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无病一身轻全集
24074000000019

第19章 常见传染病治疗(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此病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呕吐,头痛项强,皮肤淤点淤斑,昏迷惊厥为主症。发病急、变化快是流脑的特征。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以小儿和青少年患病为主。病情较轻且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好,一般都能恢复而不留后遗症。若年龄小,抵抗力差,发病急暴,病情严重者(如反复惊厥,深度昏迷,广泛淤斑等),预后不良,或可造成后遗症。

【症状】

1.上呼吸道感染期:初见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痛流涕等。此期与其他病原菌引起者不易鉴别,多数患感染即中止于此期,而不发展为菌血症、败血症和脑膜炎。

2.败血症期:高热恶寒、头痛呕吐,神志淡漠,面色呆滞。70%患者在起病数小时后即可出现皮下出血点和淤斑,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并可形成大疱和坏死。血培养多阳性,脑脊液可正常,淤斑涂片可找见脑膜炎双球菌。

3.脑膜炎期:本期症状可与败血症期同时出现,也可稍晚出现。高热,淤斑,头痛剧烈,幼小儿童可表现为突然惊叫不安,呕吐频繁,常呈喷射状,并有烦躁谵语,嗜睡昏迷,四肢抽搐,同时出现脑膜刺激征,克氏征、如颈项强直,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阳性,脑脊液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及涂片多为阳性。

4.病因分型。

(1)普通型:此型多见,约占流脑发病者的90%。除少数病例于起病前数小时或1~2日有轻微的上感症状外,大多起病较急,突然高热,体温多在40℃以土,伴恶寒或寒战,随即出现反复呕吐、头痛、烦躁,皮肤淤点或淤斑,进而出现惊厥。脑膜刺激征阳性。

(2)休克型: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起病即有高热、呕吐、惊厥,并在短期内出现全身广泛性淤点淤斑,迅速融合扩大,多在24小时内发生休克。早期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发花,手足发凉,脉搏细数,神志尚清或嗜睡,血压正常或稍低。晚期血压下降或测不出,神志昏迷。脑膜、刺激征多阴性,脑脊液也无显著异常,但淤斑涂片及血培养多阳性。

(3)脑型:多见于年长儿及青壮年。除高热,皮肤淤点外,头痛剧烈,极度烦躁或尖叫,频繁剧烈呕吐,反复抽搐或持续不解,四肢强直或角弓反张,神志模糊并迅即昏厥,面色苍白发绀,血压上升。发生脑疝后,肌张力下降,全身松弛,深度昏迷,呼吸微弱不规则,眼球固定,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最后瞳孔散大而呼吸停止。

【治疗】

1.西医治疗。

(1)普通型首选磺胺嘧啶(sD)或复方新诺明(sMz+TMP),或青霉素,重症及暴发型可选氨苄青霉素或氯霉素。

(2)对休克、脑水肿等,应及时进行抗休克、降颅压及激素治疗。

2.中医治疗。

(1)急性期。

①解表清里。

方药:葱白3根、淡豆鼓10克、连翘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桔梗6克、竹叶10克、生甘草3克。

②泄热解毒,清气凉营。

方药:生石膏(先煎)30克、黄连3克、黄芩10克、水牛角(先煎)30克、生地10克、知母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竹叶10克、芦根30克、龙胆草10克、紫草10克、鲜竹沥10克。

中成药:紫雪丹。

③清营泄热,凉血解毒。

方药:生地10克、玄参10克、水牛角(先煎)20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青黛10范、紫草10克、山栀10克、生蒲黄10克、仙鹤草10克、白茅根30克、生大黄5克。

④清热解毒,开窍熄风。

方药:羚羊角粉(冲服)3克、钩藤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山栀10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茯神10克、龙胆草10克、赤芍10克。

中成药:可静点清开灵注射液,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

⑤养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人参(煎汤另兑)10克、炙附子(先煎)10克、龙骨(先煎)20克、牡蛎(先煎)2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灸甘草10克。

中成药:可静点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⑥养阴益气,佐以清热。

方药:西洋参(煎汤另兑)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知母10克、生地10克、龟板(先煎)20克、黄柏10克、秦艽10克、甘草6克、乌梅10克、赤白芍(各)10克、木瓜10克、忍冬藤10克、丹参15克。

(2)后遗症期。

①滋阴养血,柔筋熄风。

方药:熟地10克、白芍10克、麦冬10克、阿胶(烊化)10、龟板(先煎)20克、牡蛎(先煎)20克、鳖甲(先煎)20克、五味子10克、鸡子黄2枚、丹参15克、钩藤10克、火麻仁10克。

