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26

第26章 中国部分(26)

最早的戏曲论著,是元代戏曲作家钟嗣成撰写的《录鬼簿》。它也是最早著录金、元戏曲的专著。它的初稿成于元至顺元年间(1330年),后又有两次修订。全书2卷。它依时间先后把元代杂剧作家分为三类:一类是“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二类是“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三类是“方今才人”。它记载了中国戏曲最繁盛时期的元代的书会才人、“名公士夫”的戏曲及散曲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目录,并对其中某些部分加以评论。它是中国最早的比较完整的著录元剧的作品。全书包括作家小传152人,其中仅“名誉昭然”的就有90余人,杂剧作品名目达450余种,书中所记大多出自作者的耳闻目睹,令人真实可信。其中对于作家人品、才干、遭遇和创作成就、创作风格的评论,对于某些作品的艺术特色、艺术价值的评论及其对时人影响等方面的评论,都是那个时代最有权威性的评论。它所留下的金元时期的文学,特别是元代杂剧,是后世研究古典戏曲和金元文学的宝贵历史资料。今传明人无名氏辑录的《说集》所收本,是比较接近原著的珍贵古本。

最早论述戏曲声乐理论及歌唱方法的著作

最早论述戏曲声乐理论及歌唱方法的著作,是元代燕南芝庵所撰《唱论》。全书31节。作者真实姓名及生平不详,约为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以前戏曲家。书中大都论述宋元两代戏曲声乐理论及歌唱方法,其余为简略列举古代著名音乐家、歌唱家、作曲家和古代戏曲主要体制。

最早专论表演艺术的著作

最早专论表演艺术的著作,是《明心鉴》。它是清代乾隆(1736年—1795年)与嘉庆(1796年—1820年)年间老艺人黄幡绰集一生表演艺术经验之作。书中的“艺病十种”、“曲白六要”、“身段八要”以及“宝山集”八则等,都是一些精辟而扼要的经验之谈。该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表演艺术方面的知识,强调演员要有真切的感情体验,反对把演戏看成嬉戏,对于学习戏剧表演理论与技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书原著颇多损伤,道光年间,黄幡绰的弟子俞维琛、龚瑞丰得到了残书,再度修正增补,名曰《梨园原》,更为系统地总结了戏剧表演艺术经验。在古代戏曲著作中,是现存最早的以谈论表演艺术为主的一部专著。

最早专记戏曲演员的著作

最早专记戏曲演员的著作,是元末夏庭芝所著《青楼集》。它成书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全书主要记载元代120个戏曲歌舞演员,包括杂剧、院本、南戏、说书、弹唱、歌舞的著名女艺人的生活片断。它从早期的著名演员朱帘秀等人写起,介绍了这些演员的艺术特长、造诣及名人学士对她们的评价和她们的家庭关系、社会交往等。同时,书中还提及了30多名男演员,介绍了50多名戏曲和散曲作家、诗人的事迹。该书是研究元代演员艺术活动的一部重要著作。

现存最早的北曲曲谱

现存最早的北曲曲谱,是明戏曲理论家、剧作家朱权(1378—1448)所作《太和正音谱》。北曲是宋元时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全书大约可分为古典戏曲(包括散曲)理论和史料及北杂剧曲谱(实为词谱)两部分。共收录北曲曲牌335支,按北曲常用的十二宫调分类,列举出每一宫调的每一支曲牌的句格、谱式,并详注每字的四声平仄,分别称清正字和衬字,每支曲牌还选录了元代或明初的杂剧,散曲作品作为范例,以之为专门填制北曲的规范。该谱影响很大,多为以后同类作品取材所用。

最早研究南戏的著作

最早研究南戏的著作,是明初文学家、戏剧家徐渭(1521—1593)所著古典戏曲论著《南词叙录》。它论述宋元南戏的源流及发展、南戏的风格特色与声律,评论南戏作家和作品,考释南戏常用术语和方言等。其中载有南戏剧本60余种,这些剧本多为元代作品。最后还附有宋元明南戏作品目录113部。作者认为南戏经宋历元,值高明的《琵琶记》出现,才使这一来自民间的小戏登上了大雅之堂。它还批判了从《香囊记》以来“以时文为南曲”的倾向,主张戏曲要“感发人心,歌之使奴、童、妇女皆喻”。它也是宋元明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对今天的戏曲研究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最早较全面的戏曲论著

