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哈尔拉莫夫苏联学校教育教学原理与教育学教程
24012900000024

第24章 教育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原理(1)

第一讲教育是全面发展拜按共产主义方式培养个性的因素

(一)教育是全面发展并按共产主义方式培养个性

为了阐明本篇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教育对于个性发展和形成的特殊作用。事实上,在关于教育学的一般问题的第一篇结束语里已经指出,个性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假定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掌握他从事实践活动所必需的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以及世界观思想的体系,这些都代表他的教养水平。第二个方面是造就和培养个人的多种性质和传质,这些性质和特质表现在他的观点和信念、行为和活动的动机上,也表现在对人的态度和对一般文化修养的态度上。所有这些性质和特质的总和就是个人的修养。我们不仅可以想象得出,而且还可以在生活中看到,有一种人有一定的学识(知识和技能),但修养不够(待人态度不文明、没有培养出行为的社会动机等等)。例如,一个学生可以很好地解答数学习题,很好地掌握物理、化学和其它学科的教材,但表现出一种利己主义倾向,不遵守整洁和个人卫生规则。也有的人在生产上仿佛搞得很好,表面上似乎很有文化(谦恭、整洁、待人彬彬有礼),但却表现得很贪婪,没有健康的信念,伪善十足,等等。

这样看来,学识和修养远不是一回事。当然,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但是联系并不意味着等同。学识和修养之间有重大差别。因此,个性的这两个方面的发展自然也各有各的特点。“如果我们拿应该掌握的内容来说(教养--作者),那么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掌握那些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和行为,也就是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观点、传统和经验具有直接重大关系的人类文化因素;教养则相反,它的目的是掌握科学、技术、语言、艺术和文化,还要掌握实际经验。”这一切都表明学识和实际技能要靠教学来保证,修养则要靠教育来保证。既然修养是个性全面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教育同教学一样,也是个性全面发展的一个特殊教育手段。

在我国教育学里,教育这个概念同教学区分开,是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具体把这个概念当作这个特殊涵义来使用的,有这样一些文件,如《男女青少年教育总局》(1764年)、《莫斯科教育总规划》(1763年)、《俄罗斯帝国国民教育章程》(1786年)。1806年,“教育”这个词已经作为教育学上专门的概念,列入了俄罗斯学院辞典。但是直到19世纪中期,它一直同“教养”这个概念混用,事实上成了“教养”的同义词。后来随着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它才有了独立的涵义。

那么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它不同于教学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在(第一讲)里已经指出,教育这个概念不止有一种解释,它既用于广义,也用于狭义。广义的教育包括个性的发展和形成的全部过程,其中既包括学识,又包括修养。比如,人们说儿童在学校受教育或者大学生在学院或大学受教育,这是指他们既获得知识(学识),又养成同世界观、道德、社交文明等等的形成有关的某些个人品质(修养)。

可见广义的教育概念既包括教学,又包括教育的本身。

对教育的这种解释,当然不能揭示作为个性发展因素之一的教育的特点。而且这种解释曾经是苏联教育学中出现某些不正确观点的原因。二十到三十年代的某些教育家力图断言,似乎个性发展和形成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解决,不需要任何专门的教育。

最着名的苏联教育学家们不得不付出巨大努力,来克服上述的错误论断和扞卫教育在教育工作总体系中的相对独立性。马卡连柯在他的讲演《普通学校的苏维埃教育问题》中说:“我们现代的教育思想家和个别的教育工作组织者中间有一种信念,认为教育工作中不需要有任何特殊的和个别的方法,认为教学法、各科教学法本身就应该包含全部教育思想。我是不同意这种看法的。我认为,教育范畴--纯粹的教育范畴--在某些情况下是有别于教学法的一个个别范畴。”在进一步发挥这个论点时,马卡连柯又指出:“我仍然相信教育的方法是有逻辑的,这种逻辑和教养的逻辑不同。无论前者,无论后者--教育的方法和教养的方法,据我看来,应该构成两个部分--或多或少地构成教育科学的独立部分。当然,这两个部分应当保持着有机的联系。不消说,班级里的一切工作,总是属于教育的工作,把教育的工作缩小为教养的工作,我认为是不可以的。”