中成药:可予生脉注射液静点。

②搜风通络,化痰开窍。

方药:胆南星10克、枳实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乌梢蛇1条、蜈蚣3克、全蝎6克、甘草6克。

中成药:抱龙丸。

③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炙黄芪20克、当归尾10克、赤芍10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桑枝10克、木瓜10克、丹参15克。

【预防】

1.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冬春流行季节少去公共场所。

3.按时接种流脑疫苗。

4.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并做好消毒工作。

5.密切观察病人体温、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瞳孔等生命体征。

6.昏迷病人勤翻身,拍背,吸痰。

7.保持居室安静,空气流通,进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8.后遗症期注意肢体的康复锻炼,失语、痴呆者应进行功能恢复训练。

流行性腮腺炎

此病是一种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学称“痄腮”,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以5~15岁发病最多,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接触腮腺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后25日内可以发病,在学校或托儿所等儿童集中的场所易造成流行,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大多预后良好。

【症状】

发病初可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症状,1~2日后腮腺逐渐肿大,体温可达39℃以上,儿童患者症状较轻,可无明显前驱症状。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向后、向下发展,充塞于下颌骨和乳突之间。因腺管发炎部分阻塞,故进食酸性食物促使腺体分泌时疼痛加剧,颊黏膜处的腮腺管口早期可有红肿。有些病例1~4日后又可累及对侧,并可同时累及颌下腺、舌下腺。颌下腺肿大时颌下肿胀,可触及椭圆形肿大的腺体包块。舌下腺肿大可见颈前颌下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也可单独累及颌下腺、舌下腺。除腮腺肿大外,腮腺炎病毒可侵犯不同器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乳腺炎等。可伴随腮腺炎先后出现,一般认为是并发症,也有单独出现者。

【治疗】

中医治疗。

1.温毒在表。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板蓝根15克、柴胡10克、马勃6克、夏枯草10克、薄荷(后下)6克。

中成药:如意金黄散醋调外敷患处。

2.热毒蕴结。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玄参10克、牛蒡子10克、菊花10克、黄芩10克、黄连1.5克、连翘10克、板蓝根15克、僵蚕10克、桔梗6克、赤芍10克、夏枯草10克。

3.邪陷心肝。

清热解毒,熄风镇痉。

方药:黄芩10克、黄连3克、僵蚕10克、牛蒡子10克、板蓝根15克、全蝎3克、钩藤10克、蒲公英10克、夏枯草10克、羚羊角粉(分冲)1.5克。

中成药:紫雪散、至宝丹。

4.邪毒引睾窜腹。

清泻肝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草10克、山栀6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木通3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桃仁10克。

【预防】

1.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可采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肌注预防。

2.患儿应隔离至腮肿消退。

3.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以流质、半流质为主,不宜食用酸性食物,肥腻及油炸食品。

阿米巴痢疾

此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引起的肠道感染,以近端结肠和盲肠为主要病变部位。病情轻重悬殊,典型的以痢疾症状为主,易于复发,变成慢性。

【症状】

典型表现为阿米巴痢疾起病缓慢,一般无发热,呈间歇性腹泻,发作时有腹胀,轻中度腹绞痛,大便每日数次至10余次。大便量中等。粪质较多,腥臭,血性黏液样便呈果酱样。但更多的仅有稀散或水样便,恶臭,有时含黏液或血,间歇期大便基本正常。病程迁延反复者可有贫血,乏力,腹部不适,大便习惯改变等。

【治疗】

1.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肠道隔离,根据病给予流质或少渣饮食。大量腹泻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静脉补液,发生休克时及时输血,并加用血管活性药物。

(2)抗病原治疗:四环素0.5g/次,每日4次,10日为1疗程。巴龙霉素0.5g/次,每日4次,5~10日为1疗程。氯喹每次0.6克,连服2日后改为每日0.3克,2~3周为I疗程。安特酰胺每次500mg,每日3次,10日为1疗程,常与甲硝唑合用。甲硝唑0.4~0.8g/次,每日3次,5~10日为1疗程。氯硝咪唑0.5~1.0g/次,每日2次,5~10日为1疗程。

2.中医治疗。

(1)湿热阻滞。

清热除湿,行气活血。

方药:白芍12克、当归10克、木香10克、槟榔10克、连翘10克、黄连10克、生大黄8克、肉桂3克、生甘草6克、鸦胆子5克。

(2)疫毒蕴肠。

清热凉血,解毒化浊。

方药: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鸦胆子5克、黄芩10克、金银花12克、地榆10克、牡丹皮10克、血竭3克。

中成药:神犀丹。

(3)热毒炽盛。

清热解毒,活血排脓。

方药:金银花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木香10克、栀子10克、甘草6克、蚤休10克、败酱草12克、薏苡仁10克。

