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苏天赐文集三:附:苏天赐研究
2402700000001

第1章 序

苏天赐先生是我国着名的油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他所热爱的艺术事业,前后长达七十多年之久。在这漫长的艺术人生中,苏天赐先生从未停止过在艺术原野上的辛勤耕耘,而他的思想和精神更是与艺术没有须臾的分离,即便在那个政治独领风骚的年代。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努力地用自己微弱的心灵之火以期去点燃他绚丽的艺术之梦。此时此刻,他的灵魂已经与艺术彻底地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苏天赐先生的绝笔之作《我站在画布面前》便是他的心灵独白:“这是一种感召?大自然的面目会不断改变,但它的灵魂常在。我所邂逅,莫非是其魂魄?当年正是因为它的感召,我在单纯而愉快中走上了漫漫长路。现在它又重来,莫非告知我,回归是福?回归何处?回归于纯真本原的大自然,回归于面对大自然的自然心态……”他以杜鹃啼血般的文字阐述着他对艺术的感悟和理解,字字句句,震撼人心。我坚信在他永远闭合上那双发现了无数美的眼睛的一刹那,他看到的绝不会是恐怖的死亡之光,而是一个美轮美奂、色彩缤纷的天堂景象。他一生都在发现和创造美,所以美也就必将成为他的归宿。

苏天赐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每当面对这些作品时,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种视觉的饕餮,更是一种精神的圣餐。在那些春夏秋冬的诗意风景中,宁静优美的画面之下总是蕴藏着一种澎湃激昂的热情和力量……但苏天赐先生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他在从事艺术创作的同时,还对许多的艺术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思想的火花在他留下的论文、日记、书信以及创作笔记等文字材料中不时地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些珍贵的文献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它无论对研究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心路历程、情感体验、人生感悟和创作体会等,还是对我们更好的理解苏先生的艺术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地,透过对苏天赐先生的深入了解,我们也能更为真切地了解画家所处各个时代的激越和诡异。

苏天赐先生一生写过许多有关艺术,尤其是油画艺术的论文,他的写作思路清晰、观点鲜明、感受真切、文字优美。苏天赐先生还一直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他日记的内容既有思想的,也有生活的,更有艺术的,有些部分读来真是令人感动——“然而这一切又并非依旧,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些山村、小镇正在渐渐地失去了往日那种浓郁的江南风情。好在大自然就是大自然,它能包容一切,生生不已。当那些粉墙小楼替代了黑沉沉的老屋,当那些苗条的新枝换去了参天的巨木,昔日的辉煌消失了,却在这湖光山色中添上了另一种韵味。万物的更替中自有一种永恒的东西,那就是生命的律动。我在大自然中炫目于它的闪烁,体味那无尽的绵延,在作画中享受那情绪表达的快乐。”可以这样说,这一部分文字是苏天赐先生最为真实的心灵和艺术生涯的写照。长期以来,苏天赐先生一直与他的老师、朋友及家人有着通信联系,这不仅是他们的情感纽带,更是思想交流的平台。在与老师和朋友的通信中,除了通常的问候和叙情之外,绝大多数篇幅都是在谈论艺术。还有很多他在外出写生或是出国访问期间写给夫人和儿女的家信,名曰家信,但很多部分谈的却是艺术。他在1979年3月28日的家信中这样写道:“多么可爱的小朋友!你们的歌唱使我神往,你们歌唱我也歌唱,我用笔唱我的春江之歌,富春江的春天该怎么形容?这是珠玉镶嵌的画面,又反映在镜中。这是难以表达的美,这种美太丰盛,又太虚幻。太丰盛就没给你留下再创造的余地,太虚幻又使你难以捉摸。难怪还没有看过谁曾画好过油画的富春江,国画是有的,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为我们讲述了那么丰富的富春江的‘故事’:多姿的山峰,起伏的岗峦,像珠落玉盘的春树,幽深村落和荡荡的江流,然而他还是讲出那镜中之影!”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苏天赐先生就是为艺术而生的!我们常说;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而苏天赐先生人、文、画三位一体完美结合的艺术人生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真、善、美的最为真实、鲜活的注解。

是为序。

刘伟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