加里宁也不止一次地谈到了教育的特殊本质及其和教学的区别的问题。他说,传授知识,教孩子学习,这是一回事,教育则是另一回事。而且他认为教育比教学难得多,因为进行教育不仅需要有知识,而且还要言谈举止适当。

克鲁普斯卡雅是第一批试图揭示教育的特殊本质及其和教学的区别的教育家之一。她把教学理解为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教师或某个成人的指导下实现的。但是培养个性不能单靠教学。前面已经说过,养成行为的技巧和习惯,形成社会道德上、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某些性质和特质,这些都是个性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克鲁普斯卡雅所说的教育,正是指教育工作中的这个特殊的、专门组织起来的部分。她理解的狭义的教育,就是专门组织起来的、目标明确的、以培养人的共产主义性格和特质为目的的对个性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育具有一系列不同于教学的特点。

这些特点之一是,教育往往是附加的、但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种组织教学工作的手段。例如,教师讲解一个规则,但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听讲。这就必须关心如何激发学生接受教材的兴趣,促进他们的认识积极性。但这仍然不够。还应该促进他们的思维和记忆的发展,激发他们独立完成课业的愿望,等等。而这些与其说是属于纯粹的教学领域,不如说是属于教育领域了。

教育不同于教学的第二个特点,是它对个性施加影响的效果。

如果,教学工作按照它的特殊涵义是要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那么,教育就象加里宁所说的那样,目的是灌输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和人类共同生活的准则,是培养某些特有的性格和意志、习惯和兴趣。

事实上,我们前面已经指出,一个人有了学识,有了广阔的知识视野,不一定同时具有高尚的文明行为、健康的信念、某些必要的性格和意志。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他的知识同修养之间就可能有差距。

由于教育具有这个特征,所以又产生了它不同于教学的第三个特点,即教育所包括的对个性施加影响的领域比较广阔,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极其多样化。教育工作不仅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而且还系统地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既要通过专门的教育方式(谈话、劝诫、表扬、要求等等),也要靠自己的个性、举止得当、敏感和对学生热情关怀的态度。加里宁在指出教育的这个特点时强调说:“教育是一个比教学更广的概念。”

上述的一切证明,教育工作领域在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是一个特殊的、相对独立的部分。

(二)教学和教育的统一

教学和教育是个性的发展和形成这个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又分别是这个过程的特殊部分,所以两者密切相关,处在有机的统一体里。

这种统一,首先表现为没有教学实际上就不可能实现教育。个性是在各种知识的决定性影响之下形成的,而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则要通过教学过程。

掌握了有关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知识系统,就会扩大一个人的知识视野,有助于培养他的智能,对于加强他的意志和锻炼他的一些品质,如坚定的目的性、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感等等也都有极大的影响。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还会形成审美的概念和审美的能力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各种知识和教学的本身就是强有力的教育学生的手段。

教学和教育统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学内容所包括的大量教育性资料,都是关于知识的世界观倾向,关于揭示共产主义建设的目的和任务以及道德的准则这些方面的。掌握这些资料,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教学是组织学生活动以及他们同教师交往和同学相互间交往的最重要的形式,这一点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个过程如果安排得好,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可能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导他们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

这些就是关于教育同教学的联系以及两者有机的统一的最重要的问题。

这一切,使我们有可能作出总的结论说:提高共产主义教育的效率,不仅要求有效地使用教育的特殊手段和方法,而且还要求尽力提高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

(三)学校教育工作方针和教育工作综合进行方法

为了组织学校的教育工作并从理论上和方法上认识教育工作,必须弄清应该作为教育过程基础地主要方针。那么,怎样来弄清这些问题呢?

