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咨询全集
24215300000013

第13章 从友情中体味温馨(5)

很多上班族都因上班时间受限制,在接送孩子上学这个问题上大伤脑筋。失业司机李松透过这一现象看到了商机,便开了一家家政服务部,专门负责接送孩子上学。刚开始时,很多家长都跟他联系,让他接送孩子。但李松认为自己不是为了替人分忧,而纯粹是为了赚钱。营业后,他对孩子们缺乏爱心和耐心,在接送的途中,有的孩子口渴了他不给喝水,有的孩子吵闹打架他也不予制止,甚至有的孩子尿急他也不理不睬,并且还经常出现漏接孩子的现象,这使得家长们整日为孩子提心吊胆。才过了两个月,就再也没有孩子愿让他接送了,他的家政服务部也只好“关门大吉”了。而离他不远的另一家服务部则与他的经营方式完全相反,他们在接送车上备好了食品、开水和玩具,对孩子们细心照顾,并且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些做法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孩子们的喜爱,他们的生意也日益红火起来。

如何使他人感到人生的幸福

在众多监狱探访者中,塞拉·马丁虽然远不如弗罗依小姐那样赫赫有名,但事实上她所做的工作却更为出色,并充分体现出女性的真诚与勇气。

塞拉出身贫寒,10岁时就成了孤儿,失去父母后的她来到雅玛斯镇附近的肯斯特与祖母生活在一起,靠帮别人做针线活儿度日,每天只能赚到可怜的1先令。1819年,一位妇女因虐待自己的孩子而被判监禁,关押在雅玛斯镇监狱中。这一事件一时之间成为小镇上人们的谈资。塞拉,这位年轻的缝纫女工被这一事件的审判报道所深深触动,产生了要去监狱中探访并劝诫这位母亲的想法。以前,每当塞拉路过监狱的围墙时,她都会有一种冲动要到监狱里去探视那些囚犯们,为他们诵读《 圣经 》,帮助他们重返社会。

终于有一天,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决定要去见一见那位被囚禁的母亲,于是她走进监狱的门廊,敲了门,请求看守让她进去。由于种种原因,她被拒绝了,但是她没有放弃,她又重返监狱,提出了她的请求,这一次她得到了许可。很快,那位母亲就站在她面前。当这位女囚得知塞拉的来意时,她深深地被感动了,她流着泪向塞拉道谢。正是这些感动的泪水和感激的话语极大地影响了塞拉后来的生活。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位贫穷的缝纫女工一边靠帮别人做衣服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一边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去监狱探望囚犯,帮助他们改邪归正。那时的监狱既没有牧师也没有教师,而塞拉就集这两者于一身,为犯人们诵读圣经,教他们读书写字。除周末和其他闲暇时间外,塞拉还拿出一整天的时间在监狱工作,她说,“我仿佛能感到上帝的祝福”。她教给女囚如何织毛衣、缝纫、裁剪;做成的衣物所得的钱她用于购买新的材料和继续开展她的教育工作。同时,她也教那些男囚编做草帽、便帽、灰色棉布衬衣,甚至还教他们缝缀各色花片。只要这些事情能让他们不再懒散无为,并能帮他们从过去的思想阴影中走出来。塞拉把这些产品收入所得中的一部分钱拿出来设立了一个基金,用于付给他们报酬,这样有助于他们日后靠自己的诚实劳动立足于社会,而与此同时她也从他们的点滴进步中得到了满足。

由于塞拉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在监狱工作中,她的服装制作生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挽救日益萧条的生意,是否需要暂时放下监狱的工作就成了塞拉面临的一个难题。然而,她早已有了决定,她说:“我早已经考虑过自己的得失。而当我向那些犯人传授真知的时候,我感到自己是个对他人有益的人,他们需要我。也算是奉上帝之意,施其恩于人吧,与此相比,我个人的损失,简直就是微不足道的。”塞拉仍然每天花6~7个小时做狱中犯人的工作。很多犯人出狱后很快便融入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中,成为有用的人。要知道,如果没有塞拉的努力,这些人现在很可能仍是一些浪荡的社会闲人。新来的囚犯们往往桀骜不驯,不服管制,而塞拉最终还是以自己的耐心和宽容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配合。那些挤满了监狱的囚犯们,无论是老道的惯犯、粗鲁的伦敦扒手、无赖的街头阿飞,还是举止不羁的水手和行为放荡的妓女,还有那些走私者和偷猎者,他们无一不被这位充满爱心的妇女的亲切和蔼所打动,在她的帮助下他们中有些人于一生中第一次拿起笔来写字或尝试写作。塞拉获得了犯人们的信任,他们在她面前哭泣、忏悔。对于犯人们的正确想法,塞拉给予肯定和支持,她鼓励那些灰心失望的犯人们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并尽力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帮助他们走入正途。在这位热情好心的妇女从事这项高尚工作的20多年时间里,她几乎没有得到别人的任何鼓励和帮助。她的生活仅靠她祖母留下的每年10~12英镑和加工衣服的微薄收入来勉强维持。在塞拉从事此援助工作的最后两年,雅玛斯镇的镇长得知她的义务劳动为政府节省了监狱牧师和教师的开支(此两项开支为法定支出)后,决定每年给予塞拉12英镑的报酬,但是政府粗俗的态度深深伤害了她的感情。她并不愿成为拿薪水的政府职员,只想以自己倾注了爱心的劳动来换取钱财。

