似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种心理定势下,我们在孩子面前就无意识地扮演着长者、老师甚至是上帝的角色: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有利,什么样的道路、生活对他最好……

真的如此吗?显然不是。因为我们大人的认知和经验都是有限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给予我们成人的一份“大礼”,这份“大礼”的根本用途是——让我们体验再教育与再成长。

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对待孩子的?是不是一副“我知道”“我懂”“我是家长”的心态和姿态?当我们以家长的身份高高在上的时候,教育就成了单行线,就出现了偏颇。

因为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发生在“他我”教育上,而是来自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子女之间双向的、互动的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家长对子女的影响,也有子女对家长的影响;既有家长发起的主动教育行为,也有子女主动发起的、家长被动反应的行为。

所以,只有我们脱离“扮演家长角色”的心理需要,充分尊重孩子,才能真正知道如何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们,而在孩子有潜力的时候有意地“放弃帮助”,这样才能鼓励孩子不断提高独立自主的能力。

请谨记教育学的原则,始终都是:“提供增强孩子能力的帮助,以便让他们尽早地摆脱对父母、老师以及一切权威的依赖。无论是意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孩子向我们的“有”要知识,我们向他们的“空”学智慧。

2010年惊蛰那天,儿子告诉我,他和小朋友去买了种子,准备种在他们的“秘密基地”(小区里的一块废弃荒地)。

我问:都买了什么种子?

他说:玉米,小白菜。

我说:为什么不种向日葵,花好看,还可以吃瓜籽。

他说:玉米也能吃啊。种向日葵可能没有到结籽就完蛋了……

某天,我问面临小升初的儿子:你们同学都上什么中学?

他说:我不知道!

我紧追不舍:那你们同学之间也不交流啊?

他说:我们小孩不关心这个!

呵呵,孩子种玉米而不种向日葵的选择,很“老子”。因为老子说“木强则折”,也就是枪打出头鸟的意思。而相对于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的小升初家长,孩子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活在当下的表现。

我们不是一直都在学习如何“活在当下”吗?其实孩子们才是“活在当下”的高手。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什么是“活在当下”,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去观察孩子们玩耍的过程。他们那么投入、忘我、快乐。

与孩子相比,我们是“老旧的”“封闭的”,而孩子们是“新鲜的”“开放的”。

我们很多家长,也许才三四十岁,却已经很难接受新鲜事物了。一旦一个新鲜事物进入视野,我们先用自己的那套固定思维去评判,是否符合自己的那一套,不符合的自然过滤掉,符合的才纳入。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被过滤掉的越来越多,被纳入的越来越少。因为我们的“内存”越来越小了。此时我们很少想到更新、扩展自己的“内存”,而是习惯于“拒收”。

由此可见,所谓的代沟不过是我们做父母的不再学习、无法更新以至于固执己见的结果。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件事情。

记得某个周六,儿子的同学郭(上小学六年级)来家里玩。中午留他吃饭,他端着饭碗对我说:阿姨,我可知道人是怎么长大的了!

我很好奇地问:怎样长大的?

他说:张宇鹏(他们班上瘦高的同学)是竖着长,王晶晶(他们班超胖的女生)是横着长。

我问:那你呢?(他个子矮小,学习非常好。)

他说:我是往里长,脑子、智力和心都在长!

我又指着我儿子问:那他呢?

他说:他是平衡着长!

呵呵,孩子的话把我给逗乐了。

那天郭同学还告诉我,他最爱读《易经》,说着还背诵了起来。

我说:《易经》是讲数、象还有什么来着(应该是象、数、理)?

他说:象、数、和。

我说:大人们都说《易经》是算命的,你觉得《易经》是讲什么的?

他很肯定地说:是讲和平的!

不了解《易经》的人,很容易把它归类为“算命”的,因为我们身边很多懂易经的通常会“算卦”。但是从郭同学口里,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易经》可以是讲“和平”的。而《易经》的确被称为“世间最高的辩证法”,辩证法的精髓就是——和谐与平衡。

这就是12岁孩子的智慧。

博友一念行者在一篇题为《成人该向孩子学什么》的博文中写道:

“我们身上有着很多的‘有’,孩子们身上有着很多的‘空’。我们在给予他们我们自己的‘有’时,来把孩子身上‘空’的部分拿回来放在自己的心中。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教学相长,如此你的心智才具有生命力,否则,你必枯竭。

“一个人生命的活力不取决于他生命中‘有’的部分,而取决于他生命中‘无’的部分。‘有’是死的,‘无’才是活的,你身上的‘有’越多你越没生命力,而你存在中的‘无(空)’越多你越有生命力。注意向孩子学习,孩子向我们的‘有’要知识,我们向他们的‘空’学习智慧。

“不要到书里去找智慧,不用把《道德经》放在床头或把《心经》背在心,看你的小孩玩,和他们一起玩,那就是在读《道德经》和《心经》。小孩就是佛、老子,通过企图去教育他们来接受佛和老子的教诲。”

的确,每个孩子都是活着的老子,我们该向他们学习!

