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15

第15章 中国部分(15)

最早最长最著名的回文诗,是东晋时十六国中前秦(351年—394年)女诗人苏蕙(字若兰,陕西武功人),织锦所为回文诗《璇玑图》。其纵横8寸,五彩相宣,莹心耀目,计841字,题诗200余首,无论横读、反读、斜读、交互读、进退一字循环读,都“徘徊婉转,自成文章”。其内容主要描写家中生活和夫妻恩爱。一说其夫窦滔在符坚时任秦州刺史,后因罪被徙流沙,苏蕙为思念丈夫作而寄赠。又据武则天《璇玑图序》说,窦滔为安南将军,出镇襄阳,蕙不愿同往,滔乃携宠姬赵阳台赴任,并与蕙断绝音讯,蕙悔恨自伤而作,后遣人送至襄阳,窦滔见后,感动不已,遂送赵阳台归关中,迎苏蕙至襄阳夫妻团聚。

后世有好事者为之寻绎,共得诗7958首。虽有牵强之处,然不失为文学史上一首优秀的回文诗。中国第一个女皇帝、唐代武则天看后也赞赏不已、并亲自为之作序(《璇玑图序》),称其“纵横反复,皆成章句”,“才情之妙,超过古今”。

现存最早的集句诗

现存最早的集句诗,是西晋傅咸(239—294)的《七经诗》。它围绕一个中心截取前人诗句集之而成一首完整的诗歌。此法拘束颇大,用者甚少,故不流行。

最早的方言诗

最早的方言诗,是中唐诗人顾况(约725—约814)的四言古诗《囝》。其诗写闽中一带被掠卖的男童被阉为奴的痛苦,揭露官僚地主的残暴。诗人以凄婉哀怨的笔调,真切地描写了惨绝人寰的现实,字里行间暗含着作者对下层人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官吏野蛮行径的愤怒谴责。全诗用白描的手法,以惊心动魄的事实进行了血泪的控诉。其风格古朴自然,语言通俗流畅,特别是多用闽地方言,包括标题也用与“儿子”同意的“囝”,更使人感到真实可信。《囝》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方言诗,而且是中唐诗坛上一篇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最著名的秋思散曲小令

最著名的秋思散曲小令,是元代的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约1251—1321之间,大都即今北京人)的[天净沙]《秋思》。全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全用秋晚萧瑟苍凉的景色,烘托沦落天涯的游子彷徨愁苦的情怀。其情调凄苦、低沉,但造境韵致高绝。那“昏鸦”尚有“枯藤”、“老树”可栖,而漂泊的游子却孑然一身,孤独凄苦无安生之所。“古道”中“西风”萧瑟,“瘦马”蹇滞,更值“夕阳西下”,沦落人羁旅劳顿,思乡心切。“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有如回澜拍岸,使人痛不忍读。全曲仅28字,却巧妙地把秋天傍晚的几种特有的景物集中在一起,创造出了萧瑟苍凉的意境,表达了旅人的寂寞、悲凉的情怀。作品以极简练的白描手法,创造了极为深广的意境。其画意传情,构思浑妙,语言清新,在元人小令之中堪称绝唱。元音韵学家周德清推之为“秋思之祖”;现代文艺理论家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并将其列为元人小令“最佳者”。

最长最有现实意义的散曲

最长最有现实意义的散曲,是元代散曲作家刘时中(1329年前后在世,洪都即今南昌市人)所作套曲《上高监司》两套。第一套由15支曲子组成,描写广大贫苦人民在天灾人祸的恶劣环境中受尽剥削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悲惨图景,谴责富商大贾趁火打劫的罪恶行径,揭露元代社会严重的阶级压榨的黑暗现实,同时也颂扬了高监司“拯济”灾民的“德政”。第二套由34支曲子组成,揭露库藏和钞法的积弊及胥吏狼狈为奸的情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阶级压迫的残酷,建议整顿钞法和库藏制度。作品爱憎分明,议论纵横,层次清楚,描写细致,语言平实纯朴,不同于当时清词丽句的习尚,全套长达49调,为元散曲之少见。