最早较全面的戏曲论著,是明代的戏曲理论家、作家王骥德(?—1623)所著《曲律》。共4卷40章。它系统论述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南曲和北曲的发展,戏曲声律、修辞、曲白、表演以及作家作品等方面的问题。兼论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浑等问题,对杂剧、传奇及散曲等作品亦有所评论。他指出南北曲用韵应有区别,不能统以《中原音韵》为准。强调戏曲创作前的整体构思,注重宾白与插科,认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不在快人,而在动人”。重视戏曲的本色,认为戏曲应以“模写物情,体贴人理”为重,不可一味“卖弄学问,堆垛陈腐”。同时,批评了当时戏曲领域的不良现象,指出了戏曲发展的必然性,肯定了前人的创作成就,评价了今人的创作实践,对戏曲发展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主张既重视曲律,又注重内容与词藻。总之,全书所论门类详备,见解精辟独到,和吕天成在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所著品评南戏的《曲品》,被誉为“论曲双璧”,对以后的曲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存有明天启四年(1624年)的原刻本。

最早最全面而系统的戏曲论著

最早最全面而系统的戏曲论著,是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1611—约1676)所著《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又合名为《李笠翁曲话》。它是历代戏曲文学家和戏曲表演艺术家丰富经验的总汇。其体系之完整、论述之广泛、见地之精辟、影响之深远,均是在它以前所没有的。词曲部以3卷的篇幅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个方面论述戏曲文学;演习部以两卷的篇幅从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个方面论述戏曲表演。其论颇多独到的见解。他很重视作品的结构,提出“减头绪”、“密针线”的主张,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严谨以突出“主脑”。他把作品主题思想和结构联系起来论述。提出“脱窠臼”,反对蹈袭前人,主张选材要“奇”,强调发掘戏曲题材。要求戏曲语言要浅显、“尖新”、“洁净”、有“机趣”、准确并符合人物个性。反对“迂腐”、“艰深”、“隐晦”、“粗俗”、“填塞”、典雅、华丽的词藻,以便“不读书人”一同观看。在音律等方面,亦有可贵的见解。但在思想内容和创作倾向方面可取处不多。总之,李渔继承明人的成就,提出了全面而系统的戏曲理论,从剧本创作到演出均有精湛而深刻的见解,一反剧作家只重词藻、不重演出效果的积习,使剧本从案头曲变为可以上演的作品,对中国戏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最早最完备的戏曲论著总集

最早最完备的戏曲论著总集,是当代中国戏曲研究院汇编并于1959年出版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共10集,选录了48种专门著作。其中有古典戏曲的编剧、制曲、歌唱和表演等方面的理论,有戏曲源流的考察,有作家、演员的传记和掌故、史料。它囊括了我国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比较重要的戏曲理论方面的专著。

最早的戏曲史

最早的戏曲史,是近代学者、词人王国维(1877—1927)在1912年写的《宋元戏曲史》。原名《宋元戏曲考》。它是作者在戏曲研究方面最后总结性的著述。全书16章即16个部分。它首次用较为科学的观点对我国戏曲发展的脉络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它从上古写到了元代,又以宋元为重点,征引历代有关资料,论述了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说明其源流及其演变。介绍了古代巫者的装神和娱神,春秋战国时倡优的戏谑和讽谏,汉代角抵戏,唐代歌舞、滑稽戏和参军戏等。认为宋代滑稽戏的进一步发展,小说与讲史的故事结构,傀儡戏和影戏的人物造型,舞队的形体动作,乐曲的成套唱腔,都促进了宋末杂剧的发展。元代充分继承前人的成果,并加以革新,诞生了体制严格的元杂剧,这才是中国戏曲的真正开端。作者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戏曲史料,而且提出了不少独创的见解。他首次把戏曲看作是一个时代的文学,认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就把元曲提高到同诗、词并列的地位,认为元曲“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他还用分析诗词的意境学说来阐述元杂剧的艺术特点,认为元剧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他还认为,把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同时指出了南戏早于元杂剧及其与温州的关系。该书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良好风气,它于1915年出版后,受到了社会广泛的重视。郭沫若高度赞誉它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文艺史上研究的双璧”。

最早放映的电影

最早放映的电影,是在1896年8月11日由西方商人在上海的“徐园”内“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戏”。影戏是穿插在“戏法”、“烟火”、“文虎”等游艺杂耍节目中放映的,片子大多是从法国输入的短片。

最早拍摄的电影

最早拍摄的电影,是戏曲片《定军山》。它是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秋由刘仲伦用开设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的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购买的一台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及14卷胶片,在露天广场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影片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黄忠。该片共3本,拍摄了3天,纪录了《定军山》一剧中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

