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12

第12章 中国部分(12)

最早的感伤组诗,是大约在东汉后期(约140年—190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其诗载于《文选》,作者并非一人,因其姓名失传,时代又不能确定,故被《文选》编者题为“古诗”。其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有写热中仕宦之忧的,有写游子思妇之苦的,有写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有写朋友交往冷薄无情的等,但其共同的特征,是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大有岌岌惶惶如恐不及的忧虑。它们反映了汉末没落时期剥削阶级的思想和失意文士内心极端矛盾的苦闷及消极颓废的哀怨情绪,是东汉黑暗社会一个侧面的真实写照,是中下层文士毫无出路之时的痛苦呻吟。它们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最集中的表现,后来每当封建王朝没落时期,其感伤主义传统就在新的文学样式中得到继承和表现。它们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和“比兴”的手法,以富于音乐性和形像性的浅显而精练的语言,构成了特殊的含蓄的艺术风格,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也是后世所谓“温柔敦厚”一派诗风的一个源头,对后世文人抒情诗发生了长远的影响。它多用五言,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我国文人五言诗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曾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最早的咏怀组诗

最早的咏怀组诗,是三国魏诗人阮籍(210—263)所作82首著名五言《咏怀诗》。这些诗非一时之作,它们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复杂的思想感情。阮籍生逢魏晋易代之际,对统治集团尖锐的矛盾和残酷的斗争深感忧愤,其早年的济世之志无法施展,自身的安全岌岌可危。他为倾泻寓藏在内心无由发泄的痛苦与愤懑,为避免遭到意外的打击,诗人采用了隐约曲折的形式将其诉诸笔端。这些诗歌,抒发了他早年济世之志无法施展的痛苦和忧生伤时的嗟叹,揭露魏国后期统治者的荒淫腐朽,鞭挞礼法之士的丑恶灵魂,表现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慨。在慷慨激昂、曲折隐晦的诗句中,寄托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作者通过种种像征和比兴手法,借助于香草美人、古事旧闻,“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抒发自己不便明宣的幽愤,取得了创作内容和艺术形式高度和谐的效果。其诗意境深沉,格调高浑,完全脱离了乐府风格的影响,成为了自然、优美、不事雕琢的五言诗,从而奠定了阮籍在正始诗人中的重要地位。他的诗既保留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风格,又以隐约含蓄和善于抒情的诗风,丰富了建安文学的传统,对后世作家咏怀感遇一类五言组诗影响很大,特别是为后来处于黑暗统治中的进步作家开拓了一条隐约述志抒怀的道路。

最早的咏史组诗

最早的咏史组诗,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左思(约250—约305)的代表作《咏史》。共8首,约写成于泰始六年(270年)至太康元年(280年)之间,是一组吟咏历史、托古抒怀、借古讽今的五言古诗。主要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抱负,反映他从积极入世到绝意仕途的思想发展过程,揭示了出身寒门的下层知识分子与士族豪门的矛盾,抨击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门阀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显示了正直文人鄙视权贵的气概。其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特色。它往往错综史实,连类引喻,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左思现存诗14首,而8首《咏史》诗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代表了西晋诗歌的最高成就,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最著名的遗嘱诗

最著名的遗嘱诗,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的七言绝句《示儿》。诗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诗人在1210年,即在他85岁临终时的遗嘱,也是诗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向人民发出的战斗号召。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偏安江左的投降主义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对恢复中原统一全国表示了坚定的信念。诗歌倾注了作者满腔的悲慨,真挚感人,教育和鼓舞了后代无数的国人,实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南宋诗人林景熙在国亡之后,写了《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他在诗中沉痛地哭告陆游在天之灵:“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手。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已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两诗同读,痛上添痛,令人“未尝不为滴泪”。

最早的情诗

最早的情诗,是《诗经·周南》中的《关睢》。它既是十五国风的第一篇,也是整个《诗经》的首篇。古人说它是歌咏后妃之德以正天下夫妇,或是大臣毕公刺周康王好色晏起。现代人多认为它是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间情诗,或写上层社会男女恋爱的作品。全诗三章:第一章写美丽的淑女是君子的最佳匹配;第二章写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如愿以偿的苦闷;第三章写男子与女子在情深义笃时的欢乐情景。诗歌写对爱情的追求既大胆而直率,但又能当止则止,确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典范之作。

