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
24043500000001

第1章 花钱不一定能买到最好的教育(1)

穷养不能抹掉孩子的自信,养窄了孩子的胸怀;富养也不能无限扩大孩子的欲望,让他忘了量入为主的基本。最重要的是富养其精神,富其知识和内涵,仅仅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物质生活上的“穷养”或者“富养”,那就过于表面。归根结底,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

1.从“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到“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独立生存能力都没有,连对父母的感恩之情都没有,即便才华横溢、成就斐然,都不算是一个健全的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过去中国人说:“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而今,中国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们可以为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也越来越丰富了。但是优越的物质似乎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羁绊。

于是,中国的父母开始反思,究竟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在此背景下,到底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还是“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我们陷入了困惑。曾经看过着名作家叶倾城的《父亲的小女儿》一文。

故事讲的是日本着名作家森欧外的女儿森茉莉,童年时是父亲的公主,受到百般宠爱,玩具、食品均从外国进口,过着奢华的童年生活。可是,在她18岁时,父亲永远地离她而去。于是,森茉莉从公主变成了灰姑娘,精神支柱、物质生活均陷入窘境。更糟糕的是,她不会生活-“住了10年的房间都从不打扫,孩子出生后亦不会照料,对清扫、洗衣、裁缝等家务皆无能,同时还犯了奢侈的毛病。”

终于被迫两次离婚,潦倒终生,沦为一个孤寂的老太婆。

我之所以引用这个故事,实是缘于“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理念已经异化,正误导着众多家长。的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家长们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越来越丰裕的物质生活,加之实施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国策,形成了诸多“4-2-1”的独特家庭模式。孩子成了宝贝,受到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共同关爱,集6位长辈万般宠爱于一身,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特别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更是由于当年生活困难,觉得子女受了苦,心中总是怀着愧疚之情,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孙辈进行物质补偿,千方百计地宠爱甚至溺爱孙辈,无原则地满足其物质需求。

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森茉莉的潦倒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森欧外溺爱造成的苦果。由于长辈的溺爱,使孩子形成了错误的人生理念。他们追求名牌、不珍惜金钱、不懂得节俭、不尊重长辈、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成千上万的“森茉莉”们,如果离开了长辈的呵护,是否还能健康成长,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实在令人担心。千万不要“富养”孩子,溺爱儿女,而要教会他们做人、生活,照顾自己及他人。否则,爱他就变成了害他。

在美国费城纳尔逊中学门口有两尊雕塑,左边是一只苍鹰,右边是一匹奔马。雕塑所要表达的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鹏程万里和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只饿死的鹰和一匹被剥了皮的马。原来,那只苍鹰为了加速实现飞遍七大洲了学习觅食,只飞了4天就饿死了。那匹奔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给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换到农夫家,而后又嫌农夫喂的饲料少,要求再换主人,最后到了皮匠家-不必干活,饲料又多,好不惬意。然而没过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剥下来做了皮革。终于被迫两次离婚,潦倒终生,沦为一个孤寂的老太婆。

我之所以引用这个故事,实是缘于“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理念已经异化,正误导着众多家长。的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家长们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越来越丰裕的物质生活,加之实施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国策,形成了诸多“4-2-1”的独特家庭模式。孩子成了宝贝,受到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共同关爱,集6位长辈万般宠爱于一身,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特别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更是由于当年生活困难,觉得子女受了苦,心中总是怀着愧疚之情,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孙辈进行物质补偿,千方百计地宠爱甚至溺爱孙辈,无原则地满足其物质需求。

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森茉莉的潦倒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森欧外溺爱造成的苦果。由于长辈的溺爱,使孩子形成了错误的人生理念。他们追求名牌、不珍惜金钱、不懂得节俭、不尊重长辈、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成千上万的“森茉莉”们,如果离开了长辈的呵护,是否还能健康成长,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实在令人担心。千万不要“富养”孩子,溺爱儿女,而要教会他们做人、生活,照顾自己及他人。否则,爱他就变成了害他。

在美国费城纳尔逊中学门口有两尊雕塑,左边是一只苍鹰,右边是一匹奔马。雕塑所要表达的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鹏程万里和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只饿死的鹰和一匹被剥了皮的马。原来,那只苍鹰为了加速实现飞遍七大洲四大洋的伟大理想,练就了高超优雅的飞行本领,结果忘了学习觅食,只飞了4天就饿死了。那匹奔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给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换到农夫家,而后又嫌农夫喂的饲料少,要求再换主人,最后到了皮匠家-不必干活,饲料又多,好不惬意。然而没过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剥下来做了皮革。