中成药:紫血丹。

(4)虚寒下痢。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人参6克、白术10克、诃子6克、罂栗壳6克、肉桂3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木香10克、肉豆蔻10克、炮姜6克、生甘草6克、石榴皮10克、神曲10克。

中成药:四神丸

【预防】

对患有本病的患者应隔离,对其衣物及用品严格消毒。大力消灭苍蝇和蟑螂,加强粪便及水源的管理,避免本病的传染与流行。

疟疾

疟疾是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雌性按蚊为传播媒介,疟疾病人和无症状的带虫者是惟一的传染源。

【症状】

突然发作的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

【治疗】

1.西医治疗。

(1)注意休息、半流饮食。

(2)控制临床发作、消灭裂殖体药物:双磷酸氯喹首剂1克,第2、3日各0.75克。奎宁双硫酸盐0.12g/片,第1日0.48克,每日3次;第2日0.36克,每日3次,连用7日。亦可0.48g/次,每日3次,连用4日。磷酸咯萘啶第1日0.4克,每日2次,第2日0.4克顿服。

(3)控制复发、中断传播的药物:磷酸伯氨喹啉每片7.5mg,成人每日1次,每次22.5mg,连服8日;或伯氨喹啉每日15mg,连服14日。

2.中医治疗。

(1)正疟。

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10克、黄芩10克、人参6克、甘草10克、半夏10克、常山10克、乌梅10克、槟榔10克、桃仁10克。

中药制剂:青蒿素首剂1克,第2、3日各0.5克。青蒿素水混悬剂,每毫升含100mg,首剂肌注600mg,第2、3日各300mg。蒿甲醚首次肌注300mg,第2、3日各150mg。

(2)温疟。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药: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桂枝10克、青蒿10克、甘草6克、柴胡10克。

(3)寒疟。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方药:柴胡1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天花粉10克、牡蛎(先煎)15克、甘草6克、常山10克、草果6克、槟榔10克。

(4)劳疟。

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药:人参6克、何首乌10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青蒿10克、常山10克。

【预防】

治愈带虫者传染源,消灭蚊子、保护易感人群。破伤风

此病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伤口传染,产生外毒素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牙关紧闭,强直性痉挛和阵挛性痉挛。病原体为破伤风杆菌,一般从污染的家畜粪便、土壤、污泥、尘埃等经伤口传染,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无持久免疫力。

【症状】

1.潜伏期一般1日至数月不等,一般为1~2周。

2.典型症状为牙关紧闭,全身肌肉强直痉挛和阵发性痉挛。轻者痉挛程度轻,发作次数少,重者痉挛程度重,频繁发作。

【治疗】

1.西医治疗。

(1)伤口处理:清创消毒,3%双氧水或1:4000高锰酸钾液湿敷。

(2)抗毒素治疗:抗毒素1万~10万单位,一次性静滴,幼儿1500~10000单位,一次性静滴;TIG:一次3000单位肌注,分3等份肌注3个部位。

(3)抗生素治疗: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

(4)控制痉挛:地西洋:成人2~8mg/kg体重,分次静滴,儿童0.5~1mg/kg体重,分次静滴;其他如苯巴比妥钠、氯丙嗪、水合氯醛亦可选用。

(5)对症治疗:重症伴高热、心肌炎者应用激素,牙关紧闭者防止窒息。

2.中医治疗。

(1)验方存命汤:羌活、川芎、大黄、清半夏、防风、僵蚕、全蝎、天南星、白芷、娱蛤各9克,川乌、草乌各3~6克,琥珀粉、朱砂各3克。

(2)验方蝉衣合剂:蝉衣30克、全蝎3个。

(3)常规治法:疏风定痉,清热解毒。

方药:全蝎粉3克(冲服)、蜈蚣2条、白附子10克、天南星10克、蝉衣15克、白僵蚕10克、木瓜10克、葛根30克、大黄10克。

【预防】

1.注意伤口卫生。

2.自动免疫:儿童用吸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剂肌注,第1年2剂,每次0.5毫升,间隔4~8周,次年加用1次。

3.伤口污染后24小时内注射精制类毒素0.5毫升。病后超过1年半者,注射精制类毒素0.5毫升。

狂犬病

此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临床以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为特点。病犬咬伤是主要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

【症状】

1.潜伏期10日至1年,一般为1~2月。

2.临床经过可分3期。

(1)前驱期: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继而出现恐惧不安,对风、光、声敏感,喉头紧缩感。伤口有麻、痒、痛、蚁走感。一般持续2~4日。

(2)兴奋期: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表现为极度恐惧,畏风怕水,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困难,多汗流涎等。持续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