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苗猴面花在温暖地区9月播种,越年生栽培;北方地区多采用春季育苗,初夏移栽,作一年生栽培。育苗时间为:杂交品种1月下旬温室育苗,父本比母本早播7~10d;3月定植于大棚。常规品种2月下旬温室大棚育苗,5月初定植于露地。用营养土方育苗,营养土用壤土、腐叶土和沙等量混合配制,pH%5.5~5.8,EC值为0.5~0.75。落水播种,种子均匀撒入表面,轻压,不覆土或薄覆土,覆盖地膜保湿。发芽适温15℃~18℃,7~14d发芽。出苗后温棚全光照,介质温度降到10℃~12℃,中午光照强时需要适当遮荫。出苗10~15d后施0.1%尿素与0.1%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随苗龄增大,肥料浓度增加,苗龄25~30d,3~5片叶定植。
2.土地准备猴面花为异花传粉植物,昆虫传粉。杂色品种隔离500m,单色品种隔离1000m。土地选择冬季温暖、夏季凉爽湿润的沿山地区,露地制种栽培选在防日晒的半阴处,也可以与高秆作物间作。施腐熟农家肥667m2%3000~4000kg,过磷酸钙667m2%30kg,草木灰667m2%100kg作基肥。低垄栽培,垄高10cm,宽40cm,垄沟宽40cm。杂交品种大棚地膜覆盖低垄栽培,以减少茎在地面匍匐产生不定根,延长开花授粉期。
3.定植苗高10cm时,杂交品种大棚定植,常规品种定植于露地。定植株距25~30cm,密度:常规品种高秆667m2%4500~4800株,矮秆品种667m2%5000~5500株;杂交品种667m2%5000株,父本单独种植。
4.田间管理定植后灌水促进缓苗,土壤保持湿润,勤灌水而不积水。显蕾前适度控水,现蕾后正常灌水。缓苗后摘心2次,调整株形。5月下旬追施尿素667m2%15kg,磷酸二铵667m2%10kg;开花期追施磷酸二氢钾667m2%5kg;开花后,追施尿素667m2%10kg。温暖地区入秋后,追施1次腐熟饼肥越冬。注意不能往叶丛中浇水施肥,以避免花蕾和花朵霉烂。常见病害有叶斑病、白粉病。叶斑病可用65%代森锌500倍液喷雾,白粉病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虫害有蚜虫危害,参照其他花卉虫害防治。
5.收获留种种子成熟时自行散落,宜分批采收。当蒴果成熟尚未开裂前采收,制种产量:常规品种高秆667m2%15kg,矮秆品种667m2%10kg;杂交品种667m2%3~5kg。
十二、翠菊制种
翠菊(Callistephuschinensis(L.)Nees),英文名Common%china-aster,别名江西腊、蓝菊、八月菊等,菊科翠菊属一、二年生草本。原产中国,世界各国相继引入。矮型品种用于花坛、盆栽,中高型品种适于园林布置,也是重要的切花材料。花、叶均可入药。
1.植物学特征翠菊为浅根性,再生性强,耐移植。茎直立,分枝多,株高20~120cm。叶卵形至椭圆形,互生,具较粗的钝齿。叶柄有狭翅,基部叶有柄,上部叶无柄,全株疏生短毛。头状花序单生枝顶,总苞具多层苞片,苞片叶状。花瓣有舌状、管状、丝状,花盘边缘为舌状花。
原始种舌状花1~2轮,栽培品种的舌状花多轮;盘心管状花黄色,舌状花有白、蓝紫、桃红、粉红、天蓝、淡绿、乳白、乳黄等色。花型有重瓣、单瓣、半重瓣。瘦果楔形,浅褐色,花后约30d种子成熟,千粒重1.4~2.2g,寿命2年。
翠菊原产中国北部,喜凉爽、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寒,忌高温,最低温度2℃~3℃,遇0℃即受冻,夏季忌30℃以上的高温。种子10℃~15℃发芽,发芽适温20℃~22℃;生长温度15℃~25℃,夜间14℃~17℃。长日照花卉,对日照反应敏感,生长期每天13~15h日照有利于花芽分化;短日照处理后,开花推迟。喜光,耐半荫,怕干旱,夏季需水多,又忌涝,注意排水。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
