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不能绝对地以“穷养男,富养女”的界限来执行,这个要考虑到家境。家境不一样,培养方式也要有所区别。其实,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才是最重要的,它往往能决定孩子心理和品性的发展。
1.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人际关系的保障,父母的关系好才能在家里营造一个信任、真诚、相互尊重的氛围,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乐观向上,充满自信。
家是美丽的花园,家庭的所有成员都互相敬爱,园中鲜花就会常盛,给家人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希望;家是温柔的港湾,当我们说家庭幸福的时候,就意味着一种长久的平静和舒适。
如果孩子是一颗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良好的家庭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分。家是孩子心中最温暖的地方。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让家成为孩子避风的港湾、欢乐的殿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以爱为中心,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关爱。家庭之所以美好,就在于它充满了希望。
家是充满爱与温暖的地方,它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积极奉献自己的爱,那它就会更加温馨。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良好的家庭氛围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实施有效的教育方式的基础。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至关重要。
良好的家庭氛围需要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戴、互相尊重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但是只有爱心,没有尊重是不行的,因为缺乏尊重的爱心有可能走向偏执,反而会伤害到对方。不论在夫妻之间,还是在两代人、三代人之间都是如此。
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双重的:父母与孩子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也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所以,父母要爱孩子,教导他们,子女对父母要尊重和爱戴。父母与子女间还要平等,特别是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夫妻之间相互理解,共同承担家务和教育子女的责任,而不要将教育孩子的任务推给另一方,缺少父母任何一方的爱,孩子的感情都不会完整。
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宽容。宽容的父母能让家庭拥有信任、团结、相互理解包容的氛围,从而让家庭和睦、和谐。宽容孩子,能够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我有一位美国朋友,他离婚后女儿不理解,认为父亲抛弃了她,甚至拒绝见他。当孩子自己成婚后,体会到父亲的难处,她才理解父亲,并像朋友一样和父亲探讨人生。宽容能消除家人之间的矛盾,调节家人之间的关系,使家人学会理解和关爱。
教会孩子爱的真谛,从而铸造幸福家庭。
家长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并不严重的家庭暴力也会使孩子睡眠质量下降,增加负面想法。
孩子对家庭成员的情绪十分敏感,甚至能感受到父母之间的冷战。父母敌意和冷漠的情绪往往最容易影响到孩子。他们会认为父母不要自己了,备感伤心和无助。当孩子看到最亲密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会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也不复存在,内心会涌起深深的恐惧。长此下去,孩子会变得感情冷漠、恐惧,对他人缺乏信任。行为上常表现为自卑、焦虑、易发脾气等。这样长大的孩子,易和不良少年交往。
家庭好像一汪活跃的溪水,如果没有流淌和韵律就会因缺乏氧气而失去生命,快乐的溪水会变成一潭死水。和睦温馨的家庭需要成员丰富多彩的共同活动维持。一起做家务,一起庆祝节日、生日,一起走亲访友,一起旅行,在共同活动中,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自然会形成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孩子是为家庭带来开心与欢乐的小精灵,和谐美好的家,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贡献自己的力量。家和万事兴,祥和宁静的家庭气氛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乐土,生活在这样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可以体会到家庭完整的感觉,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人际关系的保障。父母要营造一个信任、真诚、相互尊重的氛围,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乐观向上,充满自信。
2.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和最好的榜样
善良铸就善良,博爱铸就博爱,幸福铸就幸福。
