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20

第20章 中国部分(20)

最早的散文赋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前200—前168)的《鵩鸟赋》。作者在汉武帝五年(175年)谪居长沙时,有鵩(猫头鹰)入室,世俗以为鵩鸟不吉,贾谊遂感伤身世,乃作此赋以自我宽解。其赋构思别致,假托鵩鸟对话,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积愫,表明自己不肯迁就流俗的清高志趣,也企图以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祸福无常的老庄思想来面对现实,排遣自己的苦闷,即以庄子“万物变化”之理,说明祸福荣辱皆不足介意。全文不长,重在抒情,兼阐哲理。它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巧妙的比喻,形象的描述,凝练的词句,鲜明的音节,使之抒情与说理达到了自然无间的结合。它采用散文的形式、灵活的句法和流动的韵律,已具有汉赋的雏型,尤其对后来抒情小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著名的散体大赋

最著名的散体大赋,是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前179—前117)的代表作《子虚赋》和似是续作的《上林赋》。它们使散体大赋达到了极顶。作品描写诸侯和天子的苑囿之盛和田猎之乐,歌颂了统一帝国伟大的气魄和声威,宣扬了汉武帝时代大一统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骄奢和荒乐,记录了一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的某些侧面。在篇末,作者劝谏帝王不要过于骄奢淫逸,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汉赋为帝王歌功颂德“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子虚赋》写楚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应邀参加齐国国君的畋猎之后,遇到齐国大臣乌有先生与天子命官亡是公。子虚向他们夸耀楚国云梦和楚王出猎之盛况,以为“齐殆不如”。乌有先生听了十分不服,一面指责其不应“奢言淫乐而显侈靡”,一面又言称齐地之辽阔,“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争而胜之。写得虚实相间,铺陈有序,层层深入,有条不紊,且讲究对称,使人读之兴趣盎然。《上林赋》是作者“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跃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之作。其内容上承《子虚赋》所述,当子虚、乌有互相夸耀齐、楚时,亡是公以天子代表的身份,申明诸侯国应纳贡述职之理,并极力渲染天子上林苑之广阔和天子出猎之壮观。而后叙述天子对“大奢侈”幡然省悟,命令“解酒罢猎”,使子虚、乌有“愀然改容”,有所悔过。两赋规模宏大,想象丰富,气势雄伟,其结构和表现手法,不拘故辙,具有改创精神。其取材广博,文辞遒丽,运笔古雅,神情流动,从而奠定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为历代许多评论家所倾倒。鲁迅对司马相如在汉赋“变体创新”上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闳丽,卓绝汉代”。司马相如这种赋体文学,是一种地道的贵族文学,直到东汉,才逐渐被抒情小赋所代替。

现存最早的咏物小赋

现存最早的咏物小赋,是西汉辞赋家王褒(?—前61,字子渊,今四川资阳县人)的《洞箫赋》。它也是一篇著名的咏物赋。它以状物抒情的手法,将细小的洞箫写得有声有色,悦人耳目,给人以文学上美的享受。其赋先写制造洞箫的材料,描绘竹林的优美景物,后写洞箫的音调。其赋精巧细密,着力描画,刻意夸张,突出洞箫在吹奏中的种种神态。其中,还保存了古代无封底排箫的音乐史料。

最早的抒情小赋

最早的抒情小赋,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彪(3—54)所著《北征赋》。它也是最早的纪行赋。它记述了作者从长安北行到安定的情况,抒写了作者离乱怀古伤时的感慨,表现了安贫乐道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末天下大乱的社会面貌。全篇融写景、怀古、议论、抒情为一体,情绪激越而深沉。它抛弃了散体大赋长篇铺叙的手法,突破了为帝王歌功颂德、铺张扬厉的赋颂传统,使之转向了现实生活,成为了抒情达意的文学形式,对后来赋体文学特别是抒情小赋有一定的影响。

最早成熟的抒情小赋

最早成熟的抒情小赋,是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78—139)的《归田赋》。成书当在汉顺帝刘保阳嘉二至四年(133年—135年)之间。它表现了作者在宦官专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的情况下,不肯与之同流合污而退隐田园的乐趣。作者在短小的篇幅中,用清新的语言,描写了春日自然景物的美妙,抒发了自己归田后不牵于荣辱、置身于世外的恬淡安适心情,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全篇简短明畅,摆脱了铺叙排比的繁重陈规,情景交融,平实自然,真挚质朴。这在赋体文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个转机,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自此以后,东汉抒情小赋不断出现,对魏晋抒情小赋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晋人陶渊明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