现在,很多孩子的成长条件之优越远非上一代人所能企及,为孩子营造一个丰裕的环境,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是父母的梦想和夙愿。但是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独立生存能力都没有,连对父母的感恩之情都没有,即便才华横溢、成就斐然,都不算是一个健全的人。

对孩子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都应该量体裁衣,适可而止。

穷养还是富养,这要根据家庭条件而定,家庭条件好的,当然可以在物质上给予孩子多一点,但并不是说给孩子很多的零花钱,或是买很多高档的奢侈品,这样会娇惯孩子,且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那些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而言,也不能让孩子在物质上感觉太匮乏。不管家庭条件如何,给予孩子较多的不是物质上的投入,而是精神上的投入,应该从小培养他们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在物质上,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对待孩子都应该有个度,这个度的把握就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不能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不能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对家长而言,应该把物质上的投入花在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方面,比如说教育,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无论是穷养还是富养,都会得到理想的结果。

穷和富都是大人们的游戏,孩子并没有非常清晰的概念,例如,孩子们接到礼物后的快乐程度并不会因为礼物的贵贱而不同,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快乐,给孩子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让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了。

至于是穷养还是富养,只是体现了父母们要达到为孩子营造不同成长环境的目标,穷和富是物质上的区别,宠和不宠是教育方式上的区别,是很难一概而论的。所以,其实如何正确地养,才是我们做父母的最大挑战。

如果经济许可,那么想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外在物质支持并不为过,没必要刻意地要求孩子“穿草鞋”、“吃窝头”。

当然也没必要“什么好的都给孩子,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

最重要的应该是富养其精神,富其知识和内涵,仅仅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物质生活上的“穷养”或者“富养”,那就太过于表面了。

“再穷不能穷孩子”这是一句名言,“再富不能富孩子”这也是一句名言。不管如何说,穷孩子富孩子都要养,且要养好,一直养到他们长大成人,至于成虫成龙就看他们自己的努力程度。

2.不是什么都要用金钱助跑

我们不能用财富埋葬心爱的孩子,愚蠢地让孩子成为不思进取、只知依赖父母的无能者。

随着中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物质条件比以前大大改善,所以孩子得到了父母更多的投入,这是过去那种一家有好几个孩子的家庭不能比的。现在中国四五十岁的父母小时候生活很苦,那时候社会动荡、物质匮乏,作为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补偿,这代人对孩子比较溺爱,生怕他们像自己年轻时那样吃苦。现在二三十岁的父母所处的大多是“4-2-1”的家庭模式,加上经济条件好,就更容易溺爱孩子,用钱为孩子实现一切。

一切都用钱来助跑,这就在无形中夸大了钱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对金钱作用的夸大忽视了其他诸如爱、宽容、理想等宝贵的东西,同时,孩子看到家长为自己盲目地花钱达成目的,会认为钱来得很容易而不珍惜,性格上骄横跋扈,渐渐地还会通过各种手段威胁父母满足自己的各种愿望。

曾经看过《洛克菲勒家书》,这本书集结了洛克菲勒与儿子的私人信札,在信中他告诉儿子家族的荣耀与成功的历史,但这不能保证其子孙后代的将来会美好。这种物质上的优势在早期确实大有帮助,但不能保证可以赢得最后的胜利。洛克菲勒也多次思考这个对富家子弟而言带有悲哀性的问题,富家子弟在开始承担了优势,却缺少机会去学习和发展生存所需要的技巧。而出身穷困的人因迫切需要改变自身命运,便会积极发挥创意和能力,且珍视和抢占各种机会。生活过于优裕的孩子缺乏穷困之人的那种要拯救自己的野心和雄心,也只得祈祷上帝赐予他成就了。

所以,洛克菲勒在他子女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不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父亲是个富人,并向他们灌输诸如节俭、个人奋斗等价值观念,因为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就用金钱为他助跑,它可以让人腐化堕落、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失去最美好的快乐。我们不能用财富埋葬心爱的孩子,愚蠢地让孩子成为不思进取、只知依赖父母的无能者。

