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40

第40章 中国部分(40)

最早的小说丛书,是明代嘉靖中期陆楫等人编辑的《古今说海》。它也是明代最早的说部总集。卷首有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唐锦的序及“古今说海校书名氏”。全书142卷,收录了唐代至明代各种类型的小说135种(以唐、宋小说为多),分为小录、偏记、别传、杂汇、逸事、散录、杂蒙7家,纳为说选、说渊、说略、说纂4部,内容包括历史掌故、奇闻轶事、异域及物域、典章制度等,多杂记传奇。

最早大量翻译外国小说的人

最早大量翻译外国小说的人,是近代文学家、文学翻译家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他本身并不懂外语,其译文全凭别人口译,自己记录然后稍加润色而成。早在1897年,他就与王寿昌合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其后20年间,相继与人合作,以古文翻译了欧美等国的小说183种(包括未刊译稿10余种),其中有英国、法国、挪威、希腊、美国、俄国、日本等国包括莎士比亚、狄更斯、易卜生、雨果、塞万提斯、笛福、司各特、小仲马、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世称“林译小说”。这些作品,都是由他第一次翻译成中文的,尽管全用文言翻译,但译文文笔生动精练,对我们了解世界文学起了积极的作用。

最早介绍法国文学的专家

最早介绍法国文学的专家,是现代曾朴(1872—1935)。原名曾朴华,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他为了“救国”,决计“改革”“中国文化”。早在清廷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的1895年,他就开始学习法文,并醉心于法国文学。他所收藏的法国文学珍本,使法国专家也叹为观止。1901年,他创作了论述法兰西诗派、诗史及诗的派别源流的巨著《吹万庼文录》,还编纂了《法国文学史大纲》,写了研究法国文学的读书札记《蟹沫掌录》等。他用白话翻译了大量的法国文学,其体裁涉及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以及文艺理论,介绍的作家有雨果、左拉、莫里哀、福楼拜等名家,尤其热中于雨果戏剧和小说的介绍。《巴黎圣母院》和《九三年》等名著,都是曾朴介绍到中国来的。他在1905年,还创作了长篇小说《孽海花》,讽刺清末政治的腐败,它是晚清小说中较有影响的作品。

最早用白话翻译外国小说的人

最早用白话翻译外国小说的人,是现代的文学翻译家伍光建(1866—1943)。字昭依,广东新会人。1881年入北洋水师学堂,1886年毕业后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和伦敦大学留学。1892年回国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教。1895年在《中外日报》介绍西方科学文化,并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以18、19世纪欧洲古典名著为主,其中有法国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和续集《二十年后》,英国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和《双城记》、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美国霍桑的《圣水》以及斯威夫特、菲尔丁、塞万提斯、莫泊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伍光建第一次用生动流利的白话译文,为外国文学名著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在中国翻译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

最早的新文学团体

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是“文学研究会”。它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成立,会员达172人。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把文艺当作消遣品。其成员的创作多以现实人生为题材,描写作者比较熟悉的人和事,探索“五四”运动以后在青年中普遍存在的“人生究竟是什么”等问题,起到了揭露旧社会黑暗、促进社会变革的进步作用。其主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周报》和《诗》月刊等。编印文学丛书近百种,介绍俄国、法国及北欧现实主义名著。这些刊物及丛书的发行,对发展和促进新文学的创作、外国文学的评价、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整理,以及文艺批评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32年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毁于一·二八战火,《小说月报》停刊,社团自然解体。

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团体

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团体,是创造社。它在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穆木天等人组织建立。成员多系留学日本的青年。因受“五四”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潮的影响,主张尊崇自我,张扬个性,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内心的要求”。作品带着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大胆地诅咒和强烈地抗议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表现了对美好的理想和未来的热烈追求,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倾向和浪漫主义精神。其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和郁达夫的小说《沉沦》,郑伯奇、成仿吾等的戏剧、诗歌也较突出。1927年以后,又增加了一批具有革命思想的新成员,如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李一氓等。1928年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要求文学应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在文坛引起了反响。个别成员在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对鲁迅及茅盾等作家情绪偏激。曾先后出版《创造》、《创造周报》和《创造日》等多种刊物。1929年2月7日,该社出版部被国民党政府封闭。1930年“左联”成立后,创造社停止活动。

