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作物制种技术
24259700000102

第102章 主要牧草制种(2)

根瘤菌与豆科牧草的共生关系是专一的。根瘤菌有不同的种族,某一类的根瘤菌只适于接种一定的豆科植物种,同一类的豆科植物间可以互相接种,而在不同类别的豆科植物间则无效,这种对应的关系为互接种族。根瘤菌可分为苜蓿族、三叶草族、豌豆族、菜豆族、羽扇豆族、大豆族、豇豆族和紫云英族等8个互接种族。苜蓿族可接种于苜蓿、草木樨;三叶草族在三叶草属内可互接;豌豆族可在豌豆属、蚕豆属、山黧豆属、鹰嘴豆属互接;菜豆族在菜豆属的一些种可互接;羽扇豆族可在羽扇豆、无足豆两个属互接;大豆族在大豆属内可互接;豇豆族在豇豆、赤豆、胡枝子属内可互接;紫云英族在黄芪属植物间可互接。

上述互接种族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三叶草族的专一性最强,它仅限于三叶草属。苜蓿族也是一个专一性比较强的族,其中条裂苜蓿和金花菜的根瘤菌不能侵染其他种,而其他种的根瘤菌株也不能侵染这两个种。而羽扇豆、大豆、豇豆根瘤种族间能互相接种根瘤,豌豆与三叶草根瘤菌种族间也可互相接种。

豆科牧草根瘤菌固氮的效果,取决于豆科牧草的种类、根瘤菌种的品性、土壤类型及其利用程度、土壤酸度、湿度及气候条件等。接种首先要选择正确的根瘤菌种类及有效的根瘤菌菌系,最好是从其自身豆科牧草植株上分离出的侵染力强、固氮能力强的优良菌种或菌系(有效根瘤菌形成的根瘤主要集中在主根上,个体较大,表面光滑或有皱纹,其中心粉红色或红色),接种方法有:1.干瘤接种在豆科牧草的开花盛期,选择健壮的植株将其根部仔细挖起,用水洗净,把植株地上茎叶切除,然后放入避风、阴暗、凉爽的地方,使其慢慢阴干。在牧草播种前,将干根破碎拌种,每公顷播种的种子需40~80株干根,用1.5~3倍干根重的清水与干根搅混,在20℃~30℃温度条件下经常搅拌,使其繁殖,10~15d后,可用来处理种子。

2.鲜瘤接种用0.25kg晒干的菜园土加少量草木灰,盛入容器中蒸0.5~1.0h,冷却后将根瘤30个或干根30株捣碎,用少量冷开水拌成菌液,与蒸过的土壤拌匀,置于20℃~25℃温度中保持3~5d,每天略加冷开水翻拌,即可制成菌剂。播种1hm2种子用0.75kg菌剂接种。

3.包衣接种把粘合剂与根瘤菌混合,然后用包衣机将混合液均匀喷在种子上。

用根瘤菌拌种,根瘤菌不能与日光直接接触,拌种宜在阴暗、温度不高且较潮湿的地方进行,拌种后应立即播种和覆土。用化学药物拌种过的种子拌根瘤菌时,应随拌随播,或将根瘤菌与锯末麦麸等惰性物质混合后撒在土壤内,然后再播种。

§§§第二节多年生豆科牧草制种

牧草种类多,制种方式多种多样,根据牧草栽培以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为主的特点,又结合牧草生长年限和植物学分类,把牧草分为多年生豆科牧草、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制种;

一、二年生豆科牧草和一、二年生禾本科牧草制种;木本和灌木类牧草不作介绍。多年生豆科牧草主要有紫花苜蓿、红豆草、多变小冠花、白三叶等,以紫花苜蓿为代表了解多年生豆科牧草制种技术。

一、苜蓿制种

苜蓿(MedicagosativaL.)英文名Alfalfa%clover,或称紫花苜蓿,为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加索和土库曼斯坦一带,最早在伊朗、土耳其栽培,汉代传入中国,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现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是中国北方地区品质最优良的牧草作物,也是制种面积最大的牧草之一。