最早提出《诗经》“六诗”的书

最早提出《诗经》“六诗”的书,是战国时儒家经典之一的《周礼》。《周礼·春官宗伯·大师》说“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日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为“六义”。“六诗”或“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进行研究分类的一种观点,对它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唐代孔颖达认为:“风、雅、颂”是对《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是指《诗经》的表现方法。此说影响最大,一直被后人所用。“风”即风土之音,是各国民歌,计160篇,分为十五国风,反映各地区人民的生活现实;“雅”是在朝廷演奏的官乐,计105篇,主要是歌功颂德、宴饮游猎之作,也有一些批评讽刺政局黑暗的诗篇;“颂”是在宗庙里演唱的祭歌,计40篇,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大多是对先君先祖的祭祀祈祷和空洞歌颂。宋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赋比兴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并一直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所继承和发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早高度评价屈原及《离骚》的作品

最早高度评价屈原及《离骚》的作品,是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前179—前122)的《离骚传》。它是作者奉侄儿汉武帝之命为《离骚》所作的注解。作者认为,《离骚》兼有《国风》和《小雅》之长,而屈原之“志”则可“与日月争光”。

最早的楚辞注本

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文学家王逸在117年左右所撰《楚辞章句》。它也是《楚辞》出书后的一个完整的注本。共17卷。前16卷注释屈原至刘向的作品,第17卷注释自己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但有人疑是其子王延寿所注。其书虽有穿凿附会和不够精密之处,但训释文字多有所据,且保存了不少古说,是《楚辞》研究中最有价值的著作,为历代《楚辞》研究者所推崇。

最早的单篇诗论

最早的单篇诗论,是初唐诗人陈子昂(661—702)的著名短文《修竹篇序》。它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诗歌革新主张,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就像一篇有力的宣言,为唐代诗歌走向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峰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它指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又说:“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他提出恢复建安文学的传统,推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之作。短文的发表,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它不仅有力地抨击了齐梁浮靡的诗风,而且为当时正在萌芽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了道路。

最早的绝句诗论

最早的绝句诗论,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712—770)约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所作七言绝句《戏为六绝句》。它针对当时文坛某些错误观点,集中而系统地表达了诗人的诗歌理论和艺术见解。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同时前后连贯,互相补充,浑为一体。作者主张评论作家、作品,应观其全面,注意所处历史环境,抓住主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中“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高度评价了北周文学家庾信晚年作品中苍凉沉郁的风格;“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诗,恰当而公允地评价了虽未完全摆脱六朝遗习,但在开拓诗歌领域、扭转当时不良诗风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的“初唐四杰”,批评了轻薄者的浅陋轻狂,希望诗坛出现出类拔萃的诗人,达到“力能掣鲸,气可凌云”的诗歌境界。主张广泛地吸取前人的创作经验,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传统,提倡“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的学习态度,主张学习屈原、宋玉,继承“风雅”传统,不要步齐梁后尘,要在创作实践中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用绝句论诗,是杜甫首创的一种艺术形式。他以诗论诗,词简义精,蕴藉有致,影响很大,多为后代诗人学习效仿。

最早的诗歌评论专著

最早的诗歌评论专著,是南朝梁文学批评家钟嵘(?—约518)在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年)以后所著《诗品》。又名《诗评》。全书3卷,专门评论五言诗,共品评了从汉代到梁代较有成就的122位诗人的五言诗。按其作品优劣,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全书冠以总论,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论其作品的优劣和前后作家间的继承关系。其评诗标准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它肯定了五言诗的历史地位,提倡“建安风力”,反对玄言诗,抨击形式主义诗风。它善于概括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注意探索诗人风格的历史渊源。它在概括诗风时,主要又着眼于以下几点:一是论赋比兴,如说阮籍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二是论风骨和词采,如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三是重视诗品,如说张协的诗“使人味之亹亹不倦”;四是摘引和称道诗中佳句,如摘称“思君如流水”、“高台多悲风”等名句为“胜语”。它还善于运用形容和比喻,描绘诗歌的风格特征,如评范云、丘迟的诗说:“范诗轻便婉转,如流风回雪;丘诗上缀映媚,如落花依草。”同时它批判了当时片面追求声律和以用典为贵的风气,反对“四声八病”,否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晋代玄言诗,抨击充斥当时文坛的形式主义诗风,指出诗的词语必须“自然英旨”、“皆由直寻”。它对作家的评价,有不免牵强附会、简单片面、不够公允之处,如把陆机、潘岳列为上品,而把陶渊明列为中品,把曹操列为下品等;其摘句论诗的批评方式,虽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创作上“争价一句之奇”的倾向,但也开了后代摘句批评不免片面的风气。