翠菊在草花中品种最多,以重瓣品种最具观赏价值。
1.翠菊遗传和其他菊科花卉一样,头状花序的最外一轮小花延伸和扩展成舌状花瓣,其余为筒状花,原始种以单瓣花种类为主;当筒状花的部分或全部变成舌状花,就成为重瓣花,花瓣完全瓣化后只剩下雌蕊。舌状花的雌蕊可育,但因其管状的花瓣过长而妨碍授粉,一般不能结实。重瓣花经过长期选择,舌状花大部或全部盘花同时瓣化,形成托桂型或球形的全重瓣花,雌、雄蕊丧失,不育,采用扦插繁殖。重瓣花在土壤贫瘠、干旱等条件下偶有少量结实。
2.翠菊分类
(1)依据植株形态。可分为直立性、半直立性、分枝性和散枝性等。
(2)按植株高度。可分为矮型,30cm以下;中型,30~50cm;高型,50cm以上。
(3)按花型。分为彗星型、管瓣型、芍药型、菊花型、放射型、托桂型、鸵羽型等。
(4)按花期。分为早、中、晚3种。
(5)按花径大小。大花,10~12cm;中花,6~8cm;小花,3~4cm;微型,1cm。
翠菊制种常利用温室、拱棚早春播种育苗,晚霜过后移栽,地膜覆盖栽培,可减轻早霜危害,提高产量。
1.育苗在3月上中旬温室或大棚育苗,生育期长的品种及矮秆管状品种在2月下旬育苗;也可在3月下旬小拱棚一次性培育成苗。可用营养土方、营养纸袋育苗。培养土用园土∶腐叶土(或腐熟圈粪)∶河沙为2∶1∶1。苗床整理好后播种,均匀撒播,覆土0.5~1cm,播后灌水。出苗后晴天遮荫,防止高温烤苗,夜间注意防寒。翠菊耐移植,温棚育苗宜多次移植。第一次裸根分苗,现蕾可带土坨倒畦移栽二、三次,保持适当株行距。当苗高10cm,7~9叶时带土坨定植。定植前5~7d炼苗,灌水割土坨。
2.土地准备翠菊为常异花植物,重瓣品种天然杂交率很低,品种间隔离100~200m。重瓣程度较低的品种,天然杂交率高,隔离距离500m。翠菊忌连作,需轮作3~4年。施优质圈粪667m2%3000~4000kg,磷酸二铵等复合肥667m2%15~20kg。整地起垄,垄高10~15cm,垄肩宽40~50cm,垄沟宽50~60cm,覆膜灌水。
3.定植管理5月上中旬,晚霜过后定植,株距30~35cm,行距35~40cm。定植前清杂、去劣。定植后灌水缓苗,5~7d后再灌水1次,现蕾前中耕、蹲苗。6月初进入旺盛生长期开始追肥,追施尿素667m2%15~20kg。7~8月开花期施尿素667m2%10kg,磷酸二铵667m2%15~20kg,喷施0.3%~0.4%磷酸二氢钾和0.2%~0.3%硼砂。水分供应少量多次。旺盛生长期根据植株长势、叶形、叶色、花形、花色、单瓣或重瓣等特征清杂。翠菊侧枝多,在旺长期可以摘心,疏剪侧枝,每株保留5~7个花枝。
4.收获留种8~9月果实陆续成熟,成熟后分2~3次采收,后熟4~5d抖落种子。各品种产量差异较大,易受降雨、干热风等气候影响。单瓣混色松散型品种667m2%100~150kg;舌状花品种松散型667m2%50~100kg,紧凑型667m2%40~50kg;管状花品种和高秆品种667m2%50~150kg,矮秆品种667m2%10~20kg。
5.翠菊病虫害防治菊科草本花卉病虫害较少,但是连续制种栽培多年后,也容易发生病害。病害主要有黄化病、灰霉病、枯萎病、锈病、褐斑病等;虫害主要有红蜘蛛、蚜虫等。其他菊科花卉病虫害防治可参照翠菊。
(1)黄化病。由类菌体致病,感病后叶片呈淡黄色,植株长出帚状丛枝,丛枝上的花朵颜色均有程度不同的减褪,花瓣为淡黄绿色,能继续传染邻近植株。类菌体在雏菊、车前、天人菊等多年生寄主上存活。主要通过叶蝉、菟丝子等传播。防治应推广网室制种,定植缓苗后喷50%马拉松1000倍液,或40%辛硫磷1000倍液防治叶蝉。清除田间杂草,以减少传染源。发病初期,喷施农用链霉素素或土霉素4000倍液。