最早的七体赋

最早的七体赋,是西汉辞赋家枚乘(?—前140)的代表作品《七发》。它假设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其病,向他陈述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论道七事相启,使楚太子深受感动,遂“涩然汗出,霍然病已”。指出腐化、享乐、安逸、懒惰才是富贵子弟真正的病根,而这又是非药石针灸所能治,惟有改变生活方式,从思想上加以疗治才能痊愈。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艺术上,善用夸张、渲染、比喻等手法,铺张扬厉,气势浩大,文辞宏丽。如“观涛”一段,运用各种比喻、描写涛状,穷形极象,淋漓酣畅,奇观满目,惊心动魂,真可谓“怪异诡观”。作者善于把各种事物情景有逻辑有次序地连串起来,描绘得绚烂夺目,引人入胜,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表现力。它开汉散体大赋“讽一而劝百”之先河,是汉代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力作,在赋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从而奠定了枚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七发》上承楚辞,创造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下促汉赋的发展,为后来许多辞赋家所模仿,特别是主客问答的形式被大量采用,竟形成了一种新的文体,即“七体”。

最有代表性的骚体赋

最有代表性的骚体赋,是汉末文学家、三国魏王粲(177—217)的代表作《登楼赋》。它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小赋。作者客居荆州16年,因其体貌丑弱而不为刘表所用,故郁郁不得其志,乃登当阳城楼以解其忧,结果事与愿违,烦恼更生,故作此赋。它抒发了作者厌恶混乱政局、渴望和平生活、企求为国立功的心绪,以及思念乡土的愁苦和怀才不遇、功业无望的愤懑。其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文气稳健从容,语言流畅自然,风格沉郁悲凉,一反汉赋铺张扬厉的传统和雕琢堆砌的积弊,而以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标志着抒情小赋在艺术上的成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也是魏晋以后抒情小赋的典范之作。

最典型的骈赋

最典型的骈赋,是南朝梁文学家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春城即今河南兰考县人)代表作之一的《别赋》。它也是南朝抒情小赋的名篇。作品把人间普遍存在的感情概括地予以类别,描写各种人物离别时的感受;集中表现离别给人造成的痛苦。无论是贵人之别、任侠之别、从军之别、赴绝国之别、弃尘寰之别,还是夫妇之别、情侣之别,当事者身份不同、处境各异,但别时的“黯然消魂”则是一致的;也无论是别于山曲河湄,还是别于秋冬春夏,文中都以清丽的景物衬托离人感伤的心境,写得情味悠远深长。所描摹百感凄恻的游子、况若有亡的居人,也无不情景相生。善于烘托别离双方嗒然失据、无可奈何的气氛,感人异常。全赋头绪纷纭,但连缀紧密,一气呵成,把人们别离的滋味写得缕缕入情,丝丝入妙,移情之力,不可阻挡。其赋以婉柔取胜,但并不轻靡。它是一篇典型的骈丽文,明显地有别于前代的散体叙事大赋,也不同于往昔的抒情小赋。其对偶的工整,用典的娴熟,音节的和谐,词句的华美,都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成为骈丽赋精工化进程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最早的文赋

最早的文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即今陕西西安市人)的《阿房宫赋》。约系作者22岁时所作。它是一篇借古讽今千古传颂之作。文章以秦代阿房宫为题材进行讽谏,希望统治者从秦亡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其文起笔突兀不凡,气势雄伟,接着以大量的排比加以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描绘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宫中美人的众多和打扮的精妙,宫室中堆积如山的珍奇宝物。作者指出,这一切都是掠夺六国人民而来的。并进而发出感慨,连用六个排比句,把统治者的荒淫生活与人民的繁重劳动相比较,斥责了统治者“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的罪行。最后点出全文“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亦使后人而复哀之也”的主旨,引人深思。文章铺陈的描写与精辟的议论有机结合,夸张而不失实,议论而不枯燥,刚柔相融,文情并茂。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赋,前三段用骈偶韵文,最后一段全用散文,韵散相间,错落有致,冲破了律赋严格规则的束缚,开了文赋之先声。至北宋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使文赋一体得以形成并成熟。

