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起病隐袭,临床常以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蛋白尿或单纯性血尿等形式出现。部分病例可能同时有慢性乙肝、肝硬化等症状,如食欲减退、胃肠功能紊乱、肝区隐痛等。肝炎、肾炎的症状既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发生,甚至没有任何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而肾炎却是唯一的症状。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中约有75%的病例可有高血压。儿童患者多仅表现镜下血尿,极易漏诊,应常规检测血HBV标志物,以期早期发现。年龄小,病程短,肾小球内仅有少量沉积,且不伴肾小球硬化者,预后多良好,但如蛋白尿长期持续,肾小球已发生硬化,出现肾功能损害者预后不良。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预后较差,常缓慢发展为肾衰竭。
§§§第七节多发性骨髓瘤的肾损害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男多于女。异常浆细胞(即骨髓瘤细胞)浸溶骨骼和软组织,产生大量M球蛋白及其轻链从肾脏排泄,合并高血钙、高尿酸、高黏滞血症等因素,易累及肾脏,就诊时50%以上患者已存在肾功能损害。
一、病因病机
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骨髓瘤细胞起源于前B细胞或更早阶段。近年来研究发现C-myc基因重组,部分有高水平的N-ras基因蛋白质表达。被激活的癌基因蛋白质产物可能促使一株浆细胞无节制地增殖。淋巴因子中白细胞介素6(IL-6)是促进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的调节因子。
二、肾脏病理改变
(一)MM肾小管间质病变
主要有两种类型:
1.特征性改变
光镜下肾小管中大量骨髓瘤管型伴周围多核巨细胞反应,多见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管型色泽鲜亮,折光分层中有裂隙。电镜下可见管型由丝状或菱形结晶组成。
2.仅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而无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胞浆与基膜分离,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很少见浆细胞浸润。免疫荧光(IF)无特异性,部分有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管型中可有κ或λ轻链,白蛋白THP沉积,但与MM类型无关。若存在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则为慢性病变。
(二)MM肾小球病变
(1)轻链型淀粉样变(AL)发生在轻链型MM(占10%~20%)或IgD型MM中,多为轻链λ型。
(2)轻链沉淀病(LCDD),系膜增厚,基质增宽;系膜结节性硬化,如同糖尿病KimmelstieletWilson改变。
三、诊断要点
参照MM诊断标准。血、尿免疫球蛋白电泳有助于MM分型,确诊依赖骨穿和骨髓活检(浆细胞多≥15%,且有形态异常)。在此基础上:
(1)可表现如急性肾衰竭(无尿常发生在肾功能正常或慢性肾衰竭的基础上,常因脱水、造影剂、感染、药物等诱发)、慢性肾衰竭(40%~70%,进展较快,贫血出现早,肾脏体积多无缩小)或慢性肾小管功能不全(表现为尿液浓缩、酸化功能障碍,尿钾、钠或碳酸氢盐丢失增多、肾性糖尿、范可尼综合征等)。
(2)有60%~90%患者出现蛋白尿,很少伴血尿、高血压,有明显骨痛和贫血。
(3)尿凝溶蛋白阳性,血浆球蛋白升高,血浆蛋白电泳有M球蛋白峰。
(4)骨骼X线检查(颅骨、骨盆、脊柱、肋骨等)有溶骨性损害。
(5)骨髓象可见骨髓瘤细胞超过10%。
其中(3)、(4)、(5)三项中至少有两项阳性,结合临床可做出诊断。
四、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的肾损害,只能对症治疗,如能早期发现和治疗骨髓瘤,则有助于肾损害的改善。配合中医药治疗,对改善临床症状大有好处。
(一)中医辨证论治
1.阴虚夹瘀证
主证:头晕耳鸣,胸胁疼痛,骨痛剧烈,固定不移,肢体屈伸不利,咽干口渴,全身乏力,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暗红或有瘀斑,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活血化瘀。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生地30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山药15g,枸杞子15g,野菊花10g,桃仁15g,红花10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0g。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下同)。
加减:骨痛剧烈者,加乳香10g、没药10g、元胡15g、全蝎10g、蜈蚣2条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潮热多汗者,加煅牡蛎30g、煅龙骨30g、地骨皮15g,以潜阳固涩;烦躁失眠者,加酸枣仁30g、知母15g。
2.阳虚痰阻证
主证: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腰酸腿软,肢体麻木,抬举无力,骨痛有包块,面色白,形寒肢冷,大便溏稀,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舌质淡,舌体胖大有齿印,脉沉细或沉迟。