(2)灰霉病。葡萄孢属真菌,是翠菊常见病害,危害花、花梗、叶;严重时,花、叶均枯死,影响产量。菌核在病残体上或土中越冬,气温低于20℃、湿度大,容易发生,塑料温室、大棚发病较重。防治:注意温室通风,降低湿度,合理灌水。及时清除病株、病叶,减少侵染源。发病期喷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1500倍液。
(3)枯萎病。病原属半知菌亚门为尖孢镰刀菌翠菊专化型,能在病株残体上存活数年,随种子和土壤传播。全株发生萎蔫而干枯,病株根系发生不同程度的腐烂,在病株基部可以检查到粉红色或玫瑰色的分生孢子堆。防治方法:3~4年轮作,种子用0.1%升汞液浸泡30min灭菌;苗床土壤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67m2%2kg,与细干土30kg混匀,均匀撒入定植****,或重茬剂100~200mL灌定植穴;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根,0.25kg/株,连续2~3次;或用25.9%抗枯宁500倍液灌根,或用100mg/L(ppm)农抗“120”灌根。
(4)褐斑病。病原为壳针孢属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风雨传播。初期在叶片出现近圆形紫褐色病斑,后变成黑色或黑褐色;叶上病斑较多时,全叶变黄干枯。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7~8月高温多雨、植株过密易发病。防治方法:定植密度适当,排水良好;摘除病叶和病残体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500~7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7~10d喷1次,连续2~3次。
(5)红蜘蛛、蚜虫。用10%扑虱灵1000~1500倍喷雾,或1.8%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雾。
翠菊杂交制种较少,有人工去雄、人工授粉和利用雄性不育系,人工授粉两种制种方式。人工去雄,授粉制种用工量大,制种成本高,不适宜大面积制种。刘振廷在世界上首次采用雄性不育系两系杂交制种方法进行翠菊制种,经过4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已育成了多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使中国翠菊杂种优势利用处于领先水平。北京蔬菜花卉研究所等单位在21世纪初也开展了翠菊杂交制种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
§§§第三节常见一年生花卉制种
一、羽扇豆制种
羽扇豆(Lupinustexensis.),英文名Lupin,蝶形花亚科羽扇豆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别名鲁冰花、扇叶豆、毛羽扇豆。原产南欧,作花坛、花境,亦可盆栽或作切花。
