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财万贯、事业成功不一定能受人尊敬,但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人总是受到众人赞许。世界上很多富人都在用自己的钱帮助别人,如香港的霍英东先生是一生爱国的香港慈善家,他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港元,在推动各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山区扶贫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的贡献。霍英东曾捐赠兴建的道路、大桥等设施更是数不胜数。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夫妇也已经将他们资产的55%交给他们的慈善基金会。
给孩子零用钱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孩子捐助的时候要多捐一些,给孩子钱买零食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他要与家人和朋友分享,给孩子买生日礼物的时候让孩子也记得别人的生日,给孩子钱买衣服的时候告诉他要货比三家。
生活环境优越的孩子有些时候不能顾忌别人的感受。
教会孩子体谅他人,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比如尊重理解他人的处境。一个不会关心尊重别人的孩子,肯定情商不高,以后也不容易与别人相处。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生活着各种不同族群的人,你必须学会与大家相处,尊重他人也就上升到平等的观念,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家庭、不同性别、不同宗教、不同取向,也无论正常还是残疾,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
富裕家庭的家长由于事业有成,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与孩子相处。孩子们非常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有条件的家庭周末可以一起郊游,或者选择在假期一起去度假,在国外,每个周末都有家庭活动,要么一家人到某个朋友家吃饭,家长们在一起聊天,孩子们一起玩耍,要么就是去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打球。周末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日。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有着多种需要和丰富内心的小生命,不会突然成熟,但是却在成长。他们需要帮助和教育,更需要自我体验许多人生的最初感觉。
美国前任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女士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同时也是内阁中的第一位亚裔妇女。她的父亲赵锡成曾是美洲校友会董事长,现任美国福茂航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是航运财经界的名人。赵家家境丰厚,但最令赵锡成骄傲的是他六个优秀的女儿。很多媒体都认为赵小兰那种不亢、不卑,带有适度的矜持与华裔尊荣的气质,来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是的,如果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很难有赵小兰今天的成就。赵氏家族将中国优秀传统与西方社会的管理方法结合的家庭教育方式,更被侨界推崇备至。就连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也对赵家的教养方式赞叹不已。
赵锡成的为父原则是“爱而不娇、严而不苛”。赵小兰曾表示:“我感谢我的父亲总是要求我做到最好,并为我的一生准备得如此美好。”
赵家虽然富裕,但孩子却多半进公立学校。每天早上闹钟一响孩子便自觉起床,由姐姐带头赶校车上学。孩子们在外的花费,不论大小,都要拿收据回家报账。赵小兰念大学时还向政府贷款,靠暑假打工还钱。但对孩子的学习,父母从不含糊:“你们要学东西,绝对不省。既然要学,就有责任学好!”赵小兰多才多艺,能打高尔夫球、骑马、溜冰、弹得一手好琴,都得益于特殊的家庭教育。
赵家虽然有管家,但父母仍然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闲暇时,还要六个孩子分担家里的琐事。每天早晨上学之前,她们要检查自家游泳池的设备,捞掉脏东西。周末,则要把两英亩大小的院子里的杂草和蒲公英拔掉。赵家门前有120英尺车道的柏油路,是几个姐妹齐心合力铺成的。
每天晚餐之后,赵家极少开电视,母亲跟着孩子一起读书,父亲处理公务。他们每年安排两次全家的旅游,从选择地点、订旅馆房间,乃至吃饭的餐馆,完全由孩子负责。
每个星期天,午餐后的点心时间,则举行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每个孩子说自己新的想法、收获、提出计划,当人们惊讶赵家姐妹的纪律与服从意识的时候,要知道那是经由亲子间充分沟通所获得的共识,如同她母亲所讲“家园!家园!这个园地是一家人的,每个人都有责任!”
“爱而不娇、严而不苛”,赵锡成为广大父母提供了一个更独特和全面的教养方式。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富裕了,环境好了也没必要故意让孩子吃苦受累,赵家的教导方式值得家长借鉴。
6.尊重孩子,让他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童年只有一次,不能重新来过,要是强迫孩子学习不喜欢的东西,那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失去自我,只会听从大人的安排。
在中国,很多父母都替孩子拿主意,比如孩子穿哪条裙子要征得家长同意,当接受别人的礼物时要看家长的眼色,想玩泥巴却被妈妈认为不卫生而抱走,想到某所学校读书却因为父母觉得不合适而被阻拦。父母的决定完全违背了孩子的意愿,父母认为替孩子做决定是让孩子少走弯路,变得比同龄孩子更优秀,但他们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约束孩子,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替孩子做决定。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决定与负责的能力,无法面临各种选择和决定。
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们也有被尊重和选择的权利。孩子的意愿是他成长的表现,应该予以尊重和理解。
比如,孩子想穿什么衣服,想怎样搭配,这说明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只要不过分,父母不必用自己的标准来干涉。
孩子穿衣服有时候搭配得很成功,这时候妈妈可以对孩子说:“你今天这身看起来不错。”有时候孩子搭配得不怎么协调,妈妈可以说:“我觉得那样会好些,你觉得呢?”