1.植物学特征紫花苜蓿根系为直根系,根系发达,主根粗长,入土深3~6m,侧根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中。主根和侧根上根瘤较发达。茎直立或半直立,高100~150cm;有棱,略呈方形,深绿色、棕色或棕紫色,从叶腋着生很多分枝。三出复叶,小叶卵圆形或椭圆形,较狭小,先端带锯齿。总状花序,蝶形花,从叶腋和茎顶端出生;花柄长4~5cm,雄蕊联合成雄蕊管,每个花序有小花20~30朵,蓝紫色。荚果螺旋形,每荚种子7粒左右。种子肾脏形,黄褐色,表面有光泽,千粒重2g,500g种子有15万~25万粒。

2.开花授粉习性苜蓿开花顺序与花序形成的顺序一致,即自下而上,自内向外。总状花序的开花顺序也是自下而上,花序开花持续时间一般2~6d,以开花后2~3d最盛。一朵花能开2~5d。每天以9~12时开花最多,每个花序有花20~30朵。每个花序上小花的多少与花序在植株着生位置、花序形成的时间、品种和栽培条件等因素有关。在主茎上花序的花数多,侧枝上的花序小,花数少。全田一般开花延续40~60d,苜蓿有弹粉机能,在昆虫作用下,九合一离的雄蕊柱从龙骨瓣中被放出来,弹粉时柱头膜破裂,为受精和花粉管发芽提供了先决条件。高温和轻霜冻能引起自动弹粉,可获得少量的自交种。

3.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苜蓿适应性广,寿命6~8年,长者可达25年。喜温暖半干旱气候,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昼暖夜凉最适合苜蓿生长。抗寒性强,能耐-20℃~-30℃低温,有雪覆盖时可耐-40℃的低温。开花期最适温度22℃~27℃,相对湿度53%~75%。抗旱,耐贫瘠,高温高湿对苜蓿生长不利。喜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不耐强酸强碱土壤,pH%6~8为宜,在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地块上生长不良。

苜蓿属共有60余种,可分为:紫花、杂花和黄花三种类型。黄花苜蓿与普通苜蓿天然杂交形成了杂花苜蓿。除多年生苜蓿外,在一些国家还分布有一年生苜蓿栽培品种,澳大利亚至少有13种一年生苜蓿在生产中应用。常用的有:小苜蓿(M.Minima)、刺果苜蓿(M.Polymorpha)、筒状苜蓿(M.Truncatule)、串状苜蓿(M.1ittoralis)和小叶毛刺苜蓿(M.praecox)。串状苜蓿的栽培品种有哈比格(Harbinger),托那苜蓿(M.Tornata)的栽培种有托那菲尔德(Tonafield),筒状苜蓿的栽培品种有汉纳福德(Hannaford)、塞浦路斯(Cyprus)和博隆(Borung)等。中国栽培和野生的苜蓿有8种:即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天蓝苜蓿、南苜蓿、花苜蓿、褐斑苜蓿、矩镰荚苜蓿、野苜蓿等。

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内蒙古西部、新疆等省区属内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降雨少,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是国内苜蓿主要的制种基地。苜蓿多为常规品种,在国外有利用不育系进行自交系间杂交制种的尝试,本书主要介绍常规制种技术。

1.利用不育系进行自交系间杂交制种以自交系父本作为保持系,母本为不育系,采取两系法制种。一次种植的不育系母本和自交系父本可以多年使用,父母本间行种植,即可以获得杂交种。不育系繁殖采用无性繁殖;自交系父本利用系内植株交配结实。