最有名的无题爱情诗

最有名的无题爱情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约813—约858)的无题爱情诗。此类诗,因作者不便明写,故多标“无题”或取首句前面二字为题。为什么不便明写?因为涉及爱情,同时可能别有寄托。这些诗,多属七言律诗,它交织着诗人对爱情的希望、失望以至绝望的种种复杂心情。其情思缠绵,辞藻精丽,比喻贴切,脍炙人口,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写对相隔遥远的情人悠长的思念。诗从别后相思成梦写起,把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揉合同写,反复渲染相会无缘的相思之苦与重山阻隔、别易会难的远别之恨。其相思无望的感伤情绪,也寄寓着作者仕途坎坷的难言之痛。《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写幽闺少女爱情失意,刻意伤春。开头两句写凄迷的春色,烘托出女主人公萌动的春心与春愁。接着写春闺的寂寞,以“烧香”“牵丝”谐音“相思”,并用贾纸窥帘和宓妃留枕两个典故,反映少女对爱情无法抑止的追求。最后发出“春心莫共花争发”的伤痛。诗中也可能寄托着作者身世沉沦的慨叹。《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写诗人在一个夜晚对阻隔在关山万重之遥的意中人深深的怀念,表达与所爱心心相印,却无缘倾诉衷肠和相见而不得相爱的慨叹。首联回忆良宵美景与所爱的人相聚的温馨情景;颔联憾感身无双翅、断不能飞越崇山峻岭与之相聚,只好寄情于两人的心心相印;颈联通过对意中人佳境的推想,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与自身孤独凄清寂寞之感;尾联写苦思无奈,时间无情,只好像飘转不定的蓬草,随着敲响的晨鼓去应酬官事。诗歌将爱情的阻隔与身世的飘零融合一起,涵蕴深刻,语言华美,色彩绚丽,构思细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句,词美情深,比喻贴切,成为千古名句。另一代表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诗人在暮春时节与所爱的女子离别的感伤与别后刻骨的相思。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和对理想的献身精神。首联写东风消歇、百花凋零之时情人间那种难分难舍的情景;颔联以春蚕丝尽与蜡炬泪干的谐音双关、比喻、像征等手法,表示生死不渝的爱情;颈联以想象对方的晓妆和夜吟的凄苦,进一步表达关切之情;尾联盼青鸟传书,更显出相思之诚。诗歌或许寄托诗人仕途失意的苦闷和仍怀希冀的心绪。全诗构思新颖巧妙,情怀回环往复,加之虚字照应、韵律和谐、想象细腻、语言警策,成为了一首优美动人、深情绵邈的名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李商隐这些无题爱情诗,其思想内容一般,但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早反映妇女反抗精神的诗歌

最早反映妇女反抗精神的诗歌,是约在前6世纪编定的《诗经·卫风》中的《氓》。它通过女主人公以纯洁诚挚的心追求爱情和幸福但终不能得,反在3年之后被负心的男子骗取了财物和爱情之后所遗弃的不幸遭遇,以及她无限悔恨的血泪般的倾诉和与不堪回首的过去彻底决绝的态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现实,深刻地揭露了那个社会制度的罪恶,强烈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特别是广大妇女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和为追求爱情自由、婚姻幸福和地位尊严而顽强反抗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在我们民族历史上诸如刘兰芝、祝英台、白娘子等无数典型人物身上发扬光大。

最早的长诗

最早的长诗,是《诗经·鲁颂》中的《閟宫》。它是鲁大夫公子奚斯所作,一说是史克所作。共8章,120句。是《诗经》中最长的一篇,也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长篇巨制。诗中赞颂周的兴起、鲁的建国及鲁僖公恢复疆土、修建宫庙等事。其文辞夸张,缺乏文采。有人见其铺张扬厉,便说它开汉赋之先声。

最早的著名叙事长诗

最早的著名叙事长诗,是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原名《焦仲卿妻》或《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现在流传的诗作有355句,1775言,其篇幅之长,是在它以前的叙事诗中所没有的。诗中叙述了汉末庐江郡的一幕家庭悲剧。女主人公刘兰芝,17岁嫁给了庐江小吏焦仲卿。夫妻感情甚笃,但焦母不喜兰芝。尽管兰芝日夜服劳,行为谨慎,仍遭焦母苛遇。不到3年,兰芝终被焦母逼归娘家。夫妻被迫痛离,初尚寄团聚之望,后却完全变成泡影。县令、太守先后遣媒为其子向兰芝求婚。兰芝迫于官势与兄威,先拒绝而后假允,并与仲卿密定同死之计。婚娶之日,兰芝自沉清池别世,仲卿亦自缢于庭树之上。