当孩子做决定的时候,父母的态度和方式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父母越俎代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或阻止孩子做想做的事,长此以往,孩子不会有独立的见解,对家长产生依赖,意志懦弱、懒惰。如果家长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孩子会成为有主见、有想法的人。
对于孩子平时的活动和兴趣,家长不应强制他们,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独立支配业余时间,是学习钢琴还是吹笛子,家长要让孩子做感兴趣的事,大多数美国家长不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施加压力。他们认为孩子喜欢自然会努力学,为什么要强迫他们做不喜欢的事情呢?一味的强制,只会伤害孩子,让孩子失去快乐。
蔡志忠是台湾着名的漫画家,他的作品曾风靡全世界。
蔡志忠先生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很成功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应当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不能决定孩子的选择和前途。
有一次,蔡志忠的夫人到国外出差,于是蔡志忠要接送孩子上钢琴课。当车开到学校时,他发现女儿坐在车上闷闷不乐,不愿下去。蔡志忠问女儿:“怎么不高兴?”女儿说,自己不想学弹钢琴,而是想学吹笛子,但妈妈却觉得女儿应该学钢琴,因为妈妈觉得学钢琴比学吹笛子更有用。蔡志忠听了,二话没说,便掉头开车回家。女儿很担心说:
“妈妈刚交了4000元学费,要是不学钢琴,学校不退钱怎么办?”蔡志忠说:“那只好算了。”女儿又问:“那妈妈回来埋怨怎么办?”蔡志忠说:“没有什么比你的快乐更重要。”
4000元,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不是小数目,但蔡志忠觉得,只要少买几件衣服,节约一点,钱还可以赚回来,而女儿的快乐是不能用钱买到的。童年只有一次,不能重新来过,要是强迫孩子学习不喜欢的东西,那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失去自我,只会听从大人的安排。
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兴趣的事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根据美国对1500名商学院的学生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追逐兴趣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不但更快乐,而且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他们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本身就具备自我发展的潜能,自身存在构成未来个性的发展计划,成人要做的就是“援助幼小心灵的教育”,而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和标准去要求孩子。蒙台梭利将儿童比喻为具有自我生长力的植物,认为教育者应该让所有儿童的生命都能够得到开花的“自由”。
但是很多时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往往并不很成功,但成功总需要这个过程。父母不必斥责孩子或直接告诉他答案,问一问孩子那样做的理由,用商量的口气提出一些建议,即使孩子不采纳家长的意见也没关系。
这是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探索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拥有独特个性的人更具有人格魅力。
一些父母认为,如果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答应,他们就会得寸进尺,不再听从父母的教诲,父母的话自然成为耳旁风。其实,一个懂得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比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更容易教导。比方说孩子想要学唱歌,家长知道孩子没有任何天赋且五音不全,父母可以跟孩子说我觉得你不太适合,学起来会很累,但当作兴趣爱好是可以的,当孩子学了几个月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干这个,也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会为自己感到内疚,然后反思自己的行为。
与中国的父母相比,美国家庭更注重自我教育,启发孩子去思考,畅所欲言地讨论问题,探索未知世界,所以,美国孩子在个性方面有着鲜明和锋芒毕露的个性和智慧。
孩子生活在尊重自主选择的环境中,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意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大人就鼓励他去表达、去创造、去思考。
但是,中国的孩子习惯了遵从家长的意见,成为大人幸福的工具。孩子在失去自我的基础上,变成一个接受命令的机器人。当孩子长期无法遵循自己的意愿,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变得十分幼稚和缺少人格魅力。如果孩子缺少自主意志和自主选择能力,即使考了好成绩,长大后也很难成就自己独立的事业,比如中国中学生常常能拿奥赛奖,但是却没能获诺贝尔奖。还有很常见的,家里来了客人,给小孩子一点吃的东西,孩子争着去拿,爷爷奶奶看见了会当着客人的面阻止孩子说:“贪嘴不礼貌,不是好孩子。”这样做并不是培养孩子有礼貌,只会让孩子变得胆怯,应该趁这个机会告诉孩子接受别人的恩惠要说“谢谢”,我想这比阻止孩子更好。
人的天分和能力本来就不同,自己适合哪条路就去走哪条路。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也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的路让孩子自己去走。对每个人来说只有自己才能真切地决定未来的一生如何度过。所以,不要尝试去干涉孩子对自我生命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