“我要给我的孩子最好的”这句话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座右铭和奋斗目标,然而过犹不及,用钱为孩子助跑,不是不行而是要掌握尺度。

孩子往往是家长未来希望的美好寄托,是延续家族血脉的载体。天下的父母哪一个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着孩子将来能有所成就,即使做不到光宗耀祖,至少也要人前显贵。中国从古至今特别重视教育,父母为了能让孩子在早期竞争中就具有优势,往往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补习班、兴趣班,看到同事孩子成绩好,赶快问你的孩子报的是哪个班,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只要能够帮助孩子进步,家境稍好的父母会不惜成本,家境一般的,也会尽其所能。

只要能培养好孩子,家长花再多的钱也心甘情愿,误以为花钱就是对孩子爱的表现,却忘记了真正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心情。金钱不能代替父母,用心爱孩子,孩子才会懂得爱,才会爱你。

对孩子成长来说金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若以金钱为孩子铺路前行,会让孩子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过分依赖父母,一方面影响孩子,另一方面给家长带来更多的压力。

家长要培养孩子对金钱的正确认识。不能过分看重钱,钱不是万能的,不能代替一切,但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那怎么赚钱,赚多少钱呢?家长可顺势告诉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让孩子渐渐学会思考自己的人生,培养他们的理财能力。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温良的性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才是给他们最大的财富。

3.穷养,不是让孩子天天吃忆苦饭

吃苦精神都是不可缺少的,只不过我们需要在新时代对它有新的认识,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这样孩子才会在“磨炼”中真正有所得。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千百年后,依然散发着金子般的光芒,是教育后代子孙的箴言。

过度富足的物质环境造成孩子性格上的扭曲,父母逐渐意识到这完全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既然富养不行,那就穷养,让孩子千锤百炼,感受生活逆境。然而,对很多家长而言,让孩子吃苦锻炼比让孩子坐享其成难上加难。如今很多家庭生活条件都不错,父母想让孩子吃点苦,长辈因为心疼孩子未必会答应。平时,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教育机构虽然对孩子进行系统和规范的教育,但是出于安全考虑,老师们宁肯放弃锻炼孩子吃苦精神的活动,这样对孩子的锻炼只能浅尝辄止。

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家长是关键。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行为直接决定着孩子的表现。首先家长的心态不要过于紧张和夸张,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比如家长看到孩子在锻炼的初始阶段受到了一些委屈,孩子还没反应,家长倒先着急了,当孩子接受到这种暗示信号后就会变得娇气,锻炼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其次,家长绝对不能代替包办,让孩子从小学会承担责任,甚至一定的家庭事务。家长常常因为无法坚持而最后妥协,逐渐地,孩子会利用家长这种心理。第三,家长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以鼓励为主,不要压制,以免养成虎头蛇尾的毛病。

然而,让孩子吃苦,并不是让他吃不饱、穿不暖,让他忆苦思甜,或者刻意让他承受不符合他身心发展水平的压力和负担,这对孩子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伤害。在身体上,单一的饮食造成孩子在发育过程中营养不良,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在精神上,打击了孩子脆弱的心灵,使孩子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还会产生心理负担,甚至悲观情绪。

虽说“苦难是人生的试金石”,但决不是说,没了棍棒,高尔基就成不了一代文豪;有了灯油,车胤、孙康就难成大学。家庭富裕的孩子不可能都是纨绔子弟,短衣少食的非洲难民的子孙也未必都壮志凌云堪当大任。“吃苦”精神并不过时,现在的孩子没经历过什么困难,抗压能力差,遇上点小事就想不开,无论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将来的工作中,吃苦精神都是不可缺少的,只不过我们需要在新时代对它有新的认识,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这样孩子才会在“磨炼”中真正有所得。

让孩子体验磨难并不是坏事情,因为磨砺可以增强人的信心和勇气。在人生的选择上,只有勇于直面人生磨难的人,才会领略和把握人生的奋斗哲学,从而客观摆正自己的人生道路。

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独立自理能力,培养他敢于承担、不怕挫折的勇气,培养他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耐力,这些才是吃苦精神的根本所在。

4.富养,不是无条件地答应孩子的一切要求

富养并不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富养不是溺爱,也与金钱无关,而是孩子与家长的精神沟通,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关心和被理解。

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无私的,最大的心愿就是看见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认为幸福就是让孩子的一切愿望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