然而,监狱委员会无礼地告诫她:“如果你想要获得许可进入监狱就必须答应我们提出的各种条件,否则将会被赶出去。”就这样,在后来的2年时间里塞拉成了每年有12英镑报酬的监狱牧师和教师。当时的塞拉已经年老体衰,在监狱这种不友好氛围的打击下,她倒下了。在临终之际,塞拉重新获得那种她以前在闲暇时间所拥有的灵感,又开始写作宗教诗歌。也许她的诗从艺术角度看并不那么出色,但是那些充满了基督关爱的诗句却真正发自于塞拉的灵魂深处。事实上,塞拉的一生远比她所写的任何诗句都更加高尚——充满了真诚、勇气、坚毅、爱心和聪慧。

她的这句诗恰恰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吾生之最大愿望乃使他人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为什么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

世上的万事万物有其本来面目和自然之理。一个女人过日子,必然孤凄;一个男子度时光,必然寂寞。鱼儿必定成群游荡,大雁飞行必定成队成行……这就是事物的道理。

自然的法则就是这样,和为贵,合则全。何况人与人之间呢?圣贤的思想就是依据这些原则形成的,人与人的合作也是因为这些原则而建立起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

然而,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常常走向它的反面。关系闹翻,翻脸不和时,合作的关系便破坏了,彼此都把对方视为仇敌,并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一钱不值。

天下纷争大乱,和为贵的想法丢了,合则全的做法就成了累赘。强者称雄,各拉一班人马,各立一种旗号,道德标准不统一,是非曲直各执一端,各家学派也都以一孔之见沾沾自喜,并抨击对方。一孔之见如果可取,结合起来便是众人乾坤大。

比方说,耳能听,眼能看,嘴能吃,鼻子能闻,皮肤能感觉,手能灵巧地做事,脚可以致千里,都有各自独具的功能,不能彼此废弃,也不可相互代替,就像万空众技,各有长处,因而,各有自己的用途。虽然如此,但都只是一技之长,不能全面。

人与人闹翻,否定他人,就会自己孤掌拍不响,独木不成林。必须尽快另找合作者。强者称雄,天下纷争,社会的和谐平衡打破了,强者就是在削弱自己,可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所以,了解和为贵、合则全的人,争而不离,争而和合,因而强者更强,吵而更亲,心心相交,不打不相识,事业更繁荣。

不争不吵,不斗不鸣,本来不可。嘴唇与牙齿也有互相冒犯的时候。争而和,争而合,事业便发达,人口便兴旺,事情本来如此。所谓和气生财,“和为贵”,商场上很忌讳结成仇敌,长期对抗。商场上很容易为了各自的利益争执不下,甚至争斗不休。或者因为一笔生意受到伤害,从而耿耿于怀。但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反目成仇、结成死敌的必要。

有位商界老手说过:“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今天可能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争吵,或者为争一笔生意搞得两败俱伤;然而,说不定明天携手,有可能共占市场,互相得利。

所以,有经验有涵养的老板总是在谈判时面带微笑,永远摆出一副坦诚的样子,即使谈判不成,还是把手伸给对方,笑着说:“但愿下次合作愉快!”

因为,商场上树敌太多是经营的大忌,尤其是当仇家联合起来对付你,或在暗中算计你时,你纵有三头六臂,你也难以应付。况且,做生意的主要精力应用于如何开拓市场,如何调动资金,如何做广告宣传等方面,如果老是用在对付别人的暗算与报复,难免会顾此失彼。

中国有句老话:生意不成人情在。商人一般都较圆滑,这也是多年积累的经验所得。

人与人间,或许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在办公室里,这种仇恨一般不至于达到那种地步。毕竟是同事,都为同一单位工作,只要矛盾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境况,总是可以化解的。记住:敌意是一点一点增加的,也可以一点一点消灭。中国有句老话:冤仇宜解不宜结。同在一家公司谋生,低头不见抬头见,还是少结冤家比较有利于自己。不过,化解敌意也需要技巧。

与你关系最密切的同事,心底里原来对你十分不满。他不但对你冷漠得吓人,有时甚至你跟他说话,他也不理不睬。有些关心你的同事,会私下探问:为什么你的好友对你如此不满?