最早专载小说的刊物

最早专载小说的刊物,是梁启超(1873—1929)主编的《新小说》。它于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次年移至上海。在创刊号上,梁启超发表了《论小说与群众之关系》,极力强调小说与改良社会的关系,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它对晚清小说理论的探讨,小说创作的繁荣,翻译小说的兴起,以及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新认识、新评价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所载小说主要为创作,次是译著。在创作的小说中,有梁启超所作的《新中国未来记》、吴沃尧的《痛史》、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这些小说的刊载,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和见闻,增长了小说的文学价值,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地位。

最早的大型新文学刊物

最早的大型新文学刊物,是在1910年7月创刊于上海、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小说月报》。它在“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主要刊登旧诗词、文言小说和改良新戏等。1921年1月该刊从第十二卷第一号起由沈雁冰主编并全面革新,使之成为了文学研究会代用的机关刊物。1923年1月第十四卷起由郑振铎主编(1927年至1928年叶圣陶代编一年半),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时停刊。先后共出22卷,268期(包括4期增刊)。其编辑方针是:旨在创造中国之新文艺,内容和形式上“谋更新而扩充之,将于译述西洋各家小说而外,兼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之趋向,讨论中国文学改进之方法。”它在发行22年特别是革新后的11年中,发表了许多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倾向的论文和作品,广泛介绍了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俄罗斯文学和东欧、北欧被压迫民族文学。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等著名作家和翻译家为之付出过辛勤的劳动,使它在建设新文学理论、发展新文学创作、评价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文学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它记录了中国新文学第一代作家艰辛跋涉的足迹,造就和培养了一批作家新秀,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当代最有影响的文学刊物

当代最有影响的文学刊物,是全国性的大型文学刊物《人民文学》。它创刊于1949年10月25日,首任主编茅盾,它是中国作家协会机关刊物之一。其主要发表短篇小说,次为中、长篇小说,同时发表一些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作品及文学评论。它不仅显示了创刊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各个时期的最高水平,而且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历史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它创刊以来,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创造出了大量富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发挥了人民文学巨大的社会功能,为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贡献。

最早的文学丛书

最早的文学丛书,是在1921年至1937年由文学研究会编辑、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学研究丛书》。全套共出125种,分为翻译和创作两个部分,其中翻译71种,创作54种。翻译主要介绍郑振铎等人所译英、法、德、美、俄、日等国作品,创作主要刊登朱自清、冰心的新诗,老舍、茅盾、叶绍钧的小说及一些散文、文艺理论等。它对中国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学创作,

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最有影响的文学丛书

现代最有影响的文学丛书,是著名文学家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1935年至1949年,陆续出版10集,每集16种,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评论。主要选编了30年代以来如曹禺、艾青、艾芜等80多位现代作家的160种作品,为现代文学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最大的古籍今译丛书

最大的古籍今译丛书是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的《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1990年出版。共收书100种,1200多万字。所收古代名著,以文史为主,兼涉哲学、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选自先秦至明清的各代传世佳作,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理论等方面的作品。全书以今译为主,译文准确通畅,基本传达了原作的文采神韵。凡诗词类韵文作品,译成新诗,合辙押韵,亦保持了原作的韵律与“味道”。参加编译注释工作的还有北大、复旦等18所重点大学的古籍文献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他们用4年的心血,凝成了我国文学史上古籍今译的巨大工程,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普及,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贡献了力量。

