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哈尔拉莫夫苏联学校教育教学原理与教育学教程
24012900000032

第32章 教育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原理(9)

对学生的道德知识所作的研究表明,学生理解许多行为规则只达到最一般观念的水平,而且常常理解得不完全正确。有些学生把友谊和同志关系同互相包庇等同起来,从个人方便的观点出发来解释原则性和责任感。对道德准则的无知或者不正确的理解,会造成不正确的行为定势,结果是违反道德原则和要求。这一点,杜勃罗留波夫当时就注意到了。他强调指出,“大量的犯罪和不道德行为都是由于对事物的无知和理解得不够正确而造成的大部分人犯了形形色色的罪过,其实都是因为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因而糊里糊涂地摇摆于善恶之间。”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共产主义道德态度的形成过程中,道德伦理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卡连柯专门强调指出,我们的学校必须讲解道德理论,必须对学生系统地进行道德意识发展的工作。这项工作应该怎样进行呢?

德育是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课可以帮助教师揭示社会道德的进步,阐明共产主义道德态度的发展情况,并讲解许多道德原则的本质。例如,过去俄国军人的英雄主义和对反抗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伟大卫国战争事件的研究,可以使教师向学生深入讲解许多道德概念的本质,比如爱国主义、勇敢、军人的大无畏精神、忠于职守、国际主义、苏联人民道德和政治的统一、对共产党的无限忠诚等等。文学课为学生的德育和道德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可能性。文学课提出了具体的道德问题,而研究文学作品主人公的性格和行为又可以阐明许多伦理规则和伦理原则的具体意义。社会学课和国家与法原理课关于揭示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质和对苏联人民的行为和精神面貌提出的极其重要的要求,都有专门的研究题目。每个教师,不管他教哪一门课,总是以某种形式向学生提出热爱劳动、集体主义、互助、纪律、正直、诚实、对工作的负责态度、社会积极性等等问题,并揭示这些问题在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的实质。

教学的思想政治方向性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有异常重大的意义。上面一讲所谈的教师在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和信念方面以及在使他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面进行积极的有目的的工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共产主义道德的思想原理及其崇高的进步性质。在课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这种关系,正是综合地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外教育工作,可以为系统地和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它的极其重要的手段和形式是:谈话、报告、讲演、辩论会、学生集会、共青团大会、少先队集会、学校晚会、和知名人士会面、读书会及其他措施。但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工作都要有效地影响道德态度的形成。在这方面,正确地选定道德讲解性措施的题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校里,这种选题的性质往往过于一般,一次谈话就涉及许多问题。然而重要的是阐明行为的具体规则和标准,德育的题目范围只能是逐步变得复杂。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在低年级可以进行解释性谈话来说明学生在课堂上和课间休息时应有的行为举止,以及怎样爱护书本和爱护学校财产,等等。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这种问题就复杂起来,就要考虑到教育人格化一讲里指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整体性,所以讲解道德准则就要在概念的水平上进行。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教师和班主任应该利用白俄罗斯共和国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生的教育示范内容》和《同学生进行伦理性谈话的标准选题》这样的参考书,并利用关于同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谈话的教学法材料。对学生传授行为准则的知识来促进他们道德意识的发展,这是道德态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而道德观点和道德信念则是道德意识的最重要的组成都分。同时应该强调指出,人掌握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不仅经过了周密思考,在感情上有体会,而且变成了他内在的心理状态,成为他自己行为的原则、动机和定势的方式,这时候观点和信念就能成为道德态度的组成部分。

道德观点和道德信念的教育,决定于各种因素整个综合起来的进行情况。这里首要的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要较多地接触高尚道德的榜样和范例,要根据自身的体验坚信共产主义道德具有高尚的人道性质及其在个性发展中的崇高作用。在这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在讲解工作的过程中利用杰出人物、优秀生产者和文学作品主人公的生活和活动的良好范例,那么,体现在他们身上的就是道德、高尚精神和坚强性格的高大形象。