同样,仇恨酿造仇恨,冷漠酿造冷漠,自私酿造自私,为了孩子的幸福,明智的父母,就应该以身垂范,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着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无法看见的精神世界,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超越父母的孩子,父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为,行为不端的父母会给孩子错误的引导。
一个父亲带着儿子去钓鱼,钓鱼的地方有时间限制,时间还没开始,儿子就迫不及待地把鱼饵抛了出去,没想到不一会就钓上来一条大鱼,儿子高兴极了,父亲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鱼,也为儿子感到高兴。儿子正要把鱼从鱼钩上拿下来,父亲却制止了孩子说:“时间还没开始,把鱼放回河里吧,你不能拿这条鱼。”
儿子向周围看了看,除了他们俩人外,没有其他人。
儿子很舍不得地说:“好不容易才钓到这么大的鱼,放回去太可惜了,以后也许再没这么幸运了。”父亲告诉儿子:“时间没到,必须放回去。”儿子说:“反正这里没人。”父亲严厉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儿子看到父亲这么坚决,不得不把鱼放回河里。正如儿子所说,在接下来的规定钓鱼的时间内,父子二人再没有钓到那么大的鱼。并且,在今后的二十年,儿子始终没有钓到那样大的鱼,但是他却成了一名信誉良好的律师。
父亲在河边对儿子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受益一生,在今后人生面对金钱和良知的抉择时,他总能想起那天父亲的所说所做。
作为孩子的榜样,父母的态度和举动对孩子有暗示和引导作用。父母既是一种权威又是标准行为的提供者,是孩子言行的参照。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你怎样穿衣服,怎样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你怎样表现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加拿大心理学家班杜拉和同事通过实验证明:孩子可以通过观察,倾听,阅读等方式来模仿人类的行为。实验中他们找来72名幼儿,然后分组观看两个成人榜样:一个人对充气娃娃拳脚相加,另一个大人安静地玩玩具,对旁边的充气娃娃置之不理。然后请幼儿玩这个娃娃,观察暴力行为的幼儿不仅同样对娃娃拳脚相加,而且发明了新的攻击行为,譬如用玩具枪向娃娃射击。
可见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且年龄越小,模仿能力越强,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从细节做起。父母想让孩子学好,不是天天说这样做,那样做,孩子就会听的,想要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不能忽略生活中的细节。即使很小的事情都不能忽略,如果现在不做,想等有了时间再身体力行,但孩子都长大了,也无法一蹴而就,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掉。
作为家长,常常因为不经意的疏漏,让榜样的力量大打折扣,我们给孩子灌输各种道理,命令他们,自己却轻易违背。
一个妈妈有个特别的习惯,她不喜欢吃太碎的东西,比如肉,她喜欢吃大块的,而肉丝一般就直接挑出来扔到垃圾桶里,菜也喜欢切成大段大段的。对这种行为妈妈美其名曰“夹起来方便,吃大块的才有营养”。日复一日,直到有天吃午饭时,妈妈看见儿子夹了一大筷子菜,把肉丝一根根挑出来,扔进垃圾桶,和她的动作一模一样。于是妈妈连忙制止他:“肉坏了吗,你怎么不吃?”儿子理直气壮地回答:“你不是经常说肉切碎了没营养,自己也不吃吗?”
此外,其他方面的不良习惯,包括不爱运动,说谎话,花钱大手大脚,邋遢,这些都与父母的不良行为有关。一个五岁的儿童,爸爸经常开车送他去幼儿园,每逢堵车或有人超车时,爸爸就会口出不逊,不是骂警察就是骂别的司机,后来孩子也学得满口脏话。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用心学习,一回家就开电视,家长怎么说都没用,可父母却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视,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却把孩子关在屋里,命令孩子刻苦学习,他们怎么能真心学习呢?其实要想孩子主动学习,父母首先拿起书就好了。每天晚上抽时间读书读报,或钻研业务,孩子看见了自然而然会学习父母的样子认真读书。父母努力工作,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孩子看见自己的父母专注地做一件事,并取得成功时,孩子也会为你自豪,以后也不会不务正业。可见,家长的行动就是孩子的是非标杆。
父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妨想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中国有句俗语“有其父必有其子”,充分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以身作则,比如不说脏话,待人有礼貌,平等待人,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不要和别人打架,尊敬父母等。在孩子早期生活中,这些家庭和社会的规范图谱都会深深地影响他们,他们对父母的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按照父母的样子做。
善良铸就善良,博爱铸就博爱,幸福铸就幸福。同样,仇恨酿造仇恨,冷漠酿造冷漠,自私酿造自私,为了孩子的幸福,明智的父母,就应该以身垂范,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3.不要让“包氏父子”的悲剧重演
很多父母都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却忘记孩子是完整的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电影《包氏父子》给我感触很深。这部电影改编自张天冀同名小说,故事讲述的是:在三十年代的江南水乡,主人公老包是大户人家秦府的老仆人,老包忠厚善良,但很懦弱。老包的儿子包国维五岁时就死了娘,老包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小包的身上,省吃俭用让孩子上学,希望小包好好学习,以后能出人头地改变家族命运。但是包国维却不争气,每天和阔少爷们厮混,终因功课不及格而留级,但是老包仍一味地溺爱孩子。老包生活困窘,每月只挣7块大洋,一件棉袍穿了15年还不舍得换,为了给儿子交学费和制服费,老包四处奔走,终于在秦府下人们的帮助下勉强凑齐。当他在街上告诉儿子学费凑齐的喜讯时,小包却不愿在众人面前认这个穷酸父亲。
