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45

第45章 中国部分(45)

最早的历史文献著作,是春秋时的《尚书》,又称《书》或《书经》。“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古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尚书》记事始于尧舜,中历夏、商、周各代,终于春秋中前期的秦穆公。其内容涉及到重要的政治、军事警戒诰命或告语之词等,也有少数的记事篇。相传由孔子(前551—前479)选编而成。据说原有100多篇。秦时独存宫中的《尚书》被毁。西汉初,晁错奉命笔录伏生壁藏该书28篇,其中虞夏书4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分为典、谟、训、诰、誓、命6种文体,称为《今文尚书》。西汉中武帝时,在孔子旧宅及其它地方又陆续发现了先秦古本,由孔安国整理,称之为《古文尚书》,比今文多16篇。上述两种至西晋时均佚而不传。东晋时,还有梅颐所献《古文尚书》,此书虽系伪本,但《今文尚书》可信的28篇却赖以流传至今。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共有58篇,除33篇为今古文《尚书》所共有的外,其余均系东晋之人伪作,即使是今古文中所共有的,有些诸如虞、夏之书,也是后世儒家的政治理想,断不能视为真正的虞、夏史料。《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的《商书》,是殷商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史料,率出于史官之手。《尚书》文字佶屈聱牙,十分难读,但它对后世特别是对韩愈的散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它也是我国最早的第一次由私人编撰的历史著作。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修订而成。它以极其简括的形式(类似后世的新闻标题),按年月日先后顺序,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历史大事件。起于鲁隐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凡242年。其中包括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争和政治、军事活动以及日食、地震、水旱灾害等自然现象。春秋时,周室不振,诸侯争霸,战乱迭起,外族交侵。孔子为了巩固周王朝奴隶制政权,恢复和安定“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以谨严的态度编撰了这部编年体史书。它文字简短,笔触曲直兼而有之,严谨多变,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春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史书。作者孔子死于前479年,而创作欧洲乃至外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历史著作《历史》的作者、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当时才5岁。

最早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最早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战国初期配合《春秋》而作的《左传》,即《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对它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但不可确信。不过,可以断定,他是一位充分掌握春秋时代诸侯各国史料的学者。相传该书是专为孔子的《春秋》作传(解说)的。《春秋》仅为最简括的历史大事记,而《左传》则详载其本末及其有关佚闻琐事,且自成体系、独具创见。作者常常通过“君子”或他人之口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批评。史书不分国别,按年代编写,记事从鲁隐年(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255年。主记春秋列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次是天道、鬼神、灾祥、卜筮、占梦等凡作者认为可资劝戒者亦记之。它具体而完整地显示了那个时代的概貌,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民本思想和爱国意识,揭露了统治者的自私、残暴和荒淫,反对他们用人祭祀和殉葬的暴行,表现了可贵的民主精神,成为了直笔写史的范例,为司马迁以来的“良史”所继承,并成为过去史家撰著的原则。史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人物描写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维妙维肖,宛如明镜照物,妍蚩毕露。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妙,达到了着墨少而寓意深的效果。尤长于战争的描写,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如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淆之战、齐晋鞍之战,晋楚邲之战,都写得十分出色,对事件前因后果和交战双方的活动叙述得有条不紊,笔调灵活多变。《左传》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史学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而且为散文的叙事、议论以及小说、戏剧的题材都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司马迁的《史记》,在许多方面都采用了《左传》的文章,刘知几曾赞誉《左传》“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战国初期的《国语》。全书21卷。因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前人据司马迁“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说,认为该书与《左传》同出左丘明之手,且称《国语》为《春秋外传》,但均不可信。《国语》所记,多与《左传》重复或抵触,且详略互异,体例和文笔差异甚大,所记之事也远比《左传》、《春秋》为早。据后人考证,《国语》的作者大约与《左传》一样,应该是战国早期一位熟悉历史掌故和了解各国情况的学者。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分国编次,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叙述。它有重点地记述了从周穆王(约前967年)到周鲁悼公(前440年)止共500多年内8国的重要史事。其中晋国最详,《晋语》凡9卷,占了全书近半的篇幅。《周语》记载西周穆王到东周敬王的史实也较完整。《鲁语》和《楚语》次之。最略的《郑语》只写到西周末,《齐语》仅记管仲相桓公的政绩,《吴语》和《越语》也只记了两国争霸的经过。全书结构不够完整严密,但并不影响其较高的史料价值。书中的进步思想和文学成就均不如《左传》,但不少地方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透露了一些下层社会的呼声和民间的疾苦。其中《邵公谏厉王弭谤》一文,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把人民的力量比作水,指出对待百姓的批评言论,不能堵塞,只能宣导,否则水壅而堤溃,政权就有被推翻的危险。说理形象,含意深刻,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颇具积极意义。