当你面临这种人际关系的困境时,奉劝你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不要做“小人”,所谓“少一个敌人等于多一个朋友”,开开心心地去履行新职,又与旧公司保持良好关系,才是上上之策。

为什么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

帮助别人,其实就等于帮助了自己。一个人在帮助别人时,无形之中就已经投资了感情,别人对于你的帮助会永记在心,只要一有机会,他们会主动报偿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死后灵魂进入了天堂,他问上帝:“为什么天堂里的人很快乐,而地狱里的人一点也不快乐呢?”上帝说:“你想知道?那好,我带你去看一下。”

他们先来到地狱,走进一个房间,看见许多人围坐在一口大锅前,锅里煮着鲜美的食物。可每个人都又饿又失望,原来,他们手里的勺子太长,没法把食物送到自己嘴里。

上帝说:“我们再去天堂看看吧。”于是他们来到另一个房间,看见的是另一番景象:虽然人们手里的勺子也很长,可是,这里每一个人都显出快乐又满足的样子。

这个人很奇怪,上帝微笑着说:“你看下去就知道了。”

开饭了,只见这里的人们用勺子把食物送到了别人的嘴里。

许多人活一辈子都不会想到,自己在帮助别人时,其实就等于帮助了自己。他们会问:“明明是我去帮助他们,他们受惠,怎么是帮助自己呢?我受的惠在哪里呢?”其实一个人在帮助别人时,无形之中就已经投资了感情,别人对于你的帮助会永记在心,只要一有机会,他们会主动报偿的。

一个极其寒冷的冬日的夜晚,路边一间简陋的旅店迎来一对上了年纪的客人。然而不幸的是,这间小旅店早就客满了。“这已是我们寻找的第十六家旅社了,这鬼天气,到处客满,我们怎么办呢?”这对老夫妻望着店外阴冷的夜晚发愁地说。

店里的小伙计不忍心这对老人出去受冻,便建议说:“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今晚就住在我的床铺上吧,我自己在店堂里打个地铺。”老夫妻非常感激,第二天要照店价付客房费,小伙计坚决拒绝了。临走时,老夫妻开玩笑地说:“你经营旅店的才能真够得上当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

“那敢情好!起码收入多些可以养活我的老母亲。”小伙计随口应道,哈哈一笑。

没想到两年后的一天,小伙计收到一封寄自纽约的来信,信中夹有一张往返纽约的双程机票,信中邀请他去拜访当年那对睡他床铺的老夫妻。

小伙计来到繁华的大都市纽约,老夫妻把小伙计引到第五大街和三十四街交汇处,指着那儿的一幢摩天大楼说:“这是一座专门为你兴建的五星级宾馆,现在我们正式邀请你来当总经理。”

年轻的小伙计因为一次举手之劳的助人行为,美梦成真。这就是著名的奥斯多利亚大饭店经理乔治·波菲特和他的恩人威廉先生一家的真实故事。

真正有涵养的人,在别人适逢痛苦或遭遇不幸时,绝不冷眼旁观,而是尽自己的力量和可能给予同情和帮助。即使是再普通的关系也应该表现出你的热情。只有真诚地待人,别人才会真诚地对你。那种虚情假意、华而不实,甚至想捉弄人、看别人笑话的人,是注定不会得到朋友的。只有互助才会双赢。

玫琳·凯曾是一位失败的女性,她失去了工作,又被丈夫无情地抛弃,但是她将厄运还给了上帝,她又微笑着站起来了,而且是帮助众多生活在困苦中的妇女共同站了起来。她的这种巨变的动力来自于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钓鱼高手到鱼池垂钓,不久收获颇丰。忽然间,鱼池附近来了十多名游客,也开始垂钓。没想到,他们怎么钓也是毫无成果。

那两位钓鱼高手,一位孤僻而不爱搭理别人,单享独钓之乐;而另一位却是个热心、爱交朋友的人。爱交朋友的这位高手,看到游客钓不到鱼,就说:“这样吧!我来教你们钓鱼,如果你们学会了我传授的诀窍,而钓到一大堆鱼时,每十尾就分给我一尾。不满十尾就不必给我。”

对方欣然同意。就这样,这位热心助人的钓鱼高手,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指导垂钓者,获得的竟是满满一大箩鱼,还认识了一大群新朋友,同时,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备受尊崇。而另一个同来的钓鱼高手,却没享受到这种服务人们的乐趣。他闷钓一整天,收获也远没有同伴的多。

因为玫琳·凯勇于改变,她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一种既帮助了别人又帮助了自己的快乐事业——直销。

20世纪30年代,一位妇女上门推销儿童书籍,她告诉玫琳·凯,如果玫琳·凯能够卖出10套,就可以免费得到一套。玫琳·凯于是向朋友推销。在9个月中,她共售出价值2.5万美元的书。发现她的销售才能后,她决定开创自己的直销公司,从事一项助人又助己的事业。

不久,玫琳·凯化妆品公司开张营业。她的公司通过雇用直销人员向客户讲解美容知识来销售产品,玫琳·凯公司提供高达50%的佣金,同时,直销人员也可以从下线人员的业绩中赚得佣金。她的公司让兼职者有充分的弹性,让妇女在不影响家庭的情况下赚钱贴补家用。她说:“钱并不是我最感兴趣的,我想要的是提供妇女别处没有的机会。”

玫琳·凯公司为妇女提供了诸多的就业和事业发展的机会,曾有新闻报导说:“她所解放的妇女,比女权运动者史戴能解放的还多。”

给予别人帮助吧,说不定哪天你也会碰上乔治·波菲特那样的好运。

如何不带一点儿怒气

在社交活动中,人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情绪会有很大的波动。不善于控制情绪面对不同就会使社交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