教育工作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这个论点是揭示最重要的学校教育方针的出发点,它决定了教育工作的各个主要方面,包括同学生的劳动有密切关系的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

从教育的社会教育学宗旨出发来理解教育结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样来理解,就要求学校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予以重视,比如,有的教师低估了体育的作用,这样来看待和组织教学教育过程就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容许的。往往还有一种现象,学校在某些情况下把重点放在提高自然科学的教学质量上,对于深入研究人文学科则注意不够,然而人文学科对学生的教育是有极其巨大的影响的。这种疏忽,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是同共产主义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的。所以,不管教师教哪门课程,他都一定要关怀成长中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要善于把智、德、体、美和劳动这五育综合起来予以实现。

这样看来,教育工作是具有综合性的,这条原理对于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那么,这种综合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只有使个性的各个方面和谐地发展,也就是说,要同时而又协调地发展,只有把智育、体育、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够顺利地形成个性。正是教育的各个方面的这种协调一致和相互联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过程的综合组织方法的特点。

既然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进行需要有机联系和综合对待,那就要求弄清另一条重要原理。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错误的见解,认为教学在课堂上进行,而教育则要在课外采取一套措施。其实教育和教学是统一的教育过程的两个特殊方面,既要有一套课堂教学办法,又要通过课外活动来实现。因此,正如教学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学科小组、竞赛、给后进生和优秀生讲课)进行一样。教育也渗透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措施里面。换句话说,教育要通过一整套课内外的学习活动来进行。就这个意义来说,智育、体育、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既在课堂上进行,又通过课外的教学、教育工作来进行。这一点也说明了教育的综合性质。

最后一点,教育的综合性意味着必须认清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对于个性的共产主义方向性的形成有决定性的意义。

(四)最重要的教育理论问题和教育方法问题

以及教育学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的逻辑结构为了研究教育理论原理和教育方法原理,必须很好地理解在教育学的这一篇里所要说明的那些问题。这就是说,必须理解作为阐明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的逻辑结构。

在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逻辑结构中,首先必须注意上面说过的教育工作中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那几个方面。教育学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来阐明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原理的。最近几年,这些方面都各自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并且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几个特殊教育学科:道德教育理论,体育理论,美育理论,劳动教育理论。当然,这些学科讲授的课程都是十分扼要的。至于智育方面的问题,一部分已经在教学论中同教学的发展性的研究结合起来阐述过;而智力发展涉及到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那些方面,则将在本篇相应的题目中加以说明。

本篇材料的叙述,还考虑到教育过程最根本的组织原理。这里指的是通过建立思想上明确和组织上团结的儿童集体来实现共产主义教育。因此,我们对教育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原理的叙述从《学校中学生集体的组织和教育》这个题目开始。下一个题目是教育的人格化,即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影响的教育原理。在具体分析德育、劳动教育、美育和体育之前,我们先阐明关于教育的一般方法的几个问题。本篇最后阐述学校中的少先队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参考文献:

巴班斯基:《青少年学生教育的综合方法》,载《中小学生教育》,1978年第5期。

波尔得列夫:《教育》,载《教育百科全书》第1卷,384-388页。

莫诺斯宗:《中小学生的共产主义教育理论和方法问题》,1978年,莫斯科版,第75-92页。

《学校中共产主义教育的理论和方法》,1974年,莫斯科版,第1章。

第二讲学校中学生集体的组织和教育

(一)通过集体教育是最重要的共产主义教育原则

学校的教育过程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采取一套有系统的办法来进行的,而为了有效地安排这个过程,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建立学生集体和充分发挥学生集体作用。如果在学校和班级里没有一个团结一致和组织健全的学生集体,教师的教育努力就会收效甚微。

那么要问,究竟为什么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效地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呢?

这个问题,在资产阶级教育学里早已提出过。资产阶级教育家不能不看到儿童渴望和同年龄人进行交往和结成团体,并看到这种团体的巨大教育作用。

因此,他们当中的某些人产生了必须组织儿童教育集体的思想。

在实践上,裴斯泰洛齐早已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在他创办和领导的孤儿院里按一个大的家庭集体的样子来进行教育,让集体处处表现出友善的关系,总是充满着劳动的气氛。资产阶级教育学从理论上提出这个问题的则是德国的所谓活动学校的创始人之一威廉·奥古斯特·拉伊。