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苏天赐文集三:附:苏天赐研究
2402700000033

第33章

画《水仙》、《葵花》、《春草池塘》、《春阳》、《雪》、《雪里清泉》,修改《海姆巴赫的花园》、《春色》、《霜晨》、《秋江》等。《春草池塘》、《雪溪》、《春雨霏霏》参与“上海艺博会”;《春雨》参加“赴香港绘画书法展”。《双虹》为澳门艺术大展收藏。

漠及撰《黑衣女像——苏天赐的肖像画艺术》刊《东南文化》

2000年第4期。

2001年(辛巳)

79岁谢海燕逝世。陈大羽逝世。

春,画《春消息》、《山窝里的春天》、《梅花山》。

3月底赴苏州写生,沉浸于春意中,得画一幅。

4月12日参加江苏美术馆陈丹青画展揭幕式及研讨会。

5月下旬沿长江游三峡至重庆。

7月11日应南京博物院邀,偕同夫人、大女赴南京博物院,徐湖平院长设晚宴招待,席间商议筹划画展事。

夏,咳甚一周。画《春天》、《春草》、《霜晨》、《春天的池塘》等。为吴维佳画作写“序”。

8月19日晚于“大中华”庆祝八十大寿。

10月27日熊秉明夫妇来访,设宴嘉年华,作陪有吴为山、陈同乐、庄天明等。

11月底拟撰《论林风眠艺术思想》,郑为来,留宿,与郑为谈“林”文构思。

秋,画《晨雾》、《鸡冠》、《野草》、《丁香》、《黄鸡冠》。日记中自述《丁香》与《黄鸡冠》已得心应手。

是年画《汉姆巴赫》、《庄园秋色》、《西德庄园》。撰《创作历程自述》。

《黑衣女像》、《秋云》参加“20世纪中国油画展”展于北京、台湾、香港等地。

《山窝里的春天》参加“研究与超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大展”。

2002年(壬午)

80岁熊秉明逝世。

2月1日“信步与回眸——苏天赐艺术历程油画展”于南京博物院举行,展出作品80余件,开幕式来宾500余人,中国美术学院领导代表学院为当年对苏先生所做的不公正做法表示道歉。同名画册同时发行,作品《池边》为南京博物院收藏。

3月12日画展移至广州美术馆,同时举行“当代油画发展理论与苏天赐”研讨会,《蒂娜》、《雪下清流》、《春雨》三幅为广州美术馆收藏。

4月养龙山庄画室落成,搬入。

是年,完成《秋晴·南京植物园》、《烟雨漓江》、《秋水》、《春日随笔》、《莽》

等。作品《霜晨》、《春风》之三、《风景》等3幅入选“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50家文献与作品”。

冯健亲撰《关于苏天赐老师的写生》刊《美术与设计》第2期,漠及撰《自然·艺术·生命——苏天赐的历程》刊《美术与设计》第2期。熊秉明撰《西方的缤纷东方的空灵——谈谈苏天赐的画》刊《美术》第7期。《第三代中国油画家研究——苏天赐》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3年(癸未)

81岁居养龙山庄画室。

年初,由吴为山塑像两尊,为吴为山作油画肖像。

4月画《梦里家山》,日记中自述:起意于去年10月于广州红棉盛开之时,那种情景已60余年所未见。

夏,为沈行工画册作序。画《早春·汤泉湖》、《晓烟》。完成作品《太湖》、《又是一年春草绿》、《清秋·汤泉湖》、《池边老树》、《古屋新装》等。

秋,应邀赴湖南益阳写生,作《沅江随笔》等。

冬,应邀赴皖南参加“山水梦境”写生活动,作《晨光》、《水天一色》等,其后又受邀参加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建院75周年暨新校舍落成庆典。

12月下旬赴北京参加全国第六届美术家代表大会。

是年,画《太湖》、《柳堤》、《绿坡》。《霜晨》、《谷底春风》参加“中国当代艺术五十家画展”于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又是一年春草绿》参加“第三届全国油画展”。作品《杜鹃花》、《玛丽桥》被宁波美术馆收藏。

赵思有撰《苏天赐油画风景画的艺术特色》刊《美术研究》第3期、《中国油画风景对传统山水画的借鉴——兼谈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苏天赐的风景画》刊《美术观察》第3期、《苏天赐油画艺术风格成因研究》刊《艺术百家》第2期。

2003年10月摄于湖南益阳2004年(甲申)

82岁居养龙山庄。

1月5日赴南京大学参加“美术研究院”揭牌仪式。

2月1日去清凉门购兰花、仙客来。

4日,复湖南青年胡敬涛长函,谈学画的方法,如何发展,走哪条路等等。为陈碧山书“沐兰轩”、“明匠斋”,陈碧山书“苏公兰苑”。

17日,因口腔、肠道不适,就医。

3月2日查明罹患非霍奇金淋巴瘤入住肿院治疗。于5、6、8、10月多次入院。幸调养得宜,渐就康复。

6月2日南京电视台来访,应“文化半小时”栏目约稿。

10月于日记中自示:正酝酿新作。

11月16日参加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

冬,南京东郊写生,画《秋林漠漠》、《朝阳》等。完成《曦》、《落木》、《虎皮兰和野草》。

是年,于病中画《初识洞庭》、《十里梅香》、《竹海深居》、《秋水》、《春水》、《曙光》、《晨曦》。《苏天赐——中国油画十家》合集与专辑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2005年(乙酉)