2.常规制种技术

(1)土地准备。苜蓿为较严格的异花授粉作物,自交授粉率不超过2.6%。品种间及与其他苜蓿种间隔离1000~1200m。紫苜蓿种子小,苗期生长缓慢,容易受杂草危害,种子田的整地要求精细平整,没有杂草,墒情好,土壤水分在18%~23%。播前施腐熟农家肥667m2%2000~3000kg,过磷酸钙667m2%30~40kg。没有种过苜蓿的地块,播种前可以接种苜蓿根瘤菌。

(2)播种。苜蓿播种根据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春、夏、秋均可播种,以秋播最佳,但不能迟于8月上旬,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初。种子播种前在阳光下晒2~3d,如果硬实率高,可用机械处理或用15%的硫酸浸种20~30min后播种;或用70℃~80℃热水浸泡,冷却到30℃时浸种12~5h后播种。同时取老苜蓿地里的表层以下的湿土3份与苜蓿种子2份混合,均匀播入土壤,以达到根瘤接种的作用。播种方法有条播、撒播。条播行距50~80cm,播种量667m2%0.5~0.75kg,播种深度1.5~3cm,土壤水分条件好,宜浅,水分条件差宜深,播后覆土镇压。撒播增加20%播量,在平整土地后,均匀撒种,耙耱覆土、镇压,灌水。

(3)田间管理。在苜蓿出苗之前应连续灌水2次,促进出苗,出苗后中耕除草,防止草害。

苗高达到5cm和10cm时分别除草1次,并对第一茬草提早收割以防杂草结籽繁殖扩散。老制种田除草在早春返青时和每次刈割后进行。在播种前除草可以用灭生性除草剂克无踪、草甘膦等,也可以在播前1个月用氟乐灵土壤处理。苗期主要人工除草,使用药剂应用选择性除草剂,如盖草能、禾草克等灭杀禾本科杂草。在苗期施少量氮肥,在苗期、开花期和结荚期各灌水1次。生长期间要追施磷、钾肥,在孕蕾开花期喷施0.2%~0.4%磷酸二氢钾。在缺硼的土壤上还应补施硼肥。有条件可以在种子田中放养蜜蜂,1hm2放一箱蜂辅助授粉。制种田在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田间去杂去劣,清除混杂的病株、劣株、异株。

(4)刈割。当年种植的紫花苜蓿植株达不到刈割留茬高时,不进行刈割,留茬越冬,冬季严禁放牧。达到刈割标准的在早霜来临前30d左右刈割,以利越冬和翌年春季生长。越冬前最后一次刈割留茬为7~8cm,其他时间刈割留茬高度4~5cm。越冬前灌1次封冻水,降低越冬死亡率,促进翌年返青,春季返青至种子采收不再刈割。

(5)病虫害防治。苜蓿虫害主要有潜叶蝇、粘虫、金针虫等,通过增施磷、钾肥提高抗虫害能力。潜叶蝇、粘虫用2.5%天王星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l000~1500倍液喷雾;金针虫通过适时翻耕除草,精耕细作,压低虫口密度;播种时用50%的辛硫磷以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锈病、褐斑病等。白粉病、锈病用20%粉锈宁1000~2000倍液喷雾;褐斑病用50%多菌灵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

(6)收获留种。紫花苜蓿寿命较长,播种后第二年开始采种,采种期3~5年以上。北方苜蓿5~6月开花,7~8月陆续成熟,熟期不一致。收获应在大部分豆荚已由绿色变为黄色或褐色时(有1/2~3/4荚果成熟)进行。种株晾晒干后,在水泥场地或硬土场机械碾压、过筛,迅速水洗干净晾晒,制种产量在667m2%30~80kg。

二、沙打旺制种

沙打旺(AstragalushuangheensisH.C.Fuet%Y.H.Liu)英文名Erect%milkvetch,多年生豆科黄芪属草本植物。又名直立黄芪、麻豆秧、沙大王,温带旱生植物。原产于中国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北方及西南均有野生种,是中国特有的牧草、绿肥和水土保持兼用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原、西北、东北等地区。

