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演员扮演了一天“代理医师”,除开药方由在幕后的真医师开列之外,他有模有样地询问病人的病情,并且努力开导病人要寻找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
心理医师在喜剧演员的教导之下,也演了一出喜剧。他忘却了自己的医师身份,在舞台上装疯卖傻,惹得观众捧腹大笑。心理医师站在舞台之上,看到台下有这么多的笑脸,他的心情也好极了。
之后两人又恢复各自的身份。有一天,喜剧演员又挂号来看心理医师。
“医师,我找到了平衡点,现在我知道了,其实我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我的每一个喜剧动作所引起的每个笑容是我的成就。我不想死了,因为我的存在可以帮助那么多不快乐的人,让他们获得生活上的平衡。”喜剧演员容光焕发地说。
心理医师微笑着点了点头说:“是啊!我也要谢谢你让我有机会知道,我也有能力制造许多的笑脸。”
从此以后,当病人坐在候诊室等候看病时,都能听到由心理医师的诊疗室中所传出来的幽默话语和病人的哈哈大笑声。
为什么幸福无处不在
人生的目的是幸福。幸福大多是主观的,它原本就深植于人们心中,在生存需求的满足中。因而,幸福无所不在。
人有生理上的需要,所以离不开物质生活。尽管金钱能买到一切物质的东西,可以充实人的物质生活,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却不是有了钱便能满足的。
人生在世,重要的不是过得如何舒服,活得多么安逸,而是要活得心安理得,快乐充实,充分地把生命的价值发挥出来。
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是来自不能用金钱去衡量的智慧和修养。金钱无法购得知识和学问,不能增进人的道德水准和涵养功夫,这一点是绝对无法否认的;不然的话,富人个个都是快活神仙了。
有个叫杜朗的人曾叙述过他寻找幸福的经历:
他先从知识里寻找,得到的是幻灭;从旅行里找,得到的是疲劳;从财富里找,得到的只是争斗和忧愁;从写作中找,得到的只是劳累。
难道知识、旅行、写作,与幸福快乐绝缘吗?显然不是,是杜朗的心态出了问题。后来,他改变了消极的态度,就有了幸福的新发现。
在火车站上,他看到一位中年男子走下列车后,径直来到一辆汽车旁,先吻了一下车内的妻子,又轻轻地吻了一下妻子怀中熟睡的婴儿——生怕把他惊醒。然后,一家人就开车离开了。杜朗由此感慨道:生活中的每一正常活动都带有某种幸福的成分。
对于某个人来讲,你可能是幸福的、满足的,也可能是不幸福的。
决定你幸福与否的因素只有一点——你接受积极还是消极心态的影响,而这个因素是你所能控制的。
心理学家说:幸福与心态的积极与否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决心获得这种幸福,那么就能得到这种幸福。而心态消极的人不仅不会吸引幸福,相反还排斥幸福。即使幸福悄然降临到身边时,也会毫无觉察,或者失之交臂。
有一则寓言说,有一个老人,在临死前对儿子说:
“孩子,我快死了,我希望你过上好日子。”
儿子说:“父亲,你告诉我,怎么才能使生活幸福?”
父亲答道:“你到社会上去吧,人们会告诉你找到幸福的办法。”
父亲死了,儿子就出发了,到外面的世界去找幸福。他走到河边,看见一匹马在岸上走,这匹马又瘦又老。马问:
“青年人,你到哪里去?”
“我去找幸福,你能告诉我怎么找吗?”
“小伙子,你听我说,”马回答道,“我年轻时,只知道饮水,吃草籽,我甚至把头转到食槽里,就会有人把吃的东西塞进我嘴里。除了吃以外,别的事我什么也不管。所以,当时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幸福的了。可是现在我老了,别人把我丢弃了。所以我告诉你,青年时要珍惜自己的青春,千万不要像我过去那样。不要享受别人给你准备好的现成东西,一切都要自己干,要学会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不要怕麻烦,这样,你就会永远感到幸福。”
青年继续走下去。他走了很多路,在路上碰到一条蛇。蛇问:
“小伙子,你到哪里去?”
“我到世界上去寻找幸福。你说,我到哪里去找呢?”
“你听我说吧,我一辈子以自己有毒液而感到自豪。我以为比谁都强,因为大家都怕我。我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其实大家都恨我,都要杀死我。所以,我也要避开大家,怕大家。你的嘴里也有毒液,所以,你要当心,不要用语言去伤别人,这样你就一辈子没有恐惧,不必躲躲闪闪,这就是你的幸福。”
青年又继续朝前走了。走啊,走啊,看见了一棵树,树上有一只加里鸟——它的浅蓝色羽毛非常鲜艳、光亮。
“小伙子,你到哪里去?”加里鸟问。
“我到世界上去寻找幸福。你知道什么地方能找到幸福吗?”