为了形成道德观点和道德信念,具有重大意义的是人亲自积极参加为实现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斗争,积极参加消除种种不道德行为的斗争,从而使自己成为共产主义道德的主体,也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体现者和传导者。这里,学生在道德态度体系中扮演的那个角色所起的塑造作用很有关系。如果他“对善与恶漠不关心”,如果他不站在积极的道德立场,他就不可能形成道德信念。同样,“这不关我的事,我什么也不知道”的假仁假义的市侩立场也不能促进道德和道德信念的形成。难怪别林斯基早就指出:“一种道德观念,读到了或者听到了,而且似乎是按应该理解的那样被理解了,但是没有通过你自己的本性,没有留下你个性的印记,那么这种观念就是死资本。”只有使实践活动和道德的讲解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道德观念通过人的“本性”。由此可见,创造一种生活环境,使每个学生不仅能在善与恶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而且还能对离开行为准则的各种偏向进行斗争,这项工作应该在德育的教学法中占主要地位。如果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在班上值日,执行社会任务,在会上批评缺点,谴责同学的不良行为,那么,这些“角色”当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会形成道德知觉的敏锐性和原则性,从而有助于道德观点、信念和言行一致的教育,最后就会形成积极的生活立场。

(八)人的道德发展的完整性和不平衡性及其在德育教学法中的反映

苏联教育学牢固地树立了马卡连柯的论点:对人的教育不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的,人的发展具有完整的性质。但是,正象已经指出的那样,对这个论点不可作简单的解释。发展的完整性,只是意味着人各个方面的形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依赖关系,还互相影响着,人对于多种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同时接受和同化的能力。例如,积极参加劳动不仅有助于热爱劳动的教育,并且还能影响纪律性、集体主义等等的形成。同时,纪律教育也能影响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行为技艺,巩固他们的集体主义态度。人的道德的各个方面在发展中的这种相互影响和同步性,也说明了教育的完整性。

但是完整性决不意味着平衡性。相反,甚至在最顺利的情况下和教育工作安排得很好的时候,学生的道德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这是因为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不同。例如,一个学生可能学习较差,但在劳动中的优点很突出。还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表面上显出了社会积极性,但在和同学的日常交往中暴露出自私的倾向,只图个人成功。这些事实都是不能不考虑的。而且,这些事实形成了教育人格化的一条重要规律。这条规律的实质是,在德育的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下功夫使学生的道德各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使其中的个别方面能够“赶上来”。

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要在学生道德形成的总体系中使用提出最重要的教育问题的教学方法,并集中各种教育学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戈麦尔有一所学校发现,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中的弱点是在准备家庭作业时不会遵守脑力劳动的规则。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个学季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的总体系方面提出的任务是培养他们对家庭作业的负责态度,并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自我检查的技巧。提出这个任务所造成的情境是,学生发现了他们的学习情况,同时他们提出的进一步改进学习的要求之间存在着重大矛盾,这样,学生就产生了改进家庭作业的要求。

但是,激起了七年级学生的这个要求之后,就应该帮助他们达到提出的目的。于是制定并且实行了一整套讲解性的和教学上的实际措施。这套办法包括:班主任同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谈话,内容是关于家庭作业的规则和对知识的掌握质量进行自我检查的方法;学生同校长会面,谈谈改进家庭作业的问题;学生和家长就这个题目和其他讲解性措施开联席会议。同时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培养七年级学生在家学习的技能和技巧。为了使学生练好学习的技艺,还给他们布置了完成家庭作业的实习作业,使他们学会运用自我检查的方法(用朗读或默读来再现教材,回答课本里的问题,标出所学教材中的主要问题,编出所读内容的提纲,等等)。还非常注意在学习中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

由于各种讲解性措施和教学上实际措施的紧密结合,七年级学生练出了一套正确的课业劳动技艺,形成了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良好态度。结果,在七年级学生当中优等生的人数增多了,在家学习的技艺也提高了。

教育的这个规律,也要求教育工作的集体形式同对某些学生施加个人影响结合起来。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在行为的个别问题上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根除掉的。必须对这样的学生长时间地施加有助于克服这些缺点的教育影响,改变他的内在立场和产生动机的环境,使他积极主动地努力改进自己的行为。

最后,教育集体对学生的影响,形成和广泛利用社会影响的各种措施,来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并根除和预防各种不道德行为的出现,这在德育的总体系中是德育教学法的一个有机部分。集体的巨大作用,还表现在它扩大了学生表现各种能力和创造性素质的可能性,并且能在这个基础上巩固每个学生的优点。在这个意义上,集体有助于实现马卡连柯的一个重要论点:在社会主义学校里,“共产主义的人的道德教育的基础首先是培养他的才能,发展他的力量以及他的建设的、创造的积极性”。

