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
24043500000020

第20章 教育的出路:爱能幻化出无穷的力量(3)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夫人曾写过一本《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的书。她教育子女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她在书中提到,她与克林顿结婚后可不可以拥有一个孩子,决定因素在于他们能否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这种责任能否真的承担起来,关键在于他们是否真心爱孩子。如此一想,希拉里开始了对家庭成员的调查工作,“我真的喜欢孩子吗?喜欢是发自内心的吗?”然后她又观察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喜欢孩子,是否发自内心。她又继续调查父母的父母,发现他们都真心喜欢孩子。之后又调查克林顿对孩子的态度,是不是真心喜欢,并同样了解了他的父母和祖父母的态度。最后她得出结论,双方及各自父母和祖父母都喜欢孩子。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她决定成家后生一个孩子。从做出决定那天开始希拉里开始阅读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掌握一些与子女教育相关的知识。希拉里将真心爱孩子作为教养他们的前提。

爱不是教育,但教育是以爱作为基础的,没有了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可以传递的力量,父母爱孩子,孩子才懂得爱,才会爱他人;爱是宽容、是信赖、是期望、是理解、是慈祥,爱是不妒忌、不怨恨、不张狂、不自私、不蛮横、不偏执……孩子在父母的爱护下自然有安全感,心中油然而生自信、自在、稳定的感觉。有了情感后盾,孩子就会敢于冒险不畏艰苦,实现自己的理想。爱是生命之泉,用爱滋养的心会茁壮成长,没有爱浇灌的心灵,生命也不会有绿荫。

父母要从小不断地教孩子懂得爱,倡导关爱和宽容,并通过自己的作为来感染孩子、教育孩子。爱孩子就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声音,善于发掘孩子心灵深处那些美好的天性和本能,呵护它、珍惜它,不断滋养,使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不是用溺爱和专制扼制它、摧残它。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着名的教育学家,他曾是乌克兰学校的校长。在苏霍姆林斯基任乌克兰学校校长期间,学校发生了一个感人并发人深思的故事。一天,乌克兰学校的花坛内开出了一朵花大如盘的玫瑰,格外美丽。课余时间,很多师生驻足在这朵奇异无比的玫瑰花下观赏,不久连校外的群众也慕名而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朵花,校长苏霍姆林斯基也曾为之担心,但直到“奇花异葩“的事在整个小镇渐渐平静,花儿仍安然无恙。校长苏霍姆林斯基对学校师生和周围群众爱护花的情感十分满意。

可是,十几天后,有一个四岁的叫林娜的小女孩旁若无人地摘下了这朵花。那天,天快黑了,校园子里空空荡荡、只有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人在散步。突然,四岁的林娜闯进了校园,她来到花坛旁边先是向四周张望,发现无人之后,她便从容的爬过石栏,走到玫瑰花枝旁顺手摘下那朵最大的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当时十分纳闷,他并没有立即训斥那个小女孩,他打算弄明白真相之后再说。爬出花坛的林娜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先是一惊,接着就害羞了。小林娜这样解开了苏霍姆林斯基心中的疑团,她说:“我奶奶病了,我天天想法子逗她开心。我告诉她校园里开出了一朵特别大的玫瑰花,她很开心,可并不相信,她又不能亲自来,我就打算先把花摘回家让她看看,过后我一定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被孩子的爱心和真诚所打动,他伸手从花坛内的玫瑰花枝上又摘下两朵比较大的玫瑰花,弯下身子满怀深情地对小林娜说:“孩子,你是一个好孩子,你懂得什么叫爱,这一朵花奖励给你,另一朵奖励给你的父母,他们很了不起,他们会教育孩子,他们教你懂得了爱。

懂得爱的孩子,自身才会产生源源不竭的动力,才会用知识武装、发展并壮大自己,最终成为有用之才。爱对孩子的智力和个性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也是促进孩子向上向善的动力。

有一次,四年级的学生柯里亚对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应当好好学习,我妈有心脏病。”这个孩子感到,如果他的记分册里出现了坏分数,母亲就会伤心难过,他希望母亲能够心情平静。他知道,他能用自己的劳动安慰母亲的心,不要让她操心和不安。

神经学家奥斯汀(JamesH.Austin)指出:我们大脑所感受到的世界,包含四个领域,那就是知觉、情绪、理性与抉择、直觉与创意。在情绪这片区域,如果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人就会长期陷入焦虑、悲观、愤怒、沮丧和忧郁之中,自我功能和回应能力会受到很大影响。相反,如果情绪处于幸福快乐的状态,人的反应能力和自我功能都会提高。

鲁迅先生为人之父,深爱他的儿子,他喜欢孩子“敢说敢笑敢打敢骂”的天性,他希望儿子海婴成为一个真诚活泼的孩子,因为鲁迅先生童年受到的是束缚人性的封建教育,他不希望孩子的天性被束缚。有一次儿子海婴问鲁迅先生:“爸爸可不可以吃的?”鲁迅先生回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的好。”深深的父爱含在一句打趣的话里,每当想到这句话时,总让我不知不觉地回想和女儿们一起的美好时光。