戏剧

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

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是元代关汉卿(生于1229—1241间,卒于1297—1307间)。号己斋叟,大都(今北京)人。他的一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曾是玉京书会(民间杂剧创作团体)领导人。常出入于歌楼、酒肆、瓦舍、剧场之中,与杨显之等志同道合者相好,和著名女艺人珠帘秀相往来。晚年南下漫游,到过杭州、扬州等地。元代熊自得称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熟悉生活、爱好文艺、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并“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他也是古代最多产的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戏剧。共写了64种杂剧剧本,但存传至今的只有18种,全部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关汉卿戏剧集》里。他还创作了不少散曲,时列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剧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或历史故事,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和统治者的丑恶残暴,反映人民尤其是下层妇女的苦难生活和朴素愿望,歌颂他们的高尚品格、聪明才智和斗争精神,反映当时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表现对压迫者的深恶痛绝、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那些取材于历史故事的作品,以歌颂英雄人物来抒发自己的民族感情,鼓舞人们的斗争勇气和信心。作者善于通过典型的环境、情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塑造出众多而又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窦娥、赵盼儿、潭记儿、王瑞兰等,都是个性突出、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剧作结构完整、紧凑,手法灵活多样,语言质朴丰富。他最出色的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它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与黑暗,热情歌颂了善良妇女坚贞不屈的反抗斗争精神。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正直善良而又敢于反抗邪恶势力至死不屈的平民妇女形象,窦娥3岁丧母,7岁离父并被迫成了童养媳。10年后丈夫早死,只好与婆母蔡氏相依为命。在蔡婆外出讨债险被谋财害命的赛卢医勒死时,地痞流氓张驴儿父子又以救活了蔡婆为由相要挟,强进蔡家企图霸占婆媳二人。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却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转而诬陷窦娥并迫其随顺未成而上告官府。窦娥蒙冤受审,在重刑逼供之下,又为救婆婆,只好屈招,被冤判死刑。在临刑前,她那悲愤的控诉和所发的三桩誓言,以及后来誓言的实现、冤屈的昭雪,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表明了黑暗混乱的元代社会广大下层人民伸冤复仇的愿望和真理不可战胜的力量。《窦娥冤》被誉为世界戏剧史上的一部杰出的悲剧。早在140多年前,它就被欧洲人译成了法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汉卿不仅是我国古代戏剧最伟大的奠基人,而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的64种杂剧,不仅对当时广大人民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以有力的鼓舞,而且对后来的戏剧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品中带有理想色彩的现实主义精神,更为后来接近人民的戏剧家所继承。特别是他在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与喜剧的关目处理和各种人物的舞台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根据他的《拜月亭》杂剧所改编的《拜月记》,在南戏与传奇里一直就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望江亭》、《救风尘》、《玉镜台》、《金线池》、《蝴蝶梦》等,在700多年来的戏剧舞台上一直盛演不衰。王国维说他“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关汉卿还是世界上最早的伟大戏剧家。他比世界著名戏剧大师、英国的莎士比亚还早300多年,其剧作也多近一倍,且能自编自导、自演。1956年,关汉卿被列为了世界文化名人,受到了隆重的纪念。

清代最杰出的戏曲家

清代最杰出的戏曲家,是称“南洪北孔”的洪升和孔尚任。

洪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出身没落世家,家境贫寒,生活清苦。曾做过20年国子监生。他应庄亲王之请,经10多年努力,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完成传奇剧本《长生殿》。次年,在佟皇后丧期演出该戏获罪削籍还乡,后在吴兴酒醉救人落水而死。他一生创作了9种戏曲,现仅存《长生殿》和《四婵娟》两种。《长生殿》是他的代表作,共50出,取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古诗《长恨歌》、唐代文学家陈鸿继白诗之后所作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和元代戏曲作家白朴继之而作的杂剧《梧桐雨》。其结构和人物塑造均有较大改变,突出了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生死不渝的爱情及其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作品通过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统治集团特别是杨国忠弄权误国的罪行,对侵入中原的安禄山及卖国求荣的投降者表示了强烈的憎恨。作品成功地刻画了郭子仪等一系列爱国者的光辉形象,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思想。其场面壮丽,情节曲折,曲词清丽凄绝,音律讲究。它通过爱情故事反映一代兴亡,特别是上卷多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和政治上的黑暗,基本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下卷通过幻想形式,歌颂精诚感动天地的爱情,吸取了《牡丹亭》的浪漫主义手法。它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其艺术成就达到了清代戏曲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