最早的无声故事短片

最早的无声故事短片,是1913年拍摄的《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导演,依什尔摄影,女角色由男演员扮演。它在上海香港路亚细亚影戏公司露天摄影场拍摄,共4本,1913年9月在上海“新新舞台”首次公映。故事片以潮州买卖婚姻故事为题材,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买卖婚姻制度下的不幸,抨击封建礼教和陈规陋俗。

最早在国外放映的影片

最早在国外放映的影片,是于1913年在美国放映的《庄子试妻》。由香港“人我镜剧社”主持人黎民伟编剧,罗永祥摄影,黎民伟、严珊珊主演,共2本。它由美国的布拉斯基和万维沙等人出资并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利用“人我镜剧社”已有的文明戏的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并发行。拍摄完成后,被布拉斯基带回美国放映。这是中国影片走向世界的开端。

最早的反帝电影剧本

最早的反帝电影剧本,是郑正秋负责编写的《黑籍冤魂》。它主要揭露帝国主义向中国贩运鸦片、毒化中国人民的罪行。1913年,郑正秋向在上海开办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美国商人依什尔推荐该剧本,并将其列为亚细亚第一部作品,但依什尔看到其中有反帝内容而拒绝,直到1916年,张石川脱离亚细亚影戏公司,独立办起了幼仙影片公司,邀请郑正秋负责剧本创作时,《黑籍冤魂》才被推上了银幕。

最早的长故事片

最早的长故事片,是1920年至1921年间由中国影戏研究社组织几个买办联合主演并摄制的《阎瑞生》。共10本,1921年7月1日在上海夏令配克影戏园公映。该片是由中国买办、流氓、商人利用电影进行投机买卖的典型,它开了中国电影界恶劣风气之先声。不仅影片思想性极差,而且艺术质量也非常低下,演员表演尤为恶劣,公映后当即遭到正直舆论的反对,不久便停映。

最早的有声电影

最早的有声电影,是1929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摄影,胡蝶主演。在拍摄影片的同时,用蜡片收音,即先将音波收入卷筒中,再翻入蜡片,然后用这种蜡片播放,配合影片放映。这种“有声”虽然质量不高,但它毕竟是中国最早的有声电影。它于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放映后,不仅轰动了全国各大城市,而且扬名东南亚地区。上海远东公司还代表菲律宾片商花了18000元竟买了这个地区的上映权。

最早在影片上发声的电影

最早在影片上发声的电影,是1930年的《歌场春色》。它由邵醉翁导演,宣景琳主演,天一影片公司拍摄。该片尽管仍有不少缺欠,但它却在中国电影史上开创了直接在片上发音的先例,为中国有声电影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早有部分彩色的影片

最早有部分彩色的影片,是1932年的《啼笑姻缘》。它由严独鹤、张石川根据张恨水同名章回小说改编,张石川导演,胡蝶、郑小秋主演,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摄制。主要叙述一个旅居北京的杭州青年樊家树和天桥卖唱为生的姑娘沈凤喜之间的恋爱悲剧,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北洋军阀统治社会的黑暗腐败,以及劳动人民遭受欺凌的悲惨命运。该片集彩色、黑白、有声、无声为一体,别开生面,空前绝后。共6集,每集10个小本,其中6本是无声黑白片、2本是彩色片,2本是有声片。观众看后,耳目一新,颇感新奇。拍摄此片,目的是为了试拍彩色片。洪深为此专程赴美国购进了一批彩色胶卷、有声摄影机、水银灯之类的摄影器材。拍摄该片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为中国彩色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早的全彩色故事片

最早的全彩色故事片,是1957年摄制的《祝福》。它由著名剧作家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由桑弧导演,著名演员白杨扮演祥林嫂,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它以祥林嫂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为主角。祥林嫂希冀用自己不断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权利,但她的遭遇却充满了辛酸和血泪。当她带着第二个丈夫死去、儿子又被狼衔去的悲痛再次来到鲁家时,处处是嘲笑和奚落,鲁四老爷视之为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笃信鬼神的柳妈吓唬她去土地庙捐一条给“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以赎其罪。但当她用一年辛劳所得捐了门槛之后,命运依旧,从此便失魂落魄,惴惴然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生活一步步把她逼到了绝境,终至沦为乞丐。当人们正在除夕之夜欢欣地“祝福”时,她却怀着对地狱的恐惧和疑惑,像“尘芥”一样被扫出了人间。影片极大地控诉了旧社会套在妇女脖子上的四大封建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同时批判了那些同样受到封建势力的麻痹毒害却共同进行着精神虐待,不自觉地促成了祥林嫂这个平凡而不幸的悲剧的人们。

影片全用彩色,大大提高了电影的艺术质量和观赏价值。

最早在影片上发出音乐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