1.植物学特征沙打旺主根粗长,入土1~1.3m;侧根较多,分布在15~30cm土层,根瘤多。茎中空,直立或斜生,株高l~2m,丛生,分枝10~35个或更多。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23片;小叶上疏被绒毛,背面密生绒毛,小叶长椭圆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蓝紫色,每个花序有小花17~79朵。荚果矩形或托圆筒形,种子小,黑褐色,千粒重1.7~2g。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沙打旺适应性强,耐旱、耐寒、耐盐碱、抗旱、抗风沙能力强。适宜生长温度20℃~25℃,具4~5片真叶的幼苗即能耐-30℃低温。喜高燥的壤土和沙土,适宜土壤pH%5~8,在低洼、潮湿、排水不良、黏重土壤上生长不良,容易根腐。

平地条播、坡地等高线沟种,施少量有机肥。播前晒种,顶凌播种或寄籽越冬条播。播种量667m2%0.25~0.5kg,深2cm,行距40~50%cm,播后随即镇压1~2次。2~3叶中耕除草,有条件的灌水。当年留苗过冬,2年以上刈割1~2次。返青期施少量氮肥,初花期喷施0.5%磷酸二氢钾,及时防治蚜虫、象甲等虫害,防治白粉病、茎腐和根腐病,并防止菟丝子寄生。当2/3果荚变黄一次性收割脱粒。

三、红豆草制种

红豆草(OnobrychisviciacfoliaScop.)英文名Sainfo,多年生豆科豆属牧草,又名驴食豆,有“牧草皇后”之美誉。主要分布在欧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及南部,中国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均有栽培。

1.植物学特征红豆草根系发达,主根直立粗壮,入土深1.5m以上;侧根发达,根瘤多,分布在0~30cm表土层中。分枝从根颈或叶腋处长出。茎直立,有棱,中空,高0.8~1.2m。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3~27片,长椭圆形。总状花序,花冠粉红色或红色。荚果半圆形,扁平,褐色,表面有突起的网纹,边缘有锯齿或无;荚果成熟时不开裂,含种子1粒。种子肾形,褐色,无休眠,易落荚,千粒重21~25g(带荚)。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红豆草适应性广,喜温暖干燥气候。抗旱、抗寒能力强,抗风沙。抗旱性优于紫花苜蓿。抗寒性不如紫花苜蓿,在-20℃以下地区,无雪覆盖时不能安全越冬。种子发芽适温15℃~20℃,生长适温20℃~30℃,幼苗生长迅速。适于砂性或微碱性土壤,忌酸性土、黏土及地下水位高的地方生长,寿命5~6年。

北方在3~7月播种,可带荚条播,根瘤菌接种。播前整地,清除杂草,秋耕宜深,春耕宜浅。撒播和条播均可,条播行距30~40cm,播深4~6cm,覆土。播种量667m2%3~4kg。春播当年收种,夏播要保证冬前苗高20cm以上安全越冬。苗期、结实期结合灌水、降雨配合使用氮、磷钾肥。苗期中耕除草。第2~5年制种产量高,种子收获适期为植株中下部荚果变成褐色时,晒干后及时打碾脱粒,精选入库。

四、多变小冠花制种

多变小冠花(CoronillaviriaL.),英文名Crown%vetch,又叫小冠花,豆科小冠花属多年生牧草,是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和牧草。原产于南欧和地中海东部,西亚、北非、北美等地有栽培,中国1973年引入,在江淮及北方各省区生长良好。

1.植物学特征多变小冠花主根和侧根发达,侧根水平方向扩展,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根上生不定芽,形成新植株和地下茎。茎中空有棱,柔嫩,半匍匐生长,长100~150cm,草层密集,草丛高60~100cm。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27片,长卵圆形。伞形花序,腋生,花冠粉红色,后期变为紫红。荚果细长如指状,3~12节,成熟后易从节处断裂成单荚,每节1粒种子,种子细长,红棕色,千粒重4g,硬实率4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