以上就是最重要的德育原理,如果从一般的实施德育方法的观点出发来看待这些原理的话。这样来综合地设想实施德育的过程,就可以转入阐述学生道德形成的具体问题。但是应该说,在五种主要的道德态度中我们已经研究过两种。其中关于形成思想政治信念和忠于共产主义思想,是在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那个题目里阐明的。

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问题,是在组织和培养学生集体的那个题目里阐述的。因此,我们还剩下三个问题需要研究,这就是:对学生进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纪律和行为修养。

参考文献: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全集》,第41卷。

《苏共第25次代表大会材料》,1977年莫斯科版,第71-80页。

勃列日涅夫:《论劳动人民的共产主义教育》,莫斯科,1974年版。

波格丹诺娃、彼得罗娃:《低年级学生道德教育和发展的某些问题》,年,莫斯科版。

波尔得列夫:《学校教育工作的教学法》,1974牟,莫斯科版。

瓦西里也娃:《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道德教育》,1973年,列宁格勒版。

戈尔金:《学生劳动中的道德教育》,1967年,莫斯科版。

佐西莫夫斯基:《对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评断》,《苏联教育学》,1970年第7期。

库里连科:《共产主义道德教育》,1976年,莫斯科版。

《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马尔英科主编,1969年,莫斯科版。

《论社会主义国家学生的教育》,1961年,莫斯科版。

《中小学生的教育示范内容》,马尔英科主编,1976年,莫斯科版。

斯瓦德科夫斯基:《道德教育》,1972年,莫斯科版。

苏霍姆林斯基:《青年一代的道德理想》,1963年,莫斯科版。

第九讲培养自觉纪律和文明行为

(一)自觉纪律和高尚的文明行为是共产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

“纪律”一词来自拉丁语,译成俄语有两个意思。它的一个方面是表示学说,表示某一门知识的体系,因而常常用作学科的同义语。

它的另一个方面表示本领和姿势,表示“某个集体的全体成员对严格规定的秩序的绝对服从”。我们要研究的是它的后一个意思,这里它涉及到人的行为,表明他对履行自己的义务和遵守某个机关或组织所规定的制度、准则、规章和发布的命令的态度。纪律是道德的一部分,因而它不包括道德本身的全部内容,而仅仅包括由于履行自己的职责或者由于执行某机关(组织、企业)的现行法令和内部规章而必须遵行的那些方面的行为。比如,一个青年人在文娱晚会上坐着同一个站着的妇女或年纪比他大的男人谈话,这时候他的行为并不能算是破坏纪律,而只能说是不够客气,没有礼貌。可是如果有个学生试图坐着同教师谈话,他的行为就属于破坏纪律,因为学生遇见教师或者同教师谈话时必须起立,这是学校的规章专门规定了的。

纪律在不同的社会领域所具有的特点,也说明纪律主要是执行必须遵守的那些行为准则。比如有党的纪律,共青团的纪律,劳动纪律,军队纪律,等等。在这个题目里要谈的是学校纪律。

文明行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的道德表现的一切方面。就这个意义来说,这个概念表示人的行为举止的高度修养和磨练。然而,文明行为也可以属于比较狭隘的道德范围,比如,人们常说的语言的修养,人的仪表,处理集体中的相互关系,工作的条理,等等。自然,纪律也可以表明在遵守规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方面不同的文明程度。

纪律是道德的一部分,所以它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还是一种深刻的政治现象。列宁把纪律看作是在一定社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历史范畴。他指出,任何新的社会秩序都要求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新的关系,建立新的纪律。他还阐明了纪律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时代的不同性质。列宁写道:“农奴制的社会劳动组织靠棍棒纪律来维持,劳动群众极端愚昧,备受压抑,横遭一小撮地主的掠夺和侮辱。

资本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靠饥饿纪律来维持,在最先进最文明最民主的共和国内,尽管资产阶级文化和资产阶级民主有很大的进步,但极大多数的劳动群众仍旧是一群愚昧无知的雇佣奴隶或受压迫的农民,备遭一小撮资本家的掠夺和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