治法:温补脾肾,化痰通络。
方药:实脾饮合消瘰丸加减。茯苓30g,白术15g,草果10g,厚朴10g,木香10g,制附子10g,党参15g,枸杞子10g,牡蛎30g,昆布30g,浙贝母30g,夏枯草15g。
加减: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10g、竹茹10g、伏龙肝30g;纳差腹胀严重者,加大腹皮10g、砂仁10g、焦三仙各10g。
3.气阴两虚证
主证:面色少华,气短乏力,腰膝酸软,口干不欲饮,伴手足心发热,大便干,尿色黄,夜尿多,舌淡有齿印,脉沉细。
治则:益气养阴。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黄芪30g,太子参20g,生地15g,山茱萸15g,山药20g,茯苓15g,丹皮15g,枸杞子15g,当归15g,桃仁15g,红花10g,水蛭粉4.5g(冲服)。
加减:骨痛者,加全蝎10g、蜈蚣2条、乳香10g、没药10g;贫血严重者,加阿胶10g、鹿角胶10g。
4.热毒炽热证
主证:除骨痛和贫血症状外,伴高热、谵语、狂躁、干呕、腰痛、吐血衄血,咯血尿血,斑疹紫黑或鲜红,舌深绛紫暗,苔焦黄或遍起芒刺,脉细数。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60g,生地30g,生石膏30g,栀子10g,黄芩10g,知母15g,连翘10g,元参15g,赤芍15g,桔梗10g,生甘草6g。
加减:血尿加小蓟30g,白茅根30g,藕节30g;神昏谵语者,加石菖蒲30g,郁金15g,病情重者,加服安宫牛黄丸。
(二)一般治疗
(1)在发生肾功能损害之前,应鼓励饮水,防止脱水,并维持尿量3L/d。服用碱性药物以碱化尿液,防止异常蛋白质沉积于肾小管。
(2)避免作肾盂静脉造影和使用肾毒性药物。
(3)纠正高钙血症,可静滴生理盐水,并口服强的松25mg,一日3次,大多数病人高钙血症可缓解。一旦血钙正常,激素应尽早减量和撤药。
(4)定期作尿细菌培养计数,及时治疗并发的尿路感染,可减轻肾脏损害。
(5)骨髓瘤所致的肾损害,仅能对症治疗,如肾病综合征时,可用激素、利尿剂等。速尿对维持一定尿量(100ml/h)有帮助。但如能早期治疗骨髓瘤,则有助于肾损害的改善。目前多推荐使用间歇联合化疗,应请血液专科医生协助处理。
(6)应使用别嘌呤醇,直至血尿酸正常,才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治疗骨髓瘤,以避免发生急性尿酸性肾脏病。
(7)当出现肾衰时,应尽早开始透析治疗。
五、临证经验
多发性骨髓瘤所致的肾损害,如能对多发性骨髓瘤能作出早期诊断,进行早期治疗,则有助于肾损害的改善。在使用烷化剂和激素间歇联合化疗时,配合中药治疗,对改善症状、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均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治疗应按上述四个证型进行辨证论证,作者认为不论是阴虚还是阳虚,或气阴两虚,或热毒炽热,都必须重用活血化瘀药物,尤其是虫类破血逐瘀药效果尤佳,如水蛭、■虫等,是常用的药物。
§§§第八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PKD)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发病率为1/1000~1/400。ADPKD多在30~50岁之间发病,因此过去常称为“成人型多囊肾病”,实际上ADPKD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包括妊娠时的胎儿,故“成人型”这一术语并不准确,现已废用。ADPKD临床表现为双侧肾脏发生多个囊肿,囊肿进行性长大,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逐渐损害。本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如肝囊肿、颅内动脉瘤、心脏瓣膜异常及结肠憩室等器官损害,因此,ADPKD也是一种系统性疾病。
一、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①螺旋区—螺旋区相互作用假说;②二次打击说;③终止信号假说。具体可归纳为囊肿基因在毒素、感染等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二次打击”,使多囊蛋白功能丧失,引起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内代谢异常,上皮细胞增殖,形成微小息肉,阻塞肾小管腔,液体积聚。基膜成分异常,顺应性差,易扩张形成囊肿。细胞极性改变,使Na+-K+-ATP酶异位于小管细胞腔膜面,分泌液体,使囊内液体越积越多,囊肿进行性增大。
二、诊断要点
(1)有明确的ADPKD家族史。
(2)基因连锁分析结果阳性。
(3)B型超声检查双侧肾脏皮、髓质有多个液性囊肿。
(4)可有蛋白尿、血尿和白细胞尿,肾功能可有不同程度损害。
(5)常兼有多囊肝、胰腺囊肿、颅内动脉瘤。
(6)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展,ADPKD的诊断已达到症状前和产前诊断水平。
三、治疗
治疗分为早期干预、并发症治疗和肾脏替代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不食巧克力,不饮咖啡,避免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二)对症治疗
ADPKD常有腰痛、囊肿出血、感染、结石、高血压和颅内动脉瘤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以对症治疗为主。