诗歌具有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它在我国诗歌史上,第一次以宏伟的篇幅、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完美的艺术形象,描述了一对青年夫妻的爱情悲剧,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并通过描写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即封建制度下的婚姻问题,深刻地揭露和有力的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伦理制度的罪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忠贞的爱情和为忠于爱情而宁死不屈地坚决反抗封建恶势力的叛逆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

诗歌叙述完整,描写细致,尤其是以生动的情节、典型的对话,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兰芝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焦仲卿是非分明,最后也走上了以死徇情的彻底反抗的道路;而焦母和刘兄,则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诗的结构谨严,剪裁得当,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诗歌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古代长篇叙事诗歌的艺术典范。它与《木兰诗》可谓异曲同工,后先辉映,被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它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了汉魏乐府群珠中的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千百年来,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由于它所提出的问题,是封建社会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这就使得这一悲剧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从而感动着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五四”运动直到解放后,它还不断地被改编成为各种剧本,深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最杰出的歌颂女英雄的叙事长诗

最杰出的歌颂女英雄的叙事长诗,是《木兰诗》。它也是北朝最优秀的一首民歌。大约作于北魏迁都以后、东西魏分裂以前、后魏与蠕蠕作战的年代,其后可能经过隋唐文人润色。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叙事诗之一,它完整地讲述了一个优美、生动的传奇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淳朴善良、刚毅果敢的女英雄形象。木兰本是个勤劳织布的普通姑娘,当残酷的战争降临人世的时候,她毅然勇敢地承担起了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重任,乔装男儿代父从军驰骋疆场。她买了“骏马”、“长鞭”,历经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功勋卓著。当她凯旋班师还朝之时,却拒绝了朝廷的重赏。她功成不就,身退故里。她回到家中,面对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脱下了战袍,着上了旧装,使同行的将士惊讶不已:原来这位转战十载、战功赫赫的“壮士”,竟然是一个乡村“女郎”。这些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使这个勇敢、坚毅、纯洁的姑娘更显出了天真、活泼、机智的本性。诗歌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鄙夷利禄,热爱家乡,表现了磊落轩昂的气度和朴实真挚的感情。在大敌当前之时,她不惜自我牺牲,不顾“男女有别”,以巾帼压倒须眉的气概,“弯弓征战作男儿”,既保全了老父,又捍卫了边疆。这在“女不如男”、妇女处在最底层的封建社会,具有巨大而深刻的教育意义。千百年来,使千千万万的中国妇女无不扬眉吐气。《木兰诗》的存在和广泛的流传,本身就是对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一个巨大胜利。全诗充满了乐观精神和浪漫色彩。其写作手法铺陈排比,隐喻精妙,刻画细致,描写具体,结构严谨,语言丰富,句型多变,铿锵有力。它和《孔雀东南飞》,同被誉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可谓异曲同工,交相辉映,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写作技巧上,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早写农业生产的民间诗

最早写农业生产的民间诗,是西周时代《诗经·豳风》中的《七月》。它也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歌。全诗8章,每章11句,共88句。诗中集中陈述豳地农奴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概况,深刻反映了西周前期统治者获而不劳与被统治者劳而不获的矛盾关系,具体地描述了中国最古老的农业生产面貌。无名诗人采用了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铺述了农夫们凄惨的遭遇,反映出被压迫者的怨恨和悲哀。诗歌叙事十分生动,而且写景状物也很逼真。全诗质朴无华,却感人至深。它记叙了大量的劳动生产知识,特别是关于五谷种植、蚕桑、织染等方面的知识。诗中涉及的植物有25种,其中农作物就有14种,由此可知我国3000多年前农业生产发展的水平。同时,诗歌较为详细地把农业生产者循时而作的情况叙述得有条不紊,被现代诗人闻一多誉为“一篇韵语的《夏小正》或《月令》”,在中国自然科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最长的七言叙事诗

最长的七言叙事诗,是唐代通俗叙事诗《季布骂阵词文》。全诗故事曲折,铺叙详赡,长达640句,320韵,4400多字。全用七言歌唱,一韵到底。其诗叙述项羽部将季布在阵上骂退汉王刘邦和汉王灭楚后悬重赏搜捕季布、季布几次蒙难但都凭仗机智绝处逢生的故事,同时也表现了刘邦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度。

现代最早的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