活着的标准是自己

通常是那些无谓的“比较”败坏了我们的“兴致”。

那天在单位收到儿子学校发来的短信,他期中考试成绩是:语文91.5分,数学94分,英语94分。

看到这则短信的时候,我真的很高兴,儿子考得不错嘛。于是赶紧打电话回家,奖励他多玩一会儿电脑游戏。

当时在单位,我随口就把好消息跟同事们分享了,她们也说你儿子真不错,我心里美滋滋的。

结果就在我还沉浸在快乐之中的时候,又收到一则短信,还是学校老师发来的。六一班各科平均成绩:语文90.31分,数学93.6分,英语94.2分。横比看差距,自比看进步。

顿时间,我的快乐情绪就降了八度。

之所以写这件事情,是想说明:“快乐”是如何被我们的“比较”赶走的。而且我们很多时候会自动落入无谓的“比较”之中。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9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2011年网络上的这个热帖,让“别人家的孩子”猛然间红遍大江南北。

的确,作为父母我们大约是听着“别人家的孩子”长大的,而我们也这样教育着我们的孩子。

我们住的小区在京郊,很多父母为了孩子上学,都到“城里”租房生活。就在我们前面那栋楼,我就认识一位,有140平米的房子,但是他们一家三口挤在某大学附近的一间筒子楼里一住就是多年。2009年他女儿考上大学了,他说:终于可以回自己家住了!

有时看看这些为孩子牺牲的父母,我也会陷入“比较”之中,于是在心里打鼓:是不是太自私了,没有为了孩子牺牲过什么?

但是我马上会提醒自己:你又落入“比较”的陷阱!如果为了孩子所谓的未来,牺牲一家人的现在,那么我认为是不值得的。

一直很喜欢成龙,但是那天看电视节目鲁豫对他的访谈,形象大打折扣。其中谈到他的儿子房祖名时,成龙说他对儿子“不满意”。

鲁豫说:小房子(房祖名)挺乖的啊,为什么你还不满意?

成龙说:做父母的都是这样,孩子做到8,父母想到9,他做到9,父母想要10……

这也许是我们做父母的通病。虽然有句说“孩子还是自己的好”,但是很多父母,总是觉得孩子不够好,因为他们永远有“比较”的对象。

节目中鲁豫又问成龙,喜欢什么样的孩子,他说:王力宏不错,他要是我儿子多好啊!

这显然是不接受现实的表现,而他儿子房祖名要承受多大的压力,我们可想而知。

在《父母给孩子的7堂人生课》一书中,作者坦言自己的教育理念:“我们不占有和掌控他们,不把自己的期许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我们从不将他们与别人比较,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这是以我们的方式让孩子们拥有完善的自我人格。”

可惜我们做家长的都习惯了“比较”,处于一个攀比的环境中,尤其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我们更是做着“比较级”、力争“最高级”。而通常是那些无谓的“比较”败坏了我们的“兴致”。它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让他们无法轻松上阵,还让我们做家长做得身心疲惫。

其实,“比较”是头脑里的一款游戏,它的自动化过程告诉我们——它是无休止地运营着的,而我们正是这款游戏的“运营商”。如果我们足够清醒,就可以成为它的“观察者”,这样一旦陷入“比较”,我们就告诉自己——你已经进入头脑游戏的陷阱!

的确,每一个人,活着的参考标准是自己。不要看东家的大人如何生活,你也要如何生活;西家的小孩如何做的,你也让自己的小孩如何做。教育要因人制宜。同时我们还要教导给孩子,“活着的标准是自己而不是他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看去吧。

做银行经理还是给河马刷牙

有多少父母能够心平气和地说:孩子,成功不成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快乐。

某天我随口对儿子说:“你以后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啊!”

当初我们决定在回龙观小区买房的时候,老公的一句话起了决定性作用。他说:“以后咱儿子可以坐着轻轨去上清华。”我心里一直圆着这样的梦。

没想,那天我那12岁的儿子回答我道:“放心吧妈妈,我一定会考上回龙观大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