1.植物学特征羽扇豆为直根系,主根发达,须根较少,不耐移栽。高秆品种株高1~1.2m,矮秆品种株高30~50cm,全株密生细毛。叶多基生,掌状复叶,小叶倒披针形,9~16枚。总状花序顶生,花排列紧密,长达60cm。野生种以黄花羽扇豆及蓝花羽扇豆为主,园艺栽培的有白、黄、橙、桃红、粉、紫色等以及双色品种,有高生种和矮生种。荚果被绒毛,种子黑色,千粒重25g。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羽扇豆喜凉爽,忌高温潮湿,夏季炎热多雨地区,不能越夏。发芽适温15℃~20℃,生育期适温15℃~25℃,能耐-5℃以上低温。喜光,略耐荫。需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沙质土壤,中性及微碱性土壤生长不良。
播种或扦插繁殖,生产中多用播种繁殖。温暖地区制种秋季播,北方地区春播制种。但应注意部分品种因生育期长,开花少、花穗短等不良表现。
3月上旬,用大棚营养土方育苗,营养土配制参照万寿菊育苗。播前浸种处理(包衣种子不处理),7~10d出苗。真叶完全展开后分苗,苗龄35d。5月初带土定植,低垄覆膜栽培。施硫酸铵种肥667m2%15kg,可调节土壤pH值。定植株距40cm,行距40cm,密度667m2%3800~5000株,定植后灌水缓苗。6月中下旬除去地膜,降低田间湿度,果实成熟期分批采收,制种产量667m2%30~50kg。田间管理措施参考香豌豆。
二、香雪球和岩生庭荠制种
香雪球(LobulariamaritmaL.Desv)或(Alyssummaritime%L.),英文名Sweet%alyssum,别名香荠、小白花,十字花科(Cruciferae)香雪球属(庭荠属)多年生草本,作一年生栽培。原产地中海沿岸,世界各地分布,中国北方地区公园及花圃栽培,有斑叶种和矮生种。
1.生物学特性香雪球植株小型低矮,高7~30cm,茎自基部向上分枝披散,全株被银灰色绒毛。单叶互生,叶条形或披针形,全缘。花序伞房状,花枝伸长,花芳香密集,花瓣淡紫色或白色,长圆形。短角果椭圆形,长3~3.5mm。种子扁平椭圆,淡红褐色,遇水有胶粘物质。千粒重0.5g。喜冷凉,较耐霜寒,忌炎热,种子发芽温度15℃~20℃,生长适温13℃~21℃。喜光照充足,稍耐荫,耐干旱,耐瘠薄,忌涝,对土壤要求不严。
2.制种技术要点香雪球采用低垄覆膜栽培。3月下旬直播或小拱棚育苗移栽,发芽阶段需光,种子裸露或覆盖少量细沙保持水分。10~12d出苗,苗期控水。5月中旬移栽定植,双苗至多苗定植。行距30cm,株距13~15cm,密度667m2%8000~10%000株。6月开花,生长期薄施1~2次尿素和磷酸二铵液肥,浅灌多次。种子成熟后剪花穗收获,抖落种子。
岩生庭荠(AlyssumsaxatileL.)又译作岩生庭芥,英文名Basket-of-gold,十字花科庭荠属多年生宿根草本,作一年生栽培。原产地中海沿岸,世界各地分布,中国产东北、华北、西北等省区,是近年来发展的优良地被花卉。
1.生物学特性岩生庭荠茎丛生,呈垫状,基部木质,株高15~30%cm。叶倒披针形,有时带匙状、有浅齿,灰色,被软毛,长5~10cm。密总状花序,花小,金黄色,萼直立,花期4月。短角果,钱币状扁圆形。种子小,千粒重0.5g,寿命2~3年。岩生庭荠耐寒,能耐-5℃以下低温;
但不耐夏季酷暑及多雨潮湿的气候。喜阳光充足,对土壤要求不高,宜生长在稍含钙质及排水良好的土壤。
2.制种技术要点采用播种繁殖,温暖地区8月育苗,9月定植。幼苗弱,移植时根系多带土。低垄覆膜栽培,双苗定植,密度667m2%5000~10%000株。越冬前灌封冻水,春末夏初开花。田间管理参照香雪球,制种产量667m2%5~15kg。
三、凤仙花制种
凤仙花(Impatiensbalsamina),英文名Garden%balsam,别名指甲花、海纳、透骨草,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草本。原产于温暖湿润的马来西亚、中国南部、印度、东非,现世界各地均有栽培。适合花坛和盆栽,花可染色,全草及花、种子均可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