83岁居养龙山庄,作画,种花。

年初,读《资治通鉴》。受访完成《惠蓝访谈录》,后名《万物于我,是借以坦示心灵的载体——苏天赐访谈》,刊《美术观察》第9期。

画《平林漠漠》、《春风漫步太湖》、《秋林向晚》、《小刘》。

2月11日接受电台采访。24日,新华日报魏长健来访,答问九题。

3月20日冯健亲夫妇来访,取《小刘》画像。

4月20日老友郑为去世,为其撰写挽联,云:

“艺海波澜,芜芳争茂,虽拥至情至哲,而无意竞逐。沉潜务得,遗篇灼烁。

唯与清风明月,须去照人间”。

28日,为阳江日报题“当代名人书画”。

赴沪参加上海“‘春季沙龙’——中国意象油画展”并在研讨会上发言。

5月读章利国《中西画家的文化眼光与艺术观照》一文,思考“意象油画”有关问题。日记自记:便血,频,不适。

22日,参加靳尚谊画展揭幕式。

26日,应曹意强约“自述”稿,费一周成,题名《画余赘语》,刊《新美术》第2期。

6月10日日记记:“夜来服安眠,晨起不免昏昏,雨湿庭院,清新可喜,惜精神不济。

写《悼郑为》”。

7月26日苏州王荣来访,为苏州爱德艺术学院作顾问并题词。

30日,书“至善至美”。

8月5日于怡华酒店庆寿。

夏,画《梅花山》、《秋云》、《春》、《新苗》、《新绿》、《菜花》、《育花》。

9月7日撰成《由一幅小画引发的话题》。11日,郭翔来拍录像。13日,王秉舟来访,赠《苏天赐——中国油画十家》一册。22日,龚云表来访谈童年。

24日整理旧画,裁板,裱贴。30日改《两个苏州姑娘》。

10月11日赴杭州西湖美术馆举办“湖上春风——苏天赐油画作品回顾展”,展出作品100幅,舒传熹,徐展黄、徐可润,王流秋、金冶等出席开幕式,《林风眠像》赠浙江省博物馆。

11月16日撰成《坚白之画境》一文。

11月19日赴福建武夷山参加中德艺术家“意象武夷”艺术互动交流活动。画《九曲烟岚》、《山庄临窗》、《溪边竹》。24日,谢绝滑竿,手拄拐杖攀上最高峰。26日画成《万古相依》,晚,与德评论家一起观画,畅谈艺术。29日,中德作品联展,《万古相依》备受关注。

秋,画大幅《雪》及《湖上春风》、《寒林漠漠》、《霜晨之五》等。

冬,南京博物院聘任为“高级顾问”。

除夕夜,撰下《我心怀感激》短语,中有:“我有更多的感受,正等待去完成”

句,表示仍有许多事情要做。

2006年(丙戌)

84岁1月6日始撰《我站在画布面前》。

年初,完成《春水之二》。《湖上春风》、《寒林漠漠》、《霜晨》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无尽江山——南北油画邀请展”。

2月28日为阳江县“苏东坡文化研究会”题匾。

3月写“意象”提纲及《艺术主张》,画《汤湖春柳》、《冬日之湖》。

20日,接受邬烈炎采访,阐述“中国油画”的发展以及个人艺术的心路历程,并对“意象油画”进行了诠释。

4月29日入院,于病痛中继续撰写《我站在画布面前》。

6月出院,续写并修改《我站在画布面前》。修改《冬日的湖》和《白色的芬芳》,为《秋云之二》加画红树。

7月画《红玫瑰和红樱桃》,修改《春水》。续写《艺术主张》。

6、7月间多次入院,在病床上,读英国诗人蓝德的诗《生与死》,反复吟诵,十分赞赏。抄录一份予夫人:

绿荫息影偶读杨绛所译英国诗人蓝德小诗《生与死》,顿感弦音轻拨,甚合心声。原作立意高,译文韵味好,因摘其前五句,改写后两句,以作座右之铭。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只要火苗还在,自有春晖满怀!

7月25日最后一次入院。

8月25日下午3时(农历丙戌年闰七月二日未时),因病不治,故于南京鼓楼医院。

新华社,《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新民晚报》,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先后发表苏天赐教授病逝消息。

全国各艺术院校、艺术团体、生前友好、学生纷纷给亲属发去唁电、志哀悼念。

8月29日上午9时,于南京石子岗殡仪馆举行苏天赐教授告别仪式。

江苏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等政府机构、艺术院校和团体以及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和苏先生亲友学生敬献花圈致哀。参加告别仪式者有高云、高以俭、言公达、徐湖平、吴为山、徐明华、喻继高、朱葵、朱道平、周积寅、张华清、沈行工等南京及外地各界人士、生前友好及南京艺术学院师生800余人。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主持告别仪式,院长冯健亲致悼词:“苏天赐先生毕生致力于油画的教学、创作与研究,积极探索油画的创新之路。在创作实践中,他大胆地融汇中国传统绘画的形神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油画表现风格。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的坚实和缤纷,又有东方艺术的意境和灵动,在中国油画界独树一帜,成就卓越,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影响深远,为中国油画的创作、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4月28日,夫人凌环如率子女奉苏天赐先生骨灰,安葬于南京南郊牛首山普觉寺墓园。

苏天赐墓地(本编资料来源有:《苏天赐艺术活动年表》;苏天赐先生着述及日记;苏天赐先生亲属、好友、学生回忆纪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