加里鸟回答说:
“小伙子,看来,你在路上走了很多日子了,你的脸上满是灰尘,衣服也破了,你已变样了,过路人要避开你了,看来,幸福同你是没有缘分了,你记住我的话:要让你身上的一切都显得美,这时你周围的一切也会变得美了,那时你的幸福就来了。”
青年回家去了,他现在明白:不必到别的地方找幸福,幸福就在自己身边。
还曾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人历尽艰险去寻找天堂,终于找到了。当他欣喜若狂地站在天堂门口欢呼“我来到天堂了”时,看守天堂大门的人诧然地问他:“这里就是天堂?”欢呼者傻了:“你难道不知道这儿就是天堂?”
守门人茫然摇头:“你从哪儿来?”
“地狱。”
你若渴了,水便是天堂;你若累了,床便是天堂;你若失败了,成功便是天堂;你若是痛苦了,幸福便是天堂。总之,若没有其中一样,你断然不会拥有另一样的。天堂是地狱的终极,地狱是天堂的走廊。当你手中捧着一把沙子时,不要丢弃它们,因为金子就在其间蕴藏。
对我们来说,幸福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又能拥有轻松休憩的时候。
幸福是拥有一些熟悉、不需客套的朋友,能够相互分担、分享彼此的烦恼、不快;尽管观点有所差异,却永远相互尊重。
幸福是拥有一些舒适的工作间;书架上列满了各式各样自己喜欢、对自己有益的、启发的书,笔筒里都是自己所珍爱的文具,四周有绿色植物芳馨围绕,还有一把坐再久都能觉得舒适的坐椅。
幸福是冬天泡个热水澡,夏天与家人大啖冰西瓜。
幸福是当自己自由闲适地弹奏,沉浸于巴赫、贝多芬的乐曲时。
幸福是拥有相互了解的人生伴侣,拥有身心的平和与宁静,不管境况是顺是逆,都能知足常乐、惜福感恩。
幸福是自觉到每天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成长,享有一种更具成果与创造性的生活。
幸福是与过去和睦相处,将目光对准现在,对未来保持乐观。
幸福是当我们对自己及周围环境或人生目的感到满足、和谐的一种状态。人生的幸福大多是主观的,因而,幸福无所不在。
如何让事实来说话
产生了猜疑心,就同乌云遮住了阳光一样,妨碍自己去观察事实真相。因而,对于周围的人和事,必须善于观察,善于调查研究,一定要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分析、思考问题。当然,要真正做到这点,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可以请自己信得过的人帮助参谋分析,消除一切荒唐可笑的想法。另外,遇事可多往好处想。通常,人在高兴和感激的时候,不大会多疑。许多事情,别人本来无心,你往坏处想,却会想出问题来。
汉献帝时,董卓架空皇帝,自己握有重权,任命他的亲友执掌兵权,就连他的侍妾刚生下的儿子也被封为侯爵。他性情残暴,随意杀人,部下将领稍有差错,就会被当场处死。当时司徒王允等大臣密谋除掉董卓。王允说服了董卓的随从侍卫吕布,让吕布作为内应,和王允等大臣布置的勇士一起杀死了董卓。董卓被杀时,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正在王允家做客,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很突然,不由得惊叹了一声,王允因此怀疑蔡邕是董卓的心腹,于是非常生气,斥责蔡邕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几乎使汉室灭亡,你是汉的大臣,应当和大家一样普天同庆,而你却怀念他的恩惠,为他而悲伤,这不是与他共同为逆吗?”于是马上把蔡邕逮捕了,交给了朝廷。蔡邕说:“我深明君臣大义,怎么可能背叛国家而袒护董卓呢!我情愿在脸上刺字,砍去脚,让我继续写完《 汉史 》。”许多士大夫同情蔡邕,设法营救他,但都没有成功。太尉马日碑对王允说:“蔡邕是旷世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典章非常精通,应当让他写完史书,这将是一代大典,况且他犯的又不是什么大罪,杀了他,会让天下士人失望的!”王允却说:“从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结果使他得以完成谤书《 史记 》,并流传后世。如今国运中衰,兵马就在郊外,不能让奸臣在幼主身边撰写文书,这既无益于皇帝的圣德,还会使我们这些人受到讥讽。”于是蔡邕就冤死在狱中。其实蔡邕只是因为有才华,受到董卓敬重,举荐为官,根本不是董卓的什么心腹。王允不顾客观事实,依照自己的猜疑想法,杀死了蔡邕,这一举动使董卓的部下感到了深深的危机,因为蔡邕都可以被怀疑成董卓的心腹,而失去性命,更何况自己是董卓的部将呢?于是董卓部将反叛,血洗长安。王允在蔡邕被杀不到两个月之后,也和自己的妻子、儿女一起被杀,他的猜疑和独断专行对人、对己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如何开诚布公信任别人
通常,人们对自己信得过的人,不大会产生猜疑;反之,越是自己不信任的人,越容易疑神疑鬼,总以为别人在同自己作对。因此,多疑的人应特别注意同别人直言相告,坦诚相处,有了彼此间的信任,猜疑的基础就不存在了。如果对某人一旦产生了猜疑,则更应如此,可以主动与对方接触,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互相交心通气。这样不但可以消除误会,驱散疑云,还能更加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并且,关系融洽,互相信任,有利于团结一致,携手前进,因多疑而引起的焦虑苦恼也就一扫而光。因此,建立自信,并与别人真诚相处是改变多疑心理的基本办法。同时还需注意抛弃成见和自我暗示。一般多疑的人往往是在主观上先假定别人对自己不满,然后把生活中许多无关的事拉扯在一起,来证明这个成见。有一些还是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来的,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真是“无端愁绪凭空来,全因猜疑生风雨”。因此,猜疑也是一种自我暗示的心理,它预先主观地设定一个框框,然后按图索骥,按框框取舍材料,进行自我论证。结果,疑心越来越重。因此消除猜疑还必须抛弃成见和这种自我暗示。