最早用评点批评小说的人

最早用评点批评小说的人,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用评点的方式,对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古典小说和杜甫、王维、李贺、陆游诸家作品进行了批评,尽管评点流于尖利与琐屑,但他是批评评点之先,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早评点通俗小说的人

最早评点通俗小说的人,是明末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回族,晋江(今属福建)人。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出仕,向为小官。从54岁起,辞官讲学。他激烈反对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大胆揭露和猛烈抨击封建传统,被统治者视为“异端”,大历三十年(1602年)遭陷入狱而死。他一生以极大的热情评点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琵琶记》、《幽闺记》、《红拂记》等通俗文学,尤其对《水浒传》的评价最高,称其为“发愤之所作”。他的文论不同流俗,文学思想打破传统。他提出文学的“童心说”,认为天下至文皆出于“童心”,即出于真实的思想感情。并据此认为,文学只有真假的问题,故不得以时势先后论优劣。反对复古、摹拟,认为文宜应时而作,给当时的八股文和前后七子的假古董以当头一棒。他把小说、戏曲提高到了应有的地位,对通俗文学推崇备至,认为《西厢记》、《水浒传》乃“古今至文”。他的文学见解,对公安派影响很大。尤其是他评点作品的方法,给后代文学评点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金圣叹评《水浒传》、脂砚斋评《红楼梦》,无不从中受益。

最著名的小说评点家

最著名的小说评点家,是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1608—1661)。名喟,一名人瑞,字圣叹,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入清后绝意仕进。为人狂放不羁,恃才傲物,为世人侧目。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在哭庙案中被统治者以震惊先帝、聚众倡乱等罪名处决。他一生喜好批书,对子、史、传奇、小说无不评点,特别是对长篇小说《水浒传》的评点尤为突出。他评点并改动《水浒传》,将71回以后宋江受招安、破辽、征方腊等内容全部删去,增加卢俊义夜梦张叔夜斩尽杀绝梁山众头目结束全篇,暴露其维护封建统治,仇视农民起义的反动立场。但经他评点删改后的作品,语言精练,菁华俱在,情节紧凑,人物生动,故能在民间广为流传。其评点虽不免歪曲割裂之弊,但某些见解却颇为独到,如说《水浒传》之所以先写高俅、后写梁山英雄,是因为它强调“乱自上作”。此见确非常人所及。他最先将小说评点推向了高潮。他因狂放怪诞,思想复杂,敢想人之不敢想,道人之不敢道,如将《水浒传》、《西厢记》、《史记》、《国策》并提,并将《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等。他还把戏剧、小说提到了应有的高度,这在当时实为难能可贵。金圣叹在文学批评中大量使用评点的方法,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毛宗岗评点《三国志演义》,就是仿效他的笔意进行评点的。

最早专对一部小说进行研究的学问

最早专对一部小说进行研究的学问,是对古典名著《红楼梦》进行专门研究的“红学”。《红楼梦》问世以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有人开始对它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它进行研究的人和文章越来越多,乃至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红学”,这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是罕见的现象。这项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不断地向前推进,前人的观点、评价也总是不断地受到后人的批判继承。从乾隆年间至“五四”时期的研究,称为“旧红学”,其代表是索隐派。“旧红学”试图探索作品的政治意义,但所用都是生硬的比附方法,把小说归结为几起真人真事的影射。“五四”以后出现了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他们批判了“旧红学”特别是索隐派的错误,以考证的方法,对作者家世和作品版本进行研究,但又错误地把作品看成是作者的自叙传,否定作品所包含的深广的社会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54年,******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批判了胡适等在《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使对《红楼梦》的研究才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大量研究论文和专著的先后发表,使小说的进步思想倾向和可贵的艺术价值以及巨大的社会意义,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1980年左右,还成立了“中国《红楼梦》学会”,出版了研究“红学”的专门刊物,目前红学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已突破国界而扩展到了世界范围,取得了很多新的成果,为人们今后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最早的小说史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