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哈尔拉莫夫苏联学校教育教学原理与教育学教程
24012900000030

第30章 教育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原理(7)

但是,在以前的古典教育家当中,把德育对个性发展的作用说得最充分最明确的是乌申斯基。他在《论教育的道德因素》一文中写道:“当然,智力教育和用知识来充实智力很有好处,但是,唉,我无论如何也不认为关于植物学知识或动物学知识能够使果戈理笔下的市长成为一个正直的官吏,因此我深信,就算巴维尔·伊凡诺维奇·乞乞科夫熟悉有机化学或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奥秘,他仍将是一个对社会非常有害的、诡计多端的人”。

“我们相信,道德并不是学问和智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还相信道德现象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个任务比一般的智力发展和有满脑子知识重要得多”

但是,过去教育家的言论并没有揭示某个社会的德育所依据的那些思想政治原理。然而,无论在理解德育的意义方面,还是在理解实际进行德育的教学法方面,德育的意识形态基础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道德发展最高阶段。共产主义道德同资产阶级道德正相反,它反映着绝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它从对人、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人道态度为基础,确定了善良和正义的最高原则。因为这样,所以掌握和实际遵循共产主义道德的准则就能使人懂得最高的道德价值,为社会利益服务,使人的行为举止变得高尚起来。

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关于共产主义不可避免地取得胜利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新的道德关系的学说,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思想政治基础。道德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利益同个人利益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出发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利益同个人的最高利益是一致的,顺利地实现共产主义建设的目的和任务就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有助于加强人的自尊心和提高人的物质福利。列宁强调指出,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是为消灭过时的剥削社会,为确立人与人之间新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而进行的斗争。这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时的教育工作的基本目的和方向。

(二)道德的实质就是人的个性特征

把人的道德究竟表现在哪里这个问题搞深搞透,对于理解德育在个性全面发展总体系中的性质和特点具有很大的意义。这个问题极不简单。这里不能只限于一般列举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所具有的那些道德面貌和道德品质。因为,品质的本身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是会表现出来的,所以搞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揭示形成品质的心理教育作用过程。

人的道德及其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下的表现是特别复杂的。研究各种复杂现象的方法,通常是把它们分成比较小的结构单位。亚里士多德在指出认识的这个特点时写道:“应该随时把复杂的东西分为它的组成部分,也就是分为构成整体的各个最小的部分。”

就道德来说,应该怎样运用这个原则呢?人的道德,通常根据他的操行来判断。但操行这个概念太广泛,它包括人的生命活动的所有方面。因此。为了揭示操行的道德实质,必须把它分为能够保存整体属性的某种最小单位。操行的这种最小单位是行为,行为是操行的比较独立的组成部分,根据行为可以很好地了解个性的道德表现。

作为操行的最小单位的行为是什么呢?人的道德怎样反映在行为中呢?人的行为通常在他的某种动作或状态里表现出来。然而,作为人的外都表现的动作或状态的本身还不是行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构成行为。为了明白这一点,我们来举几个例子。假定我们看见有一个人在离我们约五十米远的地方劈木柴。我们能不能只根据这种外观来评定这个动作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呢?当然不能,因为不能只以一个方面来评定这个动作是好是坏。那么,什么时候才能作出这样的评定呢?只有当我们知道这种动作对社会利益和同别人处在什么样的关系的时候才能作出评定。例如,一个人可以为他的母亲劈从林区买来的木柴。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行为就是一个关心母亲的儿子的行为。一个人劈从林区买来的木柴为自己的家里取暖,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一个照顾家庭的成员的行动,但是,同样是这个人,他劈的木柴也可能是用不诚实的方法弄来的当然,他的行动就具有不道德的性质。

或者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假定我们看见一个男人坐在窗前全神贯注地正在用打字机打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可能说明他的动作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因为,这个人可以是在撰写关于道德的报告,或者是在准备学术论文,但也可能是在写诬告的匿名信按照一般的想法,学生听话通常就被认为是优良的品质。可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热别列夫译)1911年,莫斯科版,第4页。