如何开阔心胸自我解脱
多疑的人心胸狭窄,固执己见。因此,必须针对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加以克服锻炼,做到心胸开阔,达观坦荡,自我解脱。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多参加文体活动,经常到郊外游山玩水,登高望远,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这样会使自己心胸开阔,生活得轻松活泼,充实愉悦,根本无暇去思索那些毫无意义的闲言碎语。久而久之,自己会变得豁达大度、乐观开朗起来,狭隘多疑的心态也会得以改变。
猜疑的解除自然就在于主动地与人交往,亲近人与人的关系,彼此互相信赖,以及在自己的心灵中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以积极的进取精神释放出心里的不平、积怨、苦闷与烦恼。疑心太重的人,于人于己都贻害无穷,所以有猜疑性格的人,应当彻底反思,重新审视自己,尽快摆脱疑心的泥潭。过多地陷入对平凡小事的猜疑中,对别人的一言一行都过于敏感,时刻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印象这类琐事,时刻担心别人小看了自己,轻视了自己,无端地猜疑别人,这全是心理脆弱、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全是自出难题,自设障碍,自找苦吃。
如何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保守思想,这是嫉妒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所以改变这种社会观念,是克服嫉妒心理的一剂良药。营造良好的社会竞争环境,以竞争环境来疏导嫉妒心理,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营造一个以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为主导的社会良好环境,就会使嫉妒之风无立锥之地。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可以让人人都愉快地接受“合理超越别人或被别人超越是极其自然的”这样一种心理。
合理的竞争观念,还会使人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一个人了解了自己,便不会怨天尤人,便不会嫉妒,因为他知道自己办不到的就是办不到,办得到的就是办得到。比如烈日下汗流浃背的建筑工人,不会嫉妒办公室里的建筑设计师;兢兢业业的清洁工不会嫉妒西装革履的总经理一样。
另一方面,属于暂时领先而惟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类型的嫉妒者,要时时开导自己:世上万事万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业绩和成就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原来先进的东西,必将被更先进的东西所代替,“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所以企图垄断某种先进的成就,永远当“权威”,不让别人超过去,是根本办不到的。一个人的精力有限,生命有限,不可能成为某一技术或某一学科的永久权威。有智慧的人,当自己成名之后,更应谦虚、谨慎,甘当后起之秀的“人梯”,扶持他人赶上来,为他人的事业成功添砖加瓦。当他人在自己扶持和帮助下获得了惊人的成就,或者超过自己时,不但不嫉妒,反而由衷地高兴,这才是学者、专家和权威们应有的风度和胸怀。甘当“人梯”,把他人扶持上来,不但不会损害自己,而且愈显得高尚和伟大,其声誉也将愈来愈高,备受人们的钦佩和称颂。我国多次获得全国围棋比赛冠军的著名围棋名将聂卫平,在一次全国围棋比赛中败给了后起新秀,事后他写了篇文章在报纸上发表,题目就叫《 没拿冠军,我也高兴 》。为什么呢?他说:“当年我们脱颖而出,超过了老一代棋手,今天小将又战胜我们,过一段时间,又有新的新秀战胜他们。这正是我国围棋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聂卫平的眼光可以说是非常长远的,值得很多人学习。
为什么自我期望值不要过高
要避免和克服嫉妒,重要的一条是期望值不要过高。那种不切实际的奢求,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不能达到,反而容易产生嫉妒。每个人都要冷静而客观地衡量自己的主客观条件,掂一掂自己的分量,制定目标,力求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可过高地要求自己。当经过努力达不到既定目标时,不要气馁,更不要嫉妒达到目标的人。要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把目标修订得更切合实际一些,使其稳步、踏实地前进,切不可对超过自己的人嫉妒起来。如果自己未达到目标人家达到了,就嫉妒人家,做些有损他人的事,既对他人不利,对自己也无所裨益。在嫉妒别人成功的愤懑情绪困扰下,必然踏步不前,甚至更加落后,原来可以达到的期望值,反而达不到了。所以,嫉妒别人的结果,倒是害了自己,误了自己的大事,岂不是太愚蠢吗?目标要视自己的力量和条件而制定,实事求是。这样,既可达到目标,又不会嫉妒他人,何乐而不为呢?
如何冲破障碍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