小包追求虚荣,甚至连头上抹的油也要和阔少的一样。
为了孩子,一辈子清白的老包去偷东家少爷的头油。开学第一天小包因调戏女生而遭到主任训斥。年三十,老包正与上门讨债的人周旋,得知小包受阔少唆使打伤人而被学校开除,老包虽然力图挽回,但为时已晚,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
电影中的老包是很多父母的缩影,小包的悲剧是老包溺爱纵容的结果。电影中的老包就是典型的溺爱型父母,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教导中毫无原则可言,老包无条件地满足小包所有的欲望和行为。愈多的爱和物质,带来的却是严重的副作用。
父母教育孩子可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忽视型、民主型、溺爱型。溺爱型父母分为过度保护和放任两类。这种类型父母表现为过多地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缺乏教导和要求。孩子失去父母正确的引导,就无法约束克制错误的行为,这是单方面错误的教导方式。
与溺爱型相对的就是民主型父母。这是最成功的教养方式,因为这种类型的父母不仅能充分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还能给予适当的要求和指导,是双方面的教养方式。
可见,缺少教导的爱就变成溺爱了。
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如果孩子犯错可以稍稍惩罚下,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如果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父母就要鼓励,有了分明的奖惩制度,孩子以后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在美国,有一种叫做“计时隔离”的方式来惩罚孩子。
例如:当孩子任性胡闹,非要家长满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和别人打架,父母就会把孩子关进自己的房间,让他独自呆上几分钟。待孩子出来后,大家坐在一起谈谈,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这种方法很有效。因为孩子被隔离后,觉得自己被区别对待,安静的环境和家长的“冷落”让孩子情绪冷静下来,这些都让孩子得到一个暗示:我的行为是错误的,大家不接受这样的我。
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不要当众处罚孩子。
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野蛮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回家后再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和教育。
多数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为孩子无条件牺牲一切,即使在不富裕的情况下也要牺牲自己满足孩子,老包自己的棉袍穿了15年还舍不得换,却把省下的钱留给儿子挥霍,难道这样做小包就会感激父亲,珍惜生活好好学习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孩子不懂得分享和感恩,他会觉得父母这样牺牲是理所应当的,挥霍来之不易的钱也是正常的,久而久之还会鄙视含辛茹苦的父母,父母执意孤行的溺爱培养出来的是虚荣贪婪的、忘恩负义的孩子。
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讲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小故事。一次他回老家祭祖,路上包了一辆出租车赶夜路,晚上时候司机跟郭台铭俩人聊天,聊着聊着司机竟然哭了起来,原来司机为了给孩子攒钱,每天只吃两个馒头和两根葱,但是一定会给儿子买鸡腿吃。有次司机生病了,妻子就把鸡腿给他吃,儿子居然打了妻子一巴掌,说:“这鸡腿是我的,怎么能给他吃?”郭台铭叹息道,这孩子一直觉得鸡腿理所应当是他的,即使父亲生病了也不愿让给父亲吃。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辛苦,很多东西来之不易,但这并不意味着每天都在孩子面前哭穷,想象一下,如果老包每天在小包面前絮叨我们很穷,你一定要争气之类的话,小包不仅自尊心会受到打击,也会有很大心理压力,包氏父子的结局依然是悲剧性的。所以无论经济条件好坏,每次给孩子东西,都要求他与其他人分享,不要让孩子只看重物质,不要让孩子有强烈的占有欲,儿时孩子就有了强烈的占有欲也许长大后会失去更多。
老包作为父亲在无形中影响着小包的价值观,老包从没想过要把小包培养成一个品行良好有思想的人,老包的做法让小包误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当官发财,成为一个有钱人才是有意义的。父母们应该反思一下,教育孩子将金钱作为唯一的人生追求,真的就能拥有美好的人生吗?成功的父母应该把精神和品格教育放在首位,没有哪个有成就的人是精神残缺的。
很多父母都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却忘记孩子是完整的、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例如父母是成功的医生,他们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也能继承衣钵,从孩子小时候就做这方面的培养,严格要求,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有这种天赋,这对孩子很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