最早的编年体通史

最早的编年体通史,是《竹书记年》。因原本写于竹简而得名。它是于晋咸宁五年(279年)在汲郡(今河南汲县西南)被不准在一座战国时期魏墓中发现的。这部竹简史书是战国时魏国史官写的编年史,共13篇。所记内容从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的史事,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止。所记如“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等,皆异于传统记载。该书在宋时佚失,清朱右曾辑有《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据朱右曾本补辑为《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它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并可校正司马迁《史记》所载战国史事年代的错误。

最早以论事见长的史书

最早以论事见长的史书,是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它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作者疑为蒯通,多系秦汉间一些纵横家及其门徒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经刘向(约前77—前6)整理,定名《战国策》。后又有曾巩(1019—1083)补订,流传至今。1973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大批帛书的其中部分进行了整理研究,共得27章,11000多字,定名《战国纵横家书》。其中11章在《战国策》和《史记》中已有,另16章系首次发现,约成书于秦汉之际,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亦可作为研究《战国策》的参考资料。

全书分国编次,有东、西周(两个小国名)和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共33篇,70多万字。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记录了春秋以后到楚、汉兴起前240多年的史实。

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纵横捭阖、或相互论辩时所提出的政治见解、斗争策略和错综复杂的政治活动等。反映了要求解甲息兵、结束分裂战乱、恢复和平统一的愿望。书中所记人物十分复杂,但不少具有进步性。有的为人排难解纷,消除战祸;有的直言进谏,忧国忧民;有的敢于反抗强暴、蔑视权贵等。有些篇章,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淳于髡劝齐王勿伐魏,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劝说赵太后,唐且的布衣之怒,荆轲的勇刺秦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的则鞭挞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如先“连横”说秦未成转而“合纵”说燕赵终于六国拜相名扬天下的苏秦;又如先仕秦而后仕楚再贰于秦、朝秦暮楚毫无原则的陈轸;有的则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挑拨离间、玩弄种种阴谋权诈,造成各国之间兵革不断,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等。

该书长于论事,无论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写得活泼恣肆,有声有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苏秦说赵王,张仪说秦王、司马错论伐蜀,虞卿斥楼缓等,就其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策士们对形势的估计、对利害的分析,往往细致准确:如苏秦劝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其有10种可能的结果;齐索地于楚,而慎子告襄王3计并用等。该书善于刻画人物:如荆轲的英勇壮烈,苏秦的颓丧与得意,郑袖的奸诈险毒,无不精妙入微,形象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的语言运用非常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和巧妙生动的比喻,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特别是大量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狡兔三窟》、《亡羊补牢》、《千金市骨》等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这些,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苏洵、苏轼父子议论文的影响尤为明显。

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所著《史记》。它始作于太初元年(前104年),至天汉二年(前99年)因作者为李陵辩解获罪下狱遭到宫刑而搁浅。作者出狱后,忍辱含垢,发愤著书,并加进了自己更为光辉的思想,历10年艰辛,终在武帝太始四年(前93年)前后完成。

《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中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极其宝贵的贡献。作者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态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共3000年时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其中对战国和秦汉记载尤详。特别是对西汉不到100年的历史竟用了几乎全书一半的篇幅进行了撰述。它是先秦两汉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通过人物描写来较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中国古代历史、反映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的伟大历史巨著。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526500字。“本纪”除《秦本纪》外,按帝王世系与年代记载历代帝王的治政情况与政治大事;“表”用简单的表格排比谱列各个历史时期帝王和诸侯国间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记载个别事件始末的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近似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世家”主要叙述诸侯王国的世系与兴衰存亡的历史,也包括汉代宗室和有功之臣以及历史上有某些特殊地位的人,如孔子、陈涉等;“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事迹,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上述5类中,“列传”、“本纪”和“世家”均为传记文学作品。作者继承过去历史著作的传统,从几千年杂乱无章的历史资料中进行整理、考核和排比,尔后分别归类于100多个历史人物的传记之中,又以8书总述其历史背景,最后在年表中排比年代,从时间上加以补充,使全书体系完整,疏而不漏,从而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文学样式。因其主要内容是本纪和列传,故称之为纪传体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