铃木镇一曾说:“赋予厚爱,大器可成。”上帝赐给孩子最美好的心灵,那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天性与本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用爱的火把照亮前方,指引他们梦想和探索,有梦想,敢于探索创新的孩子充满激情、力量、勇气、信心和毅力。在孩子的心灵上撒下爱的种子,让孩子快乐成长,让爱成为孩子的翅膀,不惧困难任意飞翔。

6.对孩子生活卷入度高,会剥夺他们的心灵空间

父母不要过多地卷入孩子的生活,剥夺他们的心灵空间,应该给孩子机会,让他们思考什么是自己,怎样做可以成为自己。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总是别人替你选择,那么你就不曾真正地活过。

若从社会的角度看,父母生孩子、养孩子,这是义务,是天经地义,是人类爱情的一种结果,也是人类繁衍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往往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太多,总是过分地关心孩子的事情。当孩子遇到困难,家长总是冲到前面,孩子出现失误,家长觉得自己有很大责任。父母们认为生养了孩子,就应该支配和控制他们,并期待与孩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多孩子成了家长的寄托,而没有得到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重。家长对孩子生活的卷入度越来越高,剥夺了他们的心灵空间。

在中国的家庭中,孩子决定着家庭的气氛。孩子争气,父母就没有什么大烦恼,就算自己在工作中有些不愉快,也会在家里得到慰藉;如果孩子不争气,家长就不会有好日子,心里总留有阴影。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事业成功的父母希望子承父业,事业不成功的父母则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圆梦人。一些父母会根据孩子的成长表现,完全将成年人的功利价值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就是说,父母精神的全部是孩子的成长表现,父母在精神上依赖孩子。孩子的成绩和荣誉就是母亲的荣辱得失,孩子成功了,父母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孩子失败了,父母觉得一切结束了,生活没有希望了。

还有,大多数父母会过分保护孩子,使他们失去自我。

孩子无法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也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于是孩子在思想上产生惰性,完全依赖父母,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或者完全否定家长的要求,产生敌对心理。

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卷入度太高,不仅会剥夺孩子的心灵空间,使孩子失去自我,无法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观察社会,同时也会剥夺他们成长的自由空间和快乐。

一位母亲被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教育专家咨询。专家问她:“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不好鞋带,你是不是再不给他买系带的鞋子了?”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你是不是再也不让他洗碗?”母亲说“是”。专家接着问:“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1个小时,以后你帮他叠被子,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

“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

这位母亲从椅上站起来,惊愕地问专家:“你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母亲接着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要成为自己。在一生中我们要主动参与很多体验,比如第一次自己做饭、刷碗,第一次自己洗衣服,找工作,谈恋爱、结婚等。我们主动参与,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不管成功失败,忧伤快乐,我们都感觉自己在做自己。

事实上,孩子不是大人想象中可以在上面画满自己理想的白纸。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当我们感到别人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会产生“不是在做自己”的感觉。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心里都会反抗,会觉得别扭,我们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事情,通过行动来唤醒自我意识。

美国歌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红遍全球,在演艺事业上获得极大成功。从她两岁开始,她的妈妈林恩带她转战美国各地,想尽一切办法为她争取演唱的空间和机会。因此布兰妮没有正常孩子那样的童年,只是在十几岁时过上了普通女孩的生活,并有了自己的初恋男友。但她的妈妈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两个孩子分开。林恩在各方面都在操控着布兰妮,让她成为自己野心的寄托,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女儿身上。虽然布兰妮终于成为大明星,但是在她精神几乎崩溃的时候,在一家康复中心不停地对别人说:“我是个骗子,我是冒牌货。”可见,布兰妮内心是在反抗,她内心深处并不想成为母亲意志的承载者。

后来,布兰妮也没有因为成为巨星有多幸福,围绕她的是酗酒和失败的婚姻。

已故国际巨星迈克·杰克逊五岁时就开始登台,他的童年承受了父亲的暴力意志。父亲约瑟夫一手创立了红极一时的杰克逊合唱团,从此,他们不得不接受父亲严厉的管教,在应该是尽情娱乐的周末,他们却必须跟着父亲到处奔波。有时候直到周一凌晨5点,他们才可以回家睡觉,路上还要忍受父亲唠叨指责,不管谁失误都会成为父亲责骂的对象和借口。以后杰克逊一想起父亲就会浑身颤抖,害怕得要命,内心感到非常孤独。杰克逊曾向朋友透露,他之所以忍受巨痛频繁整容,就是为了能摆脱父亲的影子,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和父亲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给孩子一些空间,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

父母不要过多地卷入他们的生活,剥夺他们的心灵空间,应该给孩子机会,让他们思考什么是自己,怎样做可以成为自己。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总是别人替你选择,那么你就不曾真正地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