1.止痛
如疼痛持续或较重时,可予以止痛剂。如果疼痛严重,可考虑手术治疗。
2.止血
ADPKD患者的肉眼血尿或囊肿出血多为自限性,故一般减少活动或卧床即可。有报道用醋酸去氧加压素和抑肽酶能有效控制严重出血。极少数出血量大的患者需要输血治疗。一些血透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血尿,应选用小分子肝素或无肝素透析。
3.感染
一般水溶性抗生素通过肾小球滤过,近曲小管分泌,脂溶性抗生素通过囊壁弥散进入囊肿。因此,应联用水溶性和脂溶性抗生素。
4.结石
鼓励患者多饮水,结石如有症状可采用震波碎石,内窥镜取石或手术取石。
(三)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作为肾功能损害因素之一,应给予有效监控。药物治疗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5~10mg,每日2次;贝那普利10~20mg,每日1次;培哚普利4~8mg,每日1次,如有咳嗽可换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科素亚25~50mg,每日1次,或厄贝沙坦150mg,每日1次。其他降压药如:钙通道抑制剂(CCB)、?茁受体阻滞剂、中枢性降压药和利尿剂可选择配合使用。对于药物不能控制的高血压,可考虑肾囊肿减压术、肾动脉栓塞术或肾脏切除术。
(四)囊肿穿刺抽液术
在B超的导引下,对直径大于5cm的囊肿行穿刺抽液术,并注入硬化剂,如无水酒精、四环素等,可消除部分症状;对单发性肾囊肿大于8cm以上伴有症状者,囊肿小于5cm或囊肿位于肾盂旁,不宜行囊肿穿刺抽液术。
(五)肾脏替代治疗
控制促进肾功能恶化的因素至关重要。当肾衰竭进展至终末期,需采取替代治疗。透析首选血液透析。
(六)中医治疗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作为辅助治疗,可延缓病程进展,改善ADPKD患者的预后。中医认为,多囊肾病是由瘀积所致,早期多见痰瘀内结的实证,若郁而化热,伤阴动血,便形成虚中夹实之证,疾病后期阴损及阳,气血俱虚而为虚劳。
1.湿热下注证
主证:发热或不发热,口干口苦,不欲饮水,腰部疼痛,小便频数,淋漓不尽,或涩而痛,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多见于ADPKD伴有感染。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清热通淋汤(作者经验方)加减。半枝莲30g,金银花30g,龙葵15g,石韦30g,地榆30g,柴胡15g,海金沙15g(包煎),乌药10g,益智仁10g,滑石18g,甘草6g。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下同)。
加减:发热重者,加黄柏10g、黄芩10g、连翘20g;血尿加小蓟30g、藕节15g、白茅根30g;小便量少加泽泻15g、车前草30g。
2.阴虚内热证
主证:腰部肿块,尿赤夹血,混浊如淋,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或尿时涩痛,小便频数,舌红少苔,脉细数。多见于ADPKD伴血尿者。
治法:滋阴清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10g,黄柏10g,生地15g,山茱萸10g,山药12g,泽泻12g,土茯苓30g,丹皮10g。
加减:伴湿热下注加半枝莲30g、龙葵15g、柴胡15g;血尿明显者,加小蓟30g、藕节15g、白茅根30g;尿色混浊者,加萆薢15g;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者,加玄参12g、花粉30g、栀子10g。
3.阴虚阳亢证
主证:头晕目眩,或头痛,耳鸣,视力减退,烦躁失眠,面色潮红,四肢麻木,甚至突然昏倒、抽搐,舌淡红,苔少,脉细数。多见于ADPKD伴高血压者。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子12g,叶菊花10g,生地15g,山茱萸10g,山药12g,泽泻12g,土茯苓30g,丹皮10g。
加减:如有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象明显,出现者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者,加钩藤15g(后下)、夏枯草12g、生石决明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如头晕目眩,或头痛,耳鸣,烦躁失眠,面色潮红等阴虚阳亢症候明显者,加生龟板30g(先煎)、生鳖甲30g(先煎)、酸枣仁30g(先煎);若见头晕、抽搐、四肢麻木者,加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
4.脾肾阳虚证
主证:腰部肿块增大,面色发白,小便短少,全身浮肿,畏寒肢冷,脘腹账满,舌淡体胖,苔白厚,脉沉细。多见于ADPKD晚期。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实脾饮加减。厚朴10g,白术20g,木瓜15g,木香10g,草果仁10g,大腹皮15g,制附子15g(先煎),白茯苓30g,炮干姜10g,益母草30g。
加减:浮肿甚者,加二丑10g(捣碎)、车前子15g(包煎);腹中疼痛者,加粗制元胡10g、川楝子10g。
四、临证经验
中医认为ADPKD是由于先天不足,肾精亏虚,经脉气血阻滞不畅,瘀血留滞,结于肾脏形成症积,随着疾病的发展而见腹部囊肿逐渐增大,出现腰部疼痛。故其病机是肾虚为本,气滞血瘀为病变的主要症结,故治疗上可分早、中、末三期。采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原则,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