如果听话是为了搞可耻的动作,那就具有不道德的性质。并且是轻率的。

同一种动作,常常有不同的道德评价。如一个人如果干涉别人的事情,他的行为就是不妥当的。但是,如果他是用力拉开打架胡闹的人,他的动作就会受到赞许。同样,对冒险的动作也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比如说,有个学生跟他的一个同学打赌,说他能够游过河去,结果差一点淹死。当然,对这样的冒险是无论如何无法进行辩解的。

但是,这种冒险如果表现为拯救一个溺水的人,那就会得到称赞。

我们还可以举一些更复杂的例子。假定有个学生努力学习数学,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数学课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必然取决于驱使他这样做的是什么动机和他追求的是什么目的。如果他追求的是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学生职责,那么他取得的学习成绩就会对他道德的形成起良好的影响。而如果他追求的是利己的目的(想在班上高人一等,等等),他的动作就不能认为是道德的。

这些例子说明,任何动作或状态,只有把它同产生它的活动目的和动机互相结合起来看待才能构成行为。但是,不能说动作或状态的本身对道德是中立的。苏联着名的外科医生阿莫索夫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回忆了他自己早期成长的年代,他写道:“我小时候非常穷,可是我想当个科学家。我非常爱看书,当然,我买不起书。于是我就出去看书,在柜台上翻看。有一次我见到一本科学书,它打中了我的幻想。我记得,那是一本厚厚的《生物学》。我没有离开柜台,几次把它拿在手里,对不起,我是想偷它。我想:‘这不是对事业有利吗?’这时候书店经理悄悄地走了过来,把手放在我的肩膀上,似乎一切都看见了。我想想,他说了一句话:‘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这样做。’别的话他再也没说。这件事使我震动很大,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用卑鄙的手段来达到崇高的目的是不可以的。”

阿莫索夫:《未来的人》,《共青团真理报》,1973年3月17日。

因此,如果要说明某一种行为,那么总的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个主要的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行为的外表方面,表现为某种动作或状态:人劈木柴、开机器、谈话、写字,等等。行为的第二个构成部分是它的内部的一面,可以说是看不见的一面,表现为由主体完成的那些动作的目的、意图和动机。因为动作的目的、意图和动机表现出个人对社会和对其他人的各种态度,所以整个来说,行为的这个构成部分也可以叫做态度。这样,行为的总的结构就可以用图式表示如下(:

行为动作(状态态度(动作和状态的目的和动机正象上面指出的那样,为了说明行为的道德方面,无论动作(状态)的本身还是引起这个动作的态度(目的和动机)都有重要的意义,就是说,无论是这个构成部分还是那个构成部分都应该符合道德的要求。

但是,操行是由各种行为组成的。操行不是别的,而是动作和行为以及产生动作和行为的那些个人动机、目的和定势相互联系的总和。因此,操行的结构也可以分为行为所特有的两个组成部分:一定动作(活动)的系统和包括在这些动作(活动)中的态度的系统。操行的结构图式可以这样表示:

操作活动态度但是,人的活动所包括的生活范围是极其多样的。因此,为了详细说明操行的结构,可以把它分为最重要的几种活动类型和同这些类型相应的各种态度。这种结构可以用下面的图式表示:

道德操行社会政治活动爱国主义活动和国际主义活动物质生产、认识、科学和精神生活领域内的活动保护在物质方面有价值东西(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公共的)的活动交往对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的态度对祖国、其他国家和人民的态度对劳动的态度对在物质方面有价值东西和对全民财产(其中包括自然界)的态度对人和对自己的态度正如从图式3里可以看到的那样,操行的结构在总的方面包括五种极其重要的活动类型和同这五种活动类型相应的道德态度。

由此可见,当提到人的道德表现在人的行为和操行中的时候,这种说法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构成人的操行的那些具体的动作和状态的总和,第二,人在自己的活动中所遵循的目的、意图和动机的系统。

上面探讨的原理,对于阐述德育的内容和在学校里实际进行德育的方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三)苏联学校德育的内容德育的内容

具有复杂的性质,涉及一系列重要的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对个人的操行和道德面貌提出的社会伦理要求(态度)。这些要求非常明确地反映在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道德规约、苏共第24次和第25次代表大会的决议里面。

这些文件规定了共产主义建设者道德态度的主要类型和原则,即:

(1)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和政策的态度(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理解世界发展的过程和前景,正确评价国内和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事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的敌人、各国人民和平事业和自由事业的敌人毫不妥协(2)对祖国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态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各族人民的友谊和兄弟般的团结,不能容忍民族仇视和种族仇视,同世界各国劳动人民和各族人民保持兄弟般的团结,憎恨社会主义的敌人(3)对劳动的态度(诚心诚意地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4)对公共财产和物质方面有价值的东西的态度(每个人都关心保护和增加公共财产,爱护大自然(5)对其他人的态度(集体主义和同志式的互助: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人与人之间的人道态度和相互尊敬:人对人是朋友、同志和兄弟;在家庭中相互尊敬,关心儿童的教育(6)对自己的态度(高度意识到社会的职责,不能容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提倡正直、诚实、道德上的纯洁、朴素和谦虚,对不正之风、不劳而食、欺骗、追求名利和贪婪行为决不迁就)。

但是道德原则和行为规则是对个人外表上要求的常规。为了使这些原则和规则成为操行的标准和个人的道德面貌的特征,它们应该由个人接受下来,成为对他动作和行为的稳定的评定指标,也就是成为相应的道德品质。整个说来,伦理学上大约有200种优良的道德品质,这些品质就是德育内容的社会伦理方面。因此,有必要弄清楚从对个人外表上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上的性格和特质的那些内在机制,这些内在机制就是德育内容的第二个方面,是心理教育的一面。那么,怎样来弄清楚这些问题呢?

正如教育人格化那一讲所指出的,任何个性特质都是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要求、动机、感情、行为技巧、行为习惯和意志力的融合物。

这对道德品质来说也是一样。例如,一个人为了爱好劳动,就应该培养自己有经常参加劳动的要求,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和必要性(动机和意识),在感情上对这种活动有出自内心的爱好(感觉),掌握劳动技能和技巧并能表现出意志力。

由此可见,德育内容的心理教育方面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也就是对他们传授行为准则的知识,使他们形成适应共产主义道德的道德要求、行为动机和行为定势,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技巧、习惯和坚定的意志。

在德育内容中还有第三个方面。这就是学生的道德发展和教育的年龄特征。正如波若维奇指出的那样,抽象地提出来的个性特质不能确定德育的内容。必须从年龄的观点出发来确定进行德育的方法。这是正确的。道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某个年龄期的学生获得生活经验的条件和认识行为的道德原理的条件来决定的。例如,低年级学生在热爱劳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等这些道德态度方面的道德经验,就不能超出他们参加的那些实际活动的范围。他们的道德意识水平的特点主要是道德观念,这种道德意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劝告、指示和讲解。

少年在这方面具有多得多的条件。他们的道德要求就是他们认清了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定势。他们的道德意识已经提高到概念的水平,虽然远远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是这样,但是许多道德原则和要求都已具有道德信念的性质。他们的道德情感、技能、技巧和意志品质的发展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是,我们在专门的一讲里指出过,由于这个年龄有些独特之点,所以他们的行为常有一些缺点和某些不守秩序的现象。

组织高年级学生进行实际活动和智力活动的条件越来越多,这样,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行为方面都有可能加强他们的德育工作,使他们形成一个完整的道德世界观体系。

这些就是关于不同年级学生的德育内容的一般原则,这些原则在参考书《中小学生的教育示范内容》(1976年,莫斯科版)里都有具体说明。但是整个看来,应该说,现在德育内容的这个方面在教育学里还研究得不够。

弄清楚有关德育内容的各个问题,就能转到阐明进行德育的教育学原理这方面来。

(四)道德发展是道德领域内“占有人类现实”

外部影响和个人本身积极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德育的最重要的前提外部条件是人的道德发展的源泉和最重要的因素,这个基本思想应该是研究德育问题时的出发点。存在决定意识的哲学原理,对学生的道德形成也完全保存它本身的意义。存在有一些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道德,家庭生活情况,同学生有接触的那些人的有价值的定势和道德定向,以及学生本人的交往。最后,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专门组织起来对学生施加社会影响和教育影响的共产主义教育。存在的所有这些组成部分的总和,就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外部的和客观的源泉和因素。

但是人决不象海绵,不是只吸收包括教育影响在内的外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