钟嵘的《诗品》,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部文学批评名著,它首创了诗歌批评方法,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对当时诗歌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对后世诗歌批评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司空图,宋代严羽、敖陶孙,明代胡应麟,清代王士祯、袁枚、洪亮吉等人论诗,在观点、方法和词句形式上,都受到了它不同程度的影响。

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论著

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论著,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772—846)在元和十年(815年)写给元稹的一封信《与元九书》。它是一篇最全面、最系统、最有力地宣传现实主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文章论述了诗歌的起源与发展,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作诗的要义,把诗歌同政治和人民的生活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他认为诗歌必须为社会服务,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强调“风”、“雅”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反对齐梁以来“嘲风雪,弄花草”的诗风,响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他特别强调“为民”,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唯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还认识到,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认为《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那些现实主义的作品,都是由于“感于事”、“动于情”而产生的,因此作家要关心现实社会,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泉源。他强调诗歌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提出了“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四要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尤以具有“美刺”精神的“实义”为重。他还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服从并服务于内容,“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力求语言通俗平易,音节和谐婉转。这些,廓清了大历以来逃避现实的诗风和以前“雕章镂句”、“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传统诗教的积弊,使现实主义从《诗经》以来的创作实践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对今后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诗人上述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直接指导和大量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实践的示范作用下,加之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的共同努力,掀起了文学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诗歌运动——新乐府运动。这一运动的精神,自晚唐皮日休经宋代王禹偁、梅尧臣、陆游以至晚清黄遵宪等一直有所继承。

最早系统论述诗歌风格的专著

最早系统论述诗歌风格的专著,是晚唐诗人、评论家司空图(837—908)用韵语写成的诗论《二十四诗品》。简称《诗品》,全一卷。它把诗歌风格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洗练24类。每类各以四言12句形象化的韵语来形容比喻其风格特征。它实际上也是24首用以揭示诗歌艺术美为主旨的论诗诗。其语言优美,音韵铿锵,饱含诗意。作者主要的是发挥他的“韵味说”,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强调冲淡,追慕玄远,宣扬远离现实生活体验的超脱意境,表现出唯心主义的文艺观点,对后世诗歌评论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清代王士祯等人的“神韵”说,就是这种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此之前,曹丕、陆机和刘勰在论诗文时已开品评风格之端,但司空图加以发展,对诗歌风格区分得更为细密,论述也更为系统、详备。尽管所论内涵另有他义,但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建立起了诗歌的意境风格体系,为我国诗论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最早的诗话

最早的诗话,是北宋文坛领袖、著名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的《六一诗话》。它系作者晚年随笔所记,从他在书前自题“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可知。它始称“诗话”,后人因作者别号“六一居士”而改称《六一诗话》。它多评述北宋诗人的作品,亦涉及唐代诗人诗作。它论诗注重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提倡诗句语言的锤炼。欧阳修首开诗话随笔漫议诗歌的特殊形式,对后世诗话论诗具有一定的影响。后人论诗多仿此体,或谈源流派别,或评诗家得失,或记诗坛轶事,或论诗艺诗法。

最早的诗话集

最早的诗话集,是北宋阮阅在1123年所编《诗话总龟》。原名《诗总》,又名《百家诗话总龟》。它分为前后两集,各50卷。它荟萃诗话最为丰富,对于遗篇旧闻采摭甚详。集中辑录了诗话和笔记小说约200种,按其内容分门别类,同时注明出处,以便查阅。它首开专集前人诗论之风气,首创分门别类的编纂方式,对后世诗话集及诗话丛书